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诊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姬玉涵 潘明月 +6 位作者 来晓瑜 刘丽珍 施继敏 赵妍敏 余建 杨露欣 罗依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1-318,共8页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后早期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患者的...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后早期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患者的临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allo-HSCT患者,移植后早期(100 d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1)经验性抗细菌治疗72 h及以上持续发热,且血培养阴性患者;(2)既往抗感染有效后再次出现不明原因高热;(3)下呼吸道症状合并肺部CT病灶,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送检移植后外周血或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行mNGS检测,并分析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非复发死亡率(non-relapse mortality, NRM)。结果 纳入60例患者,送检外周血标本47例,肺泡灌洗液标本13例。mNGS检测病原学阴性组19例,非真菌阳性组30例,真菌阳性组11例;真菌阳性组中曲霉菌3例、毛霉菌5例、热带念珠菌2例、阿萨丝孢酵母菌1例。11例真菌阳性患者经调整抗真菌治疗8例获完全缓解。60例患者1年OS和1年NRM分别为70.0%(95%CI:64.1%~75.9%)和20.0%(95%CI:11.9%~32.5%)。真菌阳性组1年OS为54.5%(95%CI:49.5%~69.5%),1年NRM为36.4%(95%CI:15.5%~70.3%);阴性组、真菌阳性组和非真菌阳性组1年OS (P=0.487)和1年NRM (P=0.3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菌阳性组与非真菌阳性组OS(P=0.238)和NRM (P=0.154)上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NGS可快速诊断allo-HSCT后早期IFD,有利于及时有效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侵袭性真菌病
下载PDF
沙立度胺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诱发深静脉血栓1例报道
2
作者 来晓瑜 黄河 +8 位作者 蔡真 施继敏 罗依 李黎 谢万灼 何静松 胡晓蓉 金爱云 林茂芳 《浙江医学》 CAS 2005年第12期948-949,共2页
关键词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深静脉血栓 沙立度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Bu/Cy方案 诱发 治疗 异基因外周血
下载PDF
一个可能的与人端粒结合因子相互作用蛋白Tara的分离和克隆 被引量:5
3
作者 蓝建平 罗依 +7 位作者 朱园园 孙洁 来晓瑜 李静远 余建 施继敏 林茂芳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86-490,共5页
目的 :分离和鉴定端粒结合因子 (TRF1)免疫共沉淀蛋白复合物并克隆其基因。方法 :以 TRF1抗体应用免疫共沉淀方法 ,从细胞蛋白抽提物中分离 TRF1蛋白复合物 ,并作蛋白质肽指纹谱鉴定 ;应用温度梯度 PCR,从人 c DNA文库中扩增目的基因 ,... 目的 :分离和鉴定端粒结合因子 (TRF1)免疫共沉淀蛋白复合物并克隆其基因。方法 :以 TRF1抗体应用免疫共沉淀方法 ,从细胞蛋白抽提物中分离 TRF1蛋白复合物 ,并作蛋白质肽指纹谱鉴定 ;应用温度梯度 PCR,从人 c DNA文库中扩增目的基因 ,并构建 p EGFP- C2真核表达载体 ;核苷酸测序和 Western blot验证目的基因序列和表达载体。结果 :从 TRF1免疫沉淀复合物中分离出了 Tara蛋白 ;人 c DNA文库中 PCR扩增所得产物为 1.7kb,与 Tara基因 CDS序列同源性为 99.9% ;GFP/ Tara融合蛋白约 10 0 k D,Tara在间期 He La细胞中弥散表达于胞浆 ,而有丝分裂细胞则定位于整个细胞。结论 :Tara是一个可能的 TRF1相互作用蛋白 ,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蛋白质类/分析 端粒结合因子 基因 Tara 免疫共沉淀 质谱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静远 来晓瑜 +7 位作者 罗依 孙洁 余建 蓝建平 朱园园 谭亚敏 林茂芳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81-485,共5页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MSCs)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及深低温冻存和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人 h MSCs,传代培养。深低温冻存 h MSCs...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MSCs)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及深低温冻存和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人 h MSCs,传代培养。深低温冻存 h MSCs或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 ,以 TRAP(Telomerase repeatamplification protocol assay)法分别检测新鲜的不同传代次数的 h MSCs、冻存复苏后培养的 h MSCs和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的 h MSCs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用 TRAP法检测 h MSCs(n=19)端粒酶活性 (RTA)是 (1.4 6± 0 .6 7) % ,分化成脂肪的 h MSCs(n=3)的RTA为 (11.80± 2 .5 2 ) % (P<0 .0 0 1) ;不同传代次数 MSCs端粒酶活性的比较中 ,早期 h MSCs(n=10 )的 RTA为(1.4 6± 0 .83) % ,晚期 h MSCs(n=9)的 RTA为 (1.4 6± 0 .4 7) % (P=0 .99) ;在低温冻存对 h MSCs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中 ,新鲜的 h MSCs(n=13)的 RTA为 (1.4 1± 0 .4 4) % ,低温冻存的 h MSCs(n=6 )的 RTA为 (1.5 7± 1.0 7) %(P=0 .6 4)。