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06年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方宏达 朱艾嘉 +4 位作者 董燕红 许战洲 欧强 黄卓轩 刘建益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7,共8页
根据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珠江口4个航次19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夏季和秋季初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个体数量等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研究期间浮游动物群落的演替情况.经鉴定共发现终生浮游动物226种和阶段性浮游幼体5个类... 根据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珠江口4个航次19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春、夏季和秋季初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个体数量等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研究期间浮游动物群落的演替情况.经鉴定共发现终生浮游动物226种和阶段性浮游幼体5个类群.优势种中,除了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等过去常见的优势种外还出现枝角类和被囊类的种类,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则是春季的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大洋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2006年浮游动物的平均个体数量高于2005年,春季的平均个体数量高于同年夏季或秋季初,空间分布则无明显规律.根据相关分析,盐度和水温是影响该海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根据演替速率E值的计算结果,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但2005年至2006年间的同一季节则未出现显著的群落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浮游动物 群落演替 个体数量 种类组成
下载PDF
厦门市郊区PM_(2.5)和PM_(10)中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方宏达 陈锦芳 +3 位作者 段金明 陈进生 林清杰 陈少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72-1877,共6页
开展气溶胶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有利于探析大气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进一步评估大气重金属的环境和健康毒理效应.基于此,该研究采用BCR 连续提取法结合ICP-MS 测定了厦门市集美区2014 年4 月至2015 年3 ... 开展气溶胶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有利于探析大气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进一步评估大气重金属的环境和健康毒理效应.基于此,该研究采用BCR 连续提取法结合ICP-MS 测定了厦门市集美区2014 年4 月至2015 年3 月为期1 年的PM2.5、PM2.5-10(粒径大小在2.5-10 μm 之间的颗粒物)及其中不同形态金属Al、Cr、Mn、Ni、Cu、Zn、As、Cd、Pb 的含量.结果发现集美区PM2.5、PM10 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0.52±20.48)和(82.48±22.42) μg·m^-3,PM2.5/PM10 比值稳定在40%-70%之间,二者的质量浓度和比值均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重金属形态特征结果显示集美区PM2.5、PM2.5-10 中的Al、Cr、As 的存在形态以残渣态为主;金属Ni、Cu、Zn、Cd、Pb 则大量存在于弱酸提取态中,其来源受人为影响显著.这些金属中Pb 和Cd 的富集系数(EF)和生物利用有效系数(K)最高,易迁移进入生物体内,毒性危害高.生物有效性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溶胶粒径的减小,非残渣态的重金属含量增高,K 值变大,可迁移转化能力增强,说明PM2.5 中的重金属对生物的毒性高于PM2.5-10 中的,该现象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重金属 形态特征 生物可利用
下载PDF
中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及海水淡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方宏达 陈锦芳 +3 位作者 段金明 林锦美 徐珊 张珍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0,共6页
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水荒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阐述了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与海水淡化工程密切相关的海水理化性质,归纳了各地区海水淡化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发展现状,针对各海域海水水质特点重点介... 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水荒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阐述了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与海水淡化工程密切相关的海水理化性质,归纳了各地区海水淡化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发展现状,针对各海域海水水质特点重点介绍了相应的海水淡化前处理工艺。最后指出,制定海水源水和淡化水水质标准,开发低能耗和低成本的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实施促进海水淡化的政策管理机制,建立浓海水循环利用经济体制是促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循环利用 预处理工艺
下载PDF
海洋发光弧菌生长和发光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方宏达 董燕红 +2 位作者 袁茵 李秀芹 易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70,共5页
海洋生物发光研究对渔业、环境监测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根据从湛江东海岛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山的一株海洋发光弧菌(Vibrp sP.,编号为D2),对这株菌的生长和发光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发光弧菌D2在pH7.0、温... 海洋生物发光研究对渔业、环境监测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根据从湛江东海岛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山的一株海洋发光弧菌(Vibrp sP.,编号为D2),对这株菌的生长和发光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海洋发光弧菌D2在pH7.0、温度35℃、NaCl浓度为2.0%时,生长状态最好;在pH5—6、温度20℃、NaCl浓度为3.0%、细菌密度OD600达0.08时,发光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 生长条件 发光强度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
