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生人社会”中建立“熟人关系”对大学“同乡会”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杨宜音 张曙光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8-181,共24页
本文以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通过分析在读大学生的同乡交往,试图探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在进入"生人社会"后,如何通过同乡会这一特殊的、具有社团组织和关系网络双重特点的平台,适应学校生活,完成身份转换。研究发现,在这一过程... 本文以半结构化的访谈方法,通过分析在读大学生的同乡交往,试图探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在进入"生人社会"后,如何通过同乡会这一特殊的、具有社团组织和关系网络双重特点的平台,适应学校生活,完成身份转换。研究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概念的两种形成机制———"关系化"与"类别化"之间实际发生了相互缠绕、竞争与协商,导致了"关系化"的"我们"概念以新的形式———"关系的类别化"与"类别的关系化"———出现,而看似作为一个组织的同乡会,在性质上却仍然没有脱离差序格局所包含的"关系网"的含义。借此研究,可以窥见社会转型期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过渡的身份协商过程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乡会 生人社会 熟人关系 关系的类别化 类别的关系化 差序格局
下载PDF
理想社区的社会表征:北京市居民的社区观念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宜音 张曙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文章选择以北京市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中两个开放性问题进行的质性文本分析,发现社区居民对理想社区的社会表征主要包括社区环境、社区理念及社区参与三个主要维度。三类社区居民在社区环境方面的看法和要求没有本质上的... 文章选择以北京市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中两个开放性问题进行的质性文本分析,发现社区居民对理想社区的社会表征主要包括社区环境、社区理念及社区参与三个主要维度。三类社区居民在社区环境方面的看法和要求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在社区理念与社区参与两个方面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表征 社区 社区参与 社区理念
下载PDF
人格变迁和变迁人格: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杨宜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共8页
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人格变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心理现代性)的研究,强调的是探讨分别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即将人格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后果来看待,而不是对社会变迁具有建构意义的因素来看待。变迁人格是个体在应对社会... 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人格变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心理现代性)的研究,强调的是探讨分别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即将人格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后果来看待,而不是对社会变迁具有建构意义的因素来看待。变迁人格是个体在应对社会变迁这一重要社会情境而形成的心理特质,是个体知觉和应对变迁的较为稳定的取向。这一新概念,将丰富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人格研究 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 人格变迁 变迁人格
下载PDF
在多元一体中寻找“我们”——从社会心理学看共识的建构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宜音 张曙光 《学术前沿》 2013年第7期23-30,共8页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上下"同心","同心"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重在将"多元"有机地凝聚成"一体"。"社会凝聚力"与"社会共识"是"同心"的两个不同面相...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上下"同心","同心"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重在将"多元"有机地凝聚成"一体"。"社会凝聚力"与"社会共识"是"同心"的两个不同面相。社会凝聚的社会心理机制主要有"关系化"、"类别化"、"镶嵌化"三种,其中"镶嵌化"机制最适宜于构建多元一体关系。"镶嵌化"机制的有效实施,仰赖于对社会结构的扁平化调整。社会共识须藉由政府与群体间、群际间以及群体内的双向沟通来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社会共识 社会表征
下载PDF
自我与他人:四种关于自我边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述要 被引量:31
5
作者 杨宜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1999年第3期58-62,共5页
对80年代以来关于"自我"边界划分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简要述评,这四种理论是Greenwald等人关于"公我"、"私我"和"群体我"的理论,Smpson关于"自足性自我"和&qu... 对80年代以来关于"自我"边界划分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四种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简要述评,这四种理论是Greenwald等人关于"公我"、"私我"和"群体我"的理论,Smpson关于"自足性自我"和"包容性自我"的理论,Markus和Kitayama关于"独立性自我"和"互赖性自我"的理论以及杨中芳关于"个己"与"自己"的概念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边界划分 自我理论 社会心理学
下载PDF
