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家秀 李晓 +5 位作者 李云鹤 何文凤 刘述英 涂建华 林永寿 罗怀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24-27,共4页
本文论述了1990~1994年,四川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异动态。5年来从全省小麦主产区和小麦条锈病常发区的91个县(市),从75个小麦品种(系)和200余个杂交后代材料上收集2018份夏孢子标样,鉴定和重复鉴定... 本文论述了1990~1994年,四川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变异动态。5年来从全省小麦主产区和小麦条锈病常发区的91个县(市),从75个小麦品种(系)和200余个杂交后代材料上收集2018份夏孢子标样,鉴定和重复鉴定了503份标样。鉴定出主要生理小种有条中17号、19号、25号、29号、30号和31号等11个;生理类型有洛10Ⅱ—Ⅴ、洛13Ⅱ—Ⅻ、88-1、88—2等20个;变异类型10个。新发现的条中30和31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监测 四川
下载PDF
四川主要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变异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家秀 张帆 +3 位作者 李晓 李云鹤 刘述英 王心溶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36-141,共6页
通过7年室内外结合监测测定,明确了四川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新发现了对凡6、绵阳11及其大多数衍生品种(系)表现强致病性的条中30、条中31号生理小种;测定出绵阳系列品种、川麦系、川育系、川幅系、川农系、绵农系... 通过7年室内外结合监测测定,明确了四川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新发现了对凡6、绵阳11及其大多数衍生品种(系)表现强致病性的条中30、条中31号生理小种;测定出绵阳系列品种、川麦系、川育系、川幅系、川农系、绵农系及其他小麦系列品种对省内条锈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鉴定出一批抗条中30、条中31号新小种的小麦新品种。提出在全省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加强对新小种变异动态的监测,抓好抗源多样化的研究和应用粉锈宁等药剂处理种子控制病害流行等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生理类型 小种 持久控制
下载PDF
四川小麦主要生产品种(系)分小种抗条锈性鉴定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家秀 李晓 +4 位作者 李云鹤 何文凤 刘述英 罗怀海 王心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6期550-553,共4页
1995年,用优势条锈小种条中29号,条中30,31号及混合菌种对我省60个小麦生产品种(系),进行分小种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我省绝大多数小麦品种(系)抗条中29号及其以前菌系;感条中30和31号新菌系。
关键词 小麦 锈菌目 抗病性 锈病 四川
下载PDF
四川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家秀 李晓 +1 位作者 杨晓蓉 何文凤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574-578,共5页
经过3年在我省玉米主栽区采集的玉米、高梁等作物的带病标样,采用生物方法测定,证明了我省玉米病毒病的优势株系为甘蔗花叶病毒,并查明了该病毒的寄主范围。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病 分布
下载PDF
四川小麦条锈菌对小麦品种(系)毒力频率测定
5
作者 杨家秀 刘正德 +1 位作者 黄光明 李云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A00期88-91,共4页
根据生物间遣传学的观点,从寄主(小麦品种)与病原物(条锈苗)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利用小麦品种(系)与当年小麦条锈菌群体(菌株)相互作用。同一品种(系)多年用不同菌株进行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绵阳系等小麦品种多数... 根据生物间遣传学的观点,从寄主(小麦品种)与病原物(条锈苗)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利用小麦品种(系)与当年小麦条锈菌群体(菌株)相互作用。同一品种(系)多年用不同菌株进行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绵阳系等小麦品种多数在苗期不抗条锈病,毒力频率为42.2~84.7%。条锈菌小种的异变和小麦品种(系)的易变性,是我省条锈病流行和品种抗锈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品种 毒力 测定
下载PDF
玉米青枯病菌分离及田间发病调查
6
作者 杨家秀 李晓 +1 位作者 杨晓蓉 何文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A00期101-103,共3页