下载PDF
反渗透处理含氰电镀漂洗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方宏达 林建清 付远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8-61,共4页
采用反渗透工艺对含氰电镀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反渗透膜对氰化物的截留率>90%,对溶解性总盐类物质的截留率>95%。处理过程中,浓缩液的pH稳定在碱性范围内,透过液的pH值略高于浓缩液的。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加浓... 采用反渗透工艺对含氰电镀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反渗透膜对氰化物的截留率>90%,对溶解性总盐类物质的截留率>95%。处理过程中,浓缩液的pH稳定在碱性范围内,透过液的pH值略高于浓缩液的。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加浓缩液的温度略有上升,但在试验的浓度范围内,浓缩液的温度均低于膜元件的最高操作温度。当浓缩倍数为2时,透过液的氰化物浓度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要求。透过液经离子交换后可回用于生产,浓缩液中的镀种金属具有回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镀漂洗水 氰化物 反渗透膜
下载PDF
Cultural and luminescent Conditions of a Marine luminous Bacterium
6
作者 方宏达 董燕红 +2 位作者 袁茵 李秀芹 易斌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8年第1期46-53,共8页
Study of marine noctilucence in marine is important to fisher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military affairs. A luminous bacterial strain D2 was isolated from the marin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near Donghai Island... Study of marine noctilucence in marine is important to fisher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military affairs. A luminous bacterial strain D2 was isolated from the marin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near Donghai Island in Zhanjiang, China. The primary cultural and luminescent conditions of luminous bacterium D2 which was identified as Vibrio sp. were determined in liquid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H 7.0, 35 ℃, with 2.0 % NaCI, were the best growth conditions, and pH5 - 6, 20℃, OD600 0.08, with 3.0 % NaCI, were the optimal luminescent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inous bacterium growth conditions luminescent conditions quorum sensing system
下载PDF
改性沸石同步深度脱氮除磷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段金明 林建清 +3 位作者 方宏达 聂斌 巫晶晶 吴国宏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9-833,共5页
以氯化铝、硫酸镁为活性剂,采取高温活化,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改性工艺。以模拟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改性沸石同步去除水样中氮磷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温度下改性沸石对磷酸盐和氨氮的吸附平衡和吸附... 以氯化铝、硫酸镁为活性剂,采取高温活化,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改性工艺。以模拟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改性沸石同步去除水样中氮磷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温度下改性沸石对磷酸盐和氨氮的吸附平衡和吸附热力学,以及脱氮除磷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5 min后改性沸石脱氮除磷过程基本完成,其pH值范围与实际污水相符,最佳pH值为8;当投加质量浓度为0.8 g/L时,出水中氨氮浓度和总磷浓度均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2002)。改性沸石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热力学参数ΔG0、ΔH0分别为正值和负值,表明该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沸石改性 氨氮 磷酸盐 同步去除 等温线 热力学
下载PDF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营养盐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8
作者 何桐 谢健 +2 位作者 余汉生 方宏达 高全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61-2368,共8页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 通过2007年4月和8月2次对大亚湾内13个站位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和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并对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远高于上覆水,但两者不具有相同的含量分布趋势.PO43--P、SiO23--Si、NH4+-N、NO2--N和NO3--N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9.22、444.99、13.49、20.71、8.99μmol.m-.2d-1.相关性分析表明,营养盐在间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说明间隙水中赋存营养盐的浓度并不是其上覆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水 上覆水 营养盐 扩散通量 大亚湾
下载PDF
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特征 被引量:33
9
作者 张敬怀 高阳 +1 位作者 方宏达 徐志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89-2999,共11页
