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辅助下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幕上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宗达 丁大冬 曹纹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0-85,共6页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幕上自发性脑出血(SIC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2年9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中等量幕上SICH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9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接受内镜...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下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幕上自发性脑出血(SIC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2年9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中等量幕上SICH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39例)与对照组(36例)。对照组接受内镜辅助下非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经颞顶入路),研究组接受内镜辅助下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经眶上锁孔长轴入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并发症、预后及经济学指标。结果 研究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 <0.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手术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差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颅内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 <0.05),总住院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相比于内镜辅助下非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内镜辅助下长轴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幕上SICH患者效果确切,可降低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发生风险,提高血肿清除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与手术创伤,并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中等量幕 长轴入路 内镜 血肿清除术 安全性 预后
下载PDF
麻醉方式和微电极记录对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王宇航 吕坤 +3 位作者 鄂语乾 曹胜武 赵春生 曹纹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和微电极记录(MER)对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112例PD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和使用MER情况分为4组:局部麻醉(LA)+MER组(...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和微电极记录(MER)对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112例PD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和使用MER情况分为4组:局部麻醉(LA)+MER组(n=22),LA+非MER组(n=25),全身麻醉(GA)+MER组(n=34),GA+非MER组(n=31)。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复查CT计算靶点和实际电极尖端坐标,并采用欧氏距离(ED)评估电极植入精度;术后1个月开机,采用UP-DRS-Ⅲ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UPDRS-Ⅲ评分改善率:LA+MER组[(50.04±7.20)%]、GA+MER组[(51.80±8.04)%]和GA+非MER组[(52.23±7.92)%]均明显高于LA+非MER组[(40.37±9.76)%;P<0.05]。颅内积气:LA+MER组[(8.17±5.38)ml]和LA+非MER组[(10.27±4.22)ml]明显高于GA+MER组[(4.68±1.25)ml;P<0.05]和GA+非MER组[(4.75±1.08)ml;P<0.05]。与其他三组相比,LA+非MER组第一靶点和第二靶点Y轴偏差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麻醉方式和MER的选择对STN-DBS治疗PD具有一定的影响。使用MER可纠正GA引起的脑脊液丢失和体位导致的靶点误差,提高植入电极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微电极记录 麻醉方式
下载PDF
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病人基于容积-黏度吞咽测试的摄食管理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翔 周凤淇 +3 位作者 张克忠 赵春生 曹胜武 曹纹平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探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病人摄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筛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帕金森病病人,共选取60例改良洼田饮水试验分级Ⅱ~Ⅲ级病人... 目的探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病人摄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筛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帕金森病病人,共选取60例改良洼田饮水试验分级Ⅱ~Ⅲ级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饮食护理。试验组在常规饮食护理的基础上,采用V-VST评估进食的食物性状及一口量,并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分别观察2组病人误吸的发生率,并利用才藤氏七级评价法评价吞咽功能改善程度。结果V-VST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误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VST干预后的3、6个月,试验组的吞咽障碍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随访3、6个月后,试验组吞咽障碍2级病人吞咽障碍改善程度均较3级病人明显。结论依据V-VST评估结果的摄食管理法,能有效减少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病人误吸发生率,同时改善其吞咽功能,且病情较轻者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容积-黏度吞咽测试 吞咽障碍 摄食管理
