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专利用药规律及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学杰 吴小宇 +3 位作者 刘鑫 曲道炜 高健美 李海波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6期31-39,共9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探讨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专利用药规律以及核心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检索获得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提取中药名称、药味、药性、归经等信息,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探讨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专利用药规律以及核心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检索获得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提取中药名称、药味、药性、归经等信息,借助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1、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软件,对中药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分析,并筛选出核心药物。在数据挖掘基础上,借助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收集抑郁症靶点,并利用EVenn在线平台获得核心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潜在靶点;通过STRING 11.5数据库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及关键靶点网络;借助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核心药物-成分-潜在靶点-通路网络;利用R软件包org.Hs.eg.db(version 3.1.0)和ClusterProfiler(version 3.14.3)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①本研究共收集303首中药复方、涉及中药663味,其中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有26味,共出现1469次,占总频次的39.93%。②本研究涉及的663味中药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心、脾、肺、肾、胃为主。③关联规则显示,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常用药物组合有15组,涉及中药有当归、柴胡、甘草、郁金、白芍、茯苓等。④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复方核心药物当归、柴胡、甘草、郁金、酸枣仁、白芍、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能是植物甾醇、茯苓酸D、胡萝卜苷、芍药吉酮和当药黄素,这些成分可能作用于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SRC)、V-Rel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蛋白激酶B(AKT)1等关键靶点,并通过调控白介素-17(IL^(-1)7)、C型凝集素受体(CLRs)、肿瘤坏死因子(TN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复方专利主要涉及疏肝药、理气药、补血药,核心药物有当归、柴胡、甘草、郁金、酸枣仁、白芍、茯苓;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免疫系统信号通路以及神经炎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中药 方剂 专利处方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2
作者 李学杰 汪俊 +2 位作者 王哲 姚永坚 祝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094,共14页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结果。南沙海槽挤压作用与西北巴拉望Pagasa楔变形对比表明,南海南缘的挤压作用停止时间东部早于西部;中、南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其南部往北逆冲的产物,可能表明古南海由南往北俯冲。综上认为南巴拉望蛇绿岩可能来自新特提斯洋壳,中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古南海洋壳;不同时期洋壳俯冲残余最终被逆冲至岛弧系之上;巴拉望蛇绿岩是长期由南往北逆冲的结果,最后就位时间可能是中晚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缘 南沙海槽逆冲构造 古南海 巴拉望蛇绿岩
下载PDF
不同区域青贮玉米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3
作者 李学杰 张桂阁 吴明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29-32,共4页
对2022年引进我国三大玉米生产区域的青贮玉米品种开展鲁西生态环境下的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鉴定研究。三大区域总体排序为黄淮海区域品种>西南区域品种>东华北区域品种。筛选出生物干重高、综合表现优良的6个品种,包括鲁单26... 对2022年引进我国三大玉米生产区域的青贮玉米品种开展鲁西生态环境下的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鉴定研究。三大区域总体排序为黄淮海区域品种>西南区域品种>东华北区域品种。筛选出生物干重高、综合表现优良的6个品种,包括鲁单268、京九青贮16、鲁单258、郑青贮1号、雅玉青贮04889、雅玉青贮8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生产区域 适应性
