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肾脏血氧依赖磁共振成像特点及与生理指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石会兰 郑振峰 +3 位作者 马慧 李峰坦 张敬 张云亭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9-621,I0006,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肾脏的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BOLD-MRI)成像特点,以及与部分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0例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非肾脏病患者。使用GE 3.0 T磁共振扫描仪和Torsopa相控阵线圈,行肾脏冠状面T1WI及BOLD成像,BOLD-MRI成像扫... 目的探讨正常肾脏的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BOLD-MRI)成像特点,以及与部分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90例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非肾脏病患者。使用GE 3.0 T磁共振扫描仪和Torsopa相控阵线圈,行肾脏冠状面T1WI及BOLD成像,BOLD-MRI成像扫描采用T2*自旋梯度回波(T2*SPGR)序列,BOLD影像分析采用R2*map后处理软件,分别从肾脏皮质和髓质区选取感兴趣区(ROI)测量表观自旋-自旋弛豫率(R2*)值。分析R2*值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体表面积(BSA)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侧肾脏皮质区R2*值[左侧(16.56±1.40)Hz和右侧(16.66±1.28)Hz]均低于相应髓质区[左侧(28.82±3.71)Hz和右侧(28.36±3.72)Hz];女性和男性患者皮质R2*值[女性(16.55±1.30)Hz和男性(16.66±1.38Hz)]也低于相应的髓质区[女性(28.46±3.64)Hz和男性(28.70±3.78)Hz]。双侧肾脏髓质区肾脏下极R2*值[(27.29±3.05)]Hz低于中极[(29.32±3.47)Hz]和上极[(29.16±4.21)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髓质R2*值与年龄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r分别为0.284、-0.232,均P<0.05)。结论 R2*值可反映肾脏皮髓质氧分压的水平,判断其缺血缺氧程度。BOLD-MRI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且无创性检测肾脏皮髓质氧代谢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皮质 肾髓质 磁共振成像 肾小球滤过率 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 R2*值
下载PDF
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2
作者 牛宁奎 王自立 +2 位作者 冯世庆 李峰坦 陈仁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 目的:探讨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7月~2008年4月临床上诊断为CSA的患者共21例(CSA组),对其CTA上显示的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增生情况进行观测,并与21例非CSA患者(对照组)的CTA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SA组中椎动脉正常者4例,管腔变细者7例,走行异常者1例,椎动脉硬化者2例,管腔局限性狭窄者4例,血管走行迂曲者3例,无血管闭塞的患者。对照组中14例椎动脉表现正常,管腔变细者4例,走行迂曲者3例。两组中血管正常、局限性狭窄出现比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分别为9.72、1.21)。CSA组中11例(52.4%)患者共有36个钩椎关节增生,以C4~C7增生(28个,77.8%)最为常见,32个(88.9%)为轻度增生,3个(8.3%)为中度增生,1个(2.8%)为重度增生。对照组中,6例(28.6%)患者共有19个钩椎关节增生,只有1个(5.3%)表现为中度增生,其余均为轻度增生。结论:CTA可以较好地显示椎动脉异常、局限性狭窄及钩椎关节的增生情况,在CSA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三维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钩椎关节
下载PDF
低剂量扫描结合高级建模迭代重建算法在颅脑CT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欣宇 李峰坦 +1 位作者 郝瑞 张敬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4期28-30,34,共4页
目的应用高级建模迭代重建(ADMIRE)算法进行颅脑CT低剂量扫描,观察其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的受试者60例,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30例。常规剂量组设定管电压为120 kV,扫描后机器自动采用滤波反投影重... 目的应用高级建模迭代重建(ADMIRE)算法进行颅脑CT低剂量扫描,观察其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的受试者60例,随机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30例。常规剂量组设定管电压为120 kV,扫描后机器自动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BP)算法进行重建,图像记为A组;低剂量组设定管电压为100 kV,其余扫描参数与常规剂量组相同,对扫描数据采用FBP算法进行重建,图像记为B组;手动添加ADMIRE算法重建低剂量组数据,将新图像记为C组。扫描后分别记录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剂量加权指数(CTDIvo1),计算辐射有效剂量(ED);用客观方法和主观方法评价A、B、C三组的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组的DLP、CTDIvol、ED均低于常规剂量组(P均<0.05)。客观图像质量评价显示,B组灰质信噪比、白质信噪比均低于A组和C组(P均<0.05),B组灰白质对比噪声比低于C组(P<0.05);主观图像质量评价显示,A、B、C三组图像≥3分者分别占96.7%、93.3%、96.7%,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颅脑CT检查中,应用ADMIRE算法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受试者的吸收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CT检查 高级建模迭代重建算法 低剂量扫描 辐射剂量 灰白质对比噪声比
