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层虚位错模式揭示的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变化
1
作者 李新艳 解滔 +3 位作者 曾宪伟 卫定军 崔瑾 李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6,共15页
选取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中400 km范围内四个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观测精度高、具有稳态年变、震前无显著干扰的地电阻率ρ_(s)观测数据,结合ERA5同化数据集中的多层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在利用多项式拟合获取各台站(... 选取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震中400 km范围内四个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观测精度高、具有稳态年变、震前无显著干扰的地电阻率ρ_(s)观测数据,结合ERA5同化数据集中的多层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在利用多项式拟合获取各台站(或测道)地电阻率正常年动态的基础上,分析了门源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结果显示:金银滩台EW测道、武威台NS测道和山丹台EW测道、N45°W测道震前存在超阈值的异常变化,并呈现各向异性特征。基于断层虚位错模式分析了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孕震过程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金银滩台震前处于压缩区并受到NNE方向的挤压,与主压应变近似正交的EW测道于震前10个月出现负异常;同样位于压缩区的武威台,受到了ENE向的挤压,NS测道的地电阻率在孕震早期(震前13个月)以负异常为主,孕震中晚期(震前3个月)出现了正异常;山丹台,位于膨胀区,受到近似NS向的拉张,与主张应变平行的NS测道未发现异常,但EW测道震前一年地电阻率出现正异常,N45°W测道的地电阻率也在震前半年左右出现超阈值并呈正异常。此外,金银滩台、山丹台和武威台距离门源地震震中的距离分别为92 km,113 km和139 km,相应的地电阻率异常最大变化幅值分别为−3.0σ,2.2σ和−2.1σ。此外,门源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时空特征与岩石实验结果及理论模型一致,也符合震源区应力应变积累程度较高、向外围方向逐渐衰减的分布特征。由此推断,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前地电阻率的时空变化可能与区域介质变形及应力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温度 虚位错模式 年变化
下载PDF
2022年四川芦山M_(S)6.1地震前应力状态研究
2
作者 张致伟 曾宪伟 +4 位作者 王迪 路茜 王玮铭 杨鹏 龙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 为研究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及M_(S)≥5.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基于应力张量方差与b值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芦山M_(S)6.1地震的力学机制和震源区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2022年芦山M_(S)6.1地震震源机制表现出与2013年芦山M_(S)7.0主震和5级余震相似的逆冲型破裂特征,压应力轴方位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区域应力场一致。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后震中及附近的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长期处于低值状态,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出现了应力张量方差和b值的低值异常,表明芦山余震区处于较高的应力水平。分析认为:巴颜喀拉块体持续东向运动受到华南块体的阻挡,震中所在区域长期受挤压逆冲作用,从而使芦山余震区长期处于应力积累的状态,芦山M_(S)6.1地震也是在这种动力学背景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6.1地震 芦山M_(S)7.0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张量方差 B值 应力状态
下载PDF
2021年固原震群重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
3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罗国富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7-786,共20页
通过初至P震相定位法测定了2021年固原震群中ML≥3.0地震的震源深度,同时根据多阶段定位和微震匹配定位方法对该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基于Snoke方法和HASH方法计算了震群序列中ML≥2.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gCAP方法反演了震群中最... 通过初至P震相定位法测定了2021年固原震群中ML≥3.0地震的震源深度,同时根据多阶段定位和微震匹配定位方法对该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基于Snoke方法和HASH方法计算了震群序列中ML≥2.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gCAP方法反演了震群中最大的地震即2021年6月22日固原ML3.