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学生自主营造一个全要素雨水花园的困难与经验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浩 卓康夫 李迪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7,共7页
校园营造是指在校园内以师生为主体的参与式设计行动。北京大学自2016年开始尝试学生自主参与校园建设的路径,初步形成了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多专业学生合作、多方参与,从被动邀请到主动发起的校园建设模式,探索出由学生主导完成从策划... 校园营造是指在校园内以师生为主体的参与式设计行动。北京大学自2016年开始尝试学生自主参与校园建设的路径,初步形成了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多专业学生合作、多方参与,从被动邀请到主动发起的校园建设模式,探索出由学生主导完成从策划、设计、建造到运营的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全程参与经验。以其中一个由学生自主营造的全要素雨水花园的营造过程为例,总结了按照PBL要求的学生自主营造中遇到的困难和经验,详细分析了激发和维护学生自主性的策略,为在建成环境中增建雨水花园和更广泛的自主参与式营造提供了可借鉴的行业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区营造 校园营造 参与式设计 雨水花园 北京大学
下载PDF
北京城市离退休居民与城市公园绿地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迪华 范闻捷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35,共3页
在入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总结了北京城市离退休居民与城市公园绿地的关系。结果显示 ,按照全部被调查人数计算 ,北京离退休居民平均每个月有 1 1 .0d去公园 ,平均每天在公园滞留 1 .1h;方便居民生活的小区公园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 在入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总结了北京城市离退休居民与城市公园绿地的关系。结果显示 ,按照全部被调查人数计算 ,北京离退休居民平均每个月有 1 1 .0d去公园 ,平均每天在公园滞留 1 .1h;方便居民生活的小区公园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城区公园对居民的户外活动仍然十分重要。未来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重视居住绿地建设 ,同时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公园 离退休居地 绿地 北京 绿地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
下载PDF
北京香山公园锻炼身体人群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迪华 范闻捷 +1 位作者 崔光文 杨波 《中国园林》 1999年第2期64-67,共4页
本文通过对北京香山公园锻炼身体的游客群的问卷调查,总结了这一特殊人群的性别、年龄、知识结构,他们家庭住地周围的公园绿地情况,城市公园绿地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他们用于身体锻炼的支出情况与支出意向。结论显示城市公... 本文通过对北京香山公园锻炼身体的游客群的问卷调查,总结了这一特殊人群的性别、年龄、知识结构,他们家庭住地周围的公园绿地情况,城市公园绿地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他们用于身体锻炼的支出情况与支出意向。结论显示城市公园绿地尤其与中老年人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市政建设和公园管理都应考虑到这一重要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功能 老龄人口 群体
下载PDF
对我国土地利用调查体系的思考及建议 被引量:8
4
作者 李迪华 袁弘 王鑫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土地分类为基础、以内业预判和外业调绘为核心的土地调查流程。这一惯常的土地调查思路和工作流程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土地调查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数据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分类体...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土地分类为基础、以内业预判和外业调绘为核心的土地调查流程。这一惯常的土地调查思路和工作流程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土地调查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数据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分类体系的不完善和频繁变更、较为主观的地类判别过程都影响了土地调查成果,使其不能准确、完全的反映土地利用状况。本文在研究现行土地调查体系存在的核心问题后提出,在逐步完善土地分类体系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和研究,逐步建立土地属性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定量化、标准化联系,将土地调查过程还原为客观、全面、准确的土地属性调查和记录过程。并针对现行土地调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调查 土地分类体系 土地属性 中国
下载PDF
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迪华 李小凌 《小城镇建设》 2002年第6期28-29,共2页
一、小城镇的优势和特色中的生态学内容 小城镇的生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地方性.小城镇是一个基本上由当地人构成的空间实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在环境建设方面容易获得高度认同;(2)尺度小.小城镇具有人们生活和工作步... 一、小城镇的优势和特色中的生态学内容 小城镇的生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地方性.小城镇是一个基本上由当地人构成的空间实体,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在环境建设方面容易获得高度认同;(2)尺度小.小城镇具有人们生活和工作步行可达的小尺度,因而可以避免大城市巨大的机动车交通流量带来的空气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3)城外是乡村.小城镇的周围通常被乡村田野和自然山水景观所包围,没有无序蔓延的城乡结合带,是霍华德所追求的天然的"田园城市";(4)城乡环境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城市 生态学
下载PDF
绿道作为国家与地方战略 从国家生态基础设施、京杭大运河国家生态与遗产廊道到连接城乡的生态网络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迪华 《风景园林》 2012年第3期49-54,共6页
绿道作为维护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发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网络系统,可以成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提供整合自然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乡土遗产保护和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机会。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1998年以来完成的研... 绿道作为维护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发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网络系统,可以成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提供整合自然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乡土遗产保护和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机会。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1998年以来完成的研究成果为例,阐述建立国家绿道系统——国家生态基础设施、京杭大运河国家生态与遗产廊道的构想,以中山市、杭州市、合肥市和北京市为例阐述连接城乡的绿道网络的规划与实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道 评论 绿色基础设施 城乡生态网络
下载PDF
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的灵魂──一份来自三峡移民新城规划建设调查的启示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迪华 俞孔坚 +1 位作者 武弘麟 王忠平 《中国园林》 2000年第2期26-28,共3页
