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二玲 《中国市场》 2024年第7期162-165,共4页
管理会计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实现对财务会计的创新,丰富会计职能与工作范围,是当前企业会计转型的必然方向。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环境与思想支持,使管理会计在运用中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为解决管理会计应用问题,文章以管理会计在企业... 管理会计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实现对财务会计的创新,丰富会计职能与工作范围,是当前企业会计转型的必然方向。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环境与思想支持,使管理会计在运用中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为解决管理会计应用问题,文章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管理会计内涵、应用原则与工作内容。基于管理会计实施的重要性,对如何解决管理会计应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会计 企业 应用原则 内部制度
下载PDF
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任世鑫 李二玲 +1 位作者 赵金彩 胥亚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2-113,共12页
研究目的: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双碳”目标下把握区域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农业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78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空间热点分析和时... 研究目的:揭示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双碳”目标下把握区域碳排放变化规律、制定农业碳减排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78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空间热点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2005—2020年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倒U型”特征,这基本符合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变化规律;(2)黄河流域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性明显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低值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中游及上游地区,高值区则位于下游地区的河南、山东两省;(3)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对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复种程度、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为正向驱动,且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区域之间的耕地利用碳排放差异显著,且驱动因素亦不相同,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策略和碳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碳排放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布局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浩航 李二玲 +1 位作者 闫艳辉 游谋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853-863,共11页
【目的】探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布局,确定粮食作物生产优劣分区,为优化河南省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调整粮食结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2011—2020年粮食生产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研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 【目的】探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布局,确定粮食作物生产优劣分区,为优化河南省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调整粮食结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2011—2020年粮食生产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研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格局变化,再借助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进行比较优势分析,通过比较优势指数对河南省18个市在粮食生产力和生产规模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优劣粮食产区。【结果】(1)水稻和玉米生产重心往东南方向迁移,小麦生产重心往西南方向迁移,大豆生产重心往西北方向迁移,优势粮食作物自北向南呈现出“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的分布格局。水稻生产空间变化呈现向南集聚的趋势,小麦呈现向东南集聚的趋势,大豆呈现向西北集聚的趋势。(2)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差异。小麦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水稻和大豆具有明显的比较劣势。(3)河南省水稻优势产区2个,小麦优势产区10个,玉米优势产区14个,大豆优势产区11个。【结论】在保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变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来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河南省各市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结合自身优势完善农业政策,大力推进向优势产区集聚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生产空间布局 重心模型 比较优势指数法
下载PDF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被引量:71
4
作者 李二玲 覃成林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6-78,共3页
该文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其程度远小于东西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稍有扩大。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总体水平经历了由南弱北强到南强北弱的变化过程。1993年以后,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 该文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基本呈缩小趋势,其程度远小于东西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稍有扩大。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总体水平经历了由南弱北强到南强北弱的变化过程。1993年以后,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趋同。基于南北内部区域细分的6个次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化是导致上述南北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总体变化的空间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人均GDP 中国 GDP年均增长率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 被引量:52
5
