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刷牙频率与血液指标的相关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
1
作者 张旭 杜函泽 +7 位作者 翟文昊 宋帅华 郭晓湲 温琳琳 黄蕾 陈适 李道伟 潘慧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0-967,共8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刷牙频率对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刷牙频率对青少年全身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济宁市第七中学2021级学生和济宁市体育训练中心体育训练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青少年刷牙频率... 目的分析青少年刷牙频率对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刷牙频率对青少年全身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济宁市第七中学2021级学生和济宁市体育训练中心体育训练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青少年刷牙频率对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inophil percentage,EOS%)、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 count,EOS#)、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phil percentage,BAS%)、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phil count,BAS#)、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尿酸(uric acid,UA)等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05名青少年(济宁市第七中学167名、济宁市体育训练中心138名),其中男性192名(62.95%),女性113名(37.05%)。根据每日刷牙频率分为3组,分别为≤1次组(40.33%,123/305)、2次组(53.77%,164/305)和≥3次组(5.90%,18/3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每日刷牙2次与EOS%、EOS#、BAS%和BAS#均呈显著负相关(β均<0,P均<0.05),与SOD和IGF-1均呈显著正相关(β均>0,P=0.028,P=0.007);每日刷牙≥3次与UA呈显著负相关[β(95%CI):-0.16(-0.27~0.04),P=0.008]。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每日刷牙2次与BAS%呈显著负相关(β<0,P=0.042)、与SOD和IGF-1均呈显著正相关(β均>0,P=0.036,P=0.012);每日刷牙≥3次与UA呈显著负相关(β<0,P=0.026)。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男性青少年每日刷牙2次与IGF-1呈显著正相关(β>0,P=0.044),女性青少年每日刷牙≥3次与UA呈显著负相关(β<0,P=0.014)。结论青少年刷牙频率与多项影响全身健康的血液指标具有相关性,提示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可能存在潜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牙频率 血液指标 全身健康 口腔护理
下载PDF
口腔主动健康与肥胖
2
作者 崔靖 杜函泽 +5 位作者 翟文昊 温琳琳 黄蕾 陈适 李道伟 潘慧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0-455,共6页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常见的口腔慢性疾病,如牙周炎和根尖周炎,一方面可影响牙槽骨和牙龈等口腔软硬组织健康,另一方面还可能引起全身慢性低度炎症、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菌群失调等全身症状,而这些全身健康状况的改变可加剧肥胖...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常见的口腔慢性疾病,如牙周炎和根尖周炎,一方面可影响牙槽骨和牙龈等口腔软硬组织健康,另一方面还可能引起全身慢性低度炎症、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菌群失调等全身症状,而这些全身健康状况的改变可加剧肥胖进展。因此,通过口腔主动健康干预,如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改变饮食结构、主动寻求口腔检查等,不仅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口腔炎症性疾病,还可能通过改善全身健康状态从而解决肥胖问题。本文深入探讨口腔炎症性疾病对肥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定义了“口腔主动健康”概念,并系统总结其对口腔炎症性疾病的防治作用,讨论通过口腔主动健康策略改善肥胖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主动健康 肥胖 牙周炎 根尖周炎 慢性低度炎症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璐 李付勇 +1 位作者 温滨红 李道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治疗的118例高脂血症同时患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高脂血症情况及既往心脑血管病史,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A组)、40 mg(...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治疗的118例高脂血症同时患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高脂血症情况及既往心脑血管病史,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A组)、40 mg(B组)及瑞舒伐他汀10 mg(C组)、20 mg(D组)治疗,对比血脂指标改善情况,评价用药后3个月平均视觉疼痛分析量表(visual analongue scale,VAS),头痛发作频率,与用药前3个月内同一指标对比。结果:四组血脂控制总有效率满意,分别为91.7%、94.1%、88.2%及92.9%,高剂量他汀组控制率略高(B组vs.A组,D组vs.C组)。治疗后,四组患者偏头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A组为最低组,有效率为36.1%,D组为最高组,有效率为53.6%,其中高剂量他汀组(B组和D组)疼痛平均VAS、发作频率疼痛缓解更明显。用药后,疼痛发作VAS评分减少50%及发作频率降低50%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的患者,高脂血症控制满意,他汀类别无明显差异;伴有的偏头痛症状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部分患者临床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高脂血症 偏头痛 疼痛缓解
下载PDF
