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后肾腺瘤的CT与MRI表现
1
作者 潘冬梅 刘洪梅 +4 位作者 李正腾 王作祥 王敏 于永梅 戴辰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MA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术后病理证实的13例MA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13例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发生在肾皮质10例,皮髓质区3例。实性7例(53.8%),囊实性6例(46.2%),其中3例病灶内见分隔,含...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MA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术后病理证实的13例MA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13例中男性2例,女性11例,发生在肾皮质10例,皮髓质区3例。实性7例(53.8%),囊实性6例(46.2%),其中3例病灶内见分隔,含钙化4例(30.8%)。10例行CT扫描,实性部分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8例行MRI扫描,T_(2)WI有完整假包膜2例,不完整假包膜4例,无假包膜2例,DWI均呈高信号,ADC值减低,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内见出血,T_(2)WI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渐进性延迟强化,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肾实质,分隔持续强化。其中1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MA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呈外生性生长,实性或囊实性,呈轻中度渐进性延迟强化,囊实性的病灶内可有分隔,可伴钙化。CT与MRI检查相结合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肾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双源CT测定甲状腺碘含量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正腾 王敏 +3 位作者 潘冬梅 任佳忠 刘洪梅 李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0-613,共4页
目的采用双源CT测量成人甲状腺平均碘浓度、总碘含量,分析其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为评估机体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源CT对37例疑诊颈椎或颈部疾病患者行颈部双能量扫描,测量甲状腺组织平均碘浓度、体积,计算甲状... 目的采用双源CT测量成人甲状腺平均碘浓度、总碘含量,分析其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为评估机体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源CT对37例疑诊颈椎或颈部疾病患者行颈部双能量扫描,测量甲状腺组织平均碘浓度、体积,计算甲状腺总碘含量;检测其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总甲状腺素(TT 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析成年人甲状腺平均碘浓度及总碘含量与甲状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成人甲状腺组织平均碘浓度(1.34±0.47)mg/ml,甲状腺体积(12.64±3.98)ml,甲状腺总碘含量(16.62±7.69)mg。甲状腺总碘含量与FT 3呈正相关(r=0.506,P均<0.05),而与TSH呈负相关(r=-0.326,P<0.05);甲状腺平均碘浓度与FT 3及TT 3均呈正相关(r=0.461、0.363,P均<0.05)。结论双源CT可测量甲状腺碘含量及碘浓度,有利于评估甲状腺功能及机体碘营养状况,为诊断及治疗甲状腺疾病提供参考;成年人甲状腺总碘含量与TSH呈负相关,而甲状腺总碘含量与FT 3、甲状腺碘浓度与FT 3及TT 3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扫描测定甲状腺碘浓度、体积及总碘含量的价值 被引量:12
3
作者 潘冬梅 李正腾 +2 位作者 王敏 翟蕊 王月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75-377,53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碘浓度、体积及总碘量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对108例疑颈部或颈椎疾病患者进行双能量扫描,将患者分为<40岁组、40~60岁组及>60岁组,在后处理工作站中测量正常甲状腺组织的...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碘浓度、体积及总碘量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双源CT对108例疑颈部或颈椎疾病患者进行双能量扫描,将患者分为<40岁组、40~60岁组及>60岁组,在后处理工作站中测量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碘浓度、体积,并计算得到甲状腺总碘量,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甲状腺碘浓度、体积及碘含量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甲状腺左、右叶碘浓度、体积及碘含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与女性甲状腺碘浓度、体积及总碘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40岁组与40~60岁组比较,甲状腺碘浓度及总碘含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0岁组与>60岁组比较、40~60岁组与>60岁组比较甲状腺碘浓度及总碘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体积三组年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以准确测量甲状腺碘浓度及总碘含量,反应人体内碘水平,为评估甲状腺功能及诊断甲状腺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碘浓度 双能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X线及CT影像在糖尿病足手术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正腾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23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X线及CT影像在糖尿病足手术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该院接收的92例糖尿病足患者,对所有患者采取X线、CT影像两种病理诊断方式,其中X线检查结果为A组,CT影像检查结果为B组。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各自的特点... 目的分析X线及CT影像在糖尿病足手术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该院接收的92例糖尿病足患者,对所有患者采取X线、CT影像两种病理诊断方式,其中X线检查结果为A组,CT影像检查结果为B组。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各自的特点和存在的差异。结果A组检查显示足动脉狭窄的106例,小腿动脉狭窄的132例,股动脉狭窄的为124例,B组检查显示足动脉狭窄的131例,小腿动脉狭窄的182例,股动脉狭窄的为154例。A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大腿、小腿、足部、足底等处的各类骨质病变数量为216例,B组检查结果显示为270例。结论在糖尿病足的病理诊断中,X线和CT影像两种诊断方式都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经过对比后可以发现,CT影像效果更加清晰,且对于患者足部及小腿部的软组织病变诊断情况更加准确清晰,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CT影像 糖尿病足 手术病理诊断
下载PDF
双能CT影像学在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效果判定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5
作者 胡伟 盛兆国 +1 位作者 李正腾 张奉海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8期1336-1340,共5页
目的:双能CT影像学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效果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的HCC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后4周以双能CT扫描检查方式获得常规CT图像和CT双能碘... 目的:双能CT影像学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效果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的HCC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后4周以双能CT扫描检查方式获得常规CT图像和CT双能碘图。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CT检查方式对肝癌术后残留病灶的诊断效能;测量患者术后残留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的CT双能碘图的碘浓度值(IC)、标准碘浓度值(NIC),判断其残留病灶活性。结果: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双能CT检测HCC术后残留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常规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双能CT诊断HCC术后残留病灶的AUC为0.861,大于常规CT的0.658。HCC术后残留活性病灶的IC、NIC值高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能CT影像学用于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残留病灶检测的临床价值显著,其IC值与NIC值在判断病灶活性程度上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双能CT影像学 常规CT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残留病灶活性
