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评估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朱其荣 陈星 +4 位作者 喻雪琴 陈芳 戢敏 李芸 敬雪明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732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资料,并对发生CRBSI的63例患者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732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资料,并对发生CRBSI的63例患者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评估分析。结果:732例血液透析患者送血及污染物品的培养样品中分离出病原菌6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53.97%),革兰阳性菌28株(44.44%)。病原菌构成比列前五位的分别是表皮葡萄球菌10株(15.87%)、肺炎克雷伯菌10株(15.87%)、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4.29%)、大肠埃希菌9株(14.29%)和铜绿假单胞菌8株(12.70%)。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外,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率<25.0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耐药率<11.11%。革兰阳性菌中,溶血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66.66%,对利福平的耐药率<3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对全部敏感。对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与模式、白细胞水平、APACHEⅡ(分)、是否合并糖尿病与CRBSI发生率关系密切,其相对应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有助于指导抗生素在治疗CRBSI中的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原菌 流行病学特征 耐药性
下载PDF
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其荣 王川林 +4 位作者 刘娇 古雪 梅怡晗 杜秋霞 梅小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67-73,共7页
目的探讨人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6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对患... 目的探讨人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6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例资料,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儿发生感染的部位、细菌种类、药敏实验结果,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方法对人肠道病毒普通型(EV)、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A16)进行检测。结果 67例EV71型重症HFMD患儿以单一感染最多,占50.7%(34例);EV71型的混合感染占49.3%(33例)。继发感染最常见部位是下呼吸道(26.5%)。临床分离病原体4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1株(23.9%),革兰阴性菌35株(76.1%)。对病原体进行药敏实验,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普遍对G-性菌敏感,头孢唑林钠、哌拉西林、万古霉素普遍对G+性菌敏感。EV71型重症HFMD以3岁内的男性患儿多见,5岁以上儿童发病率较低,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患儿临床症状以高热、皮疹、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病理征阳性为主,常伴有胸片、头颅CT异常,实验检查结果显示心肌酶谱、肝功能、白细胞、血糖升高、体液免疫及降钙素原等异常;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农村住宿条件差、不良卫生习惯、对该疾病不了解未采取预防措施的监护人的散居儿童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EV71为其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结论四川部分地区重症HFMD患儿主要由EV71及其混合型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了解EV71型HFMD重症临床特征,掌握本地区EV71型重症HFMD的高危因素对于HFM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人肠道病毒71型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32
3
作者 朱其荣 李玲 梅小平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8-1220,共3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56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56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者为观察组,42例应用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和治疗12周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乙肝病毒DNA水平快速下降,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中40例(71.43%)乙肝病毒DNA<500 IU/m L,对照组中31例(73.81%)乙肝病毒DNA<500 IU/m 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68,P>0.05)。12周时,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提高,PT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2周时,观察组病死率32.14%(18/56),对照组病死率30.95%(13/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快速、强效、安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分散片 博路定 慢性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近期疗效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朱其荣 王川林 +3 位作者 刘娇 古雪 李铃 孙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587-590,共4页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85.7%(36/42)、88.4%(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ALT、AST、TBIL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对应性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103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5例次,人均2.45次,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34.95%);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共99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4例次,人均2.3次,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25.3%)。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单纯血浆置换比较,能减少血浆的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胆红素吸附 血浆置换 不良反应 疗效
下载PDF
信号传导通路在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其荣 喻雪琴 +4 位作者 陈芳 陈星 戢敏 梅怡晗 梅小平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1期109-112,共4页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各种慢性损伤或炎症后自我修复的一种病理过程与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受多细胞信号通路调控,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肝细胞再生、促进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与增殖;通过Notch信号...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各种慢性损伤或炎症后自我修复的一种病理过程与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变化过程,受多细胞信号通路调控,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肝细胞再生、促进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与增殖;通过Notch信号通路单独或与相关信号通路协同影响HSCs活化;通过经典与非经典Wnt信号通路导致肝纤维化;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活化HSCs、影响上皮-间质转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细胞外基质 转化生长因子-Β NOTCH信号通路 WNT信号通路 HEDGEHOG信号通路
下载PDF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朱其荣 王川林 +3 位作者 刘娇 古雪 梅怡晗 梅小平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07-108,共2页