1991年对我省6个县(市)的49份玉米青枯病病株进行分离。其中腐霉(Pythium),占75.5%,青霉(Penicjllium),占57.1%;镰刀菌(Fusarium),占12.5%;细菌(Bac-teria),占10.2%;丝核菌(Rhizoctonia),占4.0%。并对9个县(市)的生产推广品种,抗... 1991年对我省6个县(市)的49份玉米青枯病病株进行分离。其中腐霉(Pythium),占75.5%,青霉(Penicjllium),占57.1%;镰刀菌(Fusarium),占12.5%;细菌(Bac-teria),占10.2%;丝核菌(Rhizoctonia),占4.0%。并对9个县(市)的生产推广品种,抗鉴圃和育种圃中的杂交种(组合)及自交系进行了田间抗病性调查,一般发病株率在5%,严重的可达2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青枯病 病菌
下载PDF
1991~1996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被引量:75
7
作者 万安民 牛永春 +7 位作者 吴立人 袁文焕 李高宝 贾秋珍 金社林 杨家秀 李艳芳 毕云青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1,共7页
本文报道了对1991~1996年采自我国16个省和自治区的560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的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1991~1995年,条中29号出现频率为13.6%~32.2%,居于首... 本文报道了对1991~1996年采自我国16个省和自治区的560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的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1991~1995年,条中29号出现频率为13.6%~32.2%,居于首位,但已呈下降趋势,到1996年出现频率仅为5.2%,名列第8;1991~1992年条中25号居第2位(3.6%~8.4%);1993~1995年新命名的条中31号(6.6%~16.7%)和条中30号(5.7%~7.9%)分别上升为第2和第3位,特别是条中31号到1996年已跃居首位(13.0%)。条中21、22、23、26、28号等小种出现频率均较低,且有逐年下降趋势。1994~1996年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的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前者3年分别为19.6%、34.8%和38.2%,后者3年分别为12.2%、20.9%和46.6%。这2个致病类群内分化加剧,到1996年已分别分化为9和12个类型。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0号和31号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小种 生理专化 条锈菌
下载PDF
抗玉米纹枯病材料的鉴定及抗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俊品 唐海涛 +5 位作者 杨家秀 李晓 陈德全 张彪 石永刚 黄宜祥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4-178,共5页
通过1997~2000年抗性鉴定,获得CML270为高抗玉米纹枯病且抗性稳定的抗性材料.该自交系在不同年份,对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纹枯病强致病菌丝融合群AG-1-IA表现高抗(病情指数10左右),抗性表现明显优于国内玉米骨干自交系478和48-2.抗性遗... 通过1997~2000年抗性鉴定,获得CML270为高抗玉米纹枯病且抗性稳定的抗性材料.该自交系在不同年份,对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纹枯病强致病菌丝融合群AG-1-IA表现高抗(病情指数10左右),抗性表现明显优于国内玉米骨干自交系478和48-2.抗性遗传初步分析表明,玉米纹枯病抗性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抗性遗传受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修饰,最少基因数目4~7对.玉米纹枯病抗原的获得为最终解决玉米纹枯病危害提供了技术和材料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 遗传研究 抗性表现 抗性遗传 2000年 菌丝融合群 骨干自交系 抗性鉴定 抗性材料 病情指数 地理来源 数量性状 基因控制 基因修饰 基因数目 分析表 最终解 抗原
下载PDF
1997~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 被引量:50
9
作者 万安民 吴立人 +7 位作者 贾秋珍 金社林 李高宝 王保通 姚革 杨家秀 原宗英 毕云青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1-266,共6页
1997~ 2 0 0 1年采自我国 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上的小麦条锈菌标样 4 0 0 8份 ,其鉴定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状况。 1997年发现了水源 11致病类型 13和 14 ,2 0 0 1年把原Hybrid 4 6致... 1997~ 2 0 0 1年采自我国 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上的小麦条锈菌标样 4 0 0 8份 ,其鉴定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状况。 1997年发现了水源 11致病类型 13和 14 ,2 0 0 1年把原Hybrid 4 6致病类型 3(HY 3)命名为条中 32号。