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Rho激酶活性和内皮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86
1
作者 吴丁烨 冯健 +3 位作者 尤华彦 王强 曹华明 钟艳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短期服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血脂、炎症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10 mg)和阿托伐他汀组(20 mg);服药前及服药4周后分别测量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Rh...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短期服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血脂、炎症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10 mg)和阿托伐他汀组(20 mg);服药前及服药4周后分别测量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Rho激酶活性、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明显增加。两组中Rho激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其中瑞舒伐他汀组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中均发现Rho激酶活性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相关性,而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有明显相关性,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短期服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抑制Rho激酶活性,改善内皮舒张功能,其中瑞舒伐他汀降低Rho激酶活性优于阿托伐他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内皮功能 Rho激酶活性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冯健 张煜 曹华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3期1752-1754,1758,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慢性心衰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慢性心衰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治疗后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IL-6、TNF-α、hs-CR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OD水平为(172.71±5.22)U/mL,高于治疗前(P<0.05),且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DA水平为(3.99±0.31)nmol/mL,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SOD、MDA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D)分别为(52.19±1.33)、(36.33±2.82)mm和(59.88±1.62)、(42.41±3.43)mm,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49.90±6.26)%、(42.72±5.14)%,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并能够促进心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慢性心力衰竭 炎性因子 氧化应激 心功能
下载PDF
丹红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煜 陈茂华 +3 位作者 李坚 龚杰 曹华明 王冬雪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13期1554-1557,共4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明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UA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明确联合治疗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UAP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所有患者的降脂稳定斑块药物均为瑞舒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黏度高/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8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05,P<0.05);治疗前2组的TNF-α、IL-6、hs-CRP、全血黏度高/低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的上述指标较同组治疗前其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UAP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丹红 瑞舒伐他汀 治疗结果 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支架——干细胞捕捉支架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华明 苏海 王晓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S1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EPCS 表面标记 抗体 CD 支架 外周血液 支架内再狭窄 血管内膜
下载PDF
CD34抗体包被支架预防兔损伤动脉支架内狭窄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华明 苏海 +4 位作者 王晓华 涂龙祖 谭维羚 方年新 马战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60-2062,共3页
目的:观察CD34抗体包被支架能否减少和预防球囊损伤动脉支架内狭窄。方法:①用明胶作为包被底物对支架进行包被,然后再包被CD34抗体。②复制股动脉损伤家兔模型,损伤后即刻于右侧植入普通支架,左侧植入抗体支架;45 d后,观察支架内最狭... 目的:观察CD34抗体包被支架能否减少和预防球囊损伤动脉支架内狭窄。方法:①用明胶作为包被底物对支架进行包被,然后再包被CD34抗体。②复制股动脉损伤家兔模型,损伤后即刻于右侧植入普通支架,左侧植入抗体支架;45 d后,观察支架内最狭窄处的百分率、支架内和支架两端的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结果:45 d时,抗体包被支架内的最狭窄百分数明显低于普通侧支架(16.13±3.93vs47.03±11.89,P<0.05);抗体包被支架段动脉血管新生内膜百分数明显低于普通支架段动脉血管(49.64±6.40vs66.83±6.00,P<0.05);抗体包被支架远心端血管的新生内膜增生比普通支架远心端血管明显减轻。但两者的近心端动脉无明显差别。结论:CD34抗体包被支架能够有效减轻受损动脉支架内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抗体 支架 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CD34抗体包被支架植入预防兔动脉支架内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钟艳芳 曹华明 张春英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CD34抗体包被支架植入预防兔动脉支架内狭窄的效果。