下载PDF
南海及邻域砂矿资源分布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娇 杨楚鹏 +4 位作者 李学杰 蔡鹏捷 聂鑫 田成静 钟和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3-1197,共15页
南海及邻域具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物源,为海洋固体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堆积环境。为系统查明南海及邻域砂矿资源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对南海及邻域2606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试、碎屑矿物鉴定,以及重矿物... 南海及邻域具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物源,为海洋固体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物质来源和堆积环境。为系统查明南海及邻域砂矿资源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对南海及邻域2606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试、碎屑矿物鉴定,以及重矿物的品位计算,分析了南海及邻域有用矿物砂矿资源以及建筑用砂资源分布特征并预测了远景区,总结了砂矿成矿模式。结果表明,南海及邻域具有远景的矿种主要有锆石、钛铁矿、金红石、锐钛矿、独居石和石榴子石等;重矿物高品位矿点主要集中在南海东北陆架、菲律宾海盆、南部陆架,重矿物异常区主要位于周缘陆架浅水区以及越东外陆架浅水海域、菲律宾海盆。锆石品位异常区的范围最大,达到工业品位的面积也最大;其次是磁铁矿、钛铁矿、独居石的异常区;锐钛矿、金红石异常区的面积相当;石榴子石品位异常范围最小。根据砂矿的分布规律、大地构造背景、成矿条件以及成矿元素特征,圈定了24个有用重矿物砂矿成矿远景区和6个成矿带。沉积物中砂(0.063~2 mm)含量大于50%的建筑用砂的远景区9个,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南面到台湾海峡南部一线以北海域,其次为南海南部礼乐滩、万安滩、曾母暗沙附近海域,其余海域极为罕见。基于南海砂矿资源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近岸型、潮流砂脊型、古河道埋藏型、峡口型、陆架坡折带型等五种砂矿成矿模式,为海砂资源进一步勘查提供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矿资源 有用重砂 建筑用砂 远景区 成矿模式 南海及邻域
下载PDF
马尼拉海沟增生楔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及其潜在地质灾害风险 被引量:1
5
作者 鞠东 高红芳 李学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2,共11页
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其巨大的资源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南海北部海域被动陆缘,对南海东部主动陆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关注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主动陆缘区多道地震剖面分析,识别出似海底反射、振幅空白带... 天然气水合物由于其巨大的资源潜力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南海北部海域被动陆缘,对南海东部主动陆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关注相对较少。本文基于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主动陆缘区多道地震剖面分析,识别出似海底反射、振幅空白带、极性反转等典型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标志以及逆断层、泥底辟等流体运移通道。台湾西南部造山带是马尼拉海沟增生楔的延伸,其泥火山伴生气以CH_(4)为主,少部分表现出高氮异常;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天然气主要为热解成因的成熟烃类气,且主要是新近纪巨厚海相沉积烃源岩的贡献。分析认为,其成因是板块俯冲运动将深部烃类物质带入增生楔内,并形成高压环境,热成因烃类气体沿着泥底辟和逆断层等通道向上运移,在运移过程中部分天然气被微生物逐步改造,并混合原位生物气。热成因和生物成因甲烷最终在合适的稳定带内混合;形成以热成因为主,部分具有生物成因特征的逆冲推覆控藏混合气源天然气水合物藏。另外,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及俯冲运动的持续活动,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条件遭到破坏而发生分解渗漏,可能引起滑坡,在对本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一步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其潜在地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机制 马尼拉海沟增生楔 主动陆缘 南海
下载PDF
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关系定量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学杰 陈芳 +1 位作者 陈超云 郭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2-447,共6页