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肝衰竭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MAR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肝衰竭患者接受MARS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变... 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肝衰竭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MAR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肝衰竭患者接受MARS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在MARS治疗结束时,患者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分别为(40.3±3.7)pg/ml、(25.9±1.9)pg/ml、(33.6±2.5)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81.5±6.2)pg/ml、(49.3±2.2)pg/ml、(66.8±4.1)pg/ml,P均<0.01】;治疗结束时血清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39.3±2.6)pg/ml和(168.7±8.5)pg/ml,显著高于治疗前【(37.1±1.9)pg/ml和(98.6±6.5)pg/ml,P<0.01】;在MARS治疗结束后7 d,患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80.3±3.9)pg/ml、(48.6±2.1)pg/ml、(65.1±2.4)pg/ml、(38.4±2.2)pg/ml、(99.8.6±7.9)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ARS治疗肝衰竭患者有利于纠正失衡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组织的损伤,为肝细胞再生提供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其荣 陈芳 +4 位作者 喻雪琴 陈星 戢敏 梅怡晗 杨旺春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828-831,共4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以慢性感染多见,我国约有9300多万的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3000多万人。HBV慢性感染及CHB的形成与机体免疫状况关系密切,作为目前最为强大专职抗原呈递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C)是诱导和开...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以慢性感染多见,我国约有9300多万的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3000多万人。HBV慢性感染及CHB的形成与机体免疫状况关系密切,作为目前最为强大专职抗原呈递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C)是诱导和开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与调节免疫平衡的关键环节。CHB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肝细胞的损伤与机体免疫状态及免疫应答关系紧密,免疫应答可清除HBV,但也亦导致肝细胞损伤或HBV变异。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在HBV感染中DC发育不成熟与功能障碍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与CHB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 抗原提呈细胞
下载PDF
HBsAg致敏自体树突状细胞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其荣 喻雪琴 +4 位作者 陈芳 戢敏 陈星 梅怡晗 梅小平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599-604,共6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致敏自体树突状细胞(抗HBV-DCs)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临床效应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致敏自体树突状细胞(抗HBV-DCs)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临床效应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64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者为联合治疗组,ETV单独治疗者为单独治疗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在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数量、频率、T淋巴细胞亚群及TNF-α、IFN-γ、IL-4水平的变化。结果两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树突状细胞数量及频率较对照组水平低(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独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树突状细胞数量及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较单独治疗组上调明显(P<0.05);两治疗组在治疗前TNF-α、IFN-γ水平较对照组高,IL-4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独治疗组在治疗前TNF-α、IFN-γ、IL-4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TNF-α、IFN-γ水平下调较单独治疗组明显,联合治疗组IL-4水平上调水平较单独治疗组显著(P<0.05)。两治疗组治疗后TNF-α、IFN-γ水平下降明显,IL-4水平逐渐升高,治疗24周后复常,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治疗组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联合治疗组与单独治疗组间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单独治疗组上调明显(P<0.05)。ACLF患者治疗前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数量与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CD8^+T淋巴细胞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抗HBV-DCs对调节树突状细胞数量及频率提升、激活T淋巴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失衡具有一定作用,可能成为HBV相关性肝病治疗的一种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 TNF-α IFN-Γ IL-4
下载PDF
35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朱其荣 梅小平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分析南充地区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提高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3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入性疟疾患... 目的:分析南充地区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提高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3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入性疟疾患者主要为外出务工男性,临床表现各异,大多患者除畏寒、发热、热退后出汗外,伴随有乏力、纳差、寒战、头痛、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伴随咳嗽、咳痰、腹痛、腹泻、身黄、尿黄。实验室检测主要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肝肾功、电解质异常。蒿甲醚治疗效果佳,蒿甲醚联合伯氨喹治疗复发病例有效。脑型疟疾预后差。结论:输入性疟疾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时抗疟原虫治疗、有效的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疟疾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蒿甲醚 伯氨喹
下载PDF
脂联素与肝源性糖尿病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其荣 秦波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15-317,共3页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一种血浆激素蛋白,具有胰岛素增敏和拮抗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是肝源性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脂联素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对脂联素予以深入的研究将对...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一种血浆激素蛋白,具有胰岛素增敏和拮抗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是肝源性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脂联素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对脂联素予以深入的研究将对胰岛素抵抗和肝源性糖尿病的防治带来积极的影响。现就脂联素与肝源性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肝源性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其荣 秦波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874-1877,共4页
