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地形及水深与中上层鱼类群聚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方水美 杨圣云 +1 位作者 张澄茂 朱进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1463-1467,共5页
根据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 1989~ 1999年的渔捞纪录 ,研究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海底地形、水深与中上层鱼类群聚的关系 .结果表明 ,渔场地形起伏 ,水深变化大 ,中上层鱼类分布较为密集 ,但各渔区间的分布不均匀 .南北方向上... 根据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 1989~ 1999年的渔捞纪录 ,研究闽南 台湾浅滩渔场海底地形、水深与中上层鱼类群聚的关系 .结果表明 ,渔场地形起伏 ,水深变化大 ,中上层鱼类分布较为密集 ,但各渔区间的分布不均匀 .南北方向上渔获产量分布是由北向南递增 ,东西方向上渔获产量分布是由浅滩两侧向浅滩的南、北中部靠拢 ;中上层鱼类主要分布在海峡南部混合水和海峡暖水区 ,其中心渔场位于上升流终年存在的高盐区 ,同时群聚于海底断裂区和海底隆起边缘区 ;中上层鱼类群聚区或中心渔场随海峡南部混合水和海峡暖水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不仅与渔场地形、水深有关 ,还与影响海区季风的风向、风力和不同水系强弱有关 ;本渔场中上层鱼类在不同季节群聚水深 ,春、夏季为 30~ 6 0m ,秋、冬季为 4 0~ 80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台湾浅滩 渔场 地形 水深 群聚分布 关系 中上层鱼类 围网
下载PDF
福建省刺网作业捕捞能力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方水美 张壮丽 +2 位作者 叶孙忠 张澄茂 郑奕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4,共8页
根据2002年福建省沿海流刺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DEA法,首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地市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和不同生产水域三重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刺网作业... 根据2002年福建省沿海流刺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DEA法,首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地市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和不同生产水域三重流刺网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刺网作业的捕捞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2000和2002年,全省刺网作业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分别为63·8%和48·9%,地市间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显著,最低仅为18·6%和9·7%;刺网作业投入的网具数、船数、功率、作业天数、吨位和网具规格,对该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有较重要的影响;相同的调查样本和数据,决策分析取向不同,计量结果亦有不同,比较、决策参考意义也不相同;CPUE与DEA法的计量,采用投入网具数和作业天数计量要比采用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合理些。但采用DEA法,更能综合反映多种投入要素下刺网作业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不同地区 生产水域 刺网作业 捕捞能力
下载PDF
福建底拖网捕捞能力的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方水美 苏新红 +1 位作者 郑奕 肖方森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4-561,共8页
根据2002年福建闽南地区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结合相关的渔捞记录,应用DEA法,分析了福建各地、市底拖网的捕捞能力和闽南地区不同作业方式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计算进行比较。结... 根据2002年福建闽南地区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结合相关的渔捞记录,应用DEA法,分析了福建各地、市底拖网的捕捞能力和闽南地区不同作业方式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建各地、市实际拥有底拖网的渔船数量、功率和吨位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能力利用度"差异悬殊,1999年和2001年最低的仅为19.4%、19.9%;全省底拖网平均"能力利用度"偏低,1999年和2001年分别为64.3%、67.5%,全省底拖网作业仍然存在渔船的投入数量过多、功率和吨位偏大的问题;因捕捞方式不同,影响捕捞能力的因子有所不同,但投入功率和作业天数都是影响双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捕捞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考虑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转换为"能力利用度"时,其前提条件是计算采用的因子必须一致。