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5,128,共7页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被引入到产业集群研究中,它从更微观层次刻画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和网络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产业集群研究的缺陷。但是SNA并不是深层次的结构模型,相应的分析还要从现象洞察到其背后社会关系的深...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被引入到产业集群研究中,它从更微观层次刻画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和网络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产业集群研究的缺陷。但是SNA并不是深层次的结构模型,相应的分析还要从现象洞察到其背后社会关系的深层含义。本文首先对SNA作一简单介绍,然后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来检验这种分析方法在集群网络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探究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来修正和完善这种分析方法,得出了重要结论,同时为丰富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法 产业集群 南庄村钢 卷尺产业
下载PDF
论产业集群的网络本质 被引量:43
6
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70,共5页
产业集群能否表现出预期的良好绩效,关键是集群内有没有联系广泛且有效的企业网络,即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产业集群的定义、鉴别、分类和竞争优势来源等方面,系统论述了产业... 产业集群能否表现出预期的良好绩效,关键是集群内有没有联系广泛且有效的企业网络,即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产业集群的定义、鉴别、分类和竞争优势来源等方面,系统论述了产业集群的网络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企业网络 集聚
下载PDF
农区产业集群、网络与中部崛起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4,共5页
我国中部六省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塌陷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学术界、中央和地方政府达成的共识。本文在分析中部地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创建本地企业网... 我国中部六省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塌陷地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学术界、中央和地方政府达成的共识。本文在分析中部地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创建本地企业网络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径。发展农区产业集群可以提高集群企业和区域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是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培育产业集群必须从创建企业网络入手。最后,本文对如何在中部农区培育产业集群、创建企业网络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崛起 产业集群 企业网络 农村地区
下载PDF
中国大豆种植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二玲 位书华 胥亚男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42,共6页
笔者通过对1982年-2012年大豆种植重心、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区位商的计算,结合全国及各省区大豆产量、单产和种植面积的变动情况,探讨了中国大豆种植的地理集聚格局、演化路径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大豆种植地理分布重心一直... 笔者通过对1982年-2012年大豆种植重心、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区位商的计算,结合全国及各省区大豆产量、单产和种植面积的变动情况,探讨了中国大豆种植的地理集聚格局、演化路径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大豆种植地理分布重心一直处在中国的偏东北方向;从移动方向来看,重心分别在向东北、西南方向周期性徘徊变动。(2)大豆种植空间集聚格局明晰,集聚程度经历了增加、减小、再增加、再减小的周期性变化,专业化种植明显但程度逐渐下降。(3)重心转移轨迹和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表现出一致的周期性和阶段性。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专业化水平和集聚程度直接决定了全国大豆种植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格局。(4)虽然自然禀赋决定了农作物最初的集聚格局,但开放条件下经济、技术和政策因素对大豆种植集聚格局演变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集聚 大豆种植 格局演化
下载PDF
企业网络分析方法述评与探讨——兼论网络分析方法在产业集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李二玲 潘少奇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31,共8页
随着社会学、经济学及经济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企业网络研究兴趣的增加,西方文献在宏观理念上,出现了对网络研究的三种分析方法或研究范式,即社会网络分析法(SNA)、行为者网络理论(ANT)和交易成本分析法(TCA)。三种网络分析方法具有不同... 随着社会学、经济学及经济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企业网络研究兴趣的增加,西方文献在宏观理念上,出现了对网络研究的三种分析方法或研究范式,即社会网络分析法(SNA)、行为者网络理论(ANT)和交易成本分析法(TCA)。三种网络分析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侧重解决不同的网络问题,这就要求研究者针对特定的研究问题,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互补分析。它们在新经济地理学尤其是产业集群研究中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目前,网络研究在静态分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动态模型分析仍然很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分析方法 产业集群 社会网络分析法 行为者网络理论 交易成本分析法
下载PDF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08
10
作者 李二玲 崔之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2-1421,共10页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 采用协整检验和耦合协调模型方法,分析不同尺度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况的时空演化及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长期稳定而短期跳跃性,区域创新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2)2005-2014年间,两者动态的耦合协调程度具有尺度敏感性且在地级尺度上偏低,但正逐步改善,区域差异随尺度的缩小而增大。(3)耦合协调高值区在省级层面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地级层面分布除沿海城市外,还有内陆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分布由分散逐渐集聚,宏观上已经形成"沿海-腹地"型大创新-经济合作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 多尺度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 被引量:61
11