结论 :h MSCs的端粒酶呈阴性 ,传代培养和低温冻存不影响基因表达水平。向脂肪细胞分化后 h MSCs端粒酶活性表达水平增高 ,其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端粒酶 低温冻存 脂肪细胞 分化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樊建玲 来晓瑜 +3 位作者 黄黎 王艳 曹军丽 黄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09-1014,共6页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年大鼠脑功能影响及其在脑组织中的迁移、分化过程,探讨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大鼠随机分为hMSCs移植组(n=18)、移植对照组(n=...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年大鼠脑功能影响及其在脑组织中的迁移、分化过程,探讨hM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大鼠随机分为hMSCs移植组(n=18)、移植对照组(n=18)、模型组(n=6)和假手术组(n=6)。前3组均建立幼年Wistar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3d后hMSCs移植组缓慢注射约5×105个hMSCs至大鼠的左背侧海马,移植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未移植。其中hMSCs移植组和移植对照组又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移植后0d、3d、1周、2周(均n=3)和4周(n=6)处死。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于造模后31d(即移植后4周)处死。大鼠处死前均行交替电刺激Y迷宫行为学实验,处死后取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hMSCs移植组和移植对照组大鼠同时还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MSCs在脑内的分布。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SCs移植后1周主要沿脑室系统迁移,部分沿胼胝体向对侧迁移,移植后4周细胞沿脑室向周围实质迁移,广泛分布于脑组织。Y迷宫实验显示hMSCs移植组总错误次数(TE)明显少于移植对照组(5.00±2.82 vs12.67±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MSCs移植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显著优于移植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hMSCs移植组大鼠脑组织损伤较移植对照组及模型组轻。结论:hMSCs脑内移植后可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迁移,且hMSCs移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缺氧缺血
下载PDF
白血病细胞中端粒酶抑制因子Pinx1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洁 谭亚敏 +3 位作者 黄河 朱园园 蓝建平 来晓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25-1728,共4页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因子Pinx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细胞NB4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改变,分析其表达与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表达的关系,以了解白血病细胞中Pinx1对端粒酶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荧光定量RT-PCR... 目的:研究端粒酶抑制因子Pinx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细胞NB4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改变,分析其表达与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表达的关系,以了解白血病细胞中Pinx1对端粒酶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荧光定量RT-PCR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Pinx1与hTERTmRNA的表达,进一步在ATRA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细胞NB4分化过程中检测Pinx1及hTERTmRNA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inx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0·00312,5·42×10-4-0·024)明显高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7·89×10-4,0-0·00863,P<0·01),与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6,P<0·05)。Pinx1表达随NB4细胞分化逐渐下降,与hTERT呈正相关(r=0·900,P<0·05)。结论:Pinx1虽然为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因子,但在白血病细胞中与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方向一致,提示Pinx1的表达改变可能是继发于hTERT的一种负反馈反应,目的是保持端粒酶活性的稳定,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x1 白血病 端粒 末端转移酶
下载PDF
格列卫联合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 被引量:3
7