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在考虑计算投入因子的数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采用DEA法可获得各种投入要素下捕捞能力变化的信息,结果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作业方式 不同地区 底拖网 捕捞能力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主要捕捞对象的水温选择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方水美 杨圣云 张澄茂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0-375,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 :①鱼类对水温具有一定的选择范围 ,随水温的变化 ,鱼类对温度的选择保持与水温变化方向相同的定向变化。暖水种的选择温度比暖温种更偏向高温方向。如果水温上升较快或鱼种原来所适应的水温较低 ,鱼种对温度的选择就会偏... 研究结果表明 :①鱼类对水温具有一定的选择范围 ,随水温的变化 ,鱼类对温度的选择保持与水温变化方向相同的定向变化。暖水种的选择温度比暖温种更偏向高温方向。如果水温上升较快或鱼种原来所适应的水温较低 ,鱼种对温度的选择就会偏向低温方向。②本海域灯围主要捕捞对象在不同月份所选择的水温 ,大多数比该月水温的中间值高 1~ 3℃ ,较多集中在偏高 1~ 2℃。③主要捕捞对象在冬、春季的选择水温为 2 0~ 2 4℃ ,在夏、秋季的选择水温则为 2 6~ 2 9℃。主要鱼种在不同月份中的选择温度变化幅度为 2~ 6℃ ,多数为 3~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南部 灯光围网 捕捞对象 水温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捕捞的水温选择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方水美 张澄茂 杨圣云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45-250,共6页
对 1 98 9~ 1 998年台湾海峡南部渔场生产记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灯光围网捕捞主要捕捞年适宜水温 1 6 .1~ 30℃ ,年较佳水温 2 0 .1~ 30℃ ,年最佳选择水温 2 1 .1~ 2 9℃ .环境水温过高或过低 ,不利于灯光围网生产 .各季度的选择... 对 1 98 9~ 1 998年台湾海峡南部渔场生产记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灯光围网捕捞主要捕捞年适宜水温 1 6 .1~ 30℃ ,年较佳水温 2 0 .1~ 30℃ ,年最佳选择水温 2 1 .1~ 2 9℃ .环境水温过高或过低 ,不利于灯光围网生产 .各季度的选择水温 ,冬季为 2 1 .1~ 2 4℃ ,春季为 2 1 .1~ 2 7℃ ,夏季为 2 6 .1~ 2 9℃ ,秋季为 2 5 .1~ 2 8℃ ;各月选择水温为该月环境水温的中间值至偏高 2℃ ,多数比中间值偏高 1~ 2℃ .选择水温范围的宽幅 3~ 5℃ ;随环境水温升高或降低 ,鱼类对水温选择发生同向、同步的变化 ,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在环境水温上升或持续高温 ,温跃层存在、底层低温涌升水强盛的条件下 ,灯光围网的作业效率均受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灯光围网 水温选择 季节变化 捕捞 作业效率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方水美 杨圣云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380,共7页
根据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1990~2002年的渔捞记录,研究该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鲐鱼年间数量变动具有时间同步的特征,年均网次产量显著相关.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分布差异表现在:... 根据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1990~2002年的渔捞记录,研究该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鲐鱼年间数量变动具有时间同步的特征,年均网次产量显著相关.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分布差异表现在:蓝圆鲹分布的海区水深较鲐鱼浅,蓝圆鲹和鲐鱼分布渔区的水深,春季分别为40~660m和40~70m,夏季分别为30~50m和30~60m,秋、冬季分别为30~60m和40~60m;鲐鱼的群聚区分布较偏北、偏向台湾岛西岸,蓝圆鲹的群聚区分布较偏南、偏向台湾海峡的中心区域;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的时空隔离、彼此取代比较明显.蓝圆鲹与鲐鱼的群聚区存在一定的重叠,与其种间对食物的竞争有关.两鱼种所出现两种适应性趋向。增加了它们在同一生境中长期共存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蓝圆碜 鲐鱼 群聚 空间分布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下载PDF
福建沿海张网作业捕捞能力的计算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方水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1-328,共8页
根据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福建沿海6个地级市和4个县市张网作业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 根据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的生产调查及全省渔业统计,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福建沿海6个地级市和4个县市张网作业的捕捞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2年,福建沿海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 2%~100%和7 3%~100%,平均为67 2%和80 9%。各地市间张网作业的"能力利用度"有极显著差异(P<0 01),对给出的投入要素的利用未达到充分发挥其应有产出能力的水平,存在张网作业船数和网具数量的投入过多、渔船功率和吨位的投入偏大的问题。调查36个捕捞单位的"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46 4%~100%,平均77 4%。4个县市不同生产水域间张网作业"能力利用度"的差异极显著(P<0 01),捕捞单位间的"能力利用度"有显著差异(P<0 05)。近海有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高于沿岸无翼张网的平均"能力利用度";张网捕捞单位投入的功率、吨位、网具数量、渔船数和作业天数,对其捕捞能力的发挥有比较重要的影响。跨生产水域比较各捕捞单位投入的网具规格和船员数对其"捕捞能力"有一定的影响。CPUE法仅适用于单一或两个投入因子的计量,不足以充分反映张网作业的实际捕捞能力;DEA法则擅长多种投入要素的生产决策,提供各种约束条件的最优选择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CPUE法 生产水域 捕捞方式 捕捞能力