方法经颈动脉入路建立兔髂动脉损伤模型,损伤后即刻于右侧植入普通支架,左侧植入抗体支架。45 d取样6只,观察CD34抗体包被支架的效果、支架内最狭窄处管腔的百分率及CD34抗体... 目的探讨CD34抗体包被支架植入预防兔动脉支架内狭窄的效果。方法经颈动脉入路建立兔髂动脉损伤模型,损伤后即刻于右侧植入普通支架,左侧植入抗体支架。45 d取样6只,观察CD34抗体包被支架的效果、支架内最狭窄处管腔的百分率及CD34抗体包被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的百分率。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抗体包被均匀密集。实验组支架内最狭窄处管腔的百分率为(16.13±3.93)%,明显低于对照组[(47.03±11.89)%](P<0.05)。实验组CD34抗体包被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的百分率为(49.64±6.40)%,明显低于对照组[(66.83±6.00)%](P<0.05)。结论CD34抗体包被支架能够有效减轻受损动脉支架内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抗体 支架 狭窄 动脉 内皮前体细胞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合并脑出血2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煜 羊镇宇 +4 位作者 陈茂华 李坚 尤华彦 郭素峡 曹华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579-3579,共1页
例1.女,65岁,因突发胸痛16 h于2014年9月23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1级,2型糖尿病,否认脑梗死、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KILLIPⅠ级,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因心肌梗死超过时间窗,... 例1.女,65岁,因突发胸痛16 h于2014年9月23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1级,2型糖尿病,否认脑梗死、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KILLIPⅠ级,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因心肌梗死超过时间窗,入院后胸痛缓解,未行急诊再灌注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往高血压病 再灌注治疗 冠脉介入术 收缩活动 心尖部 胸痛 合并脑出血 消化道溃疡 肌酶谱 出血并发症
下载PDF
我国经皮左房室瓣球囊分离术现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华泰 王晓华 +2 位作者 洪浪 盛国太 曹华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S1期4-6,共3页
关键词 左房室瓣 风心 PBMC 血栓 球囊 左房室瓣狭窄 分离术
下载PDF
心肌桥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曹华明 蒋金法 +5 位作者 邓兵 许嘉鸿 宋浩明 王一平 张维贞 徐文俊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24-326,共3页
目的研究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过程中发现的12例MB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58.07... 目的研究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中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过程中发现的12例MB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58.07±12.08岁)进行OCT检查,观察MB的位置、长度以及MB近段2cm血管有无内膜增厚和斑块,并准确测量。结果共发现MB12处,均位于左前降支(LAD)中远段。OCT与CAG测得MB长度对比为20.5±4.2mm比15.6±3.5mm(P<0.01),两者测得最窄处面积狭窄百分率为48.7%±4.8%比55.3%±2.6%(P<0.05)。所有MB段和远段冠状动脉内未发现明显粥样硬化斑块,MB近段2cm内冠状动脉段均发现不同程度内膜增厚(0.64±0.23mm)。结论OCT能清楚显示MB的活体结构及形态特征,操作安全。MB近段冠状动脉内膜均有不同程度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肌桥
下载PDF
间隙性连接蛋白37基因1019C/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薄小萍 郭素峡 +2 位作者 杨颖 羊镇宇 曹华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2期205-208,243,共5页
目的 研究无锡地区人群中间隙性连接蛋白37 (connexin 37,CX 37)基因1019C/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初次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 126例,87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均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CX37... 目的 研究无锡地区人群中间隙性连接蛋白37 (connexin 37,CX 37)基因1019C/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初次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1 126例,87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均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CX37基因1019多态性位点基因型进行检测,比较两组人群中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结果 (1)两组人群中均存在CX 37基因1019C/T多态性,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2)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升高(57.37%vs.42.05%,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CC+TC)在原发性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46% vs.66.70%,P<0.01).与Tr纯合子相比,(CC+TC)基因型原发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OR=2.06,95% CI:1.68~2.52).对性别进行亚组分析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组C等位基因携带者频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79.19%vs.69.05%,P<0.01;女性:81.75% vs.64.40%,P<0.01),C等位基因携带者原发性高血压患病风险明显高于TT型(男性:OR=1.71,95%CI:1.28~2.27;女性:OR=2.48,95% CI:1.85~3.31).结论 CX37 C等位基因可能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间隙性连接蛋白37 基因 1019C T多态性 connexin37
下载PDF
内皮前体细胞捕捉支架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华明 苏海 王晓华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6期331-333,共3页
