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把自己的研究“融入世界”的学者——李伯重教授访谈录
1
作者 李伯重 梁晨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6-19,共4页
问:拜读李先生学术简历,得知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在<历史教学>发表文章,这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而且,您也插过队.1972年1月到昆明,您在中学教什么?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不少人忙于"斗人"和"被斗",而您居然在25... 问:拜读李先生学术简历,得知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在<历史教学>发表文章,这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而且,您也插过队.1972年1月到昆明,您在中学教什么?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不少人忙于"斗人"和"被斗",而您居然在25岁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北宋方腊起义>,是何背景原因,是何动力,使您在那种历史环境中仍坚持学习和著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伯重 访谈录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下载PDF
历史上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近代化/现代化历程的出发点
2
作者 李伯重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104,共5页
一、市场经济与近代化/现代化的展开早在1994年,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开拓者和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奠基人”的罗荣渠先生(1)就发出了这样的呼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关注的大课题是什么?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 一、市场经济与近代化/现代化的展开早在1994年,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开拓者和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奠基人”的罗荣渠先生(1)就发出了这样的呼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关注的大课题是什么?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中国史学界关注的新问题是什么?是从‘现代化’的新视角对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历程 罗荣渠 社会巨变 中国史学界 历史反思 市场经济 社会科学 现代化道路
下载PDF
作为伟大发明的纸币: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早熟而又不成熟”(之二)
3
作者 李伯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39-152,共14页
在世界货币史上,中国人发明的纸币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发明。不过中国的传统纸币,无论是两宋官方发行的交子、会子,以及元明时期发行的宝钞,还是民间发行的银票、钱票,均未发展成为现代货币。因此,中国纸币的发展特点可称为“早熟... 在世界货币史上,中国人发明的纸币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发明。不过中国的传统纸币,无论是两宋官方发行的交子、会子,以及元明时期发行的宝钞,还是民间发行的银票、钱票,均未发展成为现代货币。因此,中国纸币的发展特点可称为“早熟而又不成熟”。虽然中国纸币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但其兴起和流通却对西亚和欧洲纸币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具备了世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纸币 早熟 不成熟 世界影响
下载PDF
铁肩担道义 苦心传文明——李伯重教授访谈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伯重 梁晨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8-153,共6页
李教授您好,作为知名学者,一些媒体对您1985年以后,也就是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的学术、科研工作作过大量报道,而您在这之前的一些成长经历却鲜为人知。我们知道,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您与我们的国家一起经历了一些大的挫折,特别是'文... 李教授您好,作为知名学者,一些媒体对您1985年以后,也就是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的学术、科研工作作过大量报道,而您在这之前的一些成长经历却鲜为人知。我们知道,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您与我们的国家一起经历了一些大的挫折,特别是'文革'对您这一代人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决定了您这一代人以后的发展命运。您能谈一下这段经历对您个人成长的影响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岁勤动” 19世纪初 松江地区 “勤勉革命”
原文传递
相似与相异:19世纪初期江南与荷兰经济史比较研究
5
作者 李伯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70,共13页
中国和欧洲都涵盖了广大地域,其中各个地区在各方面差异很大。要进行深入而客观的比较研究,应当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可比性的地区。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在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的各个地区中,江南和荷兰是两个可比性最高的地区。采用历史国民... 中国和欧洲都涵盖了广大地域,其中各个地区在各方面差异很大。要进行深入而客观的比较研究,应当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可比性的地区。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在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的各个地区中,江南和荷兰是两个可比性最高的地区。采用历史国民账户系统的方法,对19世纪初期这两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这两个最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这个结果有力地推翻了以往以“英国模式”为标准来研究中国和欧洲近代经济史所导致的各种偏见,对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初期 江南 荷兰 经济史
下载PDF
“道光萧条”与“癸未大水”——经济衰退、气候剧变及19世纪的危机在松江 被引量:53
6
作者 李伯重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3-178,共6页
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 中国经济在19世纪出现重大逆转,从18世纪的长期繁荣转入19世纪中期以后的长期衰退,中国社会也出现了"19世纪的危机"。这个逆转始于道光朝,因此被称为"道光萧条"。导致这个萧条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之一是19世纪初期全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这一点,在以往关于19世纪危机的研究中一直被忽视,因此,本文以松江地区为例,具体地观察经济衰退、气候变化和社会危机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 1820年代 道光萧条 气候变化 19世纪危机
下载PDF
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百年沧桑 被引量:34
7
作者 李伯重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2,共18页
我国的经济史学的前身是传统的"食货之学",但是作为一个学科,却是在西方近代社会科学传入以后出现的。它迄今已经历了萌芽、形成、转型和发展阶段,并在此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即1949年以前居于主流地位的历史主义... 我国的经济史学的前身是传统的"食货之学",但是作为一个学科,却是在西方近代社会科学传入以后出现的。它迄今已经历了萌芽、形成、转型和发展阶段,并在此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即1949年以前居于主流地位的历史主义史学传统、1949年以后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以及1978年以后形成的多元化史学传统。这三个传统都是我国的经济史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其"中国特色"之所在。而中国经济史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既珍视自己的传统,又积极投入国际化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既有中国特色,又融入国际学术主流的经济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史学 历史主义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多元化史学