下载PDF
基于三维CT图像重建研制纳米仿生骨基质支架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郭洪刚 刘静 +3 位作者 李峰坦 刘海峰 姚芳莲 姚康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562-1565,共4页
[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技术辅助研制生物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通过对宿主部位图像扫描,获取该区域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纳米级无机成分为单位,附于壳聚糖及聚己... [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技术辅助研制生物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通过对宿主部位图像扫描,获取该区域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纳米级无机成分为单位,附于壳聚糖及聚己内酯等天然一有机成分,研制纳米复合支架。观察支架形貌、测定支架的孔隙率、亲水性及降解力学特性。[结果]图像三维重构可提高支架外部轮廓的精确度,减少单纯理化制备过程的参数误差,使支架空间三维布局更加合理,孔径200~350μm,孔隙率88.6%±0.43%的支架拥有稳定的降解速率及良好的亲水表面,可达到工程化骨支架的力学要求,能作为骨再生修复的载体框架。[结论]数字化影像学技术研制的支架具有稳定的理化性征,能解决与宿主部位相匹配的难题,具有潜在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三维重建 纳米 支架
下载PDF
基于三维CT图像辅助研制表面纳米化的仿生椎间融合器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洪刚 刘静 +5 位作者 李峰坦 杨少光 陈治 姚芳莲 代凤英 刘文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1期3851-3854,共4页
背景:椎间融合器的表面性征是制约其远期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如何优化可降解性融合器的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椎间融合器的核心步骤。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及表面修饰技术研制椎间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 背景:椎间融合器的表面性征是制约其远期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如何优化可降解性融合器的生物活性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椎间融合器的核心步骤。目的:分析数字化影像学及表面修饰技术研制椎间支架的可行性,评估构筑生物支架的方法。方法:获取颈椎标本解剖数据,对相邻层匹配轮廓间三维表面进行重构来确定支架形貌,以Nd:YAG激光联合RGD表面修饰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支架,观察支架形貌,测定支架的相容性、亲水性及降解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图像三维重构可提高支架外部轮廓的精确度,减少单纯理化制备过程的参数误差,使支架空间三维布局更加合理,联合表面改性后的支架拥有稳定的降解速率及良好的亲水表面,能达到椎间支架的力学要求,且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器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椎间融合器 图像 三维重建 纳米 融合器 表面改性
下载PDF
新型纳米化仿生骨基质与羊脂肪基质细胞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洪刚 刘静 +5 位作者 李峰坦 杨少光 陈治 姚芳莲 代凤英 刘文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6期2889-2892,共4页
背景:仿生策略研制骨组织生物支架已成为当今研发生物替代品的关键环节,如何模仿天然骨的成分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骨基质的重要内容。目的:观察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nβ-TCP-CS-PCL)的细胞及组织相容性,... 背景:仿生策略研制骨组织生物支架已成为当今研发生物替代品的关键环节,如何模仿天然骨的成分和结构特征以适应细胞生长是仿生研制骨基质的重要内容。目的:观察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nβ-TCP-CS-PCL)的细胞及组织相容性,评估其生物安全性。方法:基于三维图像重建辅助研制纳米化仿生骨基质,羊自体脂肪基质细胞分离和成骨诱导培养,进行复合培养:实验组:nβ-TCP-CS-PCL+凝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脂肪基质细胞;对照组:凝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脂肪基质细胞。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生长旺盛、细胞外基质丰富,细胞增殖活力、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新骨发育趋于成熟,未见炎性反应。提示纳米级nβ-TCP-CS-PCL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骨基质 脂肪基质细胞 生物相容性 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己内酯 纳米级
