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润权 《新闻世界》 2010年第9期159-160,共2页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匿名性入手,在网络环境下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并通过对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逐步失效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的螺旋 网络环境 匿名性 失效
下载PDF
3G时代传统出版业开发手机出版市场的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润权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44-46,共3页
从目前国内的手机出版市场来看,传统出版业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本文从传统出版业的角度出发,从手机媒体的特性、专属内容、专业人才、制式标准、强强互动等方面积极探索传统出版业开发手机出版市场的策略。
关键词 3G时代 手机出版 传统出版
下载PDF
成都市数字出版技术研发现状调查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苓 陈方超 李润权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0-42,共3页
一、基本情况 数字出版指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数字出版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 一、基本情况 数字出版指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数字出版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阅读消费的数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出版 技术研发 成都市 调查 现状 编辑加工 数字化 出版过程
下载PDF
关中、陇东、豫西和晋西南地区的原始农业——农业革命的个案研究
4
作者 李润权 《农业考古》 1983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农业的发生,是原始社会一场影响深远的生产革命。在此之前,人类从事了数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掠夺经济,他们采集野果、猎取野兽和捕捉鱼类。这段时间的生产技术虽然有不少革新,但只是提高掠夺的效率罢了,并没有改变本来的经济结构。农... 农业的发生,是原始社会一场影响深远的生产革命。在此之前,人类从事了数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掠夺经济,他们采集野果、猎取野兽和捕捉鱼类。这段时间的生产技术虽然有不少革新,但只是提高掠夺的效率罢了,并没有改变本来的经济结构。农业却使人类摆脱掠夺的经济形式,过渡到凭主观意志生产粮食的经济形式。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为人类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剩余产品,从而促进一连串的社会变革,最后导致文明的诞生。对于这场划时代的生产革命,有些学者把它和工业革命相提并论。关中、陇东、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考古自成一个文化区系,发表的材料相对地较丰富,所以我们以它作为个案,探讨农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和一些相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农业革命 原始农业 新石器时代考古 农业生产 庙底沟类型 生产技术 陇东 豫西 阶段
下载PDF
从产业链角度对我国手机出版的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方超 李润权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9-60,共2页
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出版媒体,其优势是集交互功能、多媒体功能、跨时空传播、信息检索功能及娱乐功能为一身,使出版实现了个性化、立体化、即时性和广泛性服务。
关键词 出版媒体 手机 产业链 多媒体功能 交互功能 娱乐功能 检索功能 互联网
下载PDF
仰韶文化人类遗骸古DNA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赖旭龙 杨淑娟 +6 位作者 唐先华 施苏华 李润权 杨洪 高强 李涛 盛桂莲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0,共6页
近 2 0年来 ,古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迅猛发展 .目前从古人类残骸中获取DNA序列 ,进而讨论人类的演化、亲缘关系和迁移成为分子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研究对采自陕西临潼仰韶文化 6 0 0 0多年前的姜寨遗址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层中的古... 近 2 0年来 ,古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迅猛发展 .目前从古人类残骸中获取DNA序列 ,进而讨论人类的演化、亲缘关系和迁移成为分子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研究对采自陕西临潼仰韶文化 6 0 0 0多年前的姜寨遗址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层中的古人类残骸进行古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获得了 16 9bp的线粒体高变控制区Ⅰ的古DNA片段 ,与现代西安人同源性序列有 2个位点的突变 .另外 ,通过在不同实验室进行重复性实验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详细地论证了所获得的DNA序列的可靠性 .在所研究的 6个姜寨遗址样品中有 3个样品获得古DNA序列 ,古DNA的提取成功率为 5 0 % ,高于一般的古DNA研究材料的提取率 ,说明姜寨遗址的人类残骸是研究古DNA的理想材料 ,为今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姜寨遗址及其他同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古人类墓葬及中国古人类分子演化关系奠定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仰韶文化 姜寨遗址 古DNA 可靠性分析 人类遗骸
下载PDF
东莞明代古尸的鉴定和塑化保存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德兴 张文光 +4 位作者 贺新红 汪华侨 冯家骏 钟创坚 李润权 《解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60-62,i004,共4页
目的 对东莞出土的 2具明代古尸进行清理鉴定和塑化保存。方法 详细剖检并用体质人类学的测量方法对性别、年龄、身高等进行鉴定 ;用组织学方法对器官组织结构进行光镜检查 ;用直接涂片法和飘浮沉淀法镜检肠道寄生虫卵 ;应用本室获得... 目的 对东莞出土的 2具明代古尸进行清理鉴定和塑化保存。方法 详细剖检并用体质人类学的测量方法对性别、年龄、身高等进行鉴定 ;用组织学方法对器官组织结构进行光镜检查 ;用直接涂片法和飘浮沉淀法镜检肠道寄生虫卵 ;应用本室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对此 2具古尸进行塑化保存。结果 男性古尸死时年龄约 5 0岁、生前身高约 1 70m、出土时体重 4 5kg ,女性古尸死时年龄约 80岁、生前身高约 1 5 8m、出土时体重 2 2kg ;组织学检查 ,男性古尸部分横纹肌镜下可见肌纤维胞核、女性古尸子宫平滑肌镜下可见肌纤维胞核 ;男性古尸肠道镜检可见华支睾吸虫卵、鞭虫卵和蛔虫卵 ,女性古尸肠道除上述虫卵外 ,还可见布氏姜片虫卵 ;此 2具古尸经塑化保存数年 ,外观、质地至今完好如初。结论 此 2具古尸的鉴定和保存对东莞明代历史发展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现代生物塑化技术是长期优质保存古尸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尸 男性 虫卵 身高 保存 年龄 女性 体质人类学 浮沉 国家发明专利
下载PDF
生物类文物标本塑化保存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德兴 张文光 +4 位作者 贺新红 汪华侨 钟创坚 李润权 邱立诚 《解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3期230-231,共2页
本文分折了我国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现状和开展对生物类文物保存研究的紧迫性 ;介绍了引用现代生物塑化技术对生物类文物标本进行塑化保存的经验 ;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完善对生物类文物长期优质保存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设想与展望。
关键词 应用研究 塑化技术 生物类文物 标本 保存
下载PDF
广东东莞木化石的首次发现
9
作者 蔡重阳 金建华 +2 位作者 钟创坚 李润权 李河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2期90-95,共6页
在广东东莞晚白垩世地层中首次发现一种新型木化石,定名为东莞云杉型木(新种)Piceoxylondongguanensis(sp.nov).
