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p-PLA2、hs-CRP和FIB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孟凤琴 曹军 +2 位作者 石亚志 李战永 于奇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40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脑梗组),以100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40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脑梗组),以100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一般临床数据及检验结果,记录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估患者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重度脑梗死患者的Lp-PLA2、hs-CRP和FIB水平均高于轻度及中度脑梗死患者(P<0.05);与对照组比较,脑梗组患者的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显著相关(P<0.05)。Lp-PLA2、hs-CRP和FIB 3个指标中,Lp-PLA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价值最高;Lp-PLA2、hs-CRP和FIB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率。结论联合检测Lp-PLA2、hs-CRP和FIB对判断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外源性H_2S促进大鼠恶性胶质瘤的血管新生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战永 孔德强 +1 位作者 杨卓 张涛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6-798,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对大鼠恶性胶质瘤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肿瘤组和肿瘤-H2S组,每组10只。2组大鼠均脑内注射C6细胞,1周后,肿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肿瘤-H2S组腹腔注射外源性H2S,即硫氢化钠(NaHS)...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对大鼠恶性胶质瘤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肿瘤组和肿瘤-H2S组,每组10只。2组大鼠均脑内注射C6细胞,1周后,肿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肿瘤-H2S组腹腔注射外源性H2S,即硫氢化钠(NaHS)溶液。均正常饲养,3周后断头取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瘤体结构以及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免疫组化评估瘤体内CD3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情况;并计数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肿瘤组与肿瘤-H2S组大鼠脑内均可见明显的肿瘤组织;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瘤内毛细血管明显增多;肿瘤-H2S组瘤体内有更多的CD34和MMP-2表达,肿瘤-H2S组瘤内MVD明显高于肿瘤组(均P<0.01)。结论外源性H2S能促进大鼠恶性胶质瘤内的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H2S促进瘤体内MMP-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神经胶质瘤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2 抗原 CD34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肥胖抑制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战永 唐朝枢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49,共3页
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是新发现的能量调节肽和摄食调节肽,由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胃、空肠、回肠、下丘脑、垂体具有高表达,其受体可能是GPR39。肥胖抑制素具有抑制摄食和降低体重,减慢胃排空速度和抑制肠道收缩,影响睡眠,调节内分泌... 肥胖抑制素(obestatin)是新发现的能量调节肽和摄食调节肽,由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胃、空肠、回肠、下丘脑、垂体具有高表达,其受体可能是GPR39。肥胖抑制素具有抑制摄食和降低体重,减慢胃排空速度和抑制肠道收缩,影响睡眠,调节内分泌等多种功能。肥胖抑制素和生长素来源于同一前肽原,是同一基因的不同表达产物。肥胖抑制素的发现,对于从基因水平认识机体自稳态调节机制以及活性多肽的“分子内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抑制素 生长素 分子内调控 摄食
下载PDF
烫伤家兔球结膜微血管管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战永 王秋芬 张建伟 《微循环学杂志》 2007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后家兔球结膜微血管管径的变化规律及特点。方法:30只成年健康家兔,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观察烫伤后不同时相球结膜微血管管径的动态变化,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烫伤组家兔球结膜微动、静脉管径与对...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后家兔球结膜微血管管径的变化规律及特点。方法:30只成年健康家兔,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观察烫伤后不同时相球结膜微血管管径的动态变化,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烫伤组家兔球结膜微动、静脉管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烫伤后2h内变化最明显。变化规律为:结膜微动、静脉先收缩后扩张,收缩时程短,扩张时程长;烫伤初期球结膜鼻侧与颞侧微血管管径变化不同步。结论:严重烫伤可致家兔球结膜微血管管径发生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管径 家兔 烫伤 球结膜 MICRO 供应情况 动态变化 微循环
下载PDF
严重烫伤家兔球结膜微血流动态和微血管周围状态的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战永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8-260,共3页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后家兔球结膜微循环(BCMC)的血流动态以及血管周围状态的变化。方法30只成年健康家兔,采用自身对照,依次观察并记录假烫后与烫伤后九个时相的BCMC血流动力学变化和BCMC的出血和渗出。结果烫伤后与假烫后的家兔BCMC的血...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后家兔球结膜微循环(BCMC)的血流动态以及血管周围状态的变化。方法30只成年健康家兔,采用自身对照,依次观察并记录假烫后与烫伤后九个时相的BCMC血流动力学变化和BCMC的出血和渗出。结果烫伤后与假烫后的家兔BCMC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别(P<0.05);从烫后即刻到烫后12h,出血和渗出进行性加重,到烫伤12h左右出血达高峰。结论严重烫伤可致家兔BCMC的血流动态发生显著改变;家兔球结膜微血管出血和渗出明显;出血时间的早晚与烫伤的面积和深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家兔 球结膜 血流动态 出血 渗出
下载PDF
国内烧伤微循环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战永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 2002年第2期124-126,共3页
关键词 烧伤 微循环 中国 治疗
下载PDF
1%戊巴比妥钠对家兔体温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战永 沈钢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9-20,共2页
60只家兔,在室温条件下用1%的戊巴比妥钠麻醉,连续观察麻醉前、麻醉后10min、2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七个时相点的肛温变化 结果发现麻醉后家兔的肛温显著降低,麻醉后60min左右,体温降至最低水平,并形成20min左右的低温稳定... 60只家兔,在室温条件下用1%的戊巴比妥钠麻醉,连续观察麻醉前、麻醉后10min、2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七个时相点的肛温变化 结果发现麻醉后家兔的肛温显著降低,麻醉后60min左右,体温降至最低水平,并形成20min左右的低温稳定期,之后体温逐渐回升 提示麻醉后的家兔体温调节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巴比妥钠 家兔 体温
下载PDF
国外烧伤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战永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微循环变化 烧伤后 国外 国内