南海西部 4°~ 18°N ,10 8 5~ 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 ,从陆架至深海盆区 ,随着水深增加 ,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 2 0 0~ 2 0 0 0m处最丰富 ,向浅水和深水方向 ... 南海西部 4°~ 18°N ,10 8 5~ 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 ,从陆架至深海盆区 ,随着水深增加 ,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 2 0 0~ 2 0 0 0m处最丰富 ,向浅水和深水方向 ,其丰度均下降 ,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 (P)与水深 (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陆架区和陆坡-深海盆区 ,两者关系完全不同 :在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明显增大 ,而在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经定量拟合水深小于 2 0 0m的陆架区 ,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满足关系式 :lnD =0 0 2 1P +3 2 0 8;而在水深大于 2 0 0m的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满足D =- 5 2 6 3P +5 2 10 5 2。这主要是由于陆架区随水深增加 ,浮游有孔虫增加 ,但水深大于 2 0 0m后 ,碳酸盐的溶解起主要作用 ,浮游有孔虫比底栖有孔虫更易于溶解 ,造成其含量随水深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海盆 陆架区 水深 南海 底栖有孔虫 海西 深海 丰度 负相关
下载PDF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物源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学杰 汪品先 +2 位作者 廖志良 陈芳 霍振海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23-130,共8页
南海西部海域的物源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对中段的物源有较大的争议。通常认为中部没有大河注入,其物源主要来自其南北的湄公河和红河。笔者通过对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系统取样及碎屑矿物分析鉴定认为,碎屑矿物主要分布于南部陆架区和中... 南海西部海域的物源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对中段的物源有较大的争议。通常认为中部没有大河注入,其物源主要来自其南北的湄公河和红河。笔者通过对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系统取样及碎屑矿物分析鉴定认为,碎屑矿物主要分布于南部陆架区和中部陆坡区域。根据因子分析,南海西部碎屑矿物可以明显分为南部、中部、北部三区。南区陆架碎屑矿物主要由重矿物金红石、锐钛矿、白钛矿、锆石、透闪石、十字石及轻矿物石英、长石等组成,原岩应以岩浆岩类为主,包括部分变质岩;中区陆坡以十字石、透闪石、电气石、褐铁矿及黑云母、白云母为主,原岩可能主要为变质岩类;北区陆坡碎屑矿物少,组合特征不明显。各区不仅组合特征明显不同,且各区分界明显,表明其物质来源明显不同,南区物源主要来自红河和加里曼丹岛;中部海域的碎屑矿物组合与中南半岛大量出露的变质岩基本吻合,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而不是来自其南北的湄公河和红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矿物 重矿物 沉积作用 物源 南海
下载PDF
北冰洋地质构造及其演化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学杰 万玲 +3 位作者 万荣胜 韩冰 杨楚鹏 姚永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1-285,共15页
北冰洋及其周围的陆架海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油气和煤炭。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调查程度很低,许多地质与构造问题尚未解决。区域构造的认识主要依赖航磁测量结果。本文试图综合各国对北冰洋地区的研究现状,形成对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 北冰洋及其周围的陆架海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油气和煤炭。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调查程度很低,许多地质与构造问题尚未解决。区域构造的认识主要依赖航磁测量结果。本文试图综合各国对北冰洋地区的研究现状,形成对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认识:(1)欧亚海盆磁条带清晰,对海盆构造和演化历史认识争议最小,识别的最老磁条带为25,因此海盆大致于58Ma开始张开。磁条带13之后,Yermak高地与莫里斯·杰塞普隆起分离,欧亚海盆与北大西洋连通。(2)从地壳结构与地壳厚度,以及其他资料来看,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与罗蒙诺索夫海岭一样,应为陆壳,可能是先后从巴伦支陆架裂离形成的。(3)马卡罗夫海盆为典型的洋壳,其形成方式和时代还很少约束,其中观点之一是在晚赛诺曼期-早始新世,随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裂离巴伦支陆架,海底扩张形成,并随Gakkel扩张中心在晚古新世的形成而逐步衰退。(4)加拿大海盆可能是北冰洋最早形成的海盆,其形成时间与机制至今仍所知甚少,但可能是从140—135Ma至95—80Ma,随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微板块旋转裂离加拿大北部陆缘形成。(5)北冰洋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新生代早期、新生代。第一阶段,加拿大海盆地的扩张中心形成、演化与消亡,第二阶段是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中心的形成与演化,在始新世停止活动,第三阶段,极慢速的Mohna、Knipovich和Gakkel洋中脊的扩张,致使欧亚海盆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北冰洋 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广东大亚湾海洋地质环境与潜在地质灾害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学杰 冯志强 +2 位作者 林进清 夏真 梁开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22-325,共4页