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矩心深度,确定了ML≥2.8地震基于各种方法所得震源机制的中心解,然后根据重定位结果拟合了断层面,最后初步分析了固原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微震检测到901次ML0.0以上地震事件,约为区域地震台网原始目录的2.6倍,震群的震中区呈WNW向优势分布,长约8 km,宽约3 km,震源深度处于8—17 km之间,平均深度为13 km;ML≥2.8地震主要发生在震群序列12—14 km震源深度的相对密集区,其震源机制解均为走滑型,大多数地震略带一点逆冲分量,P轴优势方位近EW向,与六盘山地区的局部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方向基本一致。结合重定位、震源机制和断层面拟合认为,固原震群的主要发震构造可能是由两个WNW走向而倾向相反的隐伏断层控制,即NE倾向和SW倾向的断层构成了向上分叉的花状结构,其中ML≥2.8地震均位于不同倾向断层的交会部位,均具有左旋走滑的运动性质,整个震群序列的小震活动大体呈现以NE倾向断层活动为主、以SW倾向断层活动次之的特征。结合已有研究,发现震群序列处于六盘山地区上地壳底部厚约11 km的低速异常透镜体内,初步分析认为固原震群的孕震环境可能与深部流体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震群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特征及机理分析
4
作者 李新艳 解滔 +3 位作者 刘小鹏 曾宪伟 卫定军 崔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21-3734,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破坏性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震前1年左右开始,震中400 km内5个具有稳态观测的地电阻率台站多个测道陆续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其中甘肃武胜驿台、定西台、通渭台(包括地表和井下)和...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了M_(S)6.2破坏性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震前1年左右开始,震中400 km内5个具有稳态观测的地电阻率台站多个测道陆续出现了不同形态的异常变化,其中甘肃武胜驿台、定西台、通渭台(包括地表和井下)和武威台表现为以年变幅减小/快速下降变化为主的负异常,武都台则表现为年变幅增大的正异常.本文基于ERA5同化数据集中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定量化拟合了不同水热条件下各台站/测道正常年变形态,在此基础上排除了测区环境变化对异常形态影响.结合岩石物理实验结果和断层虚位错模式,讨论了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孕震过程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存在负异常变化的武胜驿台、定西台、通渭台和武威台位于地震孕育过程产生的挤压增强区,而存在正异常变化的武都台处于相对膨胀区.求解了存在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区域GNSS面应变时间序列,结果发现,在地电阻率负异常变化台站附近的变形单元内以面压缩为主,而在正异常变化的武都台附近,变形单元内以面拉张为主.GNSS面应变揭示的介质变形特征与虚位错模式中的挤压增强区和相对膨胀区相吻合,表明了5个台站地电阻率变化与此次积石山M_(S)6.2地震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介质变形-地电阻率变化”形式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年变化 土壤水分 虚位错模式 介质变形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及其余震前后b值变化
5
作者 李蒙亚 曾宪伟 +3 位作者 姚华建 李新艳 张志 杨硕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4-1222,共9页
收集2012年1月1日—2023年2月8日四川泸定地区(29.28°~30.04°N,101.82°~102.28°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的空间扫描,揭示泸定主震区及周边区域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结果显示,2022年泸定6.8级地震... 收集2012年1月1日—2023年2月8日四川泸定地区(29.28°~30.04°N,101.82°~102.28°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的空间扫描,揭示泸定主震区及周边区域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结果显示,2022年泸定6.8级地震前5个月,主震区及其东南区b值出现加速下降变化,可能预示着局部岩石受力变形接近临界状态;5.6级强余震前,震中区b值仍然维持低值异常,显示出区域内的应力水平仍然偏高,预示着可能会发生强余震;5.6级余震发生后,异常区域明显缩小但未消失,预示着余震可能还将持续,但再次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B值 极大似然法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15年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序列研究:余震演化与发震构造
6
作者 曾宪伟 李新艳 +1 位作者 李蒙亚 李文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203-206,共4页