下载PDF
“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明清江商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五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伯重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4,共14页
“人耕十亩”是明清人对当时江南普通农户经营规模的一个大概估计。本文通过对明清江南耕地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宏观分析和对近代江南农户耕田数量的考察。指出“人耕十亩”这一农户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确实存在于明清江南;但在时空分... “人耕十亩”是明清人对当时江南普通农户经营规模的一个大概估计。本文通过对明清江南耕地与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宏观分析和对近代江南农户耕田数量的考察。指出“人耕十亩”这一农户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确实存在于明清江南;但在时空分布上却很不均衡。只是到了清代,它才成为占压倒性地位的普通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与普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农民耕作能力的变化、农家妇女脱离大田农作的增加和农民阶级的“中农化”作用尤为重要,而过去所强调的人地比例的变化,相比之下反而是次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耕十亩” 明清 江南 农民 经营规模 农业经济 发展特点
下载PDF
“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38
9
作者 李伯重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1997年第2期47-58,共12页
关键词 妈祖信仰 妈祖庙 天后宫 福建海商 地方文化 天妃 福建商人 乡土 宁波 海上贸易
下载PDF
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伯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4,共10页
明清中国是否出现了全国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重大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经济状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 市场 规模 空间结构
下载PDF
“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伯重 《中国农史》 1985年第1期1-11,共11页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有较大的上升,而水稻种植业的地位则相对有所下降。其中,太湖地区的桑树种植发展很快,在不少地方排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桑争稻田”的...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之一,是经济作物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有较大的上升,而水稻种植业的地位则相对有所下降。其中,太湖地区的桑树种植发展很快,在不少地方排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这就是本文所说的“桑争稻田”的现象。关于这一现象本身,以及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中外农史学界和经济史学界已经做了不少研究,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业 桑树种植 种桑养蚕 蚕业生产 明清江南 蚕种 湖州地区 经济发展特点 蚕桑生产 桑叶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伯重 《中国农史》 1984年第1期24-37,共14页
在一个耕地资源有限的地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是发展农业的主要途径。反过来说,在这个地区,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视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准的标志。所以,研究一个地区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问题,是研究该地... 在一个耕地资源有限的地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是发展农业的主要途径。反过来说,在这个地区,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视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准的标志。所以,研究一个地区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问题,是研究该地区农业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农业生产资料 劳动投入 水稻种植 肥料供应 肥料投入 农业发展 稻田 农业经济史 施肥量
下载PDF
论学术与学术标准 被引量:73
13
作者 李伯重 《社会科学论坛》 2005年第3期5-14,共10页
当前,我国学术成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其原因就在于对“什么是学术”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未有明确的认识。没有明确认识,又有学术外部与内部的原因。因此,只有对“什么是学术”... 当前,我国学术成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其原因就在于对“什么是学术”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未有明确的认识。没有明确认识,又有学术外部与内部的原因。因此,只有对“什么是学术”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此取得共识,才能摆脱现在的困境,使我国的学术有真正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标准 学术风气 中国 共识 学术成果 困境 才能 确认 内部 外部
下载PDF
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三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伯重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0-39,共10页
本文是作者“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系列论文之三,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二,一是农民经营规模的变化,二是亩产量的变化。作者认为:自南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户均耕地面积有明显的减少。这个减少,主要是因为农民家庭规模的缩小... 本文是作者“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系列论文之三,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二,一是农民经营规模的变化,二是亩产量的变化。作者认为:自南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户均耕地面积有明显的减少。这个减少,主要是因为农民家庭规模的缩小,以及农民耕作方式的变化,而非所谓的“人口压力”的增强所致。在经营规模缩小的同时,单位耕地的产量则有明显的提高。若以相同的衡制计,自宋末至明初,江南稻田的平均亩产量提高了60%以上。这种“宁可少好,不可多恶”(王祯语)的经营方式,开创了江南农业经营史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变化 江南 宋末 明初
下载PDF
明清江南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三 被引量:34
15
作者 李伯重 《农业考古》 1985年第2期150-163,共14页
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先进的农业区。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可耕地几乎已经开垦殆尽,而人口却增加了数倍。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生产的集约程度,以及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是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合理利用... 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先进的农业区。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可耕地几乎已经开垦殆尽,而人口却增加了数倍。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生产的集约程度,以及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是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主要是根据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把各生产部门配置在自然条件最适合的地方,形成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域分工,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江南地区实际上包含着江南平原、宁镇丘陵和浙西山地三个农业生产条件差异甚大的部份。“对于在农业形式和农业的历史发展条件上具有重要特点的不同地区,必须仔细研究”。为了突出重点和方便论述,我们首先考察江南平原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 明清江南 合理利用 江南地区 明清时期 自然资源 经济效益 太湖 利用程度 农业发展