大亚湾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海湾,通过对其大量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表明,大亚湾有9种底质类型,除沿岸及岛屿周围颗粒较粗外,湾内浅海区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大亚湾目前底质总体污染较小,以轻微污染为主,但... 大亚湾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海湾,通过对其大量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表明,大亚湾有9种底质类型,除沿岸及岛屿周围颗粒较粗外,湾内浅海区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大亚湾目前底质总体污染较小,以轻微污染为主,但湾内水体交换能力差,污染易而治理难,应倍加保护。大亚湾潜在地质灾害包括活动性地质灾害因素和限制性地质条件,主要有海岸侵蚀、沙波、断层、不规则埋藏基岩、埋藏脊、航道沟、异常堆积区和陡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海洋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海岸侵蚀 沙波 断层 陡坎 埋藏脊
下载PDF
近2万年来南海北部与西部碳酸盐旋回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李学杰 段威武 +1 位作者 魏国彦 李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20,共12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5个活塞取心钻孔的碳酸盐系统分析,并结合部分年代学和有孔虫溶解指数资料研究,认为位于CCD界面以上,以稀释作用为主的半深海陆坡区碳酸盐沉积旋回有如下特点:近2万年来区内碳酸盐旋回可以分为6期,并具...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5个活塞取心钻孔的碳酸盐系统分析,并结合部分年代学和有孔虫溶解指数资料研究,认为位于CCD界面以上,以稀释作用为主的半深海陆坡区碳酸盐沉积旋回有如下特点:近2万年来区内碳酸盐旋回可以分为6期,并具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比性;与同位素和气候旋回相比,碳酸盐旋回在时间上存在“超前”现象,超前时间为1—2kaB.P.;早冰后期,约相当于7.0-8.0kaB.P.期间,区内存在一次低碳酸盐事件,起因可能主要与区域降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盐酸旋回 古海洋学 沉积化学
下载PDF
南海成因及其演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学杰 王哲 +3 位作者 姚永坚 高红芳 祝嵩 徐子英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10-1322,共13页
尽管南海已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多种成因模型,包括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拖曳模型等,但因其所处构造位置特殊,周边构造环境经历了复杂的改造,所有成因模式均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从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入手,结合南... 尽管南海已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多种成因模型,包括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拖曳模型等,但因其所处构造位置特殊,周边构造环境经历了复杂的改造,所有成因模式均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从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入手,结合南海实测数据,提出南海形成的弧后扩张—左旋剪切模型。认为南海是古南海往北俯冲的弧后盆地,菲律宾海板块往北漂移形成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是南海扩张的触发因素。印度—欧亚碰撞产生中南半岛挤出主要影响西南海盆扩张方向,使得扩张轴从近东西向转为北东向。南海及邻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早白垩世开始澳大利亚板块往北漂移,新特提斯洋往北俯冲消亡,导致弧后扩张,形成古南海;2)晚白垩世末—始新世,古南海往北俯冲,导致弧后拉张形成陆缘裂谷;3)早渐新世,受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大型左旋走滑影响,在原有裂谷的基础上从东往西海底扩张,形成南海;4)渐新世末,受俯冲后撤的影响,扩张中心往南跃迁,同时受西缘断裂左旋活动的影响,扩张轴从近东西西逐步转为北东向;5)早中新世晚期,南沙地块—北巴拉望地块与卡加延脊碰撞,南海扩张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南海 新特提斯 弧后扩张 左旋走滑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南海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学杰 王哲 +2 位作者 姚永坚 高红芳 李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2-1114,共13页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板块边界,以台湾和马鲁古海为界,自北往南大致可以分为3段。