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研究是通过调控日粮的精粗比,研究其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择4头年龄且体质量相近(300±15)kg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精粗比为30∶70、40∶60、60∶40...试验研究是通过调控日粮的精粗比,研究其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择4头年龄且体质量相近(300±15)kg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精粗比为30∶70、40∶60、60∶40和70∶30的育肥前期基础日粮。使用冻融法获得瘤胃微生物基因组DNA,通过PCR获得细菌16S r DNA V3片段,并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通过对DGGE图谱的分析,比较各处理组间细菌种群的丰富度和相似性。通过荧光定量PCR,比较各处理组间对应微生物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各组间瘤胃p H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0.01)。氨态氮浓度,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升高的趋势(PL<0.01)。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各组间差异显著(PT<0.05);6 h时各组间乙酸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L<0.01);丙酸浓度,6 h时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升高的趋势(PL=0.10);6 h乙酸/丙酸差异显著(P<0.05)。瘤胃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进行UPGMA聚类分析后得知条带的相似度仅为45%。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相对表达量和产甲烷菌(mcr-A)的相对表达量各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相对表达量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提高日粮精料比例降低瘤胃平均p H,提高瘤胃氨态氮浓度;降低延边黄牛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相对表达量,提高产甲烷菌mcr-A的相对表达量,而对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相对表达量没有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试验研究是通过调控日粮的精粗比,研究其对延边黄牛瘤胃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择4头年龄且体质量相近(300±15)kg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精粗比为30∶70、40∶60、60∶40和70∶30的育肥前期基础日粮。使用冻融法获得瘤胃微生物基因组DNA,通过PCR获得细菌16S r DNA V3片段,并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通过对DGGE图谱的分析,比较各处理组间细菌种群的丰富度和相似性。通过荧光定量PCR,比较各处理组间对应微生物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各组间瘤胃p H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0.01)。氨态氮浓度,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升高的趋势(PL<0.01)。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各组间差异显著(PT<0.05);6 h时各组间乙酸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L<0.01);丙酸浓度,6 h时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精粗比的提高呈线性升高的趋势(PL=0.10);6 h乙酸/丙酸差异显著(P<0.05)。瘤胃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进行UPGMA聚类分析后得知条带的相似度仅为45%。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相对表达量和产甲烷菌(mcr-A)的相对表达量各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相对表达量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提高日粮精料比例降低瘤胃平均p H,提高瘤胃氨态氮浓度;降低延边黄牛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相对表达量,提高产甲烷菌mcr-A的相对表达量,而对总细菌、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相对表达量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