1研究背景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M_(S)5.8地震。震中位于吉兰泰盆地内,且震中所在地区测震台站稀疏,地震监测能力较低,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余震演化分析带来了困难。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距离磴口—本井断裂较近,该断... 1研究背景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M_(S)5.8地震。震中位于吉兰泰盆地内,且震中所在地区测震台站稀疏,地震监测能力较低,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余震演化分析带来了困难。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距离磴口—本井断裂较近,该断裂是依据磁航资料推测的一条隐伏断裂,长约120 km,由于地表被覆盖,对于它的产状及第四纪活动特点尚不清楚。同时,对吉兰泰盆地内部结构至今了解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匹配定位 余震演化 障碍体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1-09-29宁夏中宁M_(L)3.6地震震源参数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基于宁夏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初至P震相定位法测定2021-09-29中宁M_(L)3.6地震震源深度,同时利用gCAP反演方法测定该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矩张量解,然后根据震源机制与应力场模拟方法计算现今应力场体系在中宁M_(L)3.6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 基于宁夏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采用初至P震相定位法测定2021-09-29中宁M_(L)3.6地震震源深度,同时利用gCAP反演方法测定该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矩张量解,然后根据震源机制与应力场模拟方法计算现今应力场体系在中宁M_(L)3.6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初至P震相定位法和gCAP方法测定的中宁M_(L)3.6地震震源深度均为11 km,震源机制节面Ⅰ走向242°、倾角63°、滑动角8°,节面Ⅱ走向148°、倾角83°、滑动角153°,矩张量解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双力偶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97.07%,表明该地震为天然地震。结合震中附近2009年以来M_(L)1.0以上地震重定位后的空间分布、区域地质构造和相对剪应力等分析推测,中宁M_(L)3.6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与天景山断裂东南段附近NNW向断裂薄弱带有关,该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东北缘NE向挤压作用下,沿着NNW向断裂剪切滑动引起的一次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宁M_(L)3.6地震 初至P震相定位法 gCAP方法 震源参数
下载PDF
吴忠—灵武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特征及预报效能分析
8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罗国富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1-542,共12页
通过计算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M_(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机制解结果和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计算了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得到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和时序分布特征,分析吴忠—灵武地区4次M_(S)≥4.0地震和该地区震... 通过计算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M_(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震源机制解结果和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计算了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得到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和时序分布特征,分析吴忠—灵武地区4次M_(S)≥4.0地震和该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关系,提取了该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预测指标,并讨论了其预报效能。结果表明,2003—2021年吴忠—灵武地区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值范围主要介于0.13~0.22之间,以38.1°N为分界线,呈现南低北高的分区特征,4次M_(S)≥4.0地震均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高低值的过渡区域附近,应力张量方差的时序图存在两处显著的“异常”变化,其变化特征为应力张量时序方差持续低于0.1且维持1年左右,并呈现显著的“V”型变化,该两处“V”型变化之后各自对应了2012年永宁M_(S)4.6和2021年灵武M_(S)4.0地震,即震前其应力张量时序方差均经历了“下降—转折—回升—发震”的变化,回升到发震的时间间隔约为1年左右。该地区的预报效能分析结果认为,可以将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作为吴忠—灵武地区M_(S)≥4.0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忠—灵武地区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张量方差 预报效能
下载PDF
基于震源机制和剪切波分裂分析鄂尔多斯地块内部一次显著性地震:2022-07-12盐池M_(L)4.0地震
9
作者 许英才 曾宪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24-930,共7页
