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抗凝治疗增加易栓症患者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风险: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1
作者 张文静 朱铁楠 李魁星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目的 探讨女性易栓症患者口服抗凝治疗期间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的发生率及其不良影响。方法 以2013年1月—2023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出凝血疾病门诊就诊,并接受口服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女性易栓... 目的 探讨女性易栓症患者口服抗凝治疗期间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的发生率及其不良影响。方法 以2013年1月—2023年5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出凝血疾病门诊就诊,并接受口服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女性易栓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抗凝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AUB情况,并根据抗凝治疗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治疗组和华法林治疗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女性易栓症患者抗凝治疗前后AUB的发生率,探讨不同抗凝治疗药物对AUB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女性易栓症患者106例,相较于用药前,AUB的发生率显著增加(56.6%比26.4%,P<0.001),以月经过多(48.1%)和经期延长(21.7%)为主要临床表现。相较于华法林,利伐沙班更易导致AUB(OR=3.3,95%CI:1.5~7.4,P=0.003)。在发生月经过多和经期延长的54例患者中,72.2%(39/54)采取了干预措施,其中经期暂停服用抗凝药是主要干预措施(37.0%),相较于华法林治疗组,利伐沙班治疗组患者更易在经期停药(OR=10.4,95%CI:1.2~87.2,P=0.019)。结论 口服抗凝治疗可显著增加女性易栓症患者AUB的发生风险,且利伐沙班相关AUB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华法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抗凝治疗 易栓症 异常子宫出血
下载PDF
POEM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铁楠 华宝来 +3 位作者 周道斌 张薇 赵永强 沈悌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7-341,共5页
目的分析POEM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结果POEMS综合征患者除了具有多发性神经病(100%)、器官肿大(92%)、内分泌病(86%)、单克隆浆细胞增生(100%)和皮肤... 目的分析POEM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并与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结果POEMS综合征患者除了具有多发性神经病(100%)、器官肿大(92%)、内分泌病(86%)、单克隆浆细胞增生(100%)和皮肤病变(86%)的典型临床特征外,还常常表现为血管外容量过负荷(97%)、视乳头水肿(57%)和骨病变(25%)。另外,POEMS综合征患者还常常伴发有Castleman病(25%)。结论POEMS综合征的诊断除应将多发性神经病和克隆性浆细胞疾病作为主要诊断标准外,还应该包括硬化性骨病变、Castlem an病、视乳头水肿、外周性水肿和浆膜腔积液、皮肤病变、脏器肿大及内分泌病变在内的次要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EMS综合征 临床特征 诊断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患者多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朱铁楠 邹晓阳 +3 位作者 段云 刘文励 单渊东 赵永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研究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多次皮下注射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8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分为隔日给药组,隔日皮下注射rhTPO 1.0 mg.kg-1,共7次;每日给药组,每日皮下注射rhTPO 1.0 mg.kg-1,共14次,每组4例。在给药前及给药后... 目的研究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多次皮下注射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8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分为隔日给药组,隔日皮下注射rhTPO 1.0 mg.kg-1,共7次;每日给药组,每日皮下注射rhTPO 1.0 mg.kg-1,共14次,每组4例。在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测定血清rhTPO浓度。结果随给药次数的增加,血药浓度随之升高,隔日给药组和每日给药组的谷浓度(Cmin)分别在5,7次给药后达到稳态水平,稳态Cmin分别为1.64 ±0.97和2.91 ± 1.74mg.L-1。2组Cmax的变化趋势与Cmin相似,稳态峰Cmax分别为2.14 ± 1.10和 4.19±3.44mg.L-1。首次给药与末次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小板减少患者多次皮下注射rhTPO后,血药浓度升高的水平与累积给药量呈正相关;在给药14次后,药物在体内无蓄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药代动力学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下载PDF
常规剂量与减量化疗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朱铁楠 赵永强 +1 位作者 潘家绮 沈悌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最佳化疗方案。方法 对我院 1984年~ 2 0 0 0年收治的 6 4例老年急性白血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化疗剂量的选择将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与减量组 ,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剂量组与减量组完全缓...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最佳化疗方案。方法 对我院 1984年~ 2 0 0 0年收治的 6 4例老年急性白血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化疗剂量的选择将患者分为常规剂量组与减量组 ,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常规剂量组与减量组完全缓解率基本相同 ,诱导期死亡率高于减量组 ,但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案宜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药物疗法 老年人 方案评价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血栓疾病 被引量:1