北段是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千岛海盆、日本海盆及冲绳海槽均为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中段菲律宾岛弧构造带为双向俯冲带,构造复杂,...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板块边界,以台湾和马鲁古海为界,自北往南大致可以分为3段。北段是典型的沟-弧-盆体系,千岛海盆、日本海盆及冲绳海槽均为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中段菲律宾岛弧构造带为双向俯冲带,构造复杂,新生代经历大的位移和重组,使得欧亚大陆边缘的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成因存在很大的争议。南段新几内亚—所罗门构造带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及欧亚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不同阶段的俯冲、碰撞,也有大规模的走滑与弧后的扩张,其间既有新扩张的海盆,又有正在俯冲消亡的海盆。台湾岛处于枢纽部位,欧亚板块在此被撕裂,南部欧亚大陆边缘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俯冲于菲律宾岛弧之下,而北部菲律宾海洋壳沿琉球海沟俯冲欧亚大陆之下。马鲁古海是西太平洋板块边界又一转折点,马鲁古海板块往东下插于哈马黑拉之下,往西下插于桑义赫弧,形成反U形双向俯冲汇聚带,其洋壳板块已基本全部消失,致使哈马黑拉弧与桑义赫弧形成弧-弧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边缘构造 新生代 沟-弧-盆体系 双向俯冲带
下载PDF
三沙海底峡谷识别与地貌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学杰 王大伟 +2 位作者 吴时国 王微微 刘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6,共9页
三沙海底峡谷是连接西沙碳酸盐台地与南海西北次海盆的深水海底峡谷,起源于永兴岛和东岛之间的浅水区域,输送了大量碳酸盐碎屑到西北次海盆。三沙海底峡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海最大碳酸盐型海底峡谷。海底峡谷的横断面呈现V、U字形,可... 三沙海底峡谷是连接西沙碳酸盐台地与南海西北次海盆的深水海底峡谷,起源于永兴岛和东岛之间的浅水区域,输送了大量碳酸盐碎屑到西北次海盆。三沙海底峡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海最大碳酸盐型海底峡谷。海底峡谷的横断面呈现V、U字形,可以分为峡谷外侧、斜坡和谷底3个部分。峡谷外侧平缓、两侧斜坡陡峭、谷底平缓。沿着峡谷走向,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3部分。上游部分坡度较陡、坡度变化较大,环礁周边的水道和海底滑坡体系是源区的碎屑物质搬运通道;中-下游部分坡度平缓、坡度变化小,主要以碎屑物质的搬运为主,汇入两侧斜坡上的侵蚀、坍塌形成的碎屑,在西北次海盆形成了喇叭状的入海盆口。通过三沙海底峡谷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岛礁与海盆之间的沉积物输送、海底不稳定性等基础科学问题,为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预测、岛礁生态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峡谷 重力流 西沙碳酸盐台地 西北次海盆
下载PDF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黏土矿物的分布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学杰 汪品先 +2 位作者 徐彩珍 徐元爱 陈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6,共8页
对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进行系统取样分析表明,该区黏土矿物总体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超过50%,其次为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较低,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变化较大,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而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变化较小,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根... 对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进行系统取样分析表明,该区黏土矿物总体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超过50%,其次为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较低,伊利石和蒙脱石含量变化较大,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而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变化较小,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根据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特征,南海西部海域大致可以分为A、B、C、D四区,其中A区以高伊利石和低蒙脱石含量为特征,B区伊利石含量明显下降,蒙脱石含量增多,C区以较高蒙脱石含量和低绿泥石、高岭石含量为特征,D区为相对低伊利石,高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且往东南方向蒙脱石含量增大,而伊利石含量下降。与邻区黏土矿物组合对比研究表明,高伊利石含量的A区物源,除来自华南大陆的珠江、韩江等大小河流外,可能有相当部分来自东北方向,包括台湾岛及台湾海峡等。越南岸外的陆坡区细粒沉积物与陆架区有明显的继承性,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而红河物源对陆坡及深海盆的影响相对较小。南部陆架-陆坡区的物源主要有湄公河和加里曼丹岛,但两者的混合明显。因此,从区域分布来看,来自台湾海峡的细粒沉积物对南海深海盆影响最大,这可能主要是有由于表层环流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物源分析 沉积作用 南海
