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藏南喜马拉雅北坡色龙地区二叠系基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
朱同兴
潘桂棠
冯心涛
邹光富
李建忠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48
|
|
2
|
藏北双湖地区才多茶卡一带构造混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 |
朱同兴
张启跃
董瀚
王玉净
于远山
冯心涛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64
|
|
3
|
西藏北部双湖地区海相侏罗纪磁性地层研究 |
朱同兴
潘忠习
庄忠海
秦建华
董文彤
王小龙
黄志英
冯心涛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4
|
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晚三叠世地层展布和沉积型式 |
朱同兴
董瀚
李才
冯心涛
李宗亮
于远山
金灿海
周帮国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05 |
23
|
|
5
|
西藏双湖地区江爱达日那发现液态油苗 |
朱同兴
冯心涛
李宗亮
张惠华
张启跃
林仕良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6
|
藏北双湖地区三叠纪地层新资料 |
朱同兴
李宗亮
李才
冯心涛
张启跃
张惠华
林世良
曾庆荣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7
|
|
7
|
聂拉木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
朱同兴
周铭魁
邹光富
李建忠
冯心涛
庄忠海
贾保江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10
|
|
8
|
西藏羌塘中部才多茶卡蓝闪石^(40)Ar/^(39)Ar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
朱同兴
张启跃
冯心涛
董瀚
于远山
李鸿睿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13
|
|
9
|
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研究 |
朱同兴
冯心涛
王晓飞
周铭魁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10 |
15
|
|
10
|
喜马拉雅地区沉积盖层底砾岩的新发现 |
朱同兴
王安华
邹光富
冯心涛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5
|
|
11
|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史研究 |
朱同兴
黄志英
尹福光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00 |
20
|
|
12
|
广西北海现代海岸沉积作用 |
朱同兴
冯心涛
于远山
李宗亮
董瀚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05 |
5
|
|
13
|
青藏高原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综述 |
朱同兴
冯心涛
王晓飞
张予杰
安显银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2020 |
8
|
|
14
|
地质记录中的海水白云岩化作用 |
朱同兴
黄志英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1993 |
19
|
|
15
|
盆山转换与沉积地质记录——以楚雄前陆盆地分析为例 |
朱同兴
黄志英
尹福光
|
《岩相古地理》
CSCD
|
1999 |
12
|
|
16
|
一个最古老的肾形藻泥丘相的首次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以滇东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
朱同兴
罗安屏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1992 |
4
|
|
17
|
从弧后盆地到前陆盆地的沉积演化——以西藏北部羌塘中生代盆地分析为例 |
朱同兴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1999 |
24
|
|
18
|
楚雄盆地下侏罗统磨拉石楔沉积与含油性研究 |
朱同兴
尹福光
蒲心纯
苟汉成
周明辉
张贵权
|
《岩相古地理》
CSCD
|
1997 |
3
|
|
19
|
安徽南部下二叠统结核状硅质岩和层状硅质岩的沉积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
朱同兴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
1989 |
17
|
|
20
|
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纪—古近纪构造古地磁新数据 |
朱同兴
庄忠海
周铭魁
潘忠习
冯心涛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