2006年夏季和冬季分别对珠江口附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245种,多毛类最多(140种)。其中夏季共获大型底栖生物153种,多毛类最多(91种);冬季共获大型底栖生物157种,多毛类最多(93种)。夏冬季调查都有出... 2006年夏季和冬季分别对珠江口附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245种,多毛类最多(140种)。其中夏季共获大型底栖生物153种,多毛类最多(91种);冬季共获大型底栖生物157种,多毛类最多(93种)。夏冬季调查都有出现的生物种类65种。夏季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4.313g/m2,平均丰度为205.3ind/m2。冬季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077g/m2,平均丰度为168.8ind/m2。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均呈现由河口内向外海增加的趋势。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矩阵数据对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做了聚类(CLUSTER)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可以划分为3类生物群落,冬季可以划分为5类生物群落。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北部和中部比南部生物多样性低;冬季珠江口北部生物多样性最低。利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了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表明,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未受到干扰;冬季珠江口最北部生物群落Ⅰ处于中等干扰程度,其它生物群落未受干扰或受轻微干扰。海区大型底栖生物分布受珠江冲淡水的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 生态学
下载PDF
黄茅海—广海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γ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峰 吴梅桂 +6 位作者 周鹏 李冬梅 赵力 郑远来 蔡伟叙 方宏达 黄楚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82,共6页
用HPGe-γ谱分析方法测定了黄茅海—广海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238U、226Ra、210Pb、228Th、228Ra、40K和137Cs核素,其放射性比活度范围分别为66.5~98.8、32.0~48.7、96.2~174.7、57.7~101.0、49.7~64.8、505~644和0.72~2.15Bq·... 用HPGe-γ谱分析方法测定了黄茅海—广海湾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238U、226Ra、210Pb、228Th、228Ra、40K和137Cs核素,其放射性比活度范围分别为66.5~98.8、32.0~48.7、96.2~174.7、57.7~101.0、49.7~64.8、505~644和0.72~2.15Bq·kg DW–1,平均值为77.4、36.6、123.8、64.5、58.1、571和1.52Bq·kg DW–1。沉积物中226Ra/238U、210Pb/226Ra和228Th/228Ra比值的范围分别为0.42~0.50、2.80~4.09和1.06~1.66,平均值为0.47、3.38和1.20。结果显示,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天然210Pb相对于226Ra过剩,228Th相对于228Ra过剩,226Ra相对于238U缺损;γ放射性核素含量与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离岸距离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 Γ能谱 表层沉积物 黄茅海 广海湾
下载PDF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11
作者 何桐 谢健 +2 位作者 余汉生 方宏达 高全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6-91,共6页
首次采用逐级分离浸取的方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分离开,继而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较高,平均值高达1692.52 mg.kg-1;有机氮所占的比例很高,平均达77.... 首次采用逐级分离浸取的方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分离开,继而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较高,平均值高达1692.52 mg.kg-1;有机氮所占的比例很高,平均达77.32%,平均含量为1341.11 mg.kg-1;无机氮的平均含量为351.41mg.kg-1。表层沉积物中总可转化态氮的平均含量为229.45 mg.kg-1;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是可转化态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占总可转化态氮的96.88%;离子交换态氮是释放能力最强的形态,为可转化态无机氮的主体,平均占总可转化态氮的2.10%;弱酸可浸取态氮和强碱可浸取态氮仅占总可转化态氮的一小部分,分别为0.57%和0.44%。在空间分布上,各站间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差异与污染物的陆源输入、海水养殖污染及沉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形态 分布特征 表层沉积物 大亚湾
下载PDF
春季珠江口水域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1
12
作者 肖瑜璋 王蓉 +1 位作者 欧强 方宏达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8-495,共8页
根据2004~2007年春季珠江口水域10个站位的鱼卵和仔稚鱼调查资料,着重就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和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9目33科58种(类),以鲈形目种类数所占比例最高(为53.4%)... 根据2004~2007年春季珠江口水域10个站位的鱼卵和仔稚鱼调查资料,着重就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和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9目33科58种(类),以鲈形目种类数所占比例最高(为53.4%),其次为鲱形目(为20.7%).鱼卵和仔稚鱼大致分成半咸水性、近岸性和近海性3个生态类群.鱼卵和仔稚鱼优势种类共9种,其中鱼卵优势种为6种,仔稚鱼的也为6种.青洲附近水域是春季鱼卵和仔稚鱼的最主要分布区域之一.鱼卵和仔稚鱼数量的年际变化明显,鱼卵和仔稚鱼个体数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2006年.水温、pH值和溶解氧含量是影响鱼卵个体数量的较显著因子,盐度和溶解氧含量为影响仔稚鱼个体数量的较显著因子.盐度、pH值及溶解氧、悬浮物、叶绿素a含量对鱼卵和仔稚鱼种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鱼卵 仔稚鱼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水温 盐度 珠江口水域
下载PDF
珠江口夏季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玲玲 朱艾嘉 +3 位作者 郭娟 方宏达 蔡伟叙 张敬怀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9-694,共6页