作者 李二玲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7-627,共11页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①中国农业产业集... 在对农业产业集群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分析中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及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并挖掘了"寿光模式"的"集群"本质。结论表明:①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创新发展:首先是从农业产业集聚开始,并经由专业村到产业集群,再到乡村创新极演化;②促进农户的企业化演变是农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形成的第一步。创建产业网络是农业产业集聚和专业村向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必备步骤,农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农业集群走向成熟;③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也经历了这4个阶段。各类各层主体通过知识增长、知识流动和知识采纳提高自己的内生能力和外部契约关系,并通过知识和创新网络实现五大维度上的协同创新,一起促进企业(农户)、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空间"五位一体"的协同演化,是农业集群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群 “四阶段”模型 乡村创新极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寿光模式
下载PDF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4,共6页
收益递增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是收益递增的两个侧面,企业集群所具有的较高的收益递增速度正是二者双重作用的结果,而网络联系缓和了由扩大规模而引起的协调成本与规模经济、由... 收益递增理论和网络组织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是收益递增的两个侧面,企业集群所具有的较高的收益递增速度正是二者双重作用的结果,而网络联系缓和了由扩大规模而引起的协调成本与规模经济、由分工深化而引起的交易成本与分工经济的两难冲突,所以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网络联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它在理论上比单个一体化企业和城市聚集体有着更高的经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集群 竞争优势 收益递增 网络组织
下载PDF
论新经济背景下集群企业的竞争力——以"南庄村"型集群企业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二玲 李政新 《企业活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27,共2页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视线,它作为一种成功的"产业组织方式"和成功的"区域发展模式"被许多国家提高到战略层面.作为集群经济主要贡献者的集群内企业也被广泛研究.Vi...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视线,它作为一种成功的"产业组织方式"和成功的"区域发展模式"被许多国家提高到战略层面.作为集群经济主要贡献者的集群内企业也被广泛研究.Visser·E(1999)对秘鲁利马(Lima)州的服装产业130个集群内和集群外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集群内的企业比集群外的分散企业具有较好的经济绩效,集聚对于中小企业更为重要.最近,一项关于中国高速成长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中,最具成长性的"200佳"中小企业中以集群经济为主导的浙江省就有96家,几乎占了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企业 经济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竞争力 区域发展模式 中小企业 集群经济 产业集群 组织方式 主要贡献 调查研究 服装产业 经济绩效 调研结果 国内外 战略层 浙江省 成长性 成功 作为 集聚
下载PDF
中部农区产业集群的创建、培育与升级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50,共5页
虽然中国中部农区的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市场力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企业间的合作以及成功集群的某些关键特征并不总是自发出现的,而网络中介可以加速企业网络和集群的形成。在中部农区培育集群、创建网络可以首先在具有集群发展潜力的... 虽然中国中部农区的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市场力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企业间的合作以及成功集群的某些关键特征并不总是自发出现的,而网络中介可以加速企业网络和集群的形成。在中部农区培育集群、创建网络可以首先在具有集群发展潜力的地方培训网络中介,再利用网络中介促进本地水平网络、垂直网络和机构网络的建立,导引和激励相互学习的过程并使网络成员之间产生足够的信任。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可以利用市场的自组织能力和集群的自增强机制让其自主发展,政府和中介机构仅做好服务工作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网络 产业集群 中国中部农区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板料成型系统模内加热模块热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二玲 邓沛然 +3 位作者 徐永吉 郑功超 苏钰 吴恺威 《轻工机械》 CAS 2015年第2期28-32,共5页
针对目前板料热成形过程中存在的能量浪费、板料氧化严重等缺点,文章对模内加热方案进行研究探讨,使用ANSYS-Icepack对板料冲压成形的模内加热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并以此基础做出实物并调试对比模拟状况。结果显示:对于该模架,上下模1 0... 针对目前板料热成形过程中存在的能量浪费、板料氧化严重等缺点,文章对模内加热方案进行研究探讨,使用ANSYS-Icepack对板料冲压成形的模内加热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并以此基础做出实物并调试对比模拟状况。结果显示:对于该模架,上下模1 000 W的热源同时加热时,加热组块最高温度可达近400℃,中间板材可加热到300℃以上,10min之后散热和加热接近平衡。按该模型设计的实际加热系统的温度分布与模拟基本接近。该研究对模内加热模块的设计进行了模拟与初步的试验,将有助于板料热成形技术方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料成形 模具 模内加热 模拟分析
下载PDF
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模式及其实践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二玲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37,57,共4页
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的今天 ,以区位空间结构、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而以学习、创新和网络为基础的学习型区域———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则日显强大的竞争力。目... 在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的今天 ,以区位空间结构、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区域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而以学习、创新和网络为基础的学习型区域———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则日显强大的竞争力。目前 ,国内外许多城市或区域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但各地对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还不太明确 ,依据不同的理论出现了不同的创建模式。本文试图对学习型城市创建模式做一初步探讨 ,并进一步阐述如何创建学习型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城市 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区域
下载PDF
