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眼科确诊的68例(84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TA(40 mg/l)0.1 ml,随访3-15个月...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眼科确诊的68例(84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TA(40 mg/l)0.1 ml,随访3-15个月,平均8.9个月,观察BCVA、眼压、晶状体、炎症反应,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FA检查观察黄斑部毛细血管渗漏情况。结果 68例(84只眼)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黄斑水肿减轻。治疗后1、2、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0.39±0.17、0.47±0.20、0.37±0.18,与治疗前平均视力0.19±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82、5.733、4.051,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198.12±28.94)μm、(183.66±24.66)μm、(225.96±50.90)μm,与治疗前平均视力(596.35±127.37)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253、15.934、13.227,P﹤0.05)。FFA检查显示治疗后荧光渗漏明显减少。9例(9只眼)眼压≥21 mm Hg,其中1例(1只眼)为34.2 mm Hg。5例(7只眼)4-7个月后黄斑水肿复发。2例(2只眼)8个月、12个月后晶状体后囊混浊明显。无感染发生。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TA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但部分患眼出现黄斑水肿复发、眼压升高,部分出现晶状体混浊加重。展开更多
回顾分析1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MZBL)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endamustine and rituximab,BR)治疗后继发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EN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回顾分析1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MZBL)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endamustine and rituximab,BR)治疗后继发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EN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可能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该患者61岁,女,经骨髓活检、淋巴结活检等诊断为MZBL,予BR方案治疗后出现皮肤改变,且伴有发热、咽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明显增高,经皮肤活检确诊为EN,未发现感染证据,原发病部分缓解,EN与化学治疗药物相关,经甲泼尼龙等抗炎治疗后迅速控制,后未再出现此类不良反应。淋巴瘤患者治疗后出现皮肤红斑表现,需结合临床表现、皮肤活检,尽早识别病因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眼科确诊的68例(84只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行玻璃体腔内注射TA(40 mg/l)0.1 ml,随访3-15个月,平均8.9个月,观察BCVA、眼压、晶状体、炎症反应,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FFA检查观察黄斑部毛细血管渗漏情况。结果 68例(84只眼)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黄斑水肿减轻。治疗后1、2、3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0.39±0.17、0.47±0.20、0.37±0.18,与治疗前平均视力0.19±0.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82、5.733、4.051,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198.12±28.94)μm、(183.66±24.66)μm、(225.96±50.90)μm,与治疗前平均视力(596.35±127.37)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253、15.934、13.227,P﹤0.05)。FFA检查显示治疗后荧光渗漏明显减少。9例(9只眼)眼压≥21 mm Hg,其中1例(1只眼)为34.2 mm Hg。5例(7只眼)4-7个月后黄斑水肿复发。2例(2只眼)8个月、12个月后晶状体后囊混浊明显。无感染发生。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TA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提高视力,但部分患眼出现黄斑水肿复发、眼压升高,部分出现晶状体混浊加重。
文摘回顾分析1例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MZBL)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endamustine and rituximab,BR)治疗后继发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EN)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EN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可能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该患者61岁,女,经骨髓活检、淋巴结活检等诊断为MZBL,予BR方案治疗后出现皮肤改变,且伴有发热、咽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明显增高,经皮肤活检确诊为EN,未发现感染证据,原发病部分缓解,EN与化学治疗药物相关,经甲泼尼龙等抗炎治疗后迅速控制,后未再出现此类不良反应。淋巴瘤患者治疗后出现皮肤红斑表现,需结合临床表现、皮肤活检,尽早识别病因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