作者 罗依 潘杰 +7 位作者 施继敏 谭亚敏 韩晓雁 来晓瑜 朱晓黎 蔡真 林茂芳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格列卫联合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中的作用。方法:9例CML患者(5例CP,2例为AP,2例为BP),男性,在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口服格列卫(300600mg/d)治疗,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 目的:探讨格列卫联合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中的作用。方法:9例CML患者(5例CP,2例为AP,2例为BP),男性,在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口服格列卫(300600mg/d)治疗,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2:Bu16mg/kg,口服(6例)或12.8mg/kg,静脉滴注(3例)加CTX120mg/kg。供受者HLA配型完全相合,其中亲缘移植7例,无关供者移植2例。以霉酚酸酯联合环孢菌素A和短程MTX预防aGVHD。移植物有核细胞数5.3(3.7~8.7)×10^8/kg,CD34^+细胞数4.8(2.8~8.5)×10^6/kg,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形成的单位数2.8(1.9~5.3)×10^5/kg。结果:9例CML患者在移植前,经格列卫治疗后获完全血液学缓解(HCR)。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中位时间12(8~26)天,血小板计数〉20×10^9/L中位时间为20(8~25)天。移植后并发Ⅰ/Ⅱ度aGVHD3例,cGVHD4例,无早期死亡。移植后30天9例患者均获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R),STR检测供髓完全植入。中位随访31(7~34)月,1例治疗前CML急变患者移植后4月因复发死亡,其余病患均获完全分子学缓解(CMR),总体无病生存率88.9%。结论: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联合格列卫治疗CM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性 慢性/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清髓性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格列卫
下载PDF
Pin1在恶性血液病细胞和细胞周期中的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朱园园 施继敏 +7 位作者 孙洁 蓝建平 来晓瑜 李静远 余建 谭亚敏 林茂芳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00-503,514,共5页
目的 :研究 Pin1(肽酰脯胺酰顺反式易构酶 )在髓系、淋系 10种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不同细胞周期的关系。方法 :利用 Realtime- PCR检测血液病细胞株的 Pin1表达 ,同时用 Thymidine和 Nocoda-zole将细胞阻断在不同的细... 目的 :研究 Pin1(肽酰脯胺酰顺反式易构酶 )在髓系、淋系 10种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不同细胞周期的关系。方法 :利用 Realtime- PCR检测血液病细胞株的 Pin1表达 ,同时用 Thymidine和 Nocoda-zole将细胞阻断在不同的细胞周期 ,用 Realtime- PCR及 Western Blot的方法 ,检测 Pin1的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in1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 m 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 (F=10 .5 0 8,P<0 .0 1) ,其在髓系血液病细胞株和淋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均较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明显增高 (分别为 F= 13.5 84 ,P<0 .0 1;F=5 .339,P<0 .0 5 )。 Pin1在 G1期 m 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S期 (F=4 0 .5 72 ,P<0 .0 5 ) ,S期与 M期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F=8.30 9,P>0 .0 5 )。但在蛋白水平上来看 Pin1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Pin1的 m R-NA在恶性血液病细胞中呈高表达 ,其表达水平与细胞周期有关 ,其中以 G1期为最高 ,S期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病理学 基因 PIN1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人端粒结合因子在端粒酶阳性和阴性细胞中的定位与周期性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蓝建平 来晓瑜 +7 位作者 朱园园 孙洁 李静远 余建 谭亚敏 施继敏 林茂芳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75-480,495,共7页
目的 :研究人端粒结合因子 1(telomere repeatbinding factor 1,TRF1)在端粒酶阳性和阴性细胞中的定位以及在细胞周期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扩增 TRF1基因全长 (TRF1FL )和 N、C端缺失突变体(TRF1ΔNC)序列 ,并克隆入 p EGFP... 目的 :研究人端粒结合因子 1(telomere repeatbinding factor 1,TRF1)在端粒酶阳性和阴性细胞中的定位以及在细胞周期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扩增 TRF1基因全长 (TRF1FL )和 N、C端缺失突变体(TRF1ΔNC)序列 ,并克隆入 p EGFP- C2真核表达载体 ,表达绿色荧光 (GFP)融合蛋白 ;将含目的基因质粒转染端粒酶阳性 Hela细胞和端粒酶阴性 WI38- 2 RA细胞 ,Western Blot验证目的蛋白分子量 ,荧光显微镜观察 TRF1在间期细胞和染色体的定位 ;利用药物阻断 He La细胞于不同周期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半定量 Western Blot检测 TRF1在不同细胞周期中的表达。结果 :TRF1FL、TRF1ΔNC序列长度分别为 1.3kb和 0 .9kb;GFP融合TRF1FL、TRF1ΔNC分子量大小分别为 80 k D和 6 0 k D。TRF1FL在间期细胞胞核内呈点状表达 ,在染色体则表达于染色体未端 ,TRF1ΔNC在细胞核内呈弥散性表达 ;TRF1在端粒酶阴性细胞中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小体(promyelocytic leukemia body,PML )共定位 ,在端粒阳性细胞中则没有共定位。TRF1在 He La细胞中以 M期表达量最高 ,G1/ S表达最低 ,M期表达量是 G1/ S期的 3.9倍 (t=12 .92 ,P<0 .0 1)。结论 :TRF1在端粒酶阳性和阴性细胞中有不同的定位模式 ,在 He L a细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结合因子 基因 TRF1 细胞周期 表达