这期间共监测到 4 1个小种和致病类型 ,每年都能监测到的小种和致病类型有 32个 ,为条中 17、19、2 1、2 2、2 3、2 5、2 6、2 8号 ,洛 10 2 ,条中 2 9,洛 13 2、3,条中 30、31、32 ,Hybrid 4 6 4、5、6、7、8,水源 11 2、3、4、5、6、7、8、10、11、12、13和 14。条中2 9、30、31、32号为主要流行小种。 1997~ 2 0 0 0年间条中 31号位居第一 ,出现频率为 10 .8%~ 13.5 % ,其次为条中 32号 (4 .8%~11.7% ) ,由于条中 32号逐年持续上升 ,2 0 0 1年超过条中 31号而位居第一。其次是条中 2 9和 30号 ,两者出现频率基本相当 ,1997~ 1999年条中 2 9号略高位第 3(3.3%~ 4 .0 % ) ,条中 30号位第 4 (2 .6 %~ 3.3% ) ,2 0 0 0~ 2 0 0 1年 ,条中 30号略高位第 3(3.6 %~7.3% ) ,条中 2 9号位第 4 (2 .7%~ 3.1% )。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条中 2 3号、2 5号、2 6号、2 8号和Hybrid 4 6 4、5、7、8,水源 11 3、4、5、7、11、13和 14 ,其它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7~2001年 中国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变化动态
下载PDF
陕甘川重要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凤乐 吴立人 +3 位作者 万安民 宋位中 袁文焕 杨家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89-594,共6页
根据对16个国外和4个国内已知毒性基因的小麦条锈菌反应,结合系谱分析,研究了39个陕西、甘肃、四川省重要小麦品种所具有的抗条锈基因.试验结果显示,已知抗病基因Yr1、2、3、7、9、10、SD、Su等分布在20个品种中,其中11个品种含有Yr9.3... 根据对16个国外和4个国内已知毒性基因的小麦条锈菌反应,结合系谱分析,研究了39个陕西、甘肃、四川省重要小麦品种所具有的抗条锈基因.试验结果显示,已知抗病基因Yr1、2、3、7、9、10、SD、Su等分布在20个品种中,其中11个品种含有Yr9.3个品种对供试菌系均表现抗病反应,2个品种抵抗大多数供试菌系,表明它们具有主效的未知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其它14个品种仅对少数菌系具有抗性,它们可能另有未知抗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抗病基因 品种抗性
下载PDF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gilops tauschii 510抗条锈性状(条中30,条中31)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武云 颜济 +4 位作者 杨俊良 郑有良 余毅 胡晓蓉 杨家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8-41,共4页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tauschi510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CYR30)和条中31(CYR31)高抗-免疫。将Decoy1/Ae.tauschi510与高感品种川育12杂交,获... 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Decoy1/Ae.tauschi510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CYR30)和条中31(CYR31)高抗-免疫。将Decoy1/Ae.tauschi510与高感品种川育12杂交,获得杂种F1和F2群体。对杂种F1和F2群体分小种(CYR30和CYR31)接种鉴定表明,杂种F1抗性反应型与抗病亲本Decoy1/Ae.tauschi510一致,为免疫-高抗;杂种F2群体中免疫-高抗单株与抗-高感单株之比符合两对显性互补基因分离比例即9∶7。分析表明,Decoy1/Ae.tauschi510对条中30、条中31的抗性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种 硬粒小麦 节节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下载PDF
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变异的系统调查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凤乐 吴立人 +2 位作者 徐世昌 杨家秀 刘述英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绵阳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抗条锈育种资源,近10年来的田间调查和变异观察圃试验结果表明,绵阳系小麦已经开始丧失成株抗条锈性。田间标样中分离出两类能侵染绵阳系小麦成株的重要致病类群。新的毒性菌系与条中29号相比,毒性谱更宽... 绵阳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抗条锈育种资源,近10年来的田间调查和变异观察圃试验结果表明,绵阳系小麦已经开始丧失成株抗条锈性。田间标样中分离出两类能侵染绵阳系小麦成株的重要致病类群。新的毒性菌系与条中29号相比,毒性谱更宽,致病范围更广,它们是引起绵阳系小麦丧失抗病性的主要原因。新的毒性菌系的出现和发展及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的丧失,将对我国小麦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致病类群 条锈病 抗病性 变异
下载PDF