基于MRS的列线图模型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冯文杰 李道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85-289,299,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MR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鉴别高级别胶质瘤(HGG)与低级别胶质瘤(LGG)。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68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HGG 33例(HGG组)及LGG 35例(LGG组)。将68例按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51例)和验证集(17例)。通过单因素logi... 目的:构建基于MR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鉴别高级别胶质瘤(HGG)与低级别胶质瘤(LGG)。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68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HGG 33例(HGG组)及LGG 35例(LGG组)。将68例按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51例)和验证集(17例)。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变量(P<0.2),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经单因素分析,HGG组胆碱/N-乙酰天门冬氨酸(Cho/NAA)比值高于LG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训练集AUC为0.777(特异度0.769,敏感度0.760),验证集AUC为0.806(特异度0.556,敏感度1.000)。校准曲线图显示模型曲线与理想曲线走行高度一致,说明预测模型校准度好。DCA显示在10%以上风险范围内,预测模型表现出很大的临床正向收益。结论:基于MR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脑胶质瘤具有良好的分级诊断能力,有望成为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分级诊断的辅助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成像 胶质瘤 列线图 分级诊断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减影诊断下肢血管疾病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道伟 郭文力 +2 位作者 卢再鸣 乞文旭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06-180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血管能量减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直接去骨CTA(DE-BR-CTA)检查,经工作站减影处理,获取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其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血管能量减影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双源CT直接去骨CTA(DE-BR-CTA)检查,经工作站减影处理,获取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其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评价DE-BR-CTA图像的动脉血管可见度及血管狭窄程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DE-BR-CTA与DSA图像的血管可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标准评价32例被检查者328个节段中,12个偏心性狭窄节段被DE-BR-CTA高估,6个节段狭窄程度被低估。DE-BR-CTA对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10%的诊断准确性为94.51%,敏感性96.15%,特异性93.02%,阳性预测值92.59%,阴性预测值96.39%。结论DSCT能量减影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准确的、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可为术前评价和筛选下肢动脉疾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温度对大理岩力学性质影响的细观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道伟 朱珍德 +1 位作者 蒋志坚 渠文平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5-378,共4页
对不同温度下的大理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高温后大理岩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大幅度降低,阈值温度在100℃左右.采用扫描电镜对各温度下大理岩断口进行扫描并对SEM图像进行了分析,对得到的不同温度下微裂隙的长度、方位... 对不同温度下的大理岩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高温后大理岩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大幅度降低,阈值温度在100℃左右.采用扫描电镜对各温度下大理岩断口进行扫描并对SEM图像进行了分析,对得到的不同温度下微裂隙的长度、方位角、间距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细观结构几何参数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布概型:长度在温度20-300℃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450-600℃时服从Weibull分布;方位角在不同温度下服从正态分布;间距在温度20-300℃时服从对数正态分布,450-600℃时服从指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岩 细观结构 微裂隙 力学性质 温度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胰周积液与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道伟 何丹 董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胰周积液与急性胰腺炎(AP)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提高对急性胰周积液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证实的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CT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记录CT严重程度指数(CTSI)评分、AP严重... 目的探讨胰周积液与急性胰腺炎(AP)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提高对急性胰周积液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证实的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76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CT表现及临床相关资料,记录CT严重程度指数(CTSI)评分、AP严重程度评分、胰周积液数目,并比较各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76例AP患者中,轻症AP22例,重症AP54,重症AP中20例发生全身并发症。无急性胰周积液者17例,占22.4%,其中发展成重症胰腺炎者4例;仅1个部位一处发生急性胰周积液者35例,占46.1%,其中发展成重症胰腺炎者33例,急性胰周积液超过2个部位者24例,占31.6%,全部发展为重症胰腺炎。胰周积液数量与AP严重程度分级情况及CTS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以积液累及不同间隙数量判断重症AP的准确性,其准确度为92.10%,敏感度为93.44%,特异度为86.67%,阳性预测值为96.61%,阴性预测值为76.47%。结论急性AP胰周积液数量在一定程度反映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急性胰周积液发生部位数量与重症胰腺炎发生率明显相关,判断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准确性较高,可作为一种临床上初步判断重症AP快速而简易的方法,并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起到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预后 胰周积液