下载PDF
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洁 来晓瑜 +7 位作者 朱园园 蓝建平 汤立旦 李静远 余建 谭亚敏 林茂芳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91-495,共5页
目的 :研究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 (TRF1)在 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了解 TRF1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分型的关系 ,以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 RT- PCR定量检测 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TRF1m RNA表达情况 ,同时检测 h TER... 目的 :研究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 (TRF1)在 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了解 TRF1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分型的关系 ,以及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 RT- PCR定量检测 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中TRF1m RNA表达情况 ,同时检测 h TERT m RNA的表达 ,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RF1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NLL)细胞中的表达 0 .0 12 6 (0 .0 12 7~ 0 .0 5 46 )明显低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 0 .0 4 5 7(0 .0 0 839~ 0 .2 6 2 ) (P<0 .0 0 1) ,但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细胞中的表达 0 .0 74 5 (1.92× 10 -6~ 0 .193)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且在 ANL L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 ALL细胞中的表达 (P=0 .0 0 1)。TRF1和 h TERT在急性白血病细胞和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r=- 0 .173,P=0 .2 0 7)。结论 :TRF1m RNA在 ANLL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 ,而在 ALL细胞中表达无显著改变 ,提示 ANLL细胞中 TRF1可能通过调控端粒长度对端粒酶起间接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 端粒酶 人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 急性白血病 表达
下载PDF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的端粒调控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静远 蓝建平 +7 位作者 赵妍敏 来晓瑜 罗依 孙洁 余建 朱园园 曾芬芳 黄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37-1742,共6页
目的:研究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端粒长度的调控机制。方法:以贴壁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MSCs并用MSCs及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体作表型鉴定,用Southern blotting检测MSCs的端粒长度;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 目的:研究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端粒长度的调控机制。方法:以贴壁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MSCs并用MSCs及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体作表型鉴定,用Southern blotting检测MSCs的端粒长度;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小体(PML)的定位;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和/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传代及分化成脂肪细胞的MSCs和经同步化处理被阻断在S期的MSCs的端粒酶表达。结果:与端粒酶阴性ALT细胞株WI-38-2RA细胞相比,MSCs的端粒长度较短并且端粒长度变异度不大;端粒调控相关蛋白TRF1和PML在MSCs中的定位则与端粒酶阳性细胞HeLa细胞相同,两者呈非共定位,而在端粒酶阴性WI-38-2RA细胞中两者呈共定位状态。MSCs中不存在有染色体外端粒重复序列DNA(ECTR DNA)。TRAP法检测传代培养的MSCs端粒酶呈阴性表达,但分化成脂肪的MSCs端粒酶呈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同步化处理前MSCs端粒酶呈微弱表达,经同步化处理被阻断在S期时,MSCs的端粒酶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S期的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结论:MSCs中不存在ALT相关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小体(APBs)、染色体外端粒重复序列DNA(ECTR DNA)和端粒长度较长、端粒长度变异度大等ALT机制相关分子特征;非同步化在S期处理的MSCs,端粒酶呈微弱表达,但诱导向脂肪细胞分化或处在S期时,MSCs的端粒酶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S期的细胞比例呈正相关。本研究提示MSCs是通过端粒酶机制而不是端粒延长旁路途径(ALT)机制调控其端粒末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端粒 末端转移酶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体外抗体功能修饰抑制性KIR对人NK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功强 赵妍敏 +1 位作者 黄河 来晓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5-481,共7页