下载PDF
纵隔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1例
6
作者 潘冬梅 李正腾 王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2125-2125,2140,共2页
患者女,32岁。因口腔糜烂伴疼痛27天,加重3天就诊。查体:口腔黏膜可见红斑、糜烂、结痂,眼结膜充血,可见渗出物,躯干四肢散在红斑水疱,手掌红斑。
关键词 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与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鉴别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正腾 张佩玉 +2 位作者 纪元 曾蒙苏 王明亮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52-457,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特征在鉴别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pSPN)与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瘤(hypo-PNE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pSPN和40例hypo-PNET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特征在鉴别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pSPN)与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瘤(hypo-PNE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pSPN和40例hypo-PNET患者的临床信息、病理结果、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分析pSPN和hypo-PNET患者的肿瘤部位、形状、生长方式、病灶长轴与胰腺的关系、边界,有无钙化、浮云征、环形强化、腊肠样强化、肿瘤内血管影、胰胆管扩张、远端胰腺萎缩、肿瘤内囊变,肿瘤囊实性比例、肿瘤长径,以及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时肿瘤实性部分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值。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pSPN和hypo-PNET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SCT特征鉴别pSPN与hypo-PNET的诊断效能。结果pSPN患者与hypo-PNET患者相比,多为女性[71.6%(58/81)比45.0%(18/40)],年龄较小[36.0岁(27.0岁,46.0岁)比56.5岁(48.2岁,63.7岁)],肿瘤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76.5%(62/81)比55.0%(22/40)]、边界清楚[70.4%(57/81)比40.0%(16/40)],有钙化、有浮云征、无肿瘤内血管影、无胰胆管扩张、呈囊实性比例较高[53.1%(43/81)比20.0%(8/40)、65.4%(53/81)比35.0%(14/40)、77.8%(63/81)比32.5%(13/40)、79.0%(64/81)比55.0%(22/40)、38.3%(31/81)比22.5%(9/40)],肿瘤长径较大[4.0 cm(3.0 cm,5.6 cm)比3.3 cm(2.6 cm,4.2 cm)],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的CT值较小[分别为(54.7±13.1)HU比(68.2±15.0)HU、(65.9±16.0)HU比(79.2±14.2)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1,Z=-6.24,χ^(2)=5.85、10.32、12.02、10.03、23.50、7.51、7.72,Z=-2.53,t=-5.08、-4.46;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诊断pSPN和hypo-PNET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年龄[OR=0.874,95%置信区间(95%CI)0.827~0.923,P<0.001]、钙化(OR=5.412,95%CI 1.428~20.506,P=0.013)、肿瘤内血管影(OR=0.212,95%CI 0.055~0.817,P=0.024)、动脉期CT值(OR=0.943,95%CI 0.899~0.988,P=0.015)。基于临床特征和MSCT特征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944(0.905~0.990),灵敏度为87.7%,特异度为92.5%(P<0.001)。各独立预测因素和联合诊断模型的RO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钙化、肿瘤内血管影、动脉期CT值和联合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665(0.565~0.765)、0.726(0.627~0.826)、0.850(0.775~0.924)、0.757(0.660~0.853)、0.944(0.905~0.983),联合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P<0.001)。结论钙化、肿瘤内血管影、动脉期肿瘤密度等MSCT特征结合患者年龄可用于鉴别pSPN与hypo-P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神经内分泌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肺纯磨玻璃结节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因素对病理分型预测价值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恒 刘吉兵 +2 位作者 于永梅 李正腾 王敏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08-515,522,共9页
目的探讨瘤内及瘤周区域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因素在预测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病理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9-05-2020-12-08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术前胸部薄层CT平扫,并在2周内进手术切除的182例肺腺癌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 目的探讨瘤内及瘤周区域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因素在预测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病理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9-05-2020-12-08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术前胸部薄层CT平扫,并在2周内进手术切除的182例肺腺癌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共200个pGGN。使用自动化软件勾画pGGN的感兴趣区域(ROI),使用膨胀算法沿结节边缘向外扩展5 mm。依次提取瘤内ROI和瘤周ROI影像组学特征,二者相结合生成融合特征。依据病理确诊结果,分为浸润性腺癌(IAC,100个)和非IAC(100个),将200个pGGN样本按照8∶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160个)和验证集(40个)。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降维,分别建立瘤内组学模型、瘤周组学模型、融合组学模型和融合组学联合临床(毛刺征、形状、血管改变、结节CT值、最大径)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间的效能差异。结果融合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95%CI:0.888~0.970;验证集AUC为0.850,95%CI:0.702~0.943]高于瘤内组学模型[训练集AUC为0.921,95%CI:0.868~0.958;验证集AUC为0.845,95%CI:0.696~0.940]和瘤周组学模型(训练集AUC为0.891,95%CI:0.835~0.937;验证集AUC为0.843,95%CI:0.690~0.936)。融合组学特征联合临床因素的联合预测模型效能进一步提升(训练集AUC为0.958,95%CI:0.914~0.983;验证集AUC为0.895,95%CI:0.757~0.969)。联合预测模型较瘤内组学模型(Z=2.037,P=0.042)和瘤周组学模型(Z=3.084,P=0.002)在训练集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瘤周区域的组学特征在预测pGGN病理分型中具有重要价值,在融合瘤内组学特征并联合临床因素后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磨玻璃结节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射线计算机 瘤周微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