社会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效应 被引量:44
6
作者 杨宜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7,145,共6页
作为一种最为宏观和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异常复杂。社会心态具有共享现实性的特征。从动力建构理论出发提出社会心态的向上模型、向下模型和互动模型,并且对社会心态互动模型中的相关重要变量,如社会认同、情绪感染... 作为一种最为宏观和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异常复杂。社会心态具有共享现实性的特征。从动力建构理论出发提出社会心态的向上模型、向下模型和互动模型,并且对社会心态互动模型中的相关重要变量,如社会认同、情绪感染、去个人化与去个体化、关系化进行阐述,可以进一步探讨社会心态的内部机制。社会心态的形成过程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心理效应,如汇聚效应、多数人与少数人效应、群体极化效应、群体参照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共享现实性 动力建构理论 社会心理效应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过渡性身份认同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宜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6-85,共10页
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从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超过30年的历史,"农民工"这一身份的异质性也在增强。其中平均年龄在26岁,人数接近1亿人,频繁在各地、各行业/企业跳槽的新生代农民工,其身份认同呈现明显的过渡性。这不... 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从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超过30年的历史,"农民工"这一身份的异质性也在增强。其中平均年龄在26岁,人数接近1亿人,频繁在各地、各行业/企业跳槽的新生代农民工,其身份认同呈现明显的过渡性。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渴望成为城市人(趋)而不能,不愿成为农民(避)亦不能,徘徊在以城市居民身份替代农民工身份的过程之外,而且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对他们的双重身份排斥而导致的身份边缘化(半城半乡),以及既不认同农民工身份,也不认同城市居民身份的身份空白化(非城非乡)。本文梳理了认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5个理论视角,试图通过对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涵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群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动态建构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的梳理,为认识农民工身份困境提供理论思考资源。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来自制度性分类,而非个体在身份选择上的徘徊。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还来自制度性分类本身带有的地位高低的结构性,与他们渴望向上流动的动机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他们处于两种力量的角力之中,陷入双重排斥的处境。透过新生代农民工这些身份认同困境,可以看到城乡权力关系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过渡性身份认同 社会类别
下载PDF
社会心态:风险社会中心理共享现实的建构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宜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43-48,共6页
在风险社会中,社会心态具有的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被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从共享的心理现实性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社会中社会心态的社会心理机制及主要构念,并且对社会心态的测量工具的设计发展进行了讨论。社会心态的研究重... 在风险社会中,社会心态具有的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被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从共享的心理现实性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社会中社会心态的社会心理机制及主要构念,并且对社会心态的测量工具的设计发展进行了讨论。社会心态的研究重点是对一个共同体验的形成机制研究,它包括理论构念的特点和性质以及主要构念成分之间的关系。只有理解了这一构念的特征,才可以在选择测量工具和进行数据分析时体现这些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共享现实 社会心态
下载PDF
2015社会心态新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杨宜音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80,共3页
在全球化、大众传播时代,个体与宏观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社会心态透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形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人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抱团取暖的心理资源。2015年非常显著的社会心态特征是社会共识的建构。民众的社会... 在全球化、大众传播时代,个体与宏观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社会心态透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形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人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抱团取暖的心理资源。2015年非常显著的社会心态特征是社会共识的建构。民众的社会表达、交流和寻求共识的需求在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风险应对 风险管理