下载PDF
椎动脉相关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协锋 颜伟 +2 位作者 曹纹平 赵春生 李瑞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椎动脉相关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椎动脉相关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显微镜下和神经...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椎动脉相关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椎动脉相关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显微镜下和神经内镜下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显微镜手术组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延迟治愈11例,无效1例,手术有效率为96.67%,延迟治愈率36.67%,无效率3.33%,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33%。神经内镜手术组24例患者中,治愈21例,延迟治愈3例,无效0例,手术有效率100%,延迟治愈率12.50%,无效率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17%。2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微镜手术组延迟治愈率明显高于神经内镜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于椎动脉相关型面肌痉挛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延迟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延迟治愈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孤立性纤维肿瘤1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曹纹平 肖璇 赵春生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98-199,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因"记忆力明显下降1月余伴四肢抽搐1次"于2014-03-25入院。头颅CT及MRI(图1a-d)均提示:右侧额部脑膜瘤。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于2014-03-31在全麻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肉眼观:肿瘤起源硬脑膜并跨上矢状窦生长,... 1临床资料 患者因"记忆力明显下降1月余伴四肢抽搐1次"于2014-03-25入院。头颅CT及MRI(图1a-d)均提示:右侧额部脑膜瘤。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于2014-03-31在全麻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术中肉眼观:肿瘤起源硬脑膜并跨上矢状窦生长,与脑组织界限清晰,肿瘤血供较丰富,瘤体较韧,呈灰白色和灰黄色,大小约6.0 cm×7.0 cm×7.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 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脑室肿瘤术后并发孤立性颞角的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6
作者 骆慧 林超 +2 位作者 孙毅 曹纹平 李瑞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术后发生孤立性颞角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侧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侧脑室肿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5例出... 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术后发生孤立性颞角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侧脑室肿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侧脑室肿瘤均行手术治疗。术后5例出现孤立性颞角,其中2例经保守治疗后孤立性颞角消失,2例行脑室外引流治疗后痊愈,1例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脑室镜造瘘术治疗失败,后行颞角腹腔分流术,术后患者症状缓解。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和术后感染是引起侧脑室肿瘤术后发生孤立颞角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大小;以及肿瘤性质、侧别、瘤周水肿程度等与孤立性颞角的发生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可以作为治疗侧脑室肿瘤术后并发孤立性颞角的治疗手段之一。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孤立性颞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颞角 侧脑室肿瘤 危险因素 脑膜炎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在帕金森病病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吕坤 曹纹平 +2 位作者 王宇航 赵春生 曹胜武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938-94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PD病人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双侧STN-DBS手术的PD病人148例,其中全麻组81例,局麻组67例。记录2组术前计划...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PD病人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双侧STN-DBS手术的PD病人148例,其中全麻组81例,局麻组67例。记录2组术前计划框架靶点坐标和术后实际植入靶点坐标,计算电极植入误差并评价准确性。同时,对2组的术前基线特征和术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评分(UPDRS-Ⅲ)的改善率进行分析。结果全麻组计划框架靶点和实际植入靶点在前后距离(y)、内外侧距离(x)、垂直距离(z)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局麻组两侧电极的计划框架靶点和实际植入靶点的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际植入电极更偏向后方,而x和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麻组的手术时长显著小于局麻组;局麻组有3例病人出现无症状脑出血,全麻组未出现;与手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2组的UPDRS-Ⅲ改善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全麻下PD病人行STN-DBS手术的与效果局麻方式相当,但手术时间更短,安全性更高,因此全麻下PD病人行STN-DBS手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全身麻醉 丘脑底核 微电极记录