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小麦新品种川麦38抗条锈性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颙 杨武云 +4 位作者 郑有良 余毅 胡晓蓉 彭云良 杨家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14-18,共5页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人工合成种
下载PDF
绵阳系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变异研究初报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立人 王凤乐 +5 位作者 万安民 谢水仙 杨家秀 刘正德 瞿宗浦 刘述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71-74,共4页
自1982年以来对绵阳系小麦品种在全国各地抗条锈性变异监测结果表明。1985年始见“小麦抗条锈变异观察圃”中绵阳11和繁6成株期发病。1991年,在四川省部分地区发现绵阳系小麦田间成株期感病。从田间采集的标样中,分离获得对Hy-brid46有... 自1982年以来对绵阳系小麦品种在全国各地抗条锈性变异监测结果表明。1985年始见“小麦抗条锈变异观察圃”中绵阳11和繁6成株期发病。1991年,在四川省部分地区发现绵阳系小麦田间成株期感病。从田间采集的标样中,分离获得对Hy-brid46有稳定毒力的新致病菌系,该菌系毒性基因谱宽于条中29号,对主要生产品种和抗源材料如洛夫林系、繁6、特德、钱保德、伊利亚、绵阳系等有很强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抗病性 条锈病
下载PDF
硬粒小麦SW AHEN 3抗条锈(条中30、31)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武云 余毅 +3 位作者 胡晓蓉 杨家秀 颜济 杨俊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8-20,共3页
硬粒小麦 SWAHEN 3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 30 ( CYR30 )和条中 31 ( CYR31 )免疫 -高抗。为明确 SWAHEN 3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 ,将 SWAHEN 3与高感硬粒小麦品种 Kappli杂交 ,获得杂种F1、F2 群体 ;将 SWAHEN3与川育 1 2等 5个... 硬粒小麦 SWAHEN 3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 30 ( CYR30 )和条中 31 ( CYR31 )免疫 -高抗。为明确 SWAHEN 3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 ,将 SWAHEN 3与高感硬粒小麦品种 Kappli杂交 ,获得杂种F1、F2 群体 ;将 SWAHEN3与川育 1 2等 5个四川高感普通小麦品种杂交 ,获得杂种 F1。对抗×感硬粒小麦杂种 F1、F2 群体分小种 ( CYR30和 CYR31 )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 ,杂种 F1抗性反应与抗病亲本 SWAHEN3一致 ,为免疫 -高抗 ;杂种 F2 群体中免疫 -高抗单株与抗 -高感单株之比符合两对显性互补基因分离比例 9∶ 7。对抗病硬粒小麦×感病普通小麦杂种 F1分小种 ( CYR30和 CYR31 )接种鉴定 ,结果表明 ,杂种 F1抗性反应也与抗病亲本 SWAHEN3一致 ,为免疫 -高抗。分析表明 ,SWAHEN3对条中 30、31的抗性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 ,其抗性基因能在与四川高产小麦的杂交后代中完全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粒小麦 条锈病 抗性遗传 条中30品系 条中31品系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四川玉米纹枯病为害与防治适期研究初报 被引量:11
16
作者 崔丽娜 李晓 +2 位作者 杨晓蓉 杨天智 杨家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81-1183,共3页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了玉米纹枯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纹枯病的为害程度与玉米产量损失呈正相关,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下降;垂直距离5cm和水平距离20cm的纹枯病病菌均能引起玉米植株发病;防治适期为玉米九叶至十一叶期,也正...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了玉米纹枯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纹枯病的为害程度与玉米产量损失呈正相关,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下降;垂直距离5cm和水平距离20cm的纹枯病病菌均能引起玉米植株发病;防治适期为玉米九叶至十一叶期,也正是纹枯病的发病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纹枯病 为害 防治时期
下载PDF
川麦107慢条锈性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小俊 姬红丽 +5 位作者 杨武云 朱华忠 沈丽 杨家秀 彭云良 李跃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5,共5页
