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磁细菌体内可合成一种磁性纳米颗粒——磁小体(bacterial magnetic particles,BMPs),与人工纳米材料相比,BMPs具有晶型稳定、粒径分布范围窄(25~55 nm)、成分单一(Fe_(3)O_(4))且有质膜包被、磁靶向性以及低毒等特点。利用磁小体膜蛋...趋磁细菌体内可合成一种磁性纳米颗粒——磁小体(bacterial magnetic particles,BMPs),与人工纳米材料相比,BMPs具有晶型稳定、粒径分布范围窄(25~55 nm)、成分单一(Fe_(3)O_(4))且有质膜包被、磁靶向性以及低毒等特点。利用磁小体膜蛋白和表面的活性氨基、羧基等,可以对磁小体进行化学修饰或生物修饰,将其改造成纳米级载体,在动、植物、人体病原的免疫检测、癌症的早期诊断、磁热疗、磁分离、医学成像等方面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在防治慢性疾病方面,中医药拥有理、法、方、药统一的理论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成为防治慢病的独特优势。近来在恶性肿瘤治疗、对抗细菌、病毒等方面也逐渐显现出优势,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实现抗肿瘤作用,也能通过对抗细胞炎症因子风暴来达到抗病毒、抗菌效果等[1]。展开更多
文摘趋磁细菌体内可合成一种磁性纳米颗粒——磁小体(bacterial magnetic particles,BMPs),与人工纳米材料相比,BMPs具有晶型稳定、粒径分布范围窄(25~55 nm)、成分单一(Fe_(3)O_(4))且有质膜包被、磁靶向性以及低毒等特点。利用磁小体膜蛋白和表面的活性氨基、羧基等,可以对磁小体进行化学修饰或生物修饰,将其改造成纳米级载体,在动、植物、人体病原的免疫检测、癌症的早期诊断、磁热疗、磁分离、医学成像等方面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在防治慢性疾病方面,中医药拥有理、法、方、药统一的理论体系以及针灸、推拿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手段,成为防治慢病的独特优势。近来在恶性肿瘤治疗、对抗细菌、病毒等方面也逐渐显现出优势,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实现抗肿瘤作用,也能通过对抗细胞炎症因子风暴来达到抗病毒、抗菌效果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