下载PDF
我国稻麦复种制产生于唐代长江流域考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伯重 《农业考古》 1982年第2期65-72,共8页
稻麦复种制是近代我国长江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制度。直至今日,这种种植制度在长江流域各地粮食生产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稻麦复种制在长江流域的实行,自宋代以来,已有明确的记载,然而,这种复种制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却众说纷... 稻麦复种制是近代我国长江流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制度。直至今日,这种种植制度在长江流域各地粮食生产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稻麦复种制在长江流域的实行,自宋代以来,已有明确的记载,然而,这种复种制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杨直民先生提出东汉初年的南阳一带可能已经实行稻麦复种。其主要根据是张衡《南都赋》中的“冬稌夏穱,随时代熟”两句话。但是,仅仅这两句话,还无法证明这就是稻麦复种制,何况对文中的穱字到底指何种作物,也还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稻麦复种制 作物种植制度 唐代文献 复种技术 四时纂要 齐民要术 中晚稻 冬小麦 处理办法
下载PDF
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下)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伯重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56,共15页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江南农业中 ,出现了一种新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体现了今日我们所说的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通过改造资源 ,进行多样化的生产 ,同时利用食物链原理 ,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 ,从而降低了投入而增加的产出 ,达到了较高的...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江南农业中 ,出现了一种新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体现了今日我们所说的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通过改造资源 ,进行多样化的生产 ,同时利用食物链原理 ,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 ,从而降低了投入而增加的产出 ,达到了较高的生产率。这种生态农业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常熟的大经营中 ,明清之际时在嘉湖一带已相当普遍 ,并为小经营所采纳。这种生态农业在江南平原逐渐普及 ,为江南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 生态农业 经营方式 江南 增加 产出 南平 平原 利用 食物链
下载PDF
明清江南地区造船业的发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伯重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4-30,共7页
江南地区很早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造船业。宋元时期江南造船业已颇为发达,而明清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江南主要产业部门之一。 关于明清江南地区的造船业,已有不少中外学者进行过研究,并已取得了成就。不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宝船... 江南地区很早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造船业。宋元时期江南造船业已颇为发达,而明清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江南主要产业部门之一。 关于明清江南地区的造船业,已有不少中外学者进行过研究,并已取得了成就。不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宝船与沙船,而多未涉及其他船只;其次,在对沙船的研究中,也有一些方面尚待于进一步深入;还有,用工场手工业时代西欧(特别是英国)造船业发展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明清江南造船业发展的特点,但在这个方面,过去工作做得还不够。因此,从上述几方面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对于明清江南造船业的深入研究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船 明清江南 造船业 海船 建造业 宝船 内河运输船 运煤船 造价 英国
下载PDF
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四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伯重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9-46,共8页
本文是作者“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系列论文的最后一篇。在该系列前三篇论文讨论的基础上,作者试图在本文中,归纳总结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首先,作者指出:此时期江南农业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特... 本文是作者“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系列论文的最后一篇。在该系列前三篇论文讨论的基础上,作者试图在本文中,归纳总结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首先,作者指出:此时期江南农业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这种特点,从时间的方面来说,主要表现为人口、耕地、技术、经营方式等的变化,具有程度不等的周期性;而从空间的方面来说,则主要表现为变化的重点从江南的西部,逐渐转移到江南的东部。如果忽视这种时空特点,以一种“直线发展”的眼光来看此时期江南的农业变化,就难免得出“停滞”甚至“倒退”的结论。其次,作者认为:要正确地评价此时江南农业变化的历史地位,就应把这些变化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中,与其前的唐宋时期和其后的明清时期内的变化进行比较,看看这些变化的性质和趋向是相同还是相异。比较的结果是:从人口、耕地、技术、经营方式等方面来看,江南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的变化,与唐宋或明清的变化都朝着同一方面,因而是性质相同的。至于变化速度上的差异,也可以用周期性来解释,不应视为重大逆转。因此,在自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的江南农业发展史上,十三、十四世纪确实是一个有若干重要变化的时期,但绝不是一个可以称之为“转折”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末明初 农业变化 特点 历史地位
下载PDF
明清江南种稻农户生产能力初探——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四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伯重 《中国农史》 1986年第3期1-19,共19页
农业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民的个体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进行的,因而农民家庭的小生产构成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封建社会的发展、封建生产方式的运动,从根本上来说,即取决于农民家庭生产能力的状况... 农业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民的个体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进行的,因而农民家庭的小生产构成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封建社会的发展、封建生产方式的运动,从根本上来说,即取决于农民家庭生产能力的状况及其变化。因此,研究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农民家庭的生产能力问题,对于正确认识该时期该地区封建经济(特别是封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水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耕作制度 农书研究 稻田 农业考古 肥料 农业生产力 晚稻 生产能力 明清江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