通过对湖北省兴山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 ,发现地方群众对三峡工程移民新城建设中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和城市规划问题最为关心。新城规划建设应该突出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山水特色和经济发展新形象 ,以营造地方城市特色。移民新... 通过对湖北省兴山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 ,发现地方群众对三峡工程移民新城建设中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和城市规划问题最为关心。新城规划建设应该突出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山水特色和经济发展新形象 ,以营造地方城市特色。移民新城建设应该重视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 ,并推动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整个调查结果表明 ,安居乐业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是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的灵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移民 城市规划 生活环境质量
下载PDF
土壤描述标准化和定量化的实践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迪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13-818,共6页
通过总结土壤描述的定量化和标准化的教学与研究实践 ,讨论土壤描述标准化和定量化的意义、工作要点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 土壤 描述 标准化 定量化 土壤分析 描述指标
下载PDF
乡村“非遗”空间参与式营造中第三方协调途径与经验——以蔚县灯阵广场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迪华 黄彬凌 +1 位作者 袁振宇 单美娜 《新建筑》 2019年第4期142-145,共4页
参与式营造在乡村"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三方的工作方式对参与式营造的完成质量具有独特影响。"摆灯阵"是河北省蔚县濒临失传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蔚县曹庄子村灯阵广场建设为例,通过以高校... 参与式营造在乡村"非遗"保护实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三方的工作方式对参与式营造的完成质量具有独特影响。"摆灯阵"是河北省蔚县濒临失传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蔚县曹庄子村灯阵广场建设为例,通过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连续三年公益参与,实现了民俗活动全过程保留,帮助村民提升了对非遗的自信与自我维护能力。项目促进了村落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和格局重构,重新定义了非遗活动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灯阵广场重建案例获得的乡村参与式营造工作经验对同类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营造 参与式设计 第三方 民俗类非遗空间 摆灯阵 蔚县
下载PDF
更新观念 改进设计 解决城市“水倒着流”的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迪华 《风景园林》 2011年第5期158-159,共2页
2010-2011年两年时间里,我国南北方多个城市发生了严重内涝事件,城市水环境安全问题因此引起广泛的关注。通常意义上,涝是指"水过量造成积水",一般发生在地势低洼地方或者排水不畅情况下。城市内涝表面上是排水不畅造成的,实际上是因... 2010-2011年两年时间里,我国南北方多个城市发生了严重内涝事件,城市水环境安全问题因此引起广泛的关注。通常意义上,涝是指"水过量造成积水",一般发生在地势低洼地方或者排水不畅情况下。城市内涝表面上是排水不畅造成的,实际上是因为"水倒着流"造成的。概括而言,有以下5个方面原因造成"水倒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水 城市 更新观念 改进设计 环境安全问题 低洼地 内涝 排水
下载PDF
不要给历史留下遗憾——谈北京五环路西北段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迪华 岳升阳 《北京规划建设》 2002年第2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北京 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PDF
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举措及经验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迪华 《水工业市场》 2015年第7期8-11,共4页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及背景我国之所以要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宏观背景是水问题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最迫切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把水吸收留存下来,干旱时能把吸收的水再“... 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及背景我国之所以要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宏观背景是水问题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最迫切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把水吸收留存下来,干旱时能把吸收的水再“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海绵城市”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而是一个通俗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 海绵 经验探讨 社会问题 环境问题 科学概念 水问题 水吸收
下载PDF
“火锅”城市与城市规划建设
13
作者 李迪华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48-48,共1页
现在席卷全国的"热"不仅仅发生在城市,但城市显得更加突出和受人关注。高温是天气和气候过程,是自然的过程,城市包含的人为影响是叠加于其上的,高温的主要原因还是天气等自然因素。
关键词 城市规划建设 火锅 自然因素 人为影响 天气 高温
下载PDF
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 被引量:123
14
作者 俞孔坚 李海龙 +2 位作者 李迪华 乔青 奚雪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63-5175,共13页
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有限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系统,加上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明智地进行土地的规划和利用,通过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为明智... 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有限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系统,加上史无前例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明智地进行土地的规划和利用,通过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为明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区划依据。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对江河源区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沙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维护生态安全最关键的自然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评价而划定。首先对单一生态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各自相应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叠加、综合,初步构建基于5种生态过程的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最低标准安全水平的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35.7%,中等安全水平的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65.1%,高安全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84.9%。将为国土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规划 国土规划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基础设施 水源涵养 沙漠化防治 水土保持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853
15
作者 俞孔坚 李迪华 +3 位作者 袁弘 傅微 乔青 王思思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36,共11页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水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安全格局 理论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 被引量:145