下载PDF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靶点的个性化选择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凤淇 曹纹平 +1 位作者 曹胜武 赵春生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1060-1063,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且经典的运动障碍疾病,同时也是发生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1817年该病首次描述于James Parkinson的著作《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中。PD早期,黑质致密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且经典的运动障碍疾病,同时也是发生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1817年该病首次描述于James Parkinson的著作《Essay on the shaking palsy》中。PD早期,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导致基底神经节的功能破坏,进而产生运动迟缓、震颤、肌强直等经典的PD运动症状,同时PD还伴有便秘、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其中一些症状,如嗅觉减退的出现,甚至可早于运动功能障碍十多年[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减退 运动迟缓 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症状 肌强直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多巴胺能神经元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MR 3D-TOF序列成像与MVD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克 曹纹平 +1 位作者 曹中生 赵春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43-1745,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MR 3D-TOF序列结果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所见责任血管的吻合情况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三叉神经痛MVD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术中确认责任血管的类型,结合... 目的: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MR 3D-TOF序列结果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所见责任血管的吻合情况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三叉神经痛MVD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术中确认责任血管的类型,结合随访资料,判断术前MR三维时间飞跃(three dimensional time-of-flight,3D-TOF)与术中所见的吻合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MVD手术有效率90.3%,其中89例术前3D-TOF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11例术前3D-TOF与术中所见部分吻合;3例术前3D-TOF与术中所见不吻合,吻合率97.1%。责任血管与3D-TOF吻合情况与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责任血管与3D-TOF吻合情况与预后存在相关性。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病变组的术后疗效优于其他病变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3D-TOF
下载PDF
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翔 余慧 曹纹平 《现代临床护理》 2022年第11期37-43,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模式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江苏省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4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模式在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江苏省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4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最终试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完成研究。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吞咽障碍护理;试验组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医护技紧密配合,针对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吸气的呼吸模式、吞咽呼吸不协调等问题,应用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声门上吞咽、主动呼吸循环技术三项技术来构建安全有效的吞咽模式并应用。比较两组患者各干预时间点误吸发生率、干预前后的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价)、干预6个月后留置胃管。结果试验组患者3个月、6个月后的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高于干预前;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试验组。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留置胃管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患者吞咽模式应用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减少误吸,延缓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加重,减少胃管置管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吞咽障碍 容积-黏度吞咽测试 声门上吞咽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
下载PDF