目的:检测抗体封闭抑制性受体KIR2DL1和KIR2DL2/2DL3对人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Rosettesep人NK分选试剂盒分选外周血NK细胞,观察抗体封闭KIR2DL1和KIR2DL2/2DL3受体后,NK细胞对不同白血病细胞(人肿瘤细胞株NB4、Raji和K-562)及同... 目的:检测抗体封闭抑制性受体KIR2DL1和KIR2DL2/2DL3对人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Rosettesep人NK分选试剂盒分选外周血NK细胞,观察抗体封闭KIR2DL1和KIR2DL2/2DL3受体后,NK细胞对不同白血病细胞(人肿瘤细胞株NB4、Raji和K-562)及同种异体的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杀伤活性;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NK细胞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检测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任何一个抗体封闭KIR后,NK细胞杀伤NB4细胞活性均增强,并与抗体浓度呈现量效关系(P<0.05),2个抗体联用能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则改变较小;NK细胞对K-562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活性,但经抗体封闭后,这种活性并没有提高。经抗体封闭KIR后,NK细胞对成熟DC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并与抗体浓度呈现量效关系(2.20%±1.10%vs 37.59%±5.06%),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体封闭后的NK细胞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能明显提高对T细胞的增殖抑制(77.85%±8.31%vs 43.05%±5.95%,P<0.05),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GF-β1的含量增加。结论:以抗体修饰抑制性KIR受体有助于提高NK细胞杀伤肿瘤及同种异体成熟DC的能力,活化的NK细胞通过分泌TGF-β1,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伤细胞 天然 受体 KIR2DL1 受体 KIR2DL2 受体 KIR2DL3 抗体 单克隆 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混合 树突细胞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一种新的中心体蛋白质TACP1与有丝分裂激酶Nek2A相互作用的研究
13
作者 朱园园 蓝建平 +3 位作者 余建 来晓瑜 曾芬芳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37-342,共6页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中心体蛋白TACP1蛋白与有丝分裂激酶Nek2A在有丝分裂期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的Nek2A305-446蛋白与293T细胞中表达的TACP1蛋白,进行体外pull-down实验;TACP1和Nek2A两种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用TA...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中心体蛋白TACP1蛋白与有丝分裂激酶Nek2A在有丝分裂期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的Nek2A305-446蛋白与293T细胞中表达的TACP1蛋白,进行体外pull-down实验;TACP1和Nek2A两种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用TACP1多抗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Hela细胞共转TACP1和Nek2A,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种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TACP1条带可以出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的Nek2A305-446泳道中,而对照组中无TACP1条带。TACP1抗体可以将细胞裂解液中的Nek2A蛋白连同TACP1蛋白一起沉淀下来,而对照组免疫前的兔血清则不能将TACP1或Nek2A沉淀下来。在Hela细胞有丝分裂中期,TACP1和Nek2A都呈点状定位于中心体,两者信号叠加后也重合。结论:中心体蛋白TACP1在体内、体外能与有丝分裂激酶Nek2A相互作用,两者在细胞有丝分裂期都定位于中心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丝分裂 HELA细胞 中心体 中心体蛋白 Nek2A TACP1
下载PDF
霉酚酸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14
作者 曹伟杰 刘丽珍 +3 位作者 来晓瑜 王冲 于晓虹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7-474,共8页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MSCs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PA,用CCK-8方法分析MSCs增殖的情况,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MPA各...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MSCs生长和分化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MPA,用CCK-8方法分析MSCs增殖的情况,用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MPA各浓度组的细胞凋亡,RT-PCR方法分析MSCs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的表达;应用von Kossa染色、钙定量和real-time PCR方法分析MPA对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1~100μmol/L的MPA呈时间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添加鸟嘌呤核苷可以解除该抑制效应,且该抑制效应与细胞凋亡无关;RT-PCR结果显示,MSCs表达IMPDHⅠ和IMPDHⅡ两种亚型;von Kossa染色和钙定量显示,MPA抑制MSCs的成骨分化,Osteopontin和BMP-2的表达相应减低;进一步研究发现,MPA可能通过影响转录因子Runx2、Osterix的表达而影响MSCs的成骨分化。