结合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和预警台网资料,通过Hash方法计算2022-07-12盐池M_(L)4.0地震震源机制,采用gCAP方法得到该地震震源机制、矩张量解及矩心深度,确定震源机制中心解,计算中心解两个节面上的相对剪应力与正应力,最后对符合剪切波分... 结合宁夏区域地震台网和预警台网资料,通过Hash方法计算2022-07-12盐池M_(L)4.0地震震源机制,采用gCAP方法得到该地震震源机制、矩张量解及矩心深度,确定震源机制中心解,计算中心解两个节面上的相对剪应力与正应力,最后对符合剪切波分裂窗口的台站进行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时间延迟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地震是一起天然走滑型地震事件,不同方法确定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节面Ⅰ走向99°、倾角71°、滑动角8°,节面Ⅱ走向6°、倾角83°、滑动角161°,P轴方位54°;应力张量在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及节面Ⅱ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982和0.942。近台剪切波分裂显示,快波偏振方向为55°,慢波时间延迟为1.7 ms/km。分析发现,盐池M_(L)4.0地震震源机制P轴方位及其快波偏振方向均受到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且震源机制两个节面的滑动角均与剪应力的滑动角基本一致。结合已有研究认为,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EW向基底断裂附近的平行伴生构造有关,并在主压应力轴为NE-SW向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经过长时间应力积累,在剪应力的最优释放节面发生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池地震 震源机制 剪切波分裂 应力
下载PDF
利用小波包变换时频谱识别宁夏及邻区的地震和爆破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曾宪伟 赵卫明 +2 位作者 李鸿庭 师海阔 姚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0-307,共8页
采用dmey小波基函数分别对地震和爆破事件的垂直向记录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计算各事件信号的归一化时频谱值以及P波和S波时频谱值达到最大时的频率fmp和fms,比较地震信号和爆破信号P波段(0~6.25Hz)和S波段(0~6.25Hz)在各相同分解频带... 采用dmey小波基函数分别对地震和爆破事件的垂直向记录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计算各事件信号的归一化时频谱值以及P波和S波时频谱值达到最大时的频率fmp和fms,比较地震信号和爆破信号P波段(0~6.25Hz)和S波段(0~6.25Hz)在各相同分解频带内的瞬时谱最大值差异,寻找合适的单项定量识别指标,并综合各单项识别指标形成综合识别判据。运用综合识别判据对银川台记录到的宁夏及邻区14个地震事件和19个爆破事件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各单项定量识别指标的识别率均在80%以上,综合判别结果均与事件的真实类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包变换 时频谱 地震 爆破 识别 宁夏及邻区
下载PDF
纳米Fe_3O_4/聚苯胺复合粒子的制备及其在交变磁场下的发热性能 被引量:10
11
作者 曾宪伟 赵东林 +2 位作者 刘轩 胡润磊 沈曾民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84,共5页
用水解沉淀法合成了纳米Fe3O4粒子,并在其悬浮液中原位包覆聚苯胺,制备出纳米Fe3O4/聚苯胺复合粒子.研究了两种纳米粒子在交变磁场下的发热性能,对它们在定向集热治疗肿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纳米Fe3O4粒子的粒径为10~30 nm,表面... 用水解沉淀法合成了纳米Fe3O4粒子,并在其悬浮液中原位包覆聚苯胺,制备出纳米Fe3O4/聚苯胺复合粒子.研究了两种纳米粒子在交变磁场下的发热性能,对它们在定向集热治疗肿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纳米Fe3O4粒子的粒径为10~30 nm,表面包覆聚苯胺后,复合粒子的粒径为30~50 nm.纳米Fe3O4粒子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50.05 Am2/kg,矫顽力为10.9 kA/m;纳米Fe3O4/聚苯胺复合粒子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26.34 Am2/kg,矫顽力为0.在10 mg/mL的生理盐水悬浮液中,在外加交变磁场作用30 min后,纳米Fe3O4粒子悬浮液的温度为63.6℃,纳米Fe3O4/聚苯胺悬浮液的温度为52.4℃,二者均达到了医学上定向集热治疗肿瘤用热籽的发热要求,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医用纳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3O4粒子 聚苯胺 交变磁场 医用纳米材料 肿瘤治疗
下载PDF
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干扰 被引量:9
12
作者 曾宪伟 方洋旺 +2 位作者 王洪强 王锋 卢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4-1059,共6页
红外诱饵干扰弹是常见的影响导弹命中精度的干扰手段之一,对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干扰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在对红外诱饵干扰原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建模,通过计算能量质心位置建立了雷达/红外双... 红外诱饵干扰弹是常见的影响导弹命中精度的干扰手段之一,对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抗红外诱饵干扰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在对红外诱饵干扰原理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建模,通过计算能量质心位置建立了雷达/红外双模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设计了一种抗干扰方法,提出一种通过辐射能量和角度偏差方程进行红外诱饵干扰检测的方法。仿真分析表明: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使用该抗干扰方法能够以超过90%概率检测红外诱饵干扰,跟踪精度高,脱靶量小,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诱饵干扰弹 雷达/红外双模 能量质心 红外诱饵干扰检测