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主要原因,也是近年来介入心脏病领域最富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原理制作的新型支架--内皮前体细胞(EPC)捕捉支架,能够迅速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预防支架内再狭窄... 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主要原因,也是近年来介入心脏病领域最富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原理制作的新型支架--内皮前体细胞(EPC)捕捉支架,能够迅速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捕捉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内皮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煜 陈茂华 +4 位作者 张能 曹华明 羊镇宇 李坚 刘婷 《交通医学》 2016年第6期595-597,共3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并发冠心病(cardiovscular atherosclerosis disease,CAD)的传统和非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SLE患者中...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并发冠心病(cardiovscular atherosclerosis disease,CAD)的传统和非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收集SLE患者中诊断为初发冠心病者17例(SLE合并CAD组),RA患者中诊断为初发冠心病者52例(RA合并CAD组),对照组为初发冠心病患者250例,并排除结缔组织性疾病。对各组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CTA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合并CAD组的年龄(56.78±10.68岁)、BMI(22.19±1.95),RA合并CAD组患者的年龄(54.90±10.41岁)、BMI(22.19±1.95)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合并CAD组有吸烟史(11.76%)、高脂血症史(5.9%),RA合并CAD组有吸烟史(13.46%)、高脂血症史(5.77%)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LE合并CAD组高血压史(52.94%)、糖尿病史(11.76%)及血肌酐水平(82.65±9.91 mg/d L)和RA合并CAD组高血压史(30.77%)、糖尿病史(23.08%)及血肌酐水平(84.51±10.81mg/d 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合并CAD组女性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合并CAD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每例为(1.39±0.58)个,RA合并CAD组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每例为(1.92±0.88)个,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23±1.1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LE及RA患者的冠脉病变仍以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为主要表现,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合并CAD及RA合并CAD患者年龄小,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少,可能还存在非传统危险因素,重视非传统危险因素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反复血栓伴消化道出血1例
13
作者 张煜 羊镇宇 +4 位作者 王强 李坚 尤华彦 曹华明 龚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F0003-F0003,共1页
患者,男,66岁,因反复胸闷1年余,再发伴加重3d于2013年10月23日收入院治疗。患者入院前1年余劳力活动时反复发作胸骨中下段疼痛,呈闷痛,自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一般持续5—10min,入院前3d症状再发较前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0余... 患者,男,66岁,因反复胸闷1年余,再发伴加重3d于2013年10月23日收入院治疗。患者入院前1年余劳力活动时反复发作胸骨中下段疼痛,呈闷痛,自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一般持续5—10min,入院前3d症状再发较前加重。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12年前有胃出血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70mmHg,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未及病理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胸闷 冠脉介入术后 消化道出血 血栓 高血压病 肺呼吸音 骨中下段 反复发作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紧急救治高危冠心病心源性休克一例
14
作者 王晓华 余茂生 +4 位作者 洪明 罗国庆 曹华明 周文英 李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S1期125-,共1页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反搏 PTCA 支架术 IABP 左回旋支 血流动力
下载PDF
预付费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志梁 郭轶敏 曹华明 《山东电力技术》 2009年第4期46-48,共3页
依靠低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集中抄表应用系统,能实现台区电费的远距离集中抄录,监控对台区总电量、线损的统计、计算,有效缓解了抄收电费工作量大的问题。
关键词 载波通信 集中抄表 远程抄表
下载PDF
血同型半胱氨酸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16
作者 张煜 羊镇宇 +3 位作者 王强 李坚 尤华彦 曹华明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9期6445-6446,共2页
目的: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为试验组,并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非冠心病女性作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和超敏C-反应蛋白和Hcy的变化... 目的: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为试验组,并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非冠心病女性作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和超敏C-反应蛋白和Hcy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0和C-反应蛋白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过程中发现白细胞介素-10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较为敏感,对及时准确检测患者病情提供了帮助。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同型半胱氨酸(Hcy) 女性冠心病 发病
下载PDF