结论:MPA通过耗竭鸟嘌呤核苷的方式呈时间浓度依赖性抑制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同时,MPA通过抑制Runx2和Osterix蛋白的表达,抑制MSCs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药理学 间质干细胞/细胞学 次黄嘌呤类 成骨细胞/细胞学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细胞增殖/药物作用 鸟嘌呤核苷酸类
下载PDF
Acetamide-45抑制电场刺激及醋氯甲胆碱引起的离体气道收缩
15
作者 卢韵碧 陈忠 +1 位作者 来晓瑜 高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抗变态反应药N-对氟苄基-3-[(N-4-吡啶)-乙酰胺]-吲哚-45(acetamide-45)对电场刺激引起的大鼠离体气管/支气管收缩,及醋氯甲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收缩的影响。方法以acetamide-45预处理标本后,1记录电场刺激引起胆碱能神... 目的探讨新型抗变态反应药N-对氟苄基-3-[(N-4-吡啶)-乙酰胺]-吲哚-45(acetamide-45)对电场刺激引起的大鼠离体气管/支气管收缩,及醋氯甲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收缩的影响。方法以acetamide-45预处理标本后,1记录电场刺激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所致的标本收缩,观察acetamide-45的作用;2以累积剂量法给予醋氯甲胆碱,观察acetamide-45对醋氯甲胆碱量效曲线的影响,气管张力的变化通过换能器转变为电信号并由记录仪记录。结果Acetamide-45(1~30μmol·L-1)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电场刺激引起的大鼠气管/支气管的胆碱能收缩,其在气管的IC50(95%可信限)为10.74(8.87~13.00)μmol·L-1,在支气管的IC50(95%可信限)为18.83(14.57~24.33)μmol·L-1。Acetamide-45浓度依赖地抑制醋氯甲胆碱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收缩,3~30μmol·L-1acetamide-45使醋氯甲胆碱的量效曲线的最大效应下降24.6%~43.2%,EC50增大3.1~21.4倍。结论acetamide-45抑制离体气道平滑肌收缩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非特异性抑制乙酰胆碱和胆碱能受体结合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变态反应药/药理学 N-对氟苄基-3-E(N-4-吡啶)-乙酰胺]-吲哚 平滑肌 气管 支气管
下载PDF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16
作者 汤立旦 余建 +1 位作者 王冲 来晓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脂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贴壁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MSCs,利用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体对MSCs进行表型鉴定,利用相应诱导分化剂...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脂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贴壁培养法从人骨髓中分离MSCs,利用造血干细胞相关表面抗体对MSCs进行表型鉴定,利用相应诱导分化剂,诱导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分析其多向分化潜能。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MSCs及MSCs诱导成脂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以Western印迹法检测MSCs及MSCs诱导成脂分化过程中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及端粒相关蛋白[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TRF1)、端锚聚合酶1(Tankyrase 1)]的表达水平。结果 TRAP法检测传代培养的MSCs端粒酶呈阴性表达,而MSCs诱导成脂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以第7天最高(P<0.05),其后呈下降趋势;Western印迹法检测显示,hTERT在MSCs中有微弱表达,在MSCs诱导成脂分化过程中,hTERT和Tankyrase 1表达水平升高,以第7天最高,此后逐渐下降,而TRF1表达水平保持不变。结论体外培养的MSCs端粒酶呈微弱表达,MSCs在成脂诱导分化过程中,端粒酶活性先升高,其后逐渐下降,而Tankyrase 1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脂肪细胞 端粒酶
下载PDF
高危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行预防性改良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露欣 谭亚敏 +6 位作者 施继敏 赵妍敏 余建 胡永仙 来晓瑜 黄河 罗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267-2271,共5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早期预防性改良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预防高危急性白血病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早期预防性改良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预防高危急性白血病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中心行allo-HSCT并接受预防性改良DLI的62例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原发病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状态下输注由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并联合短程小剂量环孢素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结果62例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在距移植中位时间为105.5(59~355)d接受预防性DLI,中位CD3细胞量为3.95(0.4~7.6)×10^7/kg。