下载PDF
北极地区地质构造及主要构造事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学杰 姚永坚 +3 位作者 杨楚鹏 陈振林 汪俊 张亚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5-348,共14页
北极地区范围很广,北极圈面积达2 100×104 km2,区域地质复杂。通过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编图,笔者认为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劳伦和西伯利亚三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主要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造山... 北极地区范围很广,北极圈面积达2 100×104 km2,区域地质复杂。通过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编图,笔者认为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劳伦和西伯利亚三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主要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造山带、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海西造山带、晚中生代的上扬斯克造山带、新西伯利亚造山带与楚科奇—布鲁克斯造山带。根据北极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显生宙以来经历的构造事件大致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运动,致使波罗的古陆与斯瓦尔巴—喀拉地块碰撞造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运动,在劳伦古陆周边形成规模巨大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波罗的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的碰撞造山形成海西造山带;北极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裂离加拿大边缘,侏罗纪加拿大海盆开始张开;早白垩世,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继续与西伯利亚碰撞,阿纽伊洋(Anyui Ocean)消亡,形成上扬斯克—布鲁克斯造山带。受北极调查程度影响,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北冰洋 区域地质 构造事件 克拉通 造山带
下载PDF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分布特征及其溶解作用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学杰 陈芳 +1 位作者 刘坚 黄雪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4-260,共7页
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海表层沉积物中含量最高可超过70%,因此深入研究现代碳酸盐的分布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南海西部底质的大量取样分析表明,该区CaCO3含量在上陆坡最高,其中在北部和中南部含量较高,中部和东... 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海表层沉积物中含量最高可超过70%,因此深入研究现代碳酸盐的分布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南海西部底质的大量取样分析表明,该区CaCO3含量在上陆坡最高,其中在北部和中南部含量较高,中部和东南部含量较低,其分布特征主要受陆源物质供给量的控制,与陆架的宽度和陆坡的坡度密切相关。CaCO3最富集区出现在水深400~600m的上陆坡区,其中水深500~600m内的平均含量最高,达44.37%,水深超过1300m时含量开始明显下降,表明溶解作用增强。对CaCO3含量与水深关系进行多项式拟合,结果表明,本区没有出现碳酸盐溶解作用突然增强的溶跃面;但在水深3500m附近,拟合曲线出现转折点,CaCO3含量由随水深迅速下降变为相对稳定,因此该水深应为碳酸盐临界补偿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补偿深度 临界补偿深度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旋回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学杰 刘坚 +1 位作者 陈芳 张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1-436,共6页
碳酸盐的相对含量是深海沉积物最直观的特征变量,也是最重要的古环境信息来源。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旋回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总结出溶跃面以上为"大西洋旋回",溶跃面以下为"太平洋旋回"。但经过大量的柱... 碳酸盐的相对含量是深海沉积物最直观的特征变量,也是最重要的古环境信息来源。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旋回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总结出溶跃面以上为"大西洋旋回",溶跃面以下为"太平洋旋回"。但经过大量的柱状样研究后发现,也有不少的"例外",溶跃面以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西洋旋回"特征,尤其在南海东北部东沙群岛以东海域和琼东南海域。这些"例外"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表明其不是个别现象。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冰期-间冰期陆源物质的供给量的变化所致。南海北部海域,大致可以分为3个区,中区碳酸盐分布具有典型的"大西洋旋回",东区基本没有旋回性,西区总体有一定的旋回特征,但不够典型,且越接近海南岛,旋回特征越差。这主要是由于中区陆架宽、陆坡相对较缓,在冰期旋回中陆源物质供给量的变化明显。东区主要陆源物质可能来自台湾岛,而台西南岛架很窄,在冰期旋回中,陆源物质的供给量变化可能不大。西区,越靠近海南岛,海南岛的物源影响越大,而海南岛西南的岛架比华南的陆架也明显窄得多,而且华南与海南两个不同的物源,可能使琼东南的碳酸盐变得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旋回 晚更新世 南海