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生物学特征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首次在小鼠脾中发现DC。DC是目前所知的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是自体、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重要的刺激细... 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生物学特征 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年首次在小鼠脾中发现DC。DC是目前所知的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是自体、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重要的刺激细胞,作用比其他APC强10~100倍。未成熟的DC位于抗原人侵部位,具有捕获、处理抗原的能力,但因缺乏T细胞活化所必需的辅助信号分子,如CD40、CD54、cD86、MHC—Ⅰ、MHC-Ⅱ等而不能激活T细胞。成熟的DC迁移至外周淋巴器官,失去捕获、处理抗原的能力,而获得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肝炎 乙型 慢性 抗病毒药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4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其荣 梅小平 李健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收集从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4...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收集从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4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血浆置换治疗后外周血谷丙转氨酶(271.41±92.83)U/L、谷草转氨酶(291.51±85.72)U/L、总胆红素(178.13±40.13)umol/L、直接胆红素(97.38±27.66)umol/L、间接胆红素(80.76±18.89)umol/L、凝血酶原时间(15.20±1.80)s均较治疗前[分别为(374.94±127.10)umol/L,(361.67±112.89)umol/L,(453.13±69.22)umol/L,(252.65±46.32)umol/L,(200.48±35.98)umol/L,(26.17±2.62)s]显著下降(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结论:血浆置换能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功能,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下载PDF
16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其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525-527,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帮助。方法调查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6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16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5例... 目的分析总结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帮助。方法调查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6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16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5例,医院感染率为21.6%。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肠道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常见。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住院时间15~30 d,占72.09%。医院感染组治疗无效率(20%)显著高于非医院感染组(7.09%)(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肝功能,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从而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交叉感染
下载PDF
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其荣 王川林 +2 位作者 戢敏 陈星 梅小平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24期3984-3986,共3页
目的研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住院并进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 目的研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住院并进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的变化。结果68例患者共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160例次,最少1次,最多5次,人均2.35次。发生不良反应48例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治疗后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清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前清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钾、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钠、磷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氯、镁、乳酸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较治疗前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对患者电解质中的钠、磷、氯、镁、乳酸及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可能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吸附 血浆置换 肝衰竭 肝功能 肾功能 电解质 血常规
下载PDF
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56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其荣 梅小平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7期966-967,共2页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易出现药物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治愈率,缩短治愈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率低。结论血浆置...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易出现药物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治愈率,缩短治愈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率低。结论血浆置换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治愈率,是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衰竭 血浆置换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FGF21水平及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周婷婷 秦波 +2 位作者 郑天鹏 朱其荣 刘汉屈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5-268,共4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水平及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70例NAFLD患者分为单纯脂肪肝...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水平及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70例NAFLD患者分为单纯脂肪肝组36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34例,正常对照组26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FGF21水平,并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acids,FFA)、血脂水平,以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ratio,WHR);采用稳态模型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评价胰岛素抵抗状态。结果①2组脂肪肝患者中,肥胖比例、BMI及WH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FFA显著增高(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P<0.05);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HOMA-IR明显增高(P<0.01),ISI显著降低(P<0.05)。②单纯脂肪肝和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血浆FGF21水平[(1.86±0.64)、(1.97±0.60)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6±0.43)ng/ml,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血浆FGF21水平与BMI、WHR、HOMA-IR、TG、FFA呈正相关(r=0.278、0.335、0.326、0.312、0.307,P<0.05,P<0.01),与HDL、ISI呈负相关(r=-0.255、-0.279,P<0.05)。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WHR、HOMA-IR、TG是血浆FGF21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NAFLD患者血浆FGF21水平升高,FGF21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有关,FGF21可能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胰岛素抵抗 肥胖