下载PDF
逆反社会心态解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宜音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62-62,共1页
当我不能自主或独立地做决定时,我会感到沮丧;当我的自由选择权受到限制时,我会商怒;把某人作为榜样要我学习时,我会很反感;当听到政府官员或权威人物告诫人们要如何做时,会让我很厌烦;规则会引发我的抗拒感。这些都是心理学家... 当我不能自主或独立地做决定时,我会感到沮丧;当我的自由选择权受到限制时,我会商怒;把某人作为榜样要我学习时,我会很反感;当听到政府官员或权威人物告诫人们要如何做时,会让我很厌烦;规则会引发我的抗拒感。这些都是心理学家测度逆反心理的量表中设置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很多反映负面情绪的词汇:反感、沮丧、厌烦、恼怒。这正是人在个人意志被剥夺和限制状况下的感受,同时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反心理 社会心态 解析 自由选择权 政府官员 心理学家 负面情绪 个人意志
下载PDF
契约社会还有多远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宜音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3-24,共2页
编者引言 当有陌生人对你说他的钱包丢了,没钱回家,希望你给他一点钱,你不会心生怜悯,而是置之不理,因为你知道,他是个职业骗子;当你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前来帮助时,你也不会心存感激,而是小心谨慎,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 编者引言 当有陌生人对你说他的钱包丢了,没钱回家,希望你给他一点钱,你不会心生怜悯,而是置之不理,因为你知道,他是个职业骗子;当你遇到困难,有陌生人前来帮助时,你也不会心存感激,而是小心谨慎,或者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你害怕他另有所图;当你与外界交往时,尽管打起十二分精神,仍然有种不安全感,因为造假事件频频发生——孔子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社会 信任危机 造假事件 陌生人 安全感 职业 交往
下载PDF
中国网民社会心理分析——第一份来自社会心理学家的专业研究报告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宜音 陈午晴 徐冰 《Internet信息世界》 2000年第4期4-11,共8页
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专业研究报告,研究对象是中国的网民,研究的范畴是社会心理问题。目前,对网民的界定和分析,大都是粗放的,大略的,很少有科学的量化的专业研究结果,实际上,这种研究涉及到如何认识网民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等一系列市... 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专业研究报告,研究对象是中国的网民,研究的范畴是社会心理问题。目前,对网民的界定和分析,大都是粗放的,大略的,很少有科学的量化的专业研究结果,实际上,这种研究涉及到如何认识网民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等一系列市场操作问题,和社会大众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它也是中国目前特别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因为网民是最新型的一种社会群体,而且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群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 互联网 网民
下载PDF
生活动力与积极社会心态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宜音 赵德雷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45-51,共7页
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标志是整个社会充满昂扬蓬勃的生活动力。面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某些低迷、倦怠、茫然等消极情绪与行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目标,既把眼光放得长远,又让目标变得切实可行;需要重新选择自己的社会生活需求,调... 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标志是整个社会充满昂扬蓬勃的生活动力。面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某些低迷、倦怠、茫然等消极情绪与行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目标,既把眼光放得长远,又让目标变得切实可行;需要重新选择自己的社会生活需求,调整需求的关注点,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感强化自信。调整和平衡“需求-目标-体验”的社会生活动力系统,最终将使个体获得积极心态。而当个体的心态汇聚成整个社会的积极情绪基调,这又将为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宏观心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动力 社会心态 目标 预期 努力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与人的变迁:杨国枢有关中国人“个人现代性”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宜音 《社会心理研究》 2001年第3期36-48,共13页
本文对台湾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等人从事的有关中国人个人现代性研究,从理论立场与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与英克尔斯的比较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回顾和评论。
关键词 中国人 杨国枢 社会变迁 个人 述评 现代性研究 心理学家 研究策略 理论立场 研究方法 研究结论 英克尔斯
下载PDF
对“考碗”现象的社会心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宜音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1年第6期26-27,共2页