通过配制杂交组合川麦107×川育12和川麦107×台长29,研究了小麦品种川麦107的慢条锈性遗传特性和分子标记,以期为该品种慢条锈性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两个组合F1代植株均表现感病,F2代感病、慢条锈植株呈15∶1分离,... 通过配制杂交组合川麦107×川育12和川麦107×台长29,研究了小麦品种川麦107的慢条锈性遗传特性和分子标记,以期为该品种慢条锈性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两个组合F1代植株均表现感病,F2代感病、慢条锈植株呈15∶1分离,表明川麦107慢条锈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用已知与Yr5、Yr15、Yr24和Yr26连锁的SSR标记Xgwm501-2B、Xgwm413-1B、Xgwm11-1B和Xgwm18-1B等检测后,没有扩增出相同的条带,表明川麦107可能不含上述4个基因。初步发现了与该品种2个隐性慢条锈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即Xgwm46-7B和Xgwm648-3D,其中,Xgwm46-7B位于7B染色体,Xgwm648-3D位于3D染色体,分别与慢条锈性基因相距15.9和20.6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107 抗条锈性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致病性和品种抗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晓蓉 李晓 +4 位作者 周小刚 杨家秀 林勇 杨力 杨天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331-333,共3页
从四川雅安、汉源、青神等市(县)已发生的弯孢菌叶斑病的标样中分离纯化出弯 1、弯 2、弯 3、弯 44个菌株,初步明确了其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将4个菌株接种于8个区试对照种和两个抗鉴对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青... 从四川雅安、汉源、青神等市(县)已发生的弯孢菌叶斑病的标样中分离纯化出弯 1、弯 2、弯 3、弯 44个菌株,初步明确了其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将4个菌株接种于8个区试对照种和两个抗鉴对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青神县菌株的致病力明显强于雅安和汉源菌株。4菌株混合接种于239份杂交种(组合)进行抗性鉴定,得到两份高抗品种(95 4,SL98052)、18份抗病品种(Sau2000 9、晋单42等)及61份中抗品种,其余158份品种均表现感病至高感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病原菌 致病性 品种抗性
下载PDF
小麦-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创新材料的选育及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舒焕麟 杨家秀 +1 位作者 杨足君 李光蓉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296-299,共4页
利用小麦 -异源直接杂交法回交结合开放授粉处理 ,在诱发材料制造的条锈病流行条件下 ,从组合Curren cy/小偃 6号 //川育 12号 /3/A30 2中选育出小麦 -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NR98117- 9S等 5个小麦材料。这些材料大都具有与亲本小麦品种... 利用小麦 -异源直接杂交法回交结合开放授粉处理 ,在诱发材料制造的条锈病流行条件下 ,从组合Curren cy/小偃 6号 //川育 12号 /3/A30 2中选育出小麦 -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NR98117- 9S等 5个小麦材料。这些材料大都具有与亲本小麦品种小偃 6号及川育 12号不相上下的农艺性状 ,对条锈生理小种条中 31和混合菌种表现高抗 ,可作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亲本加以利用。文中还讨论了小麦育种中的间接选择在创制小麦 -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上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黑麦 条锈性 染色体代换易位系 抗病育种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晓 杨晓蓉 +3 位作者 何文凤 杨家秀 杨远明 程萌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37-39,共3页
】1993~1995年,对四川和贵州两省的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四川、贵州两省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以1号小种为主,占鉴定总数的74.1%,2号小种占11.8%,3号小种占4.3%,还有... 】1993~1995年,对四川和贵州两省的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四川、贵州两省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以1号小种为主,占鉴定总数的74.1%,2号小种占11.8%,3号小种占4.3%,还有4号小种存在,占3.5%,未定的新生理型占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