关键词 木化石 白垩世 松柏类 广东
下载PDF
交流与争鸣:记中外学者关于夏商周年代的一场论战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润权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6-82,共7页
Two panels discussing the absolute dates of the Xia, Shang, and Zhou eras were held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in Washington, D.C.in April, 2002. The panels focused on five major aspects... Two panels discussing the absolute dates of the Xia, Shang, and Zhou eras were held in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in Washington, D.C.in April, 2002. The panels focused on five major aspects, which are:whether the chronological results are affected by current politics; the difficulty in the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fitting of radiocarbon dates; different perpectives on the "Current Text" Bamboo Annals; and finally the question of morality in scholarship.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debates and the processes of discussion during the annual meeting. Moreover,it discusses the sources of divergence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chronology of Three Dynas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朝 商朝 周代 文化交流 断代工程 年代学
原文传递
张光直教授的学术成就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润权 《中原文物》 2002年第2期4-6,共3页
20 0 1年 1 2月 8日 ,由哈佛燕京学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文化研讨会第十六届年会在哈佛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考古学与中国文明的再发现———纪念张光直教授学术研讨会”。在“张光直教授的考古学贡献”专题演讲中 ,有六位学者发言 ,... 20 0 1年 1 2月 8日 ,由哈佛燕京学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文化研讨会第十六届年会在哈佛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考古学与中国文明的再发现———纪念张光直教授学术研讨会”。在“张光直教授的考古学贡献”专题演讲中 ,有六位学者发言 ,他们就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和张光直教授对中国考古学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此次以中文为工具的考古学讲座 ,吸引了大量听众 ,引起很大反响。为了能够让读者及时了解演讲的内容 ,征得作者同意 ,我们特编发这组文稿。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组文稿 ,使学术界对张光直教授的考古学贡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明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中国文明 教授 燕京 贡献 纪念 文明起源 希望 笔谈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 被引量:100
12
作者 陈星灿 刘莉 +2 位作者 李润权 华翰维 艾琳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218,共58页
一、前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最近几十年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更引起国际学术界对这个课题的广泛关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复杂社会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许多地区发展起来的,但是其中大部分都在约公元前2000年... 一、前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最近几十年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更引起国际学术界对这个课题的广泛关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复杂社会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许多地区发展起来的,但是其中大部分都在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衰落了。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地区 中华文明 社会复杂化进程 聚落形态 考古研究 巩义市 伊洛河盆地 人口 社会政治整合 手工业 古环境 古生态 坞罗河流域 干沟河流域 地质考古学
原文传递
美国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润权 陈星灿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0年第4期47-55,共9页
美国考古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隶属于人类学。它之所以没有像欧洲学术传统那样隶属于历史学,似乎是历史的偶然。美国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土著印第安人,当人们从古代遗址中发现文化遗存的时候,总是自然地把这些遗存和土著印地安人的... 美国考古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隶属于人类学。它之所以没有像欧洲学术传统那样隶属于历史学,似乎是历史的偶然。美国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土著印第安人,当人们从古代遗址中发现文化遗存的时候,总是自然地把这些遗存和土著印地安人的祖先联系起来。这种学术上的联系最终造就了美国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长期以来,不断有考古学家论证考古学对古代社会的研究应该是人类学的,并且一定会为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家 土著 古代遗址 文化遗存 历史学 印第安人 祖先 人类学 力量 联系
全文增补中
Discovery and Studies of the Jinsha Site
14
作者 张擎 周志清 +1 位作者 朱章义 李润权 《Chinese Archaeology》 2003年第1期7-13,共7页
The Jinsha 金沙 Site was discovered in February 8,2001. Between then and March 2003, a savage archaeological endeavor that involved the field strategies of subsurface probing and extensive excavation had been carried ... The Jinsha 金沙 Site was discovered in February 8,2001. Between then and March 2003, a savage archaeological endeavor that involved the field strategies of subsurface probing and extensive excavation had been carried out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city'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The project revealed some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遗址 中国 四川 成都市 商朝 周朝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