下载PDF
增强T1-FLAIR与3D-FSPGR序列对脑转移瘤检出率对比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殷小会 郭慧 +1 位作者 马慧 李峰坦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434-438,共5页
目的:比较3.0 T磁共振增强T1-FLAIR与3D-FSPGR序列检查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以优化检查序列。方法:145例为排除脑转移瘤患者同时行T1-FLAIR及3D-FSPGR序列增强扫描,30例确诊病例通过直径将病灶分为3类(〈3 mm,3~10 mm,〉10 mm),比较... 目的:比较3.0 T磁共振增强T1-FLAIR与3D-FSPGR序列检查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以优化检查序列。方法:145例为排除脑转移瘤患者同时行T1-FLAIR及3D-FSPGR序列增强扫描,30例确诊病例通过直径将病灶分为3类(〈3 mm,3~10 mm,〉10 mm),比较两种序列对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数量。结果:增强3D-FSPGR序列检测病灶能力显著优于T1-FLAIR序列(P〈0.05),尤其对直径小于3 mm的病灶(P〈0.05)。结论:3.0 T磁共振3D-FSPGR序列增强检查对小病灶检出率高,总体扫描时间短,有效避免血管搏动伪影,可替代常规序列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对比增强 3D-FSPGR序列
下载PDF
低电压小剂量对比剂在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欣宇 李峰坦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467-468,485,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CT进行大范围动脉血管检查应用低电压、小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72例行主动脉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32例和C组20例。各组扫描参数、对比剂用量分别为A组:120 kV、260 mA、80 mL;B组... 目的:探讨64排CT进行大范围动脉血管检查应用低电压、小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72例行主动脉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32例和C组20例。各组扫描参数、对比剂用量分别为A组:120 kV、260 mA、80 mL;B组:120 kV、260 mA、50 mL;C组:80 kV、260 mA、50 mL。比较并统计各组间肝门水平位置的主动脉部强化程度从而评估图像质量以及有效吸收剂量的差异。结果:主动脉CT值超过200 HU的峰值持续时间为(10±4)s。动脉平均增强CT值,A组大于B组,B组大于C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图像质量A、B、C 3组均能满足诊断要求。患者有效吸收剂量C组明显低于A、B两组(P<0.01)。结论:应用64排CT进行主动脉血管检查,使用小剂量对比剂及低管电压可行,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患者的吸收剂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低电压 小剂量对比剂 主动脉 图像质量
下载PDF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欣宇 李峰坦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 R)算法,在宝石CT进行头颅扫描,探讨头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患者90例行头部CT检查,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3组病例扫描参数相同,A组单纯行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B组行FBP重建后... 目的: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 R)算法,在宝石CT进行头颅扫描,探讨头部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患者90例行头部CT检查,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3组病例扫描参数相同,A组单纯行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B组行FBP重建后,打开减少剂量因子DR,设定为50%;C组行ASi R重建后,打开减少剂量因子DR,同样设定为50%,其余扫描条件3组相同。对3组图像分别测量空气及侧脑室前脚脑脊液CT值的标准差,取均数作为图像噪声,由3位医师对3组数据进行评分。对3组数据噪声值及评分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结果:A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45.79 m Gy;B组为22.75 m Gy;C组为22.75 m Gy,B、C组较A组降低了50.31%。C组图像噪声(1.96±0.52)显著低于B组(2.92±0.67)(P<0.001),与A组(2.12±0.53)无显著性差异(P=0.294)。3组图像数据均能满足诊断要求,B组图像评分较低,A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颅脑CT扫描中使用ASi R算法,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CT扫描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测量猪单侧肾功能不全模型肾小球滤过率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露 李琼 +5 位作者 李宏 董峰 刘桂彬 王亮 李峰坦 孙浩然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3期204-209,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小剂量Gd-DTPA动态增强MRI并利用Patlak曲线法计算猪单侧肾功能不全肾脏及正常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外科手术建立5只猪左侧肾动脉狭窄模型及5只猪左侧输尿管不全梗阻模型。... 