下载PDF
体部血管双源CT能量减影成像与传统3D血管成像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道伟 郭文力 +1 位作者 卢再鸣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64,共4页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能量减影成像所需时间、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狭窄闭塞诊断的效能。方法23例临床疑诊体部血管疾病患者接受DSCT血管造影(DE-CTA)检查,对所获数据在双能软件中进行自动去骨(ABS)去除斑块后行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PS),... 目的评估双源CT(DSCT)能量减影成像所需时间、图像质量及其对血管狭窄闭塞诊断的效能。方法23例临床疑诊体部血管疾病患者接受DSCT血管造影(DE-CTA)检查,对所获数据在双能软件中进行自动去骨(ABS)去除斑块后行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PS),对融合数据在常规3D软件中行自动去骨(ABR),去骨后手动去除残余骨质(ABR-M)。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重建,比较ABR与ABS的图像残余骨情况、ABPS和ABR-M后处理操作时间及动脉血管可见度情况;并以MPR及原始图像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血管成像方法对血管狭窄程度≥50%节段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ABR图像总体去骨效果好于ABS(P<0.05);ABPS所需后处理时间[(7.8±4.3)min]少于ABR-M所需时间[(11.4±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325个节段用于评价血管狭窄程度,ABPS与ABR-B对狭窄程度≥50%节段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74%、96.19%和92.93%、97.87%。结论双源CT能量减影成像去骨、去斑块后图像质量较好,对血管狭窄的诊断较为准确,后处理所耗时间少于传统3D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量减影 体部血管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在脊髓损伤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道伟 王晓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22-1425,共4页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是建立于非高斯成像基础上,可准确显示水分子运动受限程度的成像技术;可以动态反映人体的超微结构及相应病理改变,为脊髓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且在脊髓损伤性病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较传统MRI更加敏感。...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是建立于非高斯成像基础上,可准确显示水分子运动受限程度的成像技术;可以动态反映人体的超微结构及相应病理改变,为脊髓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且在脊髓损伤性病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较传统MRI更加敏感。本文对脊髓DKI的技术原理、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道伟 王晓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2期213-216,223,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DKI序列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价值。方法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选取2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0例经临床确诊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3.0T MR进行DKI序列扫描,分别测定颈髓灰质和白质FA、MD、MK参数值。... 目的探讨脊髓DKI序列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价值。方法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选取2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0例经临床确诊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3.0T MR进行DKI序列扫描,分别测定颈髓灰质和白质FA、MD、MK参数值。比较对照组各间盘层面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结果对照组各间盘层面DKI参数值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FA-WM、MK-WM及MK-GM存在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447、2.898、4.164;P<0.05)。结论 DKI能够反映出CSM患者的脊髓灰、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MK在灰质评价方面优于FA。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脊髓型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在颈髓的应用及与年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道伟 王晓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8期587-592,共6页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的脊髓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序列扩散参数值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为定量诊断脊髓疾病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患者36例,按年龄分组后,采...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的脊髓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序列扩散参数值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为定量诊断脊髓疾病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患者36例,按年龄分组后,采用3.0 T MR进行DKI序列扫描,分别测定颈髓灰质和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平均弥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参数值。比较各间盘层面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变化趋势及各参数与年龄相关性。结果颈髓头尾方向DKI参数总体趋势为:MD逐渐增高,FA和MK逐渐减低。C2-3层面FA-灰质(gray matter,GW)和MD-白质(white matter,WM)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01,P<0.05;F=16.94,P<0.05),C6-7层面MK-GM和MD-GM亦与其他层面存在显著性差异(F=10.11,P<0.05;F=10.01,P<0.05)。