下载PDF
乙肝病毒感染后不同临床类型及HBV DNA载量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铃 敬雪明 +2 位作者 朱其荣 李芸 梅小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5-41,共7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及HBV DNA载量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的共193例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HBV携带者...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及HBV DNA载量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的共193例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HBV携带者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结果对照组CD3+、CD4+细胞百分率、CD4+/CD8+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各临床类型组,随病情加重CD3+、CD4+细胞百分率、CD4+/CD8+细胞比值下降明显,除急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CD4+细胞百分率外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对照组CD8+细胞百分率、CD4+/CD25+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各临床类型组,随病情加重CD8+细胞百分率、CD4+/CD25+细胞比值升高明显,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低水平HBV DNA载量组(≤103 Copies/ml)CD3+、CD4+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病毒组,随病毒载量增加CD3+、CD4+细胞百分率逐渐减少,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低水平HBV DNA载量组CD8+细胞百分率最低,随病毒载量增加CD8+细胞百分率升高明显,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低水平HBV DNA载量组CD4+/CD8+及CD4+/CD25+细胞比值最高,其比值随病毒载量增加下降明显,低水平组CD4+/CD25+细胞比值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低水平组CD4+/CD8+细胞比值与各组(103~105组除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除乙肝肝硬化的CD4+细胞百分率外,同病种肝病的HBV DNA(+)组CD3+、CD4+、CD8+细胞百分率、CD4+/CD8+及CD4+/CD25+细胞比值与HBV DN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HBV感染后发病机制之一,高水平HBV DNA载量可能诱导和加重细胞免疫功能紊乱,CD4+/CD8+及CD4+/CD25+比值变化可为了解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HBV携带者 T淋巴细胞亚群 HBV DNA
下载PDF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与病原菌、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王川林 刘娇 +3 位作者 古雪 梅怡晗 李铃 朱其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与病原菌、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97例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效果等来分析血清炎性因子...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与病原菌、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97例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效果等来分析血清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数(WBC)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结果血培养阳性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普遍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t=170.410,P=0.000);IL-6(t=187.223,P=0.000);WBC(t=19.244,P=0.000);CRP(t=47.941,P=0.000);TN F-α(t=20.484,P=0.000)];血清炎症因子PCT、IL-6、WBC、CR P及TN F-α表达水平在革兰阴性菌组中最高,真菌组最低,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F=5.367,P=0.019);IL-6(F=10.321,P=0.001);WBC(F=9.587,P=0.000);CR P(F=15.894,P=0.000);TN F-α(F=13.254,P=0.000)];各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好转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好转组与治疗无效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血流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等有一定相关性,对治疗效果的早期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子 血流感染 病原菌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6
19
作者 古雪 敬雪明 +2 位作者 李铃 朱其荣 梅小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18-520,52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对其医院感染的危险...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对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2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9例,10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8.89%。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47例次,占44.34%),其次为腹腔(34例次,占32.08%)。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53.95%),革兰阳性菌33株(43.42%),真菌2株(2.63%)。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日数≥30 d、合并并发症、侵袭性操作、血清清蛋白<35 g/L、白细胞<4×109/L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以呼吸道及腹腔感染为主,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及血白细胞低均是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 病原菌
下载PDF
Th17/Treg细胞失衡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的关系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娇 王川林 +3 位作者 古雪 梅怡晗 李铃 朱其荣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479-482,共4页
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种常见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预后差,目前乙肝相关性肝病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HBV持续感染与机体免疫应答紧密相关,同时HBV的持续感染是引起宿主免疫调节紊乱,导致不能有效清除病毒... 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一种常见性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预后差,目前乙肝相关性肝病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明确,HBV持续感染与机体免疫应答紧密相关,同时HBV的持续感染是引起宿主免疫调节紊乱,导致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病情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加之Th17/Treg细胞失衡可能参与了乙肝相关性肝病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乙肝相关性肝病炎症慢性化、肝组织纤维化、肝硬化和癌变的形成。本文就Th17/Treg细胞失衡与乙肝相关性肝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h17细胞(Th17) 调节性T细胞(Treg) 乙型肝炎 动态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