省部共建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分析——基于对河南大学139个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17
作者 李二玲 王艾萍 刘萍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6期113-117,共5页
基于对河南大学139个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总结了省部共建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分别用主成分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据此提出了提高省部共建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基于对河南大学139个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总结了省部共建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分别用主成分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据此提出了提高省部共建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能力 大学生现状 差异 对策
下载PDF
基于投入视角的黄淮海平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李立 周灿 +1 位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1-558,共8页
农业增长对资源依赖的变化趋势以及农业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运用脱钩理论,以2000—2005和2005—2010年为时间尺度,以县域为空间尺度,探讨黄淮海平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揭示两者脱钩发展的时间... 农业增长对资源依赖的变化趋势以及农业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运用脱钩理论,以2000—2005和2005—2010年为时间尺度,以县域为空间尺度,探讨黄淮海平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揭示两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及转移特征,并尝试分析脱钩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1)脱钩类型的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均发生明显变化,黄淮海平原农业正处于由资源依赖向技术依赖的过渡时期。2000—2005年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以强复钩和扩张性复钩为主,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2005—2010年以强脱钩和弱脱钩为主,脱钩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若考虑因技术进步带来的碳排放系数变化因素,脱钩趋势将会更加明显。造成这种空间格局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因素通过互动机制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脱钩类型的转换呈跳跃性,转换方式以强复钩、扩张性复钩转换为强脱钩、弱脱钩为主,且脱钩状态不稳定,持续脱钩难度较大。脱钩状况受到经济效应、技术效应和政策效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3者作用的两面性是持续脱钩难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经济发展 脱钩 时空特征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被引量:24
19
作者 高更和 罗庆 +2 位作者 樊新生 李二玲 李小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11-1517,共7页
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对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和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建立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 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对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和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建立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基础上的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既可以表示农村人口流动的方向,也可以表示流动的强度,更可方便地进行区域比较,是研究农村人口流动的科学方法和指标。2农村人口有效流动整体上呈现出由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向沿海、沿边流动的总趋势,有效流动率在全局上具有弱相关性,局域上的低-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鄂、湘、渝、黔、云等地。3农村人口流动指数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东部沿海、京津和新疆等地区,负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由负值区进入正值区的农村人口流动构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路径。4农村人口流动指数与人口总量、流出存量显著负相关,与经济总量、流入存量显著正相关。农村人口流动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应对人口压力的现实反应,在流动目的地的选择中,流动网络和流动惯性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 省际流动 空间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效率及其分解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纪广 李二玲 +2 位作者 李小建 海贝贝 周灿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58-1466,共9页
运用DEA模型测度了2000-2010年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的农业综合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探讨农业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因素,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综合效率总体上处... 运用DEA模型测度了2000-2010年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的农业综合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探讨农业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因素,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综合效率总体上处于中低层次,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高效率县域多分布在城郊县,这可能与城郊县域多发展都市农业有关。②研究时段总体上F波动明显,无增长趋势;变异系数在沿黄两岸的一些县域较大,其值在0.060以上。⑧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多数县域规模效率达到有效状态,且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④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县域逐渐由东向西转移,城郊县的纯技术效率相对较高;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县域逐渐由北向南转移;纯技术效率一般的县域逐步转移至海河平原上游区域。⑤规模效率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⑥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效率大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规模效率 时空格局 县域 黄淮海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