FA-WM年龄呈负相关(r=-0.507,P<0.05);MK-GM和MK-WM年龄呈正相关(r=0.436,P<0.01;r=0.249,P<0.05);FA-WM和MK-GM各年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KI能反映健康成人的脊髓灰、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其参数值变化与年龄存在相关性,MK可能是反映神经系统复杂微观结构和损伤改变的高度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年龄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合并胸腔积液与临床严重程度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道伟 何丹 +1 位作者 董齐 郭启勇 《辽宁医学杂志》 2010年第6期281-283,F0003,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胸腔积液的临床意义,探讨胸腔积液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及其与发病年龄、性别、Ran-son's评分、CT分级(CTSI)以及住院天数...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胸腔积液的临床意义,探讨胸腔积液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及其与发病年龄、性别、Ran-son's评分、CT分级(CTSI)以及住院天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215例AP患者中,39例并发胸腔积液,发生率为22.15%;39例胸腔积液中25例(64.10%)发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76例未出现胸腔积液患者中,9例(5.11%)转为SAP;181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仅5例(2.76%)发生胸腔积液,SAP患者的胸腔积液发生率显著高于MAP患者(P<0.05);胸腔积液与SAP假性囊肿出现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生胸腔积液患者的Ranson's评分、血淀粉酶水平、CTSI均显著高于无胸腔积液者(P<0.05)。双侧胸腔积液19例,右侧胸腔积液8例,左侧胸腔积液12例,胸腔积液部位与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但左侧胸腔积液者住院天数较长(P<0.05)。结论 AP与胸腔积液关系密切,胸腔积液可以作为评估SAP的一个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胸腔积液 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岩石破裂全程数字化细观损伤力学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倪骁慧 朱珍德 +2 位作者 赵杰 李道伟 冯夏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283-3290,共8页
设计基于扫描电镜(SEM)的岩石破裂全过程数字化细观损伤力学试验方案,实现了岩石破裂全过程的显微与宏观实时的数字化监测、控制、记录及分析的岩石力学试验。应用于四川锦屏大理岩预制裂纹试样中进行单轴压缩破坏全程的数字化试验,对... 设计基于扫描电镜(SEM)的岩石破裂全过程数字化细观损伤力学试验方案,实现了岩石破裂全过程的显微与宏观实时的数字化监测、控制、记录及分析的岩石力学试验。应用于四川锦屏大理岩预制裂纹试样中进行单轴压缩破坏全程的数字化试验,对微裂纹的萌生、生长及贯通过程进行数字化定量分析,得到试样在受荷过程中微裂纹的面积、方位角、长度、宽度和周长基本几何数据,从宏细观角度描述了岩石试样单轴压缩过程中的破坏机制,并分析得出试样单轴受压破坏过程中虽然微裂纹在某些区域集中,但在整个试样中微裂纹的统计分布依然是服从某一指数分布的这一结论。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了该试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观力学 岩石破裂全过程 数字化细观损伤力学试验方案 SEM图像处理程序
下载PDF
3D ASL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娜 李道伟 +1 位作者 马强 何丹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07-811,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磁共振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急诊溶栓治疗的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溶栓前发病10 h内行常规MRI...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ASL)磁共振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急诊溶栓治疗的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溶栓前发病10 h内行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3D ASL检查,溶栓后1~7 d复查常规MRI平扫、DWI和3D ASL检查。测量溶栓术前及术后脑梗死区与正常对照区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结果 2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检查均可见弥散受限高信号区,表现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降低;3D ASL检查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组织低灌注区,表现为CBF值降低。ASL显示低灌注区域的体积均较DWI显示范围大。溶栓术后18例低灌注区范围不同程度缩小,2例低灌注区扩大,10例出现局部高灌注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缺血区CBF均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为一项无创性磁共振灌注成像新技术,3D ASL能够显示脑梗死溶栓术后低灌注向高灌注的转换,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急性脑梗死 溶栓 灌注成像
下载PDF
医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波 董春玲 +4 位作者 于维先 郭晓东 李保泉 李道伟 孙宏晨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7期177-180,共4页
科研思维的实质在于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科研思维的培养,是科研训练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指导教师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医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使医学生完成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的转换,建立批判性、创造性和推理性思维。
关键词 医学生 科研思维 培养 科研训练
下载PDF
温度循环作用下深埋隧洞围岩细观结构的定量描述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珍德 李道伟 +2 位作者 蒋志坚 刘金辉 杨永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237-3241,3248,共6页