移植后中位随访33.2(3.4~64.7)个月,41例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其中17例患者复发;共21例患者死亡。3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白血病生存率(leukemia-free survival,LFS)分别为69.6%及63.6%。3年累积复发率及无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9.7%及6.7%。Ⅱ~Ⅳ度及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100 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2.6%和11.3%。3年中重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累积发生率为32.9%。3年无复发无排异生存率(GVHD-free and relapse-free survival,GRFS)为31.7%。结论高危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行改良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能有效预防复发,且不增加GVHD发生率及治疗相关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急性白血病 移植物抗宿主病
下载PDF
Acetamide—45抑制电场刺激引起大鼠离体气道胆碱能收缩的反应
18
作者 卢韵碧 来晓瑜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 2002年第1期73-73,共1页
关键词 Acetamide-45 电刺激 离体气道 胆碱能收缩 抑制作用 抗变态反应药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新单倍体不合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预后分析
19
作者 朱盼盼 吴一波 +4 位作者 刘丽珍 来晓瑜 施继敏 黄河 罗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294-2301,共8页
目的探讨新单倍体不合供者作为二次移植替代供者的移植方案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t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 目的探讨新单倍体不合供者作为二次移植替代供者的移植方案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t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新单倍体不合二次移植的11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原发病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状态下行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6例患者在二次移植后接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预后,初步探索新单倍体不合二次移植的疗效。结果11例患者中位随访9.4(2.9~94.9)个月,3例患者半相合二次移植后因复发而死亡,1例因肺部感染而死亡,余7例均处于原发病缓解生存。二次移植后1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77.9%(95%CI:54.6%~99.9%),无白血病生存率(leukemia-free survival,LFS)为77.9%(95%CI:54.6%~99.9%);半相合二次移植联合DLI的1年OS为83.3%(95%CI:58.3%~99.9%)。二次移植后患者的1年累积复发率为22.1%。结论新单倍体不合二次移植治疗allo-HSCT后复发患者可行;且不显著增加治疗相关的死亡,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移植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复发
下载PDF
抗人间充质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0
作者 廖志雄 沈建根 +1 位作者 来晓瑜 黄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制备抗人间充质干细胞(hM SC s)的单克隆抗体,为鉴定、分选hM SC s奠定基础。方法:以多供体hM SC s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单克隆抗体在细胞及组织中... 目的:制备抗人间充质干细胞(hM SC s)的单克隆抗体,为鉴定、分选hM SC s奠定基础。方法:以多供体hM SC s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检测单克隆抗体在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建立了5个能分泌抗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该组单抗能与人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对所检测的人间充质和非间充质来源的组织和细胞均未见交叉反应,5个单抗的相对亲和力分别为:ZUB1 1×106、ZUB4 1×105、ZUC 3 1×106、ZUE 12 1×105、ZUF10 1×105;表位分析:ZUB1、ZUE 12、ZUF10针对相同的表位,ZUC 3和ZUB4则分别针对不同的表位。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分离培养的hM SC s阳性表达率为ZUB1 87.39%、ZUB4 88.07%、ZUC 3 88.12%、ZUE 12 69.89%和ZUF10 83.67%。结论:5株杂交瘤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均能与人间充质干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为深入研究hM SC s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细胞学 抗体 单克隆 荧光抗体技术 间接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 培养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