下载PDF
生理学实验用家兔的常规处理及实验中的死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战永 《实验室科学》 2005年第2期67-68,共2页
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对实验用家兔在实验前的处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后的处理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实验过程中家兔意外死亡的原因。
关键词 生理学实验 死因分析 常规处理 家兔 工作经验 综合分析 意外死亡 实验过程
下载PDF
严重烫伤家兔球结膜微血管形态的动态观测
10
作者 李战永 张庆富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4-294,共1页
关键词 球结膜微循环 微血管形态 动态观测 家兔 烫伤 创伤性休克 血供情况 显微技术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双抗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孔德强 魏向东 +2 位作者 王建桥 李秀云 李战永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5期284-287,共4页
目的分析评估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109例高龄脑梗死患者,按给予治疗的药物不同分为2组,双抗组(55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丁苯酞组(54例):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 目的分析评估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109例高龄脑梗死患者,按给予治疗的药物不同分为2组,双抗组(55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丁苯酞组(54例):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组。分析丁苯酞组患者给药2w前后的心、肝、肾、凝血功能变化及空腹血糖变化,比较双抗组和丁苯酞组在住院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丁苯酞组给药前后患者心、肝、肾、凝血功能反空腹血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治疗1w后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升高,停药1w后可恢复正常;给药第2天偶发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未经药物处理2d内自行消失。结论应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短期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具有临床安全性,不良反应轻微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高龄患者 安全性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2
作者 孔德强 魏向东 +1 位作者 王建桥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4期359-363,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21例,按治疗方法分为4组:单抗组、双抗组、丁苯酞+单抗组、丁苯酞+双抗组。分别观...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21例,按治疗方法分为4组:单抗组、双抗组、丁苯酞+单抗组、丁苯酞+双抗组。分别观察各组患者治疗4周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血浆C反应蛋白(plasma 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对比4组间的NIHSS评分差值、CRP差值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各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血浆CR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NIHSS评分差值及血浆CRP水平差值变化趋势一致:丁苯酞+双抗组与其它3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丁苯酞+单抗组与双抗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丁苯酞+双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它3组(P<0.05),丁苯酞+单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抗组(P<0.05),丁苯酞+单抗组和双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提高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抗血小板 脑梗死 NIHSS评分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孔德强 武桂平 +1 位作者 石亚志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筛选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他汀组:98例,予阿托伐他汀降脂、抗血小板...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筛选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他汀组:98例,予阿托伐他汀降脂、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等综合治疗;丁苯酞+他汀组:102例,在他汀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检测2组患者治疗1周前后的血脂生化指标水平,分析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高龄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他汀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降低(P<0.05),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丁苯酞+他汀组治疗后的TG、TC、LDL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Lp(a)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丁苯酞+他汀组TG、TC、LDL水平降低的幅度显著高于他汀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TG、TC、LDL水平,而对HDL、Lp(a)水平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托伐他汀 高龄老年 脑梗死 血脂
下载PDF
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血管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双苓 王建桥 +1 位作者 王学仕 李战永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8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血管狭窄 闭塞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大鼠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银玲 武桂平 +2 位作者 徐彩娜 高倩兰 李战永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1年第28期3122-3125,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大鼠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依达拉奉+假手术组、脑梗死组、依达拉奉+脑梗死组,每组12只。于造模前3 d开始,依达拉奉+假手术组、依达拉奉+脑梗死组大鼠给予...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大鼠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依达拉奉+假手术组、脑梗死组、依达拉奉+脑梗死组,每组12只。于造模前3 d开始,依达拉奉+假手术组、依达拉奉+脑梗死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依达拉奉注射液3 mL/kg,假手术组、脑梗死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3 d后,脑梗死组、依达拉奉+脑梗死组采用线栓法制备脑梗死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脑红蛋白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阳性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组血清脑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依达拉奉+假手术组(P均<0.05),依达拉奉+脑梗死组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5);脑梗死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中HIF-1α、VEGF、EPO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依达拉奉+假手术组(P均<0.05),且依达拉奉+脑梗死组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上调脑梗死大鼠血清中脑红蛋白水平,可能与上调海马区神经细胞中HIF-1α、VEGF、EPO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梗死大鼠 脑红蛋白