下载PDF
小波包分解树结点与信号子空间频带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曾宪伟 赵卫明 盛菊琴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6,共7页
小波包变换的Mallat分解算法可以把较宽的信号频带划分成相等带宽且互不重叠的窄频带,但由于信号子空间频带的频率大小并非按照分解树结点(node)编号的大小顺序排列,各个结点重构信号的频率范围不易判定.本文通过分析小波包变换的Malla... 小波包变换的Mallat分解算法可以把较宽的信号频带划分成相等带宽且互不重叠的窄频带,但由于信号子空间频带的频率大小并非按照分解树结点(node)编号的大小顺序排列,各个结点重构信号的频率范围不易判定.本文通过分析小波包变换的Mallat分解算法与分解滤波器的关系,设定频带编号与结点编号间进行二进制转化的运算规则,得到了小波包分解树结点与信号子空间频带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模拟信号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小波包信号子空间频带的排列规则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解树 结点 信号子空间 频带
下载PDF
利用小波包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分析时小波基函数的选取 被引量:17
14
作者 曾宪伟 赵卫明 +1 位作者 师海阔 李自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3-328,共6页
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小波基函数的幅频特性,并利用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对模拟地震记录进行时频分析,以期找到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地震信号时频特性的小波基函数。结果表明:利用dmey小波基函数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模拟地震信号的时频变化特征,... 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小波基函数的幅频特性,并利用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对模拟地震记录进行时频分析,以期找到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地震信号时频特性的小波基函数。结果表明:利用dmey小波基函数可以更为准确地描述模拟地震信号的时频变化特征,因此,利用小波包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分析时选取dmey小波基函数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基函数 时频分析 小波包 地震信号
下载PDF
应用小波包识别宁夏及邻区的地震和爆破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曾宪伟 赵卫明 +1 位作者 盛菊琴 莘海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2-148,共7页
将小波变换理论应用于宁夏及邻区的地震和爆破的识别,利用小波包变换系数与射线能量的关系,计算了射线所包含的低频成分和高频成分的能量之比。结果表明,当分解尺度j=1时,对于地震信号,ln(Ω01/Ω11)的值一般小于3,对于爆破信号,ln(Ω01... 将小波变换理论应用于宁夏及邻区的地震和爆破的识别,利用小波包变换系数与射线能量的关系,计算了射线所包含的低频成分和高频成分的能量之比。结果表明,当分解尺度j=1时,对于地震信号,ln(Ω01/Ω11)的值一般小于3,对于爆破信号,ln(Ω01/Ω11)的值一般大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包 变换系数 能量 地震 爆破 识别
下载PDF
雷达间或工作下雷达/红外融合跟踪 被引量:8
16
作者 曾宪伟 方洋旺 +2 位作者 王锋 孙亮 卢虎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4,20,共6页
针对强对抗条件下末制导导弹寻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雷达间或工作的雷达红外双模导弹融合跟踪算法。设计了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协同工作模式,通过机动目标检测算法来判断雷达开机的时刻,从而减小敌机告警器告警概率、敌机导弹拦截概率和... 针对强对抗条件下末制导导弹寻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雷达间或工作的雷达红外双模导弹融合跟踪算法。设计了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协同工作模式,通过机动目标检测算法来判断雷达开机的时刻,从而减小敌机告警器告警概率、敌机导弹拦截概率和敌机电子支援措施锁定概率;并且,为了改善跟踪精度,将交互式多模型算法(IMM)算法和不敏卡尔曼滤波(UKF)算法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在雷达红外双模融合跟踪中。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独的红外跟踪相比,该方法能有效减少雷达开机时间,不仅提高了跟踪精度,而且增大了导弹击中目标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间或工作 雷达红外双模 交互式多模型 卡尔曼滤波
下载PDF