5
作者 朱铁楠 潘家绮 +2 位作者 沈珠军 赵永强 沈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74-679,共6页
为了观察中国人群中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 ,并分析这些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血栓 (CATD)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该基因多态性间的相互作用 ,采用直接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和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对 19... 为了观察中国人群中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征 ,并分析这些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血栓 (CATD)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该基因多态性间的相互作用 ,采用直接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和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方法对 192例冠状动脉血栓疾病患者和 110例对照组个体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 (AGT)和血管紧张素III型受体 (AT1R)基因的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①在中国人群中 ,ACE基因各基因型分布分别为DD12 .2 %、ID4 3.9%和II4 3.9% ;AGT基因各基因型分布为MM 8.2 % ,MT 36 7%和TT 5 5 .1% ;AT1R基因各基因型分布分别为AA 91.8%和AC 8.2 %。②冠状动脉血栓疾病组与对照组相比 ,上述 3种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③同时携带AT1R AC和AGT TT基因型的个体 ,与AT1R AA和AGT TT基因型个体相比 ,罹患CATD的相对危险度达到 3.5 17(95 %CI 0 .988- 12 .5 2 7) ;与AC基因型和非TT基因型个体相比 ,罹患CATD的危险性可增加至 15 .0 0 0 (95 %CI 1.94 0 - 115 .96 3) ;在AT1R AC基因型个体 ,等位基因D在CATD组和对照组的分布亦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17)。结论 :我国人群ACE基因I D多态性、AGT基因M 2 35T多态性和AT1R基因A116 6C多态性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栓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 被引量:32
6
作者 朱铁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10期634-636,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朱铁楠(综述)刘大为(审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休克、创伤误吸、肺外或肺内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急性呼吸衰竭,为危重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机械通气作为一项基本的治...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策略的转变朱铁楠(综述)刘大为(审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休克、创伤误吸、肺外或肺内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急性呼吸衰竭,为危重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机械通气作为一项基本的治疗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改善通气与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抗血小板治疗实验室监测之我见 被引量:3
7
作者 朱铁楠 《协和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抗血小板药物在各种动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多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或低反应性可能与血栓事件或出血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血小板功... 抗血小板药物在各种动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多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或低反应性可能与血栓事件或出血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上述治疗策略能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确切临床证据。迄今为止,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实验室监测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成因及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功能 检测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俯卧位通气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铁楠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1998年第2期60-62,共3页
俯卧位通气不但可在大部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效地改善氧合,而且可以减少机械通气自身引起的肺损伤。本文简述了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俯卧位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临床上俯卧位通气的实施。
关键词 俯卧位 呼吸窘迫 综合征 通气
下载PDF
健康成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继发重度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1例
9
作者 朱铁楠 余延芳 +2 位作者 赵永强 李太生 沈悌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80-180,共1页
患者,女,36岁。因发热1.5个月,皮肤黄染、淤斑进行性加重20d于2000年7月24日收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2000年6月6日无诱因出现双手指和双肘部水疱,2d后体温升至39.0℃,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正常,先后予氨苄青霉素、激素及红霉素静脉... 患者,女,36岁。因发热1.5个月,皮肤黄染、淤斑进行性加重20d于2000年7月24日收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2000年6月6日无诱因出现双手指和双肘部水疱,2d后体温升至39.0℃,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正常,先后予氨苄青霉素、激素及红霉素静脉输注等治疗。患者仍发热,渐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及全身出血表现,血常规示血小板75×10^9/L,血ALT 1363U/L,AST 151IU/L,TB36.0mg/L,DB16.0mg/L,停红霉素予保肝治疗。患者病情仍继续恶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5×10^9/L,Hb波动于86~110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血小板减少 溶血性贫血