下载PDF
自走式山地果园遥控单轨运输机的设计与改进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学杰 张衍林 +1 位作者 张闻宇 凌旭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2,共6页
为克服山地果园遥控单轨运输机的诸多缺陷,对原机进行优化设计。改进时取消了原机复杂的遥控装置,利用四杆-杠杆、撞块联动离合刹车机构,使运输机在轨道上能够任意自动停车和可靠制动,实现无人驾驶。用风冷汽油机替换原柴油机,增大马力... 为克服山地果园遥控单轨运输机的诸多缺陷,对原机进行优化设计。改进时取消了原机复杂的遥控装置,利用四杆-杠杆、撞块联动离合刹车机构,使运输机在轨道上能够任意自动停车和可靠制动,实现无人驾驶。用风冷汽油机替换原柴油机,增大马力、减小整机质量和外形尺寸。重新设计的防侧倒T形夹紧轮,可减小运输机的转弯半径,去掉原辅助轨道,降低轨道高度和安装难度,节约轨道建设成本约40%。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山地果园遥控单轨运输机可以实现爬坡角度达40°,上坡负载质量为500kg,下坡负载质量为1 000kg,最小转弯半径小于4m,工作可靠,运行平稳,操作简单,适合山地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控单轨运输机 自走式 设计 改进
下载PDF
北极地区区域地质及美亚海盆的演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学杰 姚永坚 +1 位作者 韩冰 杨楚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24-233,共10页
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之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还很低。美亚海盆的形成演化,更是众说纷纭,且很少得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及美亚海盆的扩张进行综述。北冰洋张开之... 北冰洋是世界四大洋之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其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还很低。美亚海盆的形成演化,更是众说纷纭,且很少得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及美亚海盆的扩张进行综述。北冰洋张开之前,北极地区主体是北极克拉通,周边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造山带,包括晚新元古代贝加尔造山带、中古生代加里东造山带、二叠纪—三叠纪海西造山带及早白垩世晚基末利造山带。美亚海盆中的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以及楚科奇高地、Northwind脊均为陆壳,是北极克拉通的一部分。美亚海盆应是中—晚侏罗世伴随着泛大陆的裂解开始形成,但海盆的扩张方式及时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包括晚侏罗世门捷列夫海岭从加拿大陆缘裂离及门捷列夫海岭从罗蒙诺索夫海岭裂离等。这些观点均难以解释美亚海盆的外形与地理特征。平行四边形模式,虽能较好地解释美亚海盆演化的外形特征,但其地球动力系统复杂,尚需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 构造 北极 北冰洋 美亚海盆
下载PDF
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特征及其通道工程选线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学杰 张以诚 +3 位作者 冯志强 郭连生 周昌范 万荣胜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22期80-87,共8页
台湾海峡地处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前沿,地壳活动强烈,地震也时有发生。海峡主体属台西盆地,西界为滨海断裂带,与闽浙隆起相邻。海峡中部主要断裂,包括晋江凹陷东界主断层(F2)和九龙江凹陷东南界主断层(F3),可能在晚上新世... 台湾海峡地处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前沿,地壳活动强烈,地震也时有发生。海峡主体属台西盆地,西界为滨海断裂带,与闽浙隆起相邻。海峡中部主要断裂,包括晋江凹陷东界主断层(F2)和九龙江凹陷东南界主断层(F3),可能在晚上新世,甚至第四纪仍有活动。海峡南北部地形明显不同,北部地形走向为NE向,总体呈槽隆相间的格局,最大水深约90m;南部相对平坦,地形走向NS-NNW,最大水深68~70m。从拟选通道线附近的地震剖面来看,A、B、C三线附近海底均有断层,其中A、B两线F2断层明显,至少切到上新统顶界,甚至可能切入第四系;C线断层切至上新统顶界部,但主断层F3似止于上新统中部,第四纪后不再活动。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南部强于北部。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地震特征及设想隧道选线看,北线可能优于中线和南线。但由于现有资料不足以确定海底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建议对海峡进一步开展以工程地质、地质灾害为目的的中比例尺调查,为通道工程的科学选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地形 地质构造 地震活动性 跨海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