下载PDF
单抗联合抗凝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向军 张珊珊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10期2113-2117,共5页
目的:比较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入院1周内出现脑卒中进展的BAD患者,按梗死灶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脑桥旁正中动脉(pontine paremedi... 目的:比较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入院1周内出现脑卒中进展的BAD患者,按梗死灶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脑桥旁正中动脉(pontine paremedian artery,PPA)BAD组(PPABAD组)(n=58)和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BAD组(LSA-BAD组)(n=46)。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入院后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期间出现病情进展则换用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其他常规辅助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相同。记录两组患者卒中进展时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CRP浓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出院时,两组NIHSS评分均减少、BI评分均增加,FIB浓度和CRP浓度明显降低,与病情进展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BAD组出院时与病情进展时的NIHSS评分差值以及BI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LSA-BAD组(P<0.05);两组出院时与病情进展时的FIB浓度差值和CRP浓度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PPA-BAD的临床疗效优于LSA-B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进展性卒中 桥脑旁正中动脉 豆纹动脉 抗凝治疗
下载PDF
TIA预后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双苓 李战永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9期1557-1560,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随着研究人员对 TIA 认识的逐渐深入,其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更新,最新定义(2009)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TIA)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随着研究人员对 TIA 认识的逐渐深入,其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更新,最新定义(2009)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鉴于脊髓缺血的诊断临床操作性差,目前国内专家共识暂推荐采用以下定义:“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2]。TIA 与脑梗死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组织学损伤。从本质上看,TIA 和脑梗死均属于缺血性脑损伤,二者为脑缺血损伤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部分 TIA 患者可因病情进展转化为脑梗死,致病情加重。TIA 患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2天内的卒中风险为3%-10%,7天内为5%,90天为9%-17%[3,4]。因此,准确、及时的评估 TIA 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导致 TIA 的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只有找到病因,才有可能做出最适宜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综合目前国内外对 TIA 预后的评估,主要有以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预后 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神经功能障碍 局灶性缺血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发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孔德强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6期1316-1320,共5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与OSAS的严重程度呈非线性关系。影响OSAS患者认知功能的关键因素是睡眠片段和夜间低氧血症。持续气道内正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与OSAS的严重程度呈非线性关系。影响OSAS患者认知功能的关键因素是睡眠片段和夜间低氧血症。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是治疗OSAS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认知障碍 低氧血症 执行功能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认知障碍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许墨菊 李战永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3期326-331,共6页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依达拉奉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促进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抑制缺血诱导的海马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的失活,...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依达拉奉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促进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抑制缺血诱导的海马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的失活,增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双皮质素阳性神经元前体细胞数;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保护海马;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依达拉奉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增强氧自由基代谢能力、降低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增强突触功能等有关。此外,依达拉奉也可能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创伤性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脑室内出血以及慢性束缚应激诱导的认知障碍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认知障碍 脑缺血 阿尔茨海默病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向军 寇桂娟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4期501-506,共6页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一种急性缺血性卒中,为颅内小血管病变,其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与其它脑小血管病相比,BAD更易出现病情进展加重。临床上有多种BAD分型,典型的BAD亚型有豆纹动脉BAD、脑桥旁...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一种急性缺血性卒中,为颅内小血管病变,其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与其它脑小血管病相比,BAD更易出现病情进展加重。临床上有多种BAD分型,典型的BAD亚型有豆纹动脉BAD、脑桥旁正中动脉BAD以及脉络膜前动脉BA D。不同亚型BA D的影像学特点各异,以此可作为其临床诊断依据。多种因素与BA D的发病及进展有关,目前尚无对急性期BAD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与腔隙梗死相比,BAD的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豆纹动脉 脑桥旁正中动脉 进行性运动障碍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