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作者 陈希聪 蔡剑 +2 位作者 曾会粮 陈国材 周观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9期768-772,共5页
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OF)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单侧IFOF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机器人辅助组(50例),对照组在C型臂X射... 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OF)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单侧IFOF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机器人辅助组(50例),对照组在C型臂X射线机透视下行PFNA内固定治疗,机器人辅助组在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行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2患者组手术指标、骨折复位及骨折愈合情况、应激反应指标、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机器人辅助组患者手术时间、总透视时间、置钉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导针调整次数、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机器人辅助组患者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d,2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机器人辅助组术后2 d血清NE、Ang Ⅱ、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7 d、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及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3个月上述评分高于术后7 d(P<0.05);术后7 d、术后3个月,机器人辅助组患者Harris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机器人辅助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C型臂X射线机透视相比,机器人导航辅助下PFNA治疗IFOF能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愈合效果更佳,机体应激更小,更能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机器人导航辅助 应激反应 髋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单束与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长期结果相似:一项10年回顾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6
2
作者 曾会粮 冯文俊 +9 位作者 李萍 陈锦伦 曾建春 李杰 邓鹏 吴克亮 叶鹏程 揭珂 曹厚然 曾意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692-3697,共6页
背景:近年来,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结果,但是存在前方和旋转不稳。一些生物力学研究则表明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可增加膝关节稳定性。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2种技术临床结果的长期随访研究。目的:比较单... 背景:近年来,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结果,但是存在前方和旋转不稳。一些生物力学研究则表明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可增加膝关节稳定性。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2种技术临床结果的长期随访研究。目的:比较单束与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0年患者膝关节功能和临床结果,评估两种技术之间有效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搜集了47例自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行单束或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根据重建方式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术前和术后评估包括体格检查(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前抽屉试验)、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和Tegner评分)(和等速肌力测定(腘绳肌与股四头肌比率)。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术后体格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术后10年Lysholm和Tegner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但2组术后Lysholm和Tegner评分结果接近,且等速肌力测定结果接近。表明单束和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均能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肌力 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损伤 单束重建 双束重建 稳定性 功能 膝关节评分 长期随访 临床结果 组织构建
下载PDF
活动与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的随访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少华 周观明 +3 位作者 陈希聪 肖可明 蔡剑 曾会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5785-5792,共8页
背景:单髁置换假体主要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2种类型,由于两种平台假体的设计理念和手术操作方法上的不同,对于两种平台假体的选择还有一定分歧和争议。目的:比较活动与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背景:单髁置换假体主要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2种类型,由于两种平台假体的设计理念和手术操作方法上的不同,对于两种平台假体的选择还有一定分歧和争议。目的:比较活动与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154例,男54例,女100例,年龄56-81岁,其中100例接受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活动平台组),54例接受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固定平台组)。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复查X射线片(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矫正情况。研究符合佛山市中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fsz20130642)。结果与结论:①154例患者术后获得60-72个月的随访;②两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末次随访的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活动平台组胫股角与髋-膝-踝角度的矫正值大于固定平台组(P <0.05),两组间胫骨后倾角矫正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间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④活动平台组出现1例假体松动,2例衬垫脱位;⑤结果表明,两种平台单髁置换假体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随访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下肢力线矫正角度较固定平台大,对于恢复下肢解剖轴线更有优势;2种单髁假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中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固定平台,活动平台中期并发症主要是假体松动、衬垫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 固定平台 活动平台 单髁置换 关节炎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揭珂 邓鹏 +4 位作者 曾建春 冯文俊 曾会粮 吴克亮 曾意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759-3765,共7页
背景:在全膝置换过程中,为避免遮挡手术视野、影响假体安装,大部分手术医师会将髌下脂肪垫切除,但临床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仍然备受争议。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万... 背景:在全膝置换过程中,为避免遮挡手术视野、影响假体安装,大部分手术医师会将髌下脂肪垫切除,但临床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仍然备受争议。目的:系统评价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检索各数据库建库日起至2017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对照试验,然后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12个临床文献纳入系统评价,共1 478例膝;(2)Meta结果显示,髌下脂肪垫切除组的髌韧带缩短长度在随访12-18个月、28-38个月时比髌下脂肪垫保留组更大[MD=2.90,95%CI(2.21,3.58),P<0.000 01;MD=2.65,95%CI(1.96,3.35),P<0.000 01],但随访一至两个月、6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同时2组间膝前痛、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Insall-Salvati指数在各随访时间段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结果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髌下脂肪垫及减少对其损伤,尤其是"密集血管区",以更好地预防低位髌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循证医学 组织工程 保留髌下脂肪垫 切除髌下脂肪垫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膝前痛 KSS评分 HSS评分 Insall-Salvati指数 髌韧带缩短长度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金银花-黄连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海涛 陈锦伦 +6 位作者 朱兴阳 曾会粮 李杰 孙小波 齐新宇 曾建春 曾意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360-3367,共8页