目的探讨使用小剂量Gd-DTPA动态增强MRI并利用Patlak曲线法计算猪单侧肾功能不全肾脏及正常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的准确性。方法通过外科手术建立5只猪左侧肾动脉狭窄模型及5只猪左侧输尿管不全梗阻模型。使用3.0T MR机行小剂量Gd-DTPA(0.04mmol/kg)冠状面动态增强MR检查,随即进行99Tcm-DTPA动态核素肾图检查。在工作站上描绘双侧肾皮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即MR肾图),根据MR肾图使用Patlak公式计算GF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land-Altman分析和组内相关系数评价MR肾图与核素肾图GFR计算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全部10只猪共20侧肾脏GFRMR平均为(39.60±12.42)ml/min(7.62~66.40ml/min),GFRSPECT平均值为(40.72±15.27)ml/min(7.60~74.90ml/min),GFRMR与GFRSPECT呈显著相关(r=0.836,P=0.000)。GFRMR与GFRSPECT平均差值为-1.11ml/min,95%一致性界限为-17.46~15.24ml/min之间,所有20侧肾脏GFR差值均位于该范围;组内相关系数为0.9508(P<0.01),以上一致性检验结果均表明GFRMR与GFRSPECT一致性很好。结论利用小剂量Gd-DTPA动态增强MR检查可获得GFR,与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量的GFR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及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滤过率 肾动脉梗阻 肾盂积水 磁共振成像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正常肾脏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及与人体测量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石会兰 郑振峰 +5 位作者 林珊 马慧 李峰坦 张敬 张云亭 于春水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目的探索成人正常肾脏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MRI)特点,以及与部分人体测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80例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非肾脏病患者。DTI-MRI扫描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SE.EPI)以及阵列空间敏感度编码技术... 目的探索成人正常肾脏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MRI)特点,以及与部分人体测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80例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非肾脏病患者。DTI-MRI扫描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SE.EPI)以及阵列空间敏感度编码技术(ASSET)。测量双侧肾脏皮髓质平均弥散率(MD),轴向弥散率(AD),辐射弥散率(RD),第1、2、3特征向量值(λ1、λ2、λ3)和各向异性分数(FA)。采集人体测量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体表面积(BSA)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DTI参数与人体测量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皮质区MD,λ2、λ3、RD值高于髓质区。皮质区FA值低于髓质区。左侧肾脏皮质区FA、λ1值和髓质区FA值高于右侧肾脏,左侧肾脏髓质沁和RD值低于右侧肾脏。女性髓质区λ2、λ3,和RD值高于男性而髓质FA值低于男性。髓质FA值(r=0.351,P=0.002)和入,值(r=0.277,P=0.018)与eGFR正相关,而髓质FA值与年龄(r=-0.250,P=0.033)负相关。结论肾脏水分子弥散特性在两侧肾脏和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髓质肾小管结构的规则性和小管内液弥散和灌注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皮质 肾髓质 磁共振成像 各向异性 弥散张量成像
原文传递
纳米化仿生诱导骨的构建及促进兔横突间融合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洪刚 刘静 +3 位作者 姚芳莲 马信龙 李峰坦 李晓眠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27-1629,共3页
目的 探讨纳米化仿生诱导骨促进兔脊柱融合的可行性.方法 成骨化兔脂肪基质细胞(ADSCs)接种在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已内酯基质,构建纳米化仿生诱导骨 建立兔腰5~6横突间融合模型,A组纳米化仿生诱导骨,B组自体髂骨,C组脂肪基质... 目的 探讨纳米化仿生诱导骨促进兔脊柱融合的可行性.方法 成骨化兔脂肪基质细胞(ADSCs)接种在纳米级β磷酸三钙/壳聚糖/聚已内酯基质,构建纳米化仿生诱导骨 建立兔腰5~6横突间融合模型,A组纳米化仿生诱导骨,B组自体髂骨,C组脂肪基质细胞移植,D组空白支架,E组rhBMP-2注射.行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化、新骨及诱导因子定量分析等检查.结果 A组融合能力最强,融合率100%、新骨面积比(87.32±1.68)%、BMP含量及力学指标(128±19)、(331.56±3.21)N、(526.78±3.19)Nmm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C组次之,E组新骨生长不明显,融合相对延缓.D组未融合.结论 仿生诱导骨能强化骨再生,促进脊柱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 仿生诱导骨 脂肪基质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