唤醒麻醉和术中直接皮层电刺激在脑功能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纹平 赵春生 +1 位作者 张雅旋 曹胜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唤醒麻醉下结合术中皮层电刺激在脑功能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例脑功能区病变患者,在l术前利用神经影像学评估病灶位置,在神经导航下定位... 目的探讨唤醒麻醉下结合术中皮层电刺激在脑功能区病变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的10例脑功能区病变患者,在l术前利用神经影像学评估病灶位置,在神经导航下定位开颅,术中唤醒麻醉患者,并利用直接皮层电刺激确定功能区,在保护功能区的前提下全麻切除病灶。结果10例患者均行皮质运动区监测且全部监测到明确的运动反应,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到的中央前回位置相符;有5例患者病变在左侧大脑半球并同时行语言区电刺激,同样均获得相应的阳性区。10例患者中8例病灶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术后2例即出现语言障碍,在1周内开始恢复,3周后恢复至术前。3例术后肢体肌力较术前差,1周内开始恢复,3个月均恢复至术前。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永久性语言障碍。结论唤醒麻醉下结合术中皮层电刺激有助于准确判断脑功能区及附近病变与脑功能区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种可靠、精确、安全的脑功能区定位方法,能够有效地保护脑功能区并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唤醒麻醉 皮层电刺激 脑功能区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图像融合技术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胜武 赵春生 +1 位作者 洪讯宁 曹纹平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应用头颅CT和3.0T核磁共振融合图像计算丘脑底核靶点坐标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将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帕金森病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病例20例分为两组:对... 目的探讨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应用头颅CT和3.0T核磁共振融合图像计算丘脑底核靶点坐标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将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行帕金森病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病例2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融合组,每组各10例20侧,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以1.5TMRI图像计算的靶点坐标,融合组采用头部薄层CT和3.0T MRI融合图像计算靶点坐标,分别比较两组术后靶点偏差、术中微电极记录丘脑底核长度、开机后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与以及影像检查耗费时间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术后复查电极植入偏差两组比较:对照组平均偏差1.3mm,融合组平均偏差1.6mm,两组无显著差异。2术中微电极记录到典型STN信号长度比较:对照组平均长度4.8 mm,融合组平均长度5.0mm,两组无显著差异。3术后三个月药物关期开机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比较:对照组平均改善率53.5%,融合组平均改善率51.3%,两组无显著差异。4术前影像检查耗费时间比较:对照组平均耗时27.5分钟,融合组平均耗时8.6分钟,融合组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应用头部薄层CT和3.0T MRI融合图像计算丘脑底核靶点坐标对传统计算方法相比准确性和有效率无明显差别,并可缩短术前定位时间,加快手术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图像融合 丘脑底核
原文传递
唤醒麻醉和术中直接电刺激在功能区继发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纹平 赵春生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876-187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全麻唤醒后术中电生理技术结合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功能区及附近致痫灶的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术前常规影像学评估致痫灶及其与语言运动区的关系,术中均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定位出中央沟及术中皮层电极(ECoG)监测痫性放电区... 目的探讨全麻唤醒后术中电生理技术结合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功能区及附近致痫灶的方法。方法对11例患者术前常规影像学评估致痫灶及其与语言运动区的关系,术中均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定位出中央沟及术中皮层电极(ECoG)监测痫性放电区,唤醒患者后行皮层直接电刺激确定语言运动区,在最大程度的保护脑功能区的情况下行癫痫病灶切除。然后再次行ECoG监测,对仍能监测出异常放电的区域行皮层热灼术,直至ECoG监测满意为止。结果 8例胶质瘤患者中,6例大部切除,2例次全切除;1例血管畸形全切;1例寄生虫感染灶全切;1例外伤后癫痫瘢痕灶全切。9例患者术后癫痫控制为EngelⅠ,2例癫痫控制为EngelⅡ。2例术后即出现语言障碍,3周后恢复至术前;3例术后肢体肌力较术前差,2周恢复至术前。结论全麻唤醒结合术中电生理技术和术中皮层电刺激可以准确定位功能区及其附近的致痫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皮层电刺激 唤醒麻醉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的全身麻醉和无术中微电极记录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纹平 赵春生 +3 位作者 曹胜武 叶宇阳 曹中生 刘叔衡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没有术中微电机记录的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共40例帕金森DBS患者,其中局麻下行DBS治疗18例患者,其中10例行MER监测,8例未监测。全麻患者共22例,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没有术中微电机记录的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共40例帕金森DBS患者,其中局麻下行DBS治疗18例患者,其中10例行MER监测,8例未监测。全麻患者共22例,10行MER监测,12例未监测。术后均行1.5MRI头颅扫描,比较患者第一和第二靶点位置的偏移。比较不同的麻醉方法所耗的手术时间及术后6个月药物关期的UPDRS评分。评价无术中微电机记录对帕金森DBS的影响。结果 (1)帕金森DBS全麻下第一靶点和第二靶点位置偏移无显著性差异,局麻下第一靶点无显著性差异,但第二靶点位置偏移有显著性差异。(2)全麻下行DBS手术比局麻时减少了约2.5小时。(3)全麻和局麻下行DBS术后的帕金森患者UPDRS药物关期时的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4)有无术中微电机记录的帕金森DBS术后UPDRS药物关期时的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5)全麻患者的手术依从性明显优于局麻患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结论在没有术中微电极记录下全麻行帕金森病DBS是安全且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术 帕金森病 全身麻醉 术中电生理
原文传递