有这么多的精英投身公共管理,对社会来说是喜是忧?"考碗",是否可以被称为"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翻版?如果要判断这一点,可以利用社会学家关于身份性和获得性这一对概念。公共服务的机构具有类似"铁打的营盘,流... 有这么多的精英投身公共管理,对社会来说是喜是忧?"考碗",是否可以被称为"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翻版?如果要判断这一点,可以利用社会学家关于身份性和获得性这一对概念。公共服务的机构具有类似"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性质?还是这个机构"铁"到了把"兵"浇铸成与营盘同生共死的程度,而把"考"本身具有的获得性意义变成了身份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务员考试 概念 程度 思维形式 社会断裂 身份性 获得性 知识改变命运 性选择 营盘
下载PDF
幸福、剥夺性的“幸福”与幸福城市
16
作者 杨宜音 《中国城市经济》 2011年第5期28-30,共3页
城市承担着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使命,承担着建构“幸福”的使命。从这一点来看,城市突出了社会共同体的“我们感”.突出了“社会”的性质及“社会合作”的目标。有了这样的认识,幸福指数本身的内容就不难界定。
关键词 幸福指数 城市 社会共同体 社会合作 “社会”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排斥反应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吴莹 杨宜音 赵志裕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1-730,共10页
全球化导致文化价值观的跨国界传播,也可能因为侵蚀地方(local)传统文化使人感到恐慌。文化排斥现象就是人们对全球化过程的反应之一,它是指人们为了使传统文化免遭污染而可能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排斥。文化排斥反应出现的前提是双文化... 全球化导致文化价值观的跨国界传播,也可能因为侵蚀地方(local)传统文化使人感到恐慌。文化排斥现象就是人们对全球化过程的反应之一,它是指人们为了使传统文化免遭污染而可能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排斥。文化排斥反应出现的前提是双文化启动效应,即在两种或多种文化共同出现的情境中文化的类别属性被凸显出来。其中,厌恶性情绪是双文化情境激发出文化排斥反应的中介机制。文化排斥反应具有的边界属性:内群体象征性文化被污染、人们感知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性、或存在性动机被唤起、具有较高认知需求、受类别化思维启动、对外来文化认同较低或对内群文化认同较高时,人们更倾向于对外来文化表现出排斥性反应。未来研究将借鉴文化排斥研究范式探讨更广泛的群际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排斥反应 双文化启动效应 符号排斥理论 多元文化主义
下载PDF
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结构及其影响——以云南汉族和少数民族居民调查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文珺 赵志裕 +1 位作者 杨宜音 冯江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75,共12页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社会认同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群际知觉
下载PDF
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社会心态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结项
19
作者 杨宜音 《学术动态(北京)》 2013年第10期14-16,共3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社会心态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2006年申请立项,最近结项。结项报告会由陈光金副所长主持,课题主持人杨宜音研究员做了“社会心态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结项报告,逐一介绍了课题研究目的、研究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社会心态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2006年申请立项,最近结项。结项报告会由陈光金副所长主持,课题主持人杨宜音研究员做了“社会心态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结项报告,逐一介绍了课题研究目的、研究设计、研究实施、研究成果等课题完成的基本过程。杨宜音研究员和王俊秀副研究员还分别报告了该课题的两项最终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题研究 社会心态 中国社科院 预测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申请立项 结项报告
下载PDF
转型期城市居民群际信任的层级性特征--基于深圳、哈尔滨、烟台调查数据的探索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胡琳丽 杨宜音 郭晓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6-55,177,共10页
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以职业为基础的阶层群际信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变得愈加重要。文章采用来自深圳、哈尔滨、烟台三地的群际信任调查数据,探索性地考察了群际信任的结构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主观阶层认同人群中... 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以职业为基础的阶层群际信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变得愈加重要。文章采用来自深圳、哈尔滨、烟台三地的群际信任调查数据,探索性地考察了群际信任的结构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主观阶层认同人群中的表现。研究发现:(1)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群际信任结构和水平具有明显的层级性,职业群体可以分为上位群体、中位群体和下位群体,也相应地显示出上位信任、中位信任和下位信任的群际信任三层结构,且不论地域和主观阶层认同,中位群体得到的群际信任最高,呈现显著的"中位信任优势";(2)社会变迁越是剧烈的地方,如深圳和哈尔滨,越有可能出现群际信任危机,具体表现为上位群体得到的群际信任相对最低,主观认同为社会下层的居民对社会各个职业群体普遍不予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群际信任 主观阶层认同 中位信任优势 城市居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