由初至P震相重新定位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的主震与M_L≥3.0余震并分析发震构造 被引量:11
17
作者 曾宪伟 闻学泽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04-4619,共16页
综合利用区域台站和流动台站(近台)的记录,基于初至P震相重新测定了2017年九寨沟序列M S7.0主震和M L≥3.0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分析余震分布与地震构造的关系,解释发震断裂带的结构.获得的新认识有:(1)九寨沟主震... 综合利用区域台站和流动台站(近台)的记录,基于初至P震相重新测定了2017年九寨沟序列M S7.0主震和M L≥3.0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分析余震分布与地震构造的关系,解释发震断裂带的结构.获得的新认识有:(1)九寨沟主震震源深度为16 km,位于余震带中段的南缘;余震主要分布深度为4~17 km.(2)沿余震带的走向,余震分布与主震同震位错大小的分布明显相关.余震带中段8~16 km深度存在的余震稀疏区与同震位错的高值区相吻合,应是发震断裂带主凹凸体的部位,也是主震时应变释放较充分的部位;余震带南东段10~18 km深度的余震密集区对应了同震位错的亏损区之一,三次M L≥5.0余震都发生于此;余震带西北段在5~10 km之下既缺少余震,又属同震位错的亏损区,可能与那里多条断裂的交汇或合并造成的构造复杂性有关;余震带中-北西段3~5 km深度的也缺少余震,也对应了浅部的同震位错亏损区.(3)证实了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虎牙断裂带北段,同时新揭示出发震断裂带表现为由主断裂和分支断裂构成的、向上分叉的花状结构,尺度约为4.5 km宽(最大)、35 km长,主断裂朝SW陡倾.这些反映主震破裂可能不只受控于单一的断裂,而有可能是沿主断裂发生主破裂,而沿分支断裂发生次要破裂.另外,本文对发震断裂带结构的分段解释,是遵循构造地质学原理去综合震源排列、震源机制解、地表断层已知位置、相邻剖面断层解释结果等信息的分析结果,而不仅仅依据余震的密集分布进行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初至P震相 重新定位 震源深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基于虚拟机的启发式扫描反病毒技术 被引量:11
18
作者 曾宪伟 张智军 张志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5-126,共2页
在进行深入分析病毒和正常程序的区别基础上,提出对病毒进行启发扫描分析的观点,并基于虚拟机技术进行了实现。改进手动病毒分析的传统方式,深层理解病毒运行机制,方便了防毒软件的编写,同时对未知病毒的防治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虚拟机 病毒 启发扫描 指令模拟 反病毒技术 虚拟机技术 启发式扫描 扫描分析 病毒分析 防毒软件
下载PDF
某型机载雷达的地面标校方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曾宪伟 张智军 +2 位作者 丁东涛 张安旭 刘传武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8-70,共3页
根据机载雷达标校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声体波延迟线的某型机载雷达距离方位误差的地面静态有源校准方法。标校时,机载雷达的工作状态与正常使用时一致,能够保证实际使用时的精度;另外,可以自动实现频率对准,不受机载雷达频率漂移的影... 根据机载雷达标校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声体波延迟线的某型机载雷达距离方位误差的地面静态有源校准方法。标校时,机载雷达的工作状态与正常使用时一致,能够保证实际使用时的精度;另外,可以自动实现频率对准,不受机载雷达频率漂移的影响。分析了标校系统的性能,并且通过实验验证其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雷达 地面标校 声体波延迟线
下载PDF
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研究宁夏南部及邻区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9
20
作者 曾宪伟 莘海亮 +1 位作者 陈春梅 蔡新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57,共7页
利用垂直向Pg和Sg波振幅比方法计算了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宁夏南部及邻区的40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对计算所得的40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分析,利用格点尝试法研究灵武—吴忠地区(I区)和宁夏南部地区(II区)... 利用垂直向Pg和Sg波振幅比方法计算了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宁夏南部及邻区的40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然后对计算所得的40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分析,利用格点尝试法研究灵武—吴忠地区(I区)和宁夏南部地区(II区)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受北东东向压应力作用而形成右旋走滑型断层,同时又带有张性分量;I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以水平作用为主,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北东向发生压缩,北西向发生相对扩张;II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以水平作用为主,地震产生的震源区构造变形是北东东向发生压缩,北北西向发生相对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南部及邻区 中小地震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系统聚类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