根据2009年8月珠江口18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分布状况,并探讨了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经鉴定共发现终生浮游动物120种和阶段性浮游幼体5个类群。调查期间... 根据2009年8月珠江口18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分布状况,并探讨了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经鉴定共发现终生浮游动物120种和阶段性浮游幼体5个类群。调查期间浮游动物平均个体数量为4 131.92个/m3。优势种为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肥胖三角溞(Evadna tergestin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stris)。珠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和优势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个体数量和群落结构主要受到珠江冲淡水和浮游动物本身的生态习性的影响。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河口群落和近岸群落两大类,而盐度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浮游动物 个体数量 种类组成
下载PDF
大亚湾海域春季营养现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何桐 谢健 +2 位作者 方宏达 余汉生 高全洲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0-223,共4页
根据2007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该海域春季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DIN为湾西部和中部含量较高,PO4-P为湾中部海域含量较高,SiO3-Si为澳头附近海域中部和核电站附近海域东南部含量较高;底层DIN、PO4-P和SiO3-Si水平分布... 根据2007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该海域春季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DIN为湾西部和中部含量较高,PO4-P为湾中部海域含量较高,SiO3-Si为澳头附近海域中部和核电站附近海域东南部含量较高;底层DIN、PO4-P和SiO3-Si水平分布均表现为澳头附近海域中部含量较高于其他海域;上覆水中DIN和PO4-P为整个湾内水域分布相对较均匀,而SiO3-Si为霞涌西南部近岸海域和核电站附近海域东南部含量较高。从营养结构看,与Redfield值和Justic等提出的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比较符合N限制条件。根据修正后的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计算结果,2007年春季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属于贫营养水平,有机污染程度表层、底层属0级,而上覆水属1级,表明大亚湾海水水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营养现状 水环境质量
下载PDF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何桐 谢健 +1 位作者 余汉生 方宏达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6-131,共6页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具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和地球化学行为,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包含着许多环境地球化学信息。因此,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采用SEDEX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分离开...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具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和地球化学行为,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包含着许多环境地球化学信息。因此,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采用SEDEX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分离开,继而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较高,平均高达341.87 mg/kg;无机磷所占的比例很高,平均达85.11%,平均含量为290.81 mg/kg;有机磷的平均含量为51.05 mg/kg。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态磷是无机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占无机磷的47.67%;其次为自生磷灰石及钙结合态磷,平均占无机磷的34.79%;铁结合态磷和吸附态磷分别仅占无机磷中的10.23%和7.31%。其中,潜在的生物有效性磷(包括Ads-P、Fe-P和OP)平均占总磷的29.40%。在空间分布上,各站间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差异与污染物的陆源输入、沉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分布特征 生物有效性磷 表层沉积物 大亚湾
下载PDF
沸石吸附氨氮辅助鸟粪石法去除养猪废水营养物质 被引量:8
16
作者 段金明 方宏达 +3 位作者 林锦美 陈俊清 卫书琴 叶张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1-184,共4页
利用镁盐为沉淀剂,以鸟粪石沉淀的形式去除养猪废水中的氮、磷,同时采用天然斜发沸石吸附法来提高氨氮的去除效果,以及曝气吹脱CO2方式提高溶液的pH值。考察了沸石投加量、镁盐投加量、曝气时间及初始pH等因素对氨氮和磷酸盐去除效果的... 利用镁盐为沉淀剂,以鸟粪石沉淀的形式去除养猪废水中的氮、磷,同时采用天然斜发沸石吸附法来提高氨氮的去除效果,以及曝气吹脱CO2方式提高溶液的pH值。考察了沸石投加量、镁盐投加量、曝气时间及初始pH等因素对氨氮和磷酸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原养猪废水(pH=7.51),在沸石投加量为0.5 g/L,Mg/P摩尔比为1.4:1,曝气时间为50 min的条件下,pH值随着曝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最高可达8.7左右,氨氮和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74.7%和72.6%;当初始pH控制为8~9时,正磷酸盐去除率达到88.7%~92.1%,氨氮去除率为72.5%~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猪废水 磷酸盐 氨氮 天然沸石吸附 鸟粪石沉淀法 曝气吹脱CO2
下载PDF
多环芳烃油指纹应用于船舶溢油鉴别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佩瑜 陈畅曙 +6 位作者 胡平 叶剑军 上官茂森 刘景钦 吴玲玲 方宏达 黄楚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102,共12页