16
作者 俞孔坚 李伟 +3 位作者 李迪华 李春波 黄刚 刘海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6,i002,共9页
遗产廊道是绿道基础上形成的概念, 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本文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结合GIS技术尝试探讨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的新途径。主要的思路是:把遗产和生态休闲活动作为一种空间水平过程, 基于土地利用属性和遗产... 遗产廊道是绿道基础上形成的概念, 融休闲游憩、文化与生态保护于一体。本文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结合GIS技术尝试探讨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的新途径。主要的思路是:把遗产和生态休闲活动作为一种空间水平过程, 基于土地利用属性和遗产廊道元素的不同阻力分布, 模拟其空间扩张状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确定适宜建立廊道的区域。依据公众偏好调查, 和在此基础上的专业人员评价, 来确定土地利用属性和遗产廊道元素的阻力系数。在有关探讨的基础上, 针对一个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地区———浙江台州市案例, 进行了较详细的呈示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台州市 土地利用 城市化地区 遗产 偏好 城市化进程 区域 基础 适宜性 尝试
下载PDF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 被引量:312
17
作者 俞孔坚 王思思 +1 位作者 李迪华 李春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89-1204,共16页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在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的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和城市发展空间... 在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在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的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网络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通过对北京市水文、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系统分析,运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判别出维护上述各种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综合、叠加各单一过程的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保障北京城市和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空间发展预景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战略。对不同预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可以维持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并克服常规城市发展模式下的蔓延,基于"满意生态安全格局"(中安全水平)的城市空间格局可以同时满足生态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是一个同时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基础设施 景观安全格局 土地利用 北京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5
18
作者 欧阳志云 徐卫华 +7 位作者 王学志 王文杰 董仁才 郑华 李迪华 李智琦 张宏锋 庄长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801-5809,共9页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研究运用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评估了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系统丧失面积为122136hm2,并形成了包括汶川县、彭州市、绵竹市等10县市的地震生态破坏重灾区。(2)地震导致65,584hm2大熊猫生境丧失,损失比例5.92%。(3)94.64%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地震烈度IX以上区域,53.82%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的区域,66.09%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坡度30~50°之间。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将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在恢复重建中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生态影响 生态系统 大熊猫
下载PDF
北京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 被引量:164
19
作者 俞孔坚 王思思 +1 位作者 李迪华 乔青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24,共6页
在土地极其有限、保护与发展压力同样巨大的形势下,科学判别和保护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探讨城市生态底线的科学内涵,提出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以北京市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技... 在土地极其有限、保护与发展压力同样巨大的形势下,科学判别和保护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探讨城市生态底线的科学内涵,提出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以北京市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GIS技术,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生物、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判别维护上述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特别是界定最低安全标准下的景观格局。并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刚性框架,模拟北京城镇扩张格局。结果显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镇发展格局,用尽可能少的土地,维护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安全格局 生态底线 反规划 北京
下载PDF
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50
20
作者 俞孔坚 袁弘 +2 位作者 李迪华 王思思 乔青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8,20,共7页
研究目的:重新审视北京市浅山区乃至山区土地利用传统规划思路,走出盲目保护的误区,提出规划新战略。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1)浅山区的资源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论从生态保护还是从开发利用的角度,浅山区对北京... 研究目的:重新审视北京市浅山区乃至山区土地利用传统规划思路,走出盲目保护的误区,提出规划新战略。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综合法。研究结果:(1)浅山区的资源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论从生态保护还是从开发利用的角度,浅山区对北京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2)北京市浅山区生态保护和开发间的矛盾是由不合理和不明确的空间保护战略导致的;(3)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浅山区面临巨大开发压力,其土地利用需从空间格局、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在总体规划和土地控制性规划两个层面加以明确。研究结论:北京市浅山区应实施"精明保护,高效利用"的土地利用战略,即基于"反规划"指导思想,通过构建浅山区景观安全格局,确立清晰的开发和保护边界,明确开发模式、功能定位和强度,从被动保护走向主动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土地监护和规划管理,实现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规划 可持续土地利用 “反规划” 生态安全 浅山区 山区 北京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