下载PDF
2010至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血液科非移植病房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璐 杨辰 +15 位作者 张倩 韩冰 庄俊玲 陈苗 邹农 李剑 段明辉 张薇 朱铁楠 许莹 王书杰 周道斌 赵永强 张辉 王澎 徐英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9-445,共7页
目的探讨近3年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患者细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病房所有送检的标本中具有阳性细菌培养结果的患者的资料,了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部位、疾病状态、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 目的探讨近3年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患者细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病房所有送检的标本中具有阳性细菌培养结果的患者的资料,了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部位、疾病状态、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共检出阳性致病细菌388例次,占所有送检标本的5.8%。其中社区感染占8.4%,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5%),无耐药菌出现。院内感染占91.6%,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49.4%)、血流(32.6%)、皮肤软组织(10.4%)及泌尿系(3.7%),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6.9%),最多见的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13.8%)、铜绿假单胞菌(12.1%)及肺炎克雷伯菌(12.1%),最多见的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4%)、屎肠球菌(7.0%)及表皮葡萄球菌(5.1%)。呼吸道、血流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皮肤创面及肛周软组织感染则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在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中,均出现了较高比例的耐药菌。多数患者(68.1%)处于粒细胞缺乏及免疫抑制状态。22例(71.9%)患者经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感染相关死亡者42例(13.6%)。共检出定植菌61例次,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非发酵菌多见。结论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部感染及血流感染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不同感染部位的病原菌种类分布不同,目前抗感染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较高的感染相关死亡率,非发酵菌需鉴别定植菌及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院内感染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 药敏
下载PDF
亚砷酸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和副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9
11
作者 焦力 王书杰 +9 位作者 庄俊玲 赵永强 周道斌 许莹 韩冰 张薇 段明辉 邹农 朱铁楠 沈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558,共4页
目的比较亚砷酸(ATO)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1例APL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TO组(n=41)和ATRA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 目的比较亚砷酸(ATO)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1例APL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TO组(n=41)和ATRA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和达CR的时间。结果ATO组和ATRA组患者的CR率分别为97.5%和93.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O组患者达到CR的中位时间为29 d(21-45 d),明显短于ATRA组患者的38.5 d(24-63 d)(P〈0.001)。52.9%的ATRA组患者出现维甲酸综合征,常影响进一步治疗。结论ATO和ATRA对APL患者均有很高的诱导缓解率。ATO诱导达到CR的时间短于ATRA,不良反应更易于控制,可作为AP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的一线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亚砷酸 全反式维甲酸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病死危险因素的调查 被引量:32
12
作者 邱海波 陈德昌 +4 位作者 刘大为 姜晶梅 杜斌 赵呈恩 朱铁楠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9期523-527,共5页
目的:调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死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北京协和医院ICU1991年~1996年的214例ARDS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RDS总病死率为51.4... 目的:调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死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北京协和医院ICU1991年~1996年的214例ARDS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RDS总病死率为51.40%。以年龄(>60岁)、性别(男)、APACHEⅡ评分(>20分)对病死率进行调整,调整后6年间病死率均无显著变化。多因素分析显示ARDS病死危险因素有:①肺外器官功能衰竭;②免疫功能低下;③慢性疾病史;④感染性休克;⑤APACHEⅡ评分。未发生肺外器官功能衰竭者全部存活,而发生肺外器官功能衰竭者,病死率57.29%,衰竭器官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机械通气支持技术的进步使ARDS患者死于顽固性低氧血症仅12.73%;直接死于感染性休克者占48.18%。