溢油种类主要包括船舶燃料油和原油,二者性质的差异决定了鉴别方法也相应不同,寻求适合于船舶溢油的鉴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柱色谱层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前处理的基础上,以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为主要分析手段,对溢油样品和... 溢油种类主要包括船舶燃料油和原油,二者性质的差异决定了鉴别方法也相应不同,寻求适合于船舶溢油的鉴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柱色谱层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前处理的基础上,以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为主要分析手段,对溢油样品和可疑船舶溢油源样品的多环芳烃油指纹特征进行对比,并在多环芳烃油指纹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多环芳烃内组成三角图分布特征与聚类分析研究,成功为珠江口水域某船舶溢油事故追踪到肇事溢油源。结果表明:取自丁船的油样和现场溢油样芳烃油指纹特征最为相近,是此次溢油事故的溢油源。受风化作用后的船舶燃料油中饱和烃类化合物数量稀少,且含量极低,不适合用于溢油鉴别,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较饱和烃类化合物而言具有含量高、种类丰富的特点,是该类溢油鉴别的主要油指纹依据。使用油指纹参数进行可疑溢油源识别时,充分考虑油品中有机分子所受风化影响程度的不同是风化条件下溢油鉴定的关键。因此,多环芳烃油指纹可以有效应用于船舶燃料油溢油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油指纹 船舶溢油 溢油鉴别
下载PDF
珠江口东南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敬怀 周俊杰 +1 位作者 白洁 方宏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6-33,共8页
根据2006年的3月和7月在珠江口东南部海域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初步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共156种,其中多毛类种类最多(79种),其次是甲壳动物(37种)。7月(116种)比3月(92种)种类多。3月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分别为6.703g/m2... 根据2006年的3月和7月在珠江口东南部海域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初步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共156种,其中多毛类种类最多(79种),其次是甲壳动物(37种)。7月(116种)比3月(92种)种类多。3月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分别为6.703g/m2和679.4ind/m2,7月分别为22.436g/m2和576.3ind/m2。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H’和J’)在调查海区东南部相对较低。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了3月和7月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相似性,认为相同季节各站大型底栖生物相似性系数较高,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大。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在40%相似性以上,3月和7月分别可以划分出2个和3个生物群落。3月大型底栖生物群落Ⅱ和7月群落Ⅰ受到中等程度的扰动,其它生物群落处于轻微扰动状态。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密度、种类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与水深和沉积物特征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生物 生物群落 干扰 相关性 珠江口
下载PDF
南海区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现状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孟兰 郑西来 +6 位作者 韩联民 林端 罗一丹 方宏达 柯东胜 彭晓娟 陈嘉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84,共5页
在2003年与2006年对南海区琼州海峡两岸重点岸段(雷州市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岸段、海南省海口市镇海村岸段和新海村岸段)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现场监测,测量了侵蚀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对两年现场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岸侵蚀长... 在2003年与2006年对南海区琼州海峡两岸重点岸段(雷州市徐闻县龙塘镇赤坎村岸段、海南省海口市镇海村岸段和新海村岸段)的海岸侵蚀进行了现场监测,测量了侵蚀的长度、宽度和面积。对两年现场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岸侵蚀长度的平均速度为200m/a,宽度的平均速度为20m/a,面积的平均速度为4000m2/a。应用了地质分析、水动力分析、极端海洋气候影响分析等新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分析了海岸侵蚀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供相关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区 海岸侵蚀 现状成因与对策
下载PDF
两形态类型织纹螺(Nassarius)的鉴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海涛 张敬怀 +4 位作者 董燕红 方宏达 林端 李秀芹 欧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8-394,共7页
在整理广东珠海高栏岛潮下带的螺类样品时,发现两不同形态类型的织纹螺,一类型鉴定为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jorensis),另一类型与前者在内唇和外唇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其他特征基本相同。比较了两类型个体的齿舌形态,并对选取的5... 在整理广东珠海高栏岛潮下带的螺类样品时,发现两不同形态类型的织纹螺,一类型鉴定为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jorensis),另一类型与前者在内唇和外唇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其他特征基本相同。比较了两类型个体的齿舌形态,并对选取的5个个体的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型个体的齿舌形态基本一致,齿列数53—66排,中央齿上缘小齿8—12枚;COⅠ基因序列存在较大的变异,709bp的DNA片段上共有40个位点变异,其中38个变异位点为密码子第三位碱基,个体间的碱基差异在2—35bp之间;贝壳变异与DNA变异不存在关系,同类型的个体在DNA序列上差异较大,不同类型个体的差异却极小;在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两类型的个体明显聚为一支。依据5条COⅠ基因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残基序列完全相同。齿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证据都证实两种类型的个体同属于西格织纹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齿舌 CO Ⅰ基因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