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DALY率、死亡人数、死亡率、