结论:该院90年代以来ARDS病死率并未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 病死率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路 李剑 +1 位作者 周道斌 朱铁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1-714,共4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994至2014年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并通过Pub Med、Medline及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检索同期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资... 目的描述和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994至2014年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并通过Pub Med、Medline及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检索同期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男∶女=12∶3,中位年龄49.5岁(27~80岁)。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多发生于粒细胞缺乏期,以下肢感染为最常见表现(66.7%)。即使早期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80%)。经卡方检验分析,死亡的患者有更高的下肢感染率(P〈0.01)和更高的感染性休克率(P=0.02)。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虽然罕见但致死率高,应给予充分的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气单胞菌 急性白血病 下肢感染 感染性休克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及复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崔静 朱铁楠 +2 位作者 邹农 陈苗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及复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利妥昔单抗,每周375 mg/m2,连续2~4周治疗3例难治及复发性TTP,并进行每3个月1次的随访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及复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利妥昔单抗,每周375 mg/m2,连续2~4周治疗3例难治及复发性TTP,并进行每3个月1次的随访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是在首次输注利妥昔单抗的第7天(4~12d)。中位随访12个月(9~18个月),3例患者疾病均无复发,治疗期间和随访期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治疗难治性或慢性复发性TTP,且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利妥昔单抗
下载PDF
血液科2388例次住院患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韩冰 邸海侠 +11 位作者 周道斌 赵永强 王书杰 许莹 陈嘉林 段云 焦力 段明辉 张薇 朱铁楠 邹农 沈悌 《北京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327-329,共3页
目的了解血液科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的易患因素。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388例次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不同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感染的关系。结果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上呼吸道和肺脏(16%)、败血症(4%... 目的了解血液科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的易患因素。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388例次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不同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发生感染的关系。结果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上呼吸道和肺脏(16%)、败血症(4%)、肛周感染(4%)、皮肤软组织(2.9%)。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254例次初治者和96例次复发患者感染发生率为80.9%和66.7%,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患者(19.0%)。中性粒细胞总数<0.5×109/L的患者感染发生率为98.1%,高于粒细胞总数正常的患者(8.8%)。随着住院天数的延长,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安置导管、老龄以及合并糖尿病患者感染发生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初治或复发的急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住院时间≥20d、置管、糖尿病和年龄>60岁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病房中血液肿瘤感染发生率高,肺部感染和败血症多见。白血病初治和复发时、粒细胞缺乏、住院时间长、安置导管、老龄及合并糖尿病是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房 感染 易患因素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继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雪峰 韩冰 +13 位作者 冯俊 周道斌 王书杰 许莹 陈嘉林 焦力 张薇 李剑 段明辉 朱铁楠 邹农 华宝来 蔡华骢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5-579,共5页
目的总结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52例恶性血液病继发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 目的总结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52例恶性血液病继发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中IPFI发病率分别为4.6%、3.2%、2.8%和2.5%。在AML继发IPFI者中,88.5%(23/26)发生于未缓解期(包括复发),11.5%(3/26)发生于完全缓解期。86.5%(45/52)恶性血液病继发IPFI者存在粒细胞缺乏或减少,67.3%(35/52)在抗真菌治疗前存在≥96 h的广谱抗生素应用。抗真菌治疗后总死亡率为13.7%(7/51)。首选氟康唑与首选伊曲康唑者一半以上因感染未控制而需更换为其他抗真菌药物。结论IPFI在恶性血液病中最常见于AML。AML未缓解、粒细胞缺乏或减少和长时间广谱抗生素应用时易发生IPFI。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的有效率偏低,需重视其他强效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血小板减少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后抗体生成的动态监测 被引量:17
17