下载PDF
关于制约捕捞限额制度实施若干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方水美 苏新红 杨圣云 《中国渔业经济》 2002年第6期37-39,共3页
本文根据我国新《渔业法》有关实行捕捞限额制度的规定,探讨了实行该项制度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并针对当前亟需开展的工作和未来实施该制度管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捕捞限额制度 制度管理 制约因素 中国
下载PDF
福建沿海8种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方水美 《南方水产》 2006年第2期25-32,共8页
根据2000和2002年福建沿海捕捞生产调查资料,对8种作业不同功率级别渔船的捕捞“综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采用实际产量与实际产值2个产出因子和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投入进行计量。结果表明:福建沿海8种... 根据2000和2002年福建沿海捕捞生产调查资料,对8种作业不同功率级别渔船的捕捞“综合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采用实际产量与实际产值2个产出因子和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投入进行计量。结果表明:福建沿海8种作业各功率级别渔船“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58.4%-100%,平均85.7%。其中张网、笼壶、单船底拖网、流刺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给出投入因子的利用率较高,其次是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最低为虾拖网作业。无偏“能力利用度”的变化范围为36.9%~100%,平均71.8%。其中灯光围网、张网和钓具作业渔船的“无偏能力利用度”较高,其次是流刺网和单船底拖网作业,较低是虾拖网和笼壶作业,最低为双船底拖网作业;在不改变现有投入配置情况下,单船底拖网、笼壶和张网作业依靠加强管理来提高捕捞能力比较有限,而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钓具和双船底拖网作业,通过加强管理则可使其捕捞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可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发挥有较大制约作用,不变投入对不同作业捕捞“综合能力”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当前福建沿海单位功率小于220kW的渔船及单位功率小于300kW的双船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潜在的捕捞“综合能力”较大,应作为捕捞结构调整的重点对象;决策单元(DMU)的集合度越高,DEA法计量的“能力利用度”增大。反之,所得的“能力产量”和“能力产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作业 捕捞“综合能力” 福建沿海
下载PDF
底拖网不同部位与面积的萤光网线对昼夜捕捞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水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07-111,共5页
关键词 萤光网线 底拖网 捕捞效果
下载PDF
闽中渔场南部定置作业生产与渔获组成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方水美 洪明进 +1 位作者 郑雅友 苏新红 《福建水产》 1988年第4期16-25,共10页
据1980年7月-1981年7月福建定置作业桁位和渔获组成调查,闽中渔场南部海区定置作业是本省损害经济幼鱼、虾类较严重区域之一,特别是损害带鱼幼体尤为突出。据此,结合1984年至1986年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下达定置网具改革试验研究任务,... 据1980年7月-1981年7月福建定置作业桁位和渔获组成调查,闽中渔场南部海区定置作业是本省损害经济幼鱼、虾类较严重区域之一,特别是损害带鱼幼体尤为突出。据此,结合1984年至1986年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下达定置网具改革试验研究任务,进一步摸清定置作业在该渔区生产和不同作业位置损害经济幼鱼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中渔场 捕捞作业 定置网 渔获组成
下载PDF
基于渔区和作业类型的福建近海捕捞能力评价及DEA有效性分级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水美 黄丽琼 庄慧颖 《福建水产》 2009年第3期11-16,共6页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2001—2006年福建近海捕捞区域、作业类别进行计量比较和有效性分级。结果表明:福建近海捕捞6个地市的年捕捞平均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79.0%~85.8%,平均82.7%,其中以福州和泉州为最高(100%),...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2001—2006年福建近海捕捞区域、作业类别进行计量比较和有效性分级。结果表明:福建近海捕捞6个地市的年捕捞平均能力利用度变化范围为79.0%~85.8%,平均82.7%,其中以福州和泉州为最高(100%),其次为宁德(91.9%)、莆田(84.4%)、漳州(75.7%)、厦门(44.3%),年平均能力利用度于2005年出现下降。6种作业的年平均捕捞能力利用度为66.3%-75.9%,平均72.3%,其中以拖网、围网和张网为最高(100%),其次为其它(70.6%)、钓具(33.8%)、最低为刺网(31.1%),年平均捕捞能力利用度基本呈逐年持续下降态势。有效性分级的6年平均结果为:福州和泉州为1级,宁德为1.8级,漳州为2级,莆田为2.2级,厦门为3.5级。拖网、围网和张网为1级,其它作业为2级,钓具为3.2级,刺网为3.5级。评价结果揭示,福建近海捕捞能力过剩日趋严重,渔获选择性较低的作业的能力利用度较高,有效缩减过剩的捕捞能力和优化捕捞作业结构,是当前渔业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渔区 作业方式 捕捞能力 有效性分级 福建近海
