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文学与文学本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自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6-140,共5页
网络文学的出现再次激起我们对“文学本质”的追问。网络文学文本的生存形式从一个全新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全面关照和认识文学 (及其传统 )的视角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面对文学现实本身 ,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文学自身... 网络文学的出现再次激起我们对“文学本质”的追问。网络文学文本的生存形式从一个全新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全面关照和认识文学 (及其传统 )的视角 ,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面对文学现实本身 ,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文学自身的逻辑 ,从而更接近和理解文学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文学标准 文学传播媒介 文学语言
下载PDF
当下文化生态与网络文学的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自芬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3,共3页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 ,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 :文学网站不断涌现 ,网络写手新人辈出 ,网络上发布作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 ,一批网络作品一次次抢占文坛热点。这样 ,处...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 ,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 :文学网站不断涌现 ,网络写手新人辈出 ,网络上发布作品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同期发表的纸介印刷文学 ,一批网络作品一次次抢占文坛热点。这样 ,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传统文学在迷茫的消费文化市场上尚未缓过神来的时候 ,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新的严峻现实 :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 ,已成为“蛛网覆盖”时代的一道引人瞩目的文学景观。面对网络文学的风起云涌 ,人们对这匹“文坛黑马”心存疑虑 ,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数字化技术催生的文学“新星” ,甚至是时下落寞的文学苦旅中升起的一颗文学“救星” ,也有人认为这个“技术的劳什子”只能是加速文学式微的“克星” ,数字媒体所引发的文学变革将会和历史上用纸介印刷替代简牍布帛一样 ,从许多方面改写文学成规 ,乃至打造出全新的文学社会学和艺术美学。其实对网络文学质疑与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网络与文学是否联姻 ,而在于网络文学的价值律能否构成意义的存在 ,使文学更加“文学”。时下许多网络原创文学的稚嫩、粗糙、苍白和良莠不齐 ,人们还难以建立起对它的充分信任 ,而当一种文学仅仅止于传播媒体的改变却无从实现艺术提升和意义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存在方式 作品 现实 文化思想 置疑 力量 文化生态
下载PDF
无性的两性关系:性别文化视野中的1950-1970年代中国诗歌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自芬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3-168,共6页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检视 1 95 0 - 1 970年代中国诗歌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期待 ,我们会发现 ,在这一想象和期待背后潜藏着的仍是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性别立场。而这一性别立场最终导致中国社会的两性关系向无性化和一性化即男性化发展。...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检视 1 95 0 - 1 970年代中国诗歌对女性形象的想象和期待 ,我们会发现 ,在这一想象和期待背后潜藏着的仍是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化的性别立场。而这一性别立场最终导致中国社会的两性关系向无性化和一性化即男性化发展。所谓的“男女平等”只不过是抹杀了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 ,将女性变成男性的话语表达。由此可见 ,社会给予了女性同男性一样的政治地位 ,它也就用“平等”剥夺了男女各自的自我主体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关系 女性形象 性别文化 1950-1970年代中国诗歌
下载PDF
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面孔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自芬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23-27,共5页
谈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便无法回避其西方背景 ,而强调西方背景往往又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误解成简单的移植。本文拟通过对“现代诗”和“现代主义诗”两个概念的清理辨析 ,希望达到对“现代性”较为准确的认识 ,从而探索产生于西方现代主... 谈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便无法回避其西方背景 ,而强调西方背景往往又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误解成简单的移植。本文拟通过对“现代诗”和“现代主义诗”两个概念的清理辨析 ,希望达到对“现代性”较为准确的认识 ,从而探索产生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潮和中国特殊现代性双重背景之下的中国现代诗中的现代主义诗歌的诗艺追求———即其“中国面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诗歌 中国 世俗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下载PDF
东方女性悲剧命运的象征性寓言——试论《小城三月》在萧红创作中的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自芬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8-30,114,共4页
萧红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其短暂的生命和同样短暂的文学生涯充满坎坷和不被理解(且常常是被误解)的孤独。但可贵的是,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过思考和写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写下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 萧红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其短暂的生命和同样短暂的文学生涯充满坎坷和不被理解(且常常是被误解)的孤独。但可贵的是,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过思考和写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写下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悲剧主人公翠姨短暂而无望的一生,以其深刻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并揭示出中国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及其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读 东方女性 悲剧性命运
下载PDF
母性神话的建构与解构——试论当代诗歌中母亲形象的文化意义
6
作者 李自芬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38-140,共3页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然而,由于母亲作为女性同时也作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养育者,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对母亲形象进行阐释时总充满矛盾。综观当代诗歌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在阐释“母性... 母亲形象的塑造历来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然而,由于母亲作为女性同时也作为人类生命的繁衍和养育者,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对母亲形象进行阐释时总充满矛盾。综观当代诗歌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在阐释“母性”价值观时走过了一条曲折道路,母亲形象逐渐从由50-70年代建构起来的一种单调的刻板模式中突破,从纯粹的精神化想象向人性的物质化转移,变得有血有肉,具有了人的多重性和可能性。这一过程实质上折射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历史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形象 母性 女性主体 母性神话 文化想象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性别意义
7