背景:有研究表明金银花、黄连中多种单体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有效,关于金银花、黄连单独作用的研究较多,但金银花-黄连的共同药理作用机制鲜有文献报道。目的:基于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手段探究金银花-黄连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潜在... 背景:有研究表明金银花、黄连中多种单体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有效,关于金银花、黄连单独作用的研究较多,但金银花-黄连的共同药理作用机制鲜有文献报道。目的:基于分子对接和网络药理学手段探究金银花-黄连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潜在有效成分、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金银花、黄连的有效成分和靶点基因。使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获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靶点基因,取交集后获得金银花-黄连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交集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中"Cyto NCA"插件对该PPI网络做拓扑分析和核心靶点筛选,再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中药-有效成分-交集靶点-疾病""有效成分-交集靶点"和"通路-富集基因"网络。利用DAVID在线工具进行交集靶点的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有效成分与靶点亲和力。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数据库筛选获得金银花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成分14个及对应靶点183个,黄连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成分9个及对应靶点158个;②共获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相关基因286个,药物和疾病的交集基因37个,PPI网络筛选出白细胞介素6等17个核心基因;③GO功能富集显示,金银花-黄连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生物功能共有59个,其中生物过程44个,细胞组分6个,分子功能9个;④KEGG通路富集共筛选出17条信号通路;⑤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与白细胞介素6、基质金属蛋白酶9、白细胞介素1β具有良好的亲和力;⑥结果证实,金银花-黄连治疗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具体机制涉及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等多个有效化合物,南美锥虫病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多个作用途径,白细胞介素6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等多个靶点基因,这些化合物、靶点基因和途径可共同协调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此外,文章还发现了潜在有效成分槲皮素,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新导向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中医药 假体 金银花 黄连 感染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信号通路 基因
下载PDF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浆人α防御素1-3及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锦伦 邓鹏 +5 位作者 叶鹏程 曹厚然 曾会粮 冯文俊 曾建春 曾意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304-4311,共8页
背景:研究表明关节滑液人α防御素1-3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性较高,但关节穿刺对手术部位具有创伤性,不利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常规动态监测,长期重复检查可能会增加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干扰骨科医生判断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原因与时间... 背景:研究表明关节滑液人α防御素1-3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准确性较高,但关节穿刺对手术部位具有创伤性,不利于全膝关节置换后常规动态监测,长期重复检查可能会增加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干扰骨科医生判断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原因与时间。外周血检测具有创伤小、标本获取容易、利于动态监控的优点,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浆人α防御素1-3动态变化规律观察的相关研究。目的: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血浆人α防御素1-3和外周血炎性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全膝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4-12月因晚期膝骨关节炎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分别在全膝关节置换前、置换后第1,3,5天、置换后2周及置换后第1,3个月检测外周血炎性指标,并采用三文治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人α防御素1-3水平。结果与结论:最终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呈现“单峰状”动态变化,即置换后先升高后下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浆人α防御素1-3均呈现“双峰状”动态变化,即置换后先升高后下降,再次升高后再次下降。血浆人α防御素1-3的升降速度与幅度均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加明显。突出的“双峰态势”提示血浆人α防御素1-3或许是全膝关节置换后动态监控炎症活动的良好生物标志物,可为全膝关节置换后监测并诊断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提供了新思路和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假体周围感染 动态变化 血浆人α防御素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不可吸收线加强缝合内侧关节囊对术后髌骨倾斜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叶鹏程 吴克亮 +3 位作者 曾意荣 曾会粮 陈锦伦 曾建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3期469-472,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使用不可吸收线加强缝合髌骨内侧关节囊对术后髌骨倾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4年12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2例随访资料齐全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 目的:分析比较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使用不可吸收线加强缝合髌骨内侧关节囊对术后髌骨倾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4年12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2例随访资料齐全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不可吸收线加强缝合内侧关节囊,将患者分为普通组和加强缝合组,普通组12例,加强缝合组10例。通过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片测量髋膝踝角(HKA)、Insall-Salviti指数(ISR)、髌骨倾斜角(PTA),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HKA、ISR、PTA以及KSS评分等指标。结果:普通组患者KSS评分、ROM、HKA,术后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ROM在术后末次随访时改善更为显著;PTA术后较术前增大(P<0.05);ISR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加强缝合组患者KSS评分、ROM,在术后1个月时无明显提升(P>0.05),但在术后末次随访时提升明显(P<0.05)。PTA术后较术前减小(P<0.05)。HKA、ISR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无论在术后1个月还是术后末次随访时,加强缝合组PTA都小于普通组(P<0.05)。结论:在使用内侧髌旁入路的TKA中,使用不可吸收线加强缝合内侧关节囊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术后髌骨的倾斜,提升髌骨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髌骨倾斜 髌骨不稳 髌股关节 不可吸收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