神经导航技术和图像融合技术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叶宇阳 曹纹平 +1 位作者 曹胜武 赵春生 《江苏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和图像融合技术计算丘脑底核靶点坐标的准确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将20例行帕金森病双侧DBS病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以1.5T MRI图像计算的靶点坐... 目的探讨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和图像融合技术计算丘脑底核靶点坐标的准确性和优越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将20例行帕金森病双侧DBS病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以1.5T MRI图像计算的靶点坐标,融合组采用头部薄层CT和3.0T MRI融合图像计算靶点坐标,分别比较两组术后靶点偏差、术中微电极记录丘脑底核长度、开机后统一帕金森评分(UPDRS)运动项改善率以及影像检查耗费时间等指标。结果(1)术后电极偏差:对照组偏差(1.3±0.4)mm,融合组偏差(1.4±0.4)m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中微电极记录丘脑底核长度:对照组长度(4.6±2.1)mm,融合组长度(4.9±1.8)m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开机后UPDRS运动项改善率:对照组改善率(54.2±10.6)%,融合组改善率(53.7±1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前影像检查耗费时间:对照组耗时(27.3±1.4)min,融合组耗时(8.6±0.2)min,融合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和图像融合技术可缩短术前定位时间,能够准确选择合适针道,减少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导航技术
原文传递
图像融合技术引导DBS术后首次程控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中生 刘叔衡 +3 位作者 曹纹平 曹胜武 周凤淇 赵春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5期265-268,共4页
目的评估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在图像融合技术辅助下进行首次程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09月~2017年01月于我院行双侧STN-DBS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融合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 目的评估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在图像融合技术辅助下进行首次程控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09月~2017年01月于我院行双侧STN-DBS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融合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完全依据患者生理反应进行首次程控,融合组采集患者术后4周的CT图像,将其与术前MRI图像进行融合以显示DBS电极末端的解剖位置,根据位置来选用程控触点,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程控后稳定期药物关期刺激器关机、药物关期刺激器开机状态下UPDRSⅢ评分、改善率及程控耗时。结果两组患者首次程控后UPDRSⅢ评分改善率对比:对照组平均改善率49.4%,融合组平均改善率51.1%,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程控耗时对比:对照组平均耗时3.2h,融合组平均耗时1.7h,融合组显著短于对照组。随访记录6月内患者人均门诊程控次数对比:对照组人均9.4次,融合组人均7.5次。结论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引导程控是DBS术后程控可靠、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磁共振成像 程控
原文传递
改良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10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胜武 赵春生 曹纹平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21期2580-2581,共2页
目的探讨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应用头部CT和3.0T MRI图像融合的改良方式来计算植入电极靶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帕金森病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患者10例进行临床分析,术前通过扫描头部薄层CT和3.0T MRI图像进行融合来计算丘脑底... 目的探讨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应用头部CT和3.0T MRI图像融合的改良方式来计算植入电极靶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帕金森病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术患者10例进行临床分析,术前通过扫描头部薄层CT和3.0T MRI图像进行融合来计算丘脑底核的靶点坐标,分析术后靶点偏差、术中微电极记录丘脑底核长度、开机后统一帕金森评分(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等指标。结果 (1)术后复查电极位置与预设位置之间偏差(1.6±0.4)mm。(2)术中微电极记录到典型丘脑底核信号长度(4.7±1.2)mm。(3)术后3个月药物"关"期开机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为(51.3±10.5)%。结论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应用头部薄层CT和3.0T MRI图像融合计算丘脑底核靶点坐标是一种安全而可靠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术 图像融合 帕金森病
原文传递
全身麻醉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帕金森病DBS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叔衡 曹中生 +3 位作者 曹纹平 曹胜武 周凤淇 赵春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6年6月年行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70例患者,根据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手工计算靶点、图像融合计算靶点的不同将病人分为3组(局麻+手工计...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CT-MRI图像融合技术在DBS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6年6月年行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70例患者,根据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手工计算靶点、图像融合计算靶点的不同将病人分为3组(局麻+手工计算靶点组;全麻+手工计算靶点组;全麻+图像融合计算靶点组),统计手术病人靶点偏移误差,手术耗时和6个月后病人药物关期的UPDRS-Ⅲ期评分。结果 1、局麻手工组和全麻手工组对比第一靶点误差无显著性差异,第二靶点位置偏移有显著性差异(0.27±0.67mm,P=0.02);2、全麻下DBS术后的帕金森患者药物关期时的UPDRS-Ⅲ评分好于局麻手术患者。3、全麻+融合图像定位计算靶点的DBS手术方式耗时时间更少。结论全身麻醉以及采用融合图像定位计算靶点安全且可靠,有效的减少靶点偏移和手术耗时,病人配合度好,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全身麻醉 图像融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