作者 李自芬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3-126,130,共5页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50~70年代的单一刻板模式,变得多姿多彩。这种变化主要有三种趋势:一种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反叛,以对抗男性中心文化;一种是向传统女性形象的回归;一种是试图寻求一种独立、平等、和谐的新型两...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50~70年代的单一刻板模式,变得多姿多彩。这种变化主要有三种趋势:一种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反叛,以对抗男性中心文化;一种是向传统女性形象的回归;一种是试图寻求一种独立、平等、和谐的新型两性关系。这种女性形象的分化反映了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受到质疑和解构,女性逐渐成为社会性别关系的一个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性别关系 黑衣女人 女人味 理想女性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意义化与身体写作
8
作者 李自芬 《艺术广角》 2006年第1期53-55,共3页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股以身体写作为突出表征的世俗化潮流壅塞中国文坛,新时期文学对人性,精神的极度推崇被充斥文学场域的各种“欲望”焦虑所浸透,文学想象中的那个高扬着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的“大我”,被还原为上学生活中...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股以身体写作为突出表征的世俗化潮流壅塞中国文坛,新时期文学对人性,精神的极度推崇被充斥文学场域的各种“欲望”焦虑所浸透,文学想象中的那个高扬着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的“大我”,被还原为上学生活中平凡琐碎的个人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写作 日常生活 新时期文学 80年代 中国文坛 集体主义 文学想象 “大我” 理想主义 个人体验
下载PDF
生命意识的重新诠释——试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生命观
9
作者 李自芬 李雪梅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56-58,共3页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生于“五四”落潮时期 ,深受 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 ,别于当时的主流诗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强烈的关注现实 ,转而关注个体生命体验 ,探索内在自我 ,抒发现代情绪 ,以独特的方式 。
关键词 现代情绪 现代生命意识 生命体验 生命意识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生命观
下载PDF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与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配伍禁忌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永红 李自芬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20期9-9,共1页
临床护理操作中发现头孢哌酮钠与多种微量元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及临床观察,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头孢哌酮钠 微量元素 配伍禁忌
下载PDF
阿库乌雾诗集《走出巫界》的文化心理透视
11
作者 李自芬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8-50,53,共4页
本文认为 ,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集《走出巫界》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揭示出潜藏在原始图腾、巫术、仪式和习俗中的彝民族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命形态 ,最终达到凸现生命本真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诗人所处的独特文化背景 。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文化心理 阿库乌雾 《走出巫界》 彝族 诗歌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阐释反思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自芬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5年第1期130-136,共7页
一现代性是纠缠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一个持久论题,对它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构成现代中国思想以及学术发展的内在复杂性。具体到文学领域,长期以来,如何定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曾经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它左右着我们对中国... 一现代性是纠缠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一个持久论题,对它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构成现代中国思想以及学术发展的内在复杂性。具体到文学领域,长期以来,如何定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曾经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它左右着我们对中国现代性的认知和阐释方式。通常我们所言的'现代文学'这个概念指的是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文学,但其内涵的确定却是在50年代中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现代性进程 文学现代性 新文学史 中国文学 启蒙主义 现代中国思想 中国社会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文学运动
原文传递
阳光在我们中间——阿库乌雾诗集《走出巫界》的文化心理透视
13
作者 李自芬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41,共5页
《走出巫界》是彝语诗人阿库乌雾的第一本汉语诗集。诗人穿行于神话、传说、巫术、仪式中 ,力图通过对彝民族文化及生命样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达到对人类生命本质的凸现。但由于诗人所属的双重文化身份 ,其探索受到双重文化心理的困扰... 《走出巫界》是彝语诗人阿库乌雾的第一本汉语诗集。诗人穿行于神话、传说、巫术、仪式中 ,力图通过对彝民族文化及生命样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达到对人类生命本质的凸现。但由于诗人所属的双重文化身份 ,其探索受到双重文化心理的困扰和制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集 民族意识 文化心理 生命形态 《走出巫界》 阿库乌雾 彝族 心理冲突 诗意
原文传递
到底寻到什么——以“寻根文学”为例反思当代文学话语的本土化建构
14
作者 李自芬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8年第1期255-264,共10页
在20世纪80年代异彩纷呈的文学语境之中,'寻根文学'尽管只延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因其强烈鲜明的理论诉求,普遍性地表达了当代文坛所隐含的生存焦虑与发展困境,成为世纪末中国文学话语的重要表征。经过30多年的时间淘洗,站在当... 在20世纪80年代异彩纷呈的文学语境之中,'寻根文学'尽管只延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因其强烈鲜明的理论诉求,普遍性地表达了当代文坛所隐含的生存焦虑与发展困境,成为世纪末中国文学话语的重要表征。经过30多年的时间淘洗,站在当下文学话语的场域,重新检视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话语 创作实践 本土化建构
原文传递
是断裂还是生长:再评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断裂说”——中国现代文学价值三人谈 被引量:1
15
作者 毛迅 李怡 李自芬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05年第2期1-14,共1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重估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其中,断定现代中国文学"断裂"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声音一直占有相当的分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此的回应虽然不断出现,但似乎都流于为"断裂"而掩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重估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界,其中,断定现代中国文学"断裂"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声音一直占有相当的分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此的回应虽然不断出现,但似乎都流于为"断裂"而掩饰,这样似乎还不足以直接面对"断裂"之说的挑战,究竟中国现代文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存在这样的"断裂",我们又当如何来评判这样的现象,四川大学中文系的几位学者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传统 文化特征 新文学作家 李怡 穆旦 象征派 诗歌传统 中国古典诗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