高温作用和温度循环作用是岩石力学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从经历温度循环的裂隙岩体的微裂隙扩展机制研究入手,采用SEM仪器进行了各温度下大理岩断口细观结构试验。基于统计学理论,从细观层次对不同温度下的岩石断口微裂隙参数数据统计分析... 高温作用和温度循环作用是岩石力学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从经历温度循环的裂隙岩体的微裂隙扩展机制研究入手,采用SEM仪器进行了各温度下大理岩断口细观结构试验。基于统计学理论,从细观层次对不同温度下的岩石断口微裂隙参数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岩石微裂隙几何参数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布概型,并运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的方法,再现微裂隙在工程岩体中的分布。进行了二维裂隙网络模型的分形计算,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岩石细观损伤的分维数及其演化的分形特征,为从传统的力学方法来探索岩石内部介质的微观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大理岩 细观结构 随机模拟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深埋隧洞围岩卸荷劣化破坏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珍德 李道伟 +2 位作者 李术才 施毅 冯夏庭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96-1401,共6页
卸荷状态下围岩的破坏机制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传统的加载模式有本质区别。以锦屏地区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力学性质试验和细观结构试验,研究卸荷后板岩力学性质变化和微裂纹细观结构参数的统计规律。通过采用Monte Carlo模... 卸荷状态下围岩的破坏机制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传统的加载模式有本质区别。以锦屏地区板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力学性质试验和细观结构试验,研究卸荷后板岩力学性质变化和微裂纹细观结构参数的统计规律。通过采用Monte Carlo模拟,形象地再现了卸荷后板岩微裂隙的空间分布,最后得到不同围压、不同阶段卸荷破坏的岩石细观损伤的分形维数。将卸荷岩体的力学性质参数和细观损伤分形维数联系起来,为从传统力学方法研究岩石的损伤和破坏过程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围压增大,卸荷岩体分形维数增大,相同围压下的岩体,峰后卸围压的分形维数大于峰前卸围压的分形维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卸荷 围压 数字图像 细观结构 随机模拟 分形维数
下载PDF
新型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生物安全性的初步检测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利君 朱晔 +2 位作者 刘红 李道伟 甘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3-766,770,共5页
目的:通过体内及体外试验,初步检测自行合成的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MTT、急性全身毒性试验、黏膜刺激试验和溶血试验检测PEEK复合材料的体内和体外生物安全性。结果:MTT结果显示:PEEK复... 目的:通过体内及体外试验,初步检测自行合成的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MTT、急性全身毒性试验、黏膜刺激试验和溶血试验检测PEEK复合材料的体内和体外生物安全性。结果:MTT结果显示:PEEK复合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生长及形态没有影响;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显示:试验组大鼠在观察期内均无死亡、中毒反应,饮食正常,精神状态良好。试验组大鼠心脏、肝脏、肾脏、脾脏重要器官肉眼及镜下观察无异常,组织切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未见病理改变。可以认为PEEK复合材料不会引起中毒反应;黏膜刺激试验显示:经肉眼观察试验组黏膜组织正常,无红斑、糜烂、溃疡现象;镜下观察,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镜下评分<4。综合肉眼及镜下观察结果显示,PEEK复合材料对口腔黏膜无刺激性;溶血试验显示:试验组测得溶血率为0.663%,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规定的溶血率小于5%的要求,所以PEEK复合材料不会引起溶血反应。结论:PEEK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性 聚醚醚酮 牙科材料
下载PDF
微小RNA对骨重塑和炎症性骨吸收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宏晨 方滕姣子 +4 位作者 李道伟 朱阳 宫海环 张雪 马珊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5-198,I0004,共5页
微小RNA(miRNA)是一种通过沉默转录后基因表达发挥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可调控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及破骨细胞相关的骨重塑过程。随着miRNA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证明其为炎性骨病和代谢性骨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因此以miRNA为靶点... 微小RNA(miRNA)是一种通过沉默转录后基因表达发挥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可调控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及破骨细胞相关的骨重塑过程。随着miRNA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证明其为炎性骨病和代谢性骨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因此以miRNA为靶点治疗此类疾病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miRNA的生成过程和作用机制,并对骨重塑的直接调控作用及炎症条件下miRNA间接调控骨重塑的功能和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骨重塑 炎症性骨吸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下载PDF
在骨缺损修复中生物材料引起的免疫反应对骨微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宏晨 朱阳 +3 位作者 姜力铭 李道伟 王丹丹 唐宇欣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3-1066,共4页
局部应用生物材料促进骨组织再生是骨缺损修复的重要手段。目前研究认为:生物材料植入骨缺损后可以引起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这些反应既可以阻碍生物材料更好地发挥成骨作用,也可以通过直接调节成骨和破骨细胞的活化及... 局部应用生物材料促进骨组织再生是骨缺损修复的重要手段。目前研究认为:生物材料植入骨缺损后可以引起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这些反应既可以阻碍生物材料更好地发挥成骨作用,也可以通过直接调节成骨和破骨细胞的活化及分化最终调节骨形成;此外,骨组织的形成和修复与机体其他组织如脂肪组织也有密切关联。因此,本文作者以生物材料植入骨缺损处引起的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反应为基础,对骨组织、脂肪组织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免疫反应 微环境 骨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