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李鼎教授对腧穴的研究与贡献
1
作者 李余洁 高崚 +4 位作者 高希言 李薇 李玉冰 钱佳慧 祁尚文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1025-1028,共4页
李鼎教授(1929—2022)从事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70余载,善于运用经典释难解疑,以批判性的思维溯源导流,对腧穴的应用及主治提出了许多独特思考及见解。李教授潜心研学对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该文就李教授在腧穴研究方面的部分学... 李鼎教授(1929—2022)从事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70余载,善于运用经典释难解疑,以批判性的思维溯源导流,对腧穴的应用及主治提出了许多独特思考及见解。李教授潜心研学对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该文就李教授在腧穴研究方面的部分学术思想做出总结,即从穴名的含义对仆参、消泺、膻中、次髎、阴郄、胃脘、曲差等腧穴的读音进行考辨,从同名穴总结穴位的发展顺序及应用规律,循本溯源,严谨考证天容穴的归经演变过程,研究华佗夹脊穴的横向定位当旁开1寸,纵向定位为第一胸椎至八髎穴,而不包括颈夹脊穴及归经,认为四关当指十二原而非太冲、合谷,从气血的关系,讨论阴经郄穴、阳经郄穴的作用等,把握腧穴异同,对腧穴主治、应用及腧穴补泻提出独特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 腧穴 经络 文献研究 学术思想 李鼎
下载PDF
分刺治疗周痹验案
2
作者 李余洁 高崚 高希言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第4期95-97,共3页
周痹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发作时疼痛剧烈,可诱发失眠、焦虑等一系列症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属于回纹型风湿症,临床常以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但难以彻底治愈。该文通过分享高希言教授采用分刺治疗周痹验案1则,介绍周痹... 周痹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发作时疼痛剧烈,可诱发失眠、焦虑等一系列症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属于回纹型风湿症,临床常以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但难以彻底治愈。该文通过分享高希言教授采用分刺治疗周痹验案1则,介绍周痹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疗机制,探讨分刺治疗周痹的可行性,以期弘扬经典,为周痹的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痹 痹证 回纹型风湿症 分刺 高希言
下载PDF
针刺原俞配穴法对失眠大鼠脑组织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3
作者 李薇 刘聪瑛 +4 位作者 高希言 李余洁 李玉冰 钱佳慧 祁尚文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7期883-887,共5页
目的: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原俞配穴法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五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原穴组、背俞组、原俞配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四组采用腹腔注射氯苯丙氨酸混悬液(PC... 目的:基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原俞配穴法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五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原穴组、背俞组、原俞配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四组采用腹腔注射氯苯丙氨酸混悬液(PCPA)造模,造模成功后对各组实施相应干预措施,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仅抓取、不予针刺治疗;原穴组针刺双侧“神门”“太冲”;背俞组针刺双侧“心俞”“肝俞”;原俞配穴组针刺双侧“神门”“太冲”“心俞”“肝俞”。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下丘脑组织p38MAPK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显著,皮毛晦暗凌乱,焦躁,血清IL-6、TNF-α浓度和下丘脑中的p38MAPK的mRNA、蛋白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原穴组、背俞组、原俞配组大鼠体重下降较少,皮毛凌乱,精神状态有明显改善,焦躁症状明显减轻,血清中IL-6、TNF-α浓度和下丘脑中的p38MAPK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原俞配穴组效果优于原穴组、背俞组。结论:针刺可以改善失眠大鼠的睡眠情况,且原俞配穴效果更佳,其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反应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针刺 原俞配穴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的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褚文明 高希言 +6 位作者 曹原 高崚 李余洁 李玉冰 李薇 祁尚文 钱佳慧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9-786,共8页
目的:评价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检测的辨经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1例,剔除1例)和对照组(32例,剔除1例)。观察组以井穴检测的经脉失衡值为依据针刺相应原穴及背俞穴;... 目的:评价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检测的辨经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1例,剔除1例)和对照组(32例,剔除1例)。观察组以井穴检测的经脉失衡值为依据针刺相应原穴及背俞穴;对照组取百会、四神聪及双侧神门、三阴交、申脉、照海行常规针刺,并予井穴检测进行盲法处理。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脉失衡值,并与PSQI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2、4周后,除催眠药物因子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睡眠障碍因子外,两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除催眠药物因子及对照组睡眠障碍因子外,两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除睡眠障碍及催眠药物因子外,观察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ISI评分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均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两项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90.3%(28/31,P<0.05)。64例患者仅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血肿,其余无不良事件发生。64例患者经脉失衡频次≥30次的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经脉失衡频次≥20次的经脉为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除对照组手太阴肺经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经脉失衡值均降低(P<0.05,P<0.001,P<0.01)。两组经脉失衡值与PSQI评分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检测的辨经针刺能显著降低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相关症状,促进患者经脉状态由失衡转向平衡,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失眠 穴位特异性 井穴 针刺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