作者 华宝来 赵永强 +3 位作者 朱铁楠 范连凯 王书杰 潘家绮 《血栓与止血学》 2005年第2期59-61,共3页
目的监测各种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和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后抗rhTPO抗体的生成。方法于rhTPO给药前及给药第7、14、21、28、35 d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rhTPO抗体。通过观察阳性血清对依赖... 目的监测各种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和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后抗rhTPO抗体的生成。方法于rhTPO给药前及给药第7、14、21、28、35 d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rhTPO抗体。通过观察阳性血清对依赖TPO的TD3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判断抗体是否具有中和rhTPO的活性。结果81例中有3例(3.7%)用药第14、21或第21、28 d的血清抗体检测阳性,滴度均1:5。中和性试验表明该抗体不具有中和rhTPO的活性。结论 血小板减少患者多次皮下注射rhTPO后体内可出现低滴度抗rhTPO非中和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抗体
下载PDF
以案例为基础学习在新型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谭蓓 赵楠 +4 位作者 李乃适 曹玮 朱铁楠 刘晓清 杨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9期166-168,26,共4页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将以案例为基础学习(CBL)应用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比较线上和线下教学效果。方法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85人,病因学研究课程采取CBL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教...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将以案例为基础学习(CBL)应用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教学,比较线上和线下教学效果。方法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85人,病因学研究课程采取CBL方法,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比较教学前和教学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病因学知识问卷评分,以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评价。结果课前和课后问卷完成率分别为85.9%(73/85)和77.6%(66/85)。CBL在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下,知识问卷总分(6.5±2.3分vs 9.7±2.6分,P=0.000)和基本概念(2.8±1.3分vs 3.9±1.2分,P=0.000)、研究方法(1.7±1.0分vs 2.1±1.1分,P=0.02)、测量指标(1.1±0.8分vs 2.0±0.9分,P=0.000)、评价原则(0.9±0.7分vs 1.5±0.6分,P=0.000)各部分平均分均明显提高。比较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病因学知识问卷总分(10.0±2.8分vs 9.2±2.1分,P=0.85)、基本概念(4.2±1.4分vs 3.6±0.9分,P=0.52)、研究方法(2.2±1.1分vs 2.0±1.1分,P=0.17)、测量指标(2.1±0.9分vs 1.9±1.0分,P=0.18)和评价原则(1.5±0.6分vs 1.5±0.6分,P=0.91)各部分平均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生对课程总体评价一致(4.6±0.6分vs 4.6±0.6分,P=0.94)。结论CBL在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下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可获得同等理想教学效果和学生一致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案例为基础学习 线上教学 线下教学 临床流行病学
下载PDF
以骨量低下、多发骨破坏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燕 朱燕 +10 位作者 李乃适 卢琳 庄俊玲 葛昌文 周佳鑫 陈适 朱铁楠 王书杰 肖新华 夏维波 邢小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09年第4期272-276,共5页
以骨量低下、多发骨破坏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少见。本文报道1例17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发骨痛,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量提示骨量低下、骨质疏松,骨X线片发现全身多发骨质破坏及第1腰椎压缩骨折,最终依靠骨髓涂片诊断... 以骨量低下、多发骨破坏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少见。本文报道1例17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发骨痛,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量提示骨量低下、骨质疏松,骨X线片发现全身多发骨质破坏及第1腰椎压缩骨折,最终依靠骨髓涂片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不能解释的骨量低下、多发骨破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应考虑到急性白血病可能性,需完善骨髓涂片检查以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量低下 多发骨破坏 椎体骨折 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一家系的表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华宝来 潘家绮 +3 位作者 朱铁楠 范连凯 赵永强 沈悌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9-92,共4页
为了解一遗传性蛋白S(PS)缺乏症家系的临床表型 ,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调查。采用了凝固法测定PS活性、ELISA法检测总蛋白S(TPS)和游离蛋白S(FPS)抗原。结果为该家系 3代 10名成员PS活性在 11 3%~ 5 3 3% (参考值 5 5 %~ 14 5 % ) ,FPS在 ... 为了解一遗传性蛋白S(PS)缺乏症家系的临床表型 ,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调查。采用了凝固法测定PS活性、ELISA法检测总蛋白S(TPS)和游离蛋白S(FPS)抗原。结果为该家系 3代 10名成员PS活性在 11 3%~ 5 3 3% (参考值 5 5 %~ 14 5 % ) ,FPS在 2 4 6 %~ 35 2 % (参考值 5 6 %~ 15 0 % ) ,较正常参考值明显降低 ,其中 8人的TPS在 4 4 %- 30 5 % (参考值 5 8% - 15 0 % ) ,而另外 2人的TPS在正常范围内 ,分别为 6 2 7%和 70 8%。以上结果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 家系 表型分析 遗传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