下载PDF
萤光网线在单船底拖网上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水美 冯森 +2 位作者 沈长春 姚桂祥 阮福顺 《福建水产》 1995年第4期25-33,共9页
将萤光网线应用于拖网的网口附近及网袖部分,通过生产对照试验,着重从有关用线量、昼夜交替、天气变化、与捕捞对象、鱼类的生态的捕捞效应等关系分析研究。取得了其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高于现有生产网具的满意效果。文中还提出判别不同... 将萤光网线应用于拖网的网口附近及网袖部分,通过生产对照试验,着重从有关用线量、昼夜交替、天气变化、与捕捞对象、鱼类的生态的捕捞效应等关系分析研究。取得了其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高于现有生产网具的满意效果。文中还提出判别不同鱼种的有利用线量的有关统计方法,可为萤光网线在渔网上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网 单船底拖网 萤光网线
下载PDF
福建海洋捕捞“技术效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方水美 《福建水产》 2005年第1期51-55,41,共6页
根据1981-2003年福建省渔业统计及相关调查资料,应用DEA法,分析了全省海洋捕捞作业及五种主要作业捕捞'技术效率'的年间变化,结果表明:1981~2003年全省海洋捕捞作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化范围为61.8%~100%,平均为76.4%... 根据1981-2003年福建省渔业统计及相关调查资料,应用DEA法,分析了全省海洋捕捞作业及五种主要作业捕捞'技术效率'的年间变化,结果表明:1981~2003年全省海洋捕捞作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变化范围为61.8%~100%,平均为76.4%,综合'技术效率'的年间变化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1990年以来,全省灯光围网和张网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比较好,其次为刺网和底拖网作业,钓具作业捕捞能力的发挥较差;渔获选择性低的底拖网和张网作业的捕捞'技术趋势'年间变化保持平稳上升,渔获选择性高或较高的刺网、钓具和灯光围网作业的捕捞'技术趋势'年间变化则呈波动式上升或处于波动状态;各种投入因子对不同作业类型的捕捞'技术效率'的约束力各不相同,主动性较大的底拖网和灯光围网作业对渔船功率的依赖程度相当大,而主动性较小的刺网、钓具作业和被动性的张网作业,对网(钓)具使用数量的依赖度较大;作业天数对五种作业类型的'技术效率'发挥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网 底拖网 张网 海洋捕捞 围网 技术效率 作业 捕捞能力 技术趋势 福建
下载PDF
乙纶发光网线在张网拖网上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水美 冯森 +1 位作者 洪明进 阮福顺 《福建水产》 1997年第3期39-40,共2页
试验结果表明,发光网线应用于被动性张网渔具时,增产效果不明显,而且还必须考虑资源保护和解决光源激发问题。在拖网渔具上应用时,能提高渔获效率,夜间生产效果高于白天,而且调整方便。
关键词 乙纶发光网线 张网 拖网 应用
下载PDF
光暗周期下底拖萤光网作业对鱼类的捕捞效应
16
作者 方水美 肖方森 李善贞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23-528,共6页
萤光网对中上层鱼、近底层鱼的增产效应大多为全昼夜性的 ,对底层鱼的增产效应多数为非全昼夜性的 ;对于有全昼夜性增产效应的种 ,萤光网的增幅、比增与其渔获量显著相关 ,对于非全昼夜性增产效应的种则否 ;萤光网作业最具特征的是 ,随... 萤光网对中上层鱼、近底层鱼的增产效应大多为全昼夜性的 ,对底层鱼的增产效应多数为非全昼夜性的 ;对于有全昼夜性增产效应的种 ,萤光网的增幅、比增与其渔获量显著相关 ,对于非全昼夜性增产效应的种则否 ;萤光网作业最具特征的是 ,随自然光照条件变化 ,其作业效率依渔获种的视觉性能及视觉功能转换状况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暗周期 底拖萤光网 鱼类 捕捞效应 渔获量 增产效应
下载PDF
双桩有翼张网海上作业性能测试报告
17
作者 方水美 戴天元 +2 位作者 洪明进 郑雅友 苏新红 《福建水产》 1986年第3期18-25,共8页
降低定置网具的经济幼鱼捕获率,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我省沿海渔业资源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根据农牧渔业部水产局1984年下达定置网具改革试验课题,为进一步研究网具的作业性能,便于分析总结网具结构对渔获性能的影响,为改革网具提供科学... 降低定置网具的经济幼鱼捕获率,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我省沿海渔业资源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根据农牧渔业部水产局1984年下达定置网具改革试验课题,为进一步研究网具的作业性能,便于分析总结网具结构对渔获性能的影响,为改革网具提供科学依据,1985年11月12日-13日对网具作一次海上实测。现将测试结果报告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具结构 张网 作业性能 捕获率 技术措施 水产 渔业资源 农牧渔业 改革 经济
下载PDF
萤光拖网推广试验的研究报告
18
作者 方水美 冯森 +2 位作者 沈长春 肖方森 李善贞 《福建水产》 1998年第4期13-22,共10页