达格列净对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心肾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乐 曹华明 +3 位作者 陆瑾玥 耿小红 陈怡 胡伊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246-251,共6页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对Ⅱ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 CRS)患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可溶性生长激素表达基因2蛋白(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 sS...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对Ⅱ型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 CRS)患者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可溶性生长激素表达基因2蛋白(growth stimulation expressed gene 2, sST2)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的影响。方法 选取Ⅱ型CRS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6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10 mg),在基线与治疗24周后检测心肾功能指标,并观察短期预后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SCr、Cys-C、sST2和NT-proBNP值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达格列净10 mg可显著降低Ⅱ型CRS患者的SCr、Cys-C、sST2和NT-proBNP水平及改善短期预后,且sST2可用来判断Ⅱ型CRS患者心肾功能,有助于指导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格列净 Ⅱ型心肾综合征 血清肌酐 血胱抑素C 可溶性生长激素表达基因2蛋白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下载PDF
稳定微管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3
18
作者 冯健 吴丁烨 +3 位作者 尤华彦 李坚 王强 曹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探讨稳定微管能否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1)将离体大鼠心脏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0.1μmol/L泰素和缺血+1μmol/L泰素组(n=15)。每组先给予15 min平衡后,对照组继续给予50 min常氧灌注;缺血组给予20 min常氧灌注+30 mi... 目的探讨稳定微管能否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1)将离体大鼠心脏分为对照组、缺血组、缺血+0.1μmol/L泰素和缺血+1μmol/L泰素组(n=15)。每组先给予15 min平衡后,对照组继续给予50 min常氧灌注;缺血组给予20 min常氧灌注+30 min缺血处理;缺血+0.1μmol/L(或1μmol/L)泰素组给予20 min常氧灌注,30 min缺血处理,整个过程中均给予0.1μmol/L(或1μmol/L)泰素灌流。比较各组心律失常情况,观察微管形态结构并进行断裂评分。(2)将离体大鼠心脏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1μmol/L泰素组(n=8)。缺血再灌注组进行Langendorff灌流,结扎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1μmol/L泰素组给予1μmol/L进行灌流,其余处理同缺血再灌注组。灌流结束即刻冠脉内灌入伊文思蓝进行染色,比较各组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1)0.1和1μmol/L泰素均能有效降低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评分,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并均能降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P<0.05)。(2)0.1μmol/L泰素灌流能降低微管断裂评分。(3)1μmol/L泰素灌流能明显缩小缺血再灌注心脏梗死区面积(P<0.05)。结论稳定微管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素 微管 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血小板功能检测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伟翔 郭素峡 +2 位作者 羊镇宇 吴雄波 曹华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660-663,共4页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1]。内皮破损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是引起ACS等血栓事件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ACS和(或)PCI术后患者应用阿...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1]。内皮破损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是引起ACS等血栓事件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ACS和(或)PCI术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 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然而, PCI术后血栓事件仍有发生,可能与抗血小板作用的延迟、PCI初期不能提供充分的拮抗作用及个体最大平均有效剂量的差异性有关[2]。近几年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预测临床预后,也开始尝试指导临床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对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功能检测 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2
20
作者 童德兵 曹华明 羊镇宇 《贵州医药》 CAS 2014年第7期667-669,共3页
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心脏生理学方面,培养心肌细胞正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技术[1-5]。急性分离的心肌细胞无法显示基因表达的变化,因此,培养心肌细胞是必要的。成熟心肌细胞通过闰盘和细胞外基质紧密连接,因此很难分离。直... 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心脏生理学方面,培养心肌细胞正在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技术[1-5]。急性分离的心肌细胞无法显示基因表达的变化,因此,培养心肌细胞是必要的。成熟心肌细胞通过闰盘和细胞外基质紧密连接,因此很难分离。直到1976年,分离心室心肌细胞的技术才被报道[6]。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细胞水平的研究口益受到重视,对心肌细胞分离培养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文对近年来心肌细胞分离培养作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心肌细胞 细胞分离培养 分子生物学技术 大鼠 成熟心肌细胞 心脏生理学 细胞外基质 细胞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