本文报道了1996—1997年萤光拖网推广试验的结果,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光周期下,萤光网的作业效率变化及其对不同渔获类型的捕获效应关系。试验表明,太阳光、月光和天气变化都对萤光网的作用效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因渔获类型的不同表现各个... 本文报道了1996—1997年萤光拖网推广试验的结果,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光周期下,萤光网的作业效率变化及其对不同渔获类型的捕获效应关系。试验表明,太阳光、月光和天气变化都对萤光网的作用效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因渔获类型的不同表现各个相同,并伴随昼夜交替而发生变化。萤光网对各类型渔获的最有利捕捞时间,大多在黄昏至夜间的低照度下;萤光网对不同捕捞对象有不同的效应,具有种间差异大,并与其生态类群存在密切联系的特点。本试验研究结果,符合于海洋动物视觉功能的特征,也符合于海洋动物生态类群的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光拖网 渔获类型 捕捞效应
下载PDF
中国海洋捕捞能力的计量与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郑奕 方水美 +1 位作者 周应祺 项亦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5-892,共8页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渔船数、总吨位、总功率和专业劳动力为投入指标。以年捕捞产量为产出指标,对我国1994至2005年的近海捕捞与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与能力利用度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渔业管理的政策绩效进行了量化分...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渔船数、总吨位、总功率和专业劳动力为投入指标。以年捕捞产量为产出指标,对我国1994至2005年的近海捕捞与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与能力利用度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渔业管理的政策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近年来近海捕捞的渔船数和捕捞劳力的过剩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渔船总吨位与总功率的过剩率却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说明目前我国近海增加捕捞能力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提高渔船的总功率与总吨位,需要在今后的渔业管理中引起重视。通过近海与远洋渔业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近海捕捞能力的实际过剩率已超过了50%,捕捞能力的利用水平不高且提高程度有限;而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则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研究同时显示:我国近海捕捞能力利用度与远洋捕捞能力利用度两条曲线在每次远离后都有互相靠拢的趋势。表明我国远洋捕捞的能力利用度提高后,会吸引近海渔业的部分捕捞能力转入远洋渔业,在降低远洋渔业能力利用度的同时,减轻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也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得以提高;反之,当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相对近海渔业较低时,就会有一部分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转入近海捕捞,加大了近海的捕捞强度,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下降。所以,积极提高并保持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对缩减近海捕捞规模有较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捕捞能力 近海捕捞 远洋渔业
下载PDF
福建省灯光围网作业的捕捞能力 被引量:12
20
作者 苏新红 方水美 +1 位作者 郑奕 庄进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310,共8页
首次采用峰值法(PTP)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福建省历年灯光围网的捕捞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的捕捞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PTP技术趋势表明:20年来福建省灯光围网的捕捞技术更趋成熟、效率不断提高。采用DEA法对近13年来,... 首次采用峰值法(PTP)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福建省历年灯光围网的捕捞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的捕捞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PTP技术趋势表明:20年来福建省灯光围网的捕捞技术更趋成熟、效率不断提高。采用DEA法对近13年来,福建省投入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灯光围网捕捞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投入在该渔场灯光围网的捕捞能力也未达充分利用,其平均能力利用度为79.9%。作业天数是制约该渔场灯光围网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后,采用DEA法对惠安县灯光围网进行多指标限制的捕捞能力计算。结果表明:2001和2002年该县灯光围网船队捕捞能力利用率分别为84.4%和95.7%,发挥较好。影响该县灯光围网捕捞能力发挥的主要原因有诱鱼灯光设备、作业天数和主机马力或吨位大小等,而网具规格、船员数、辅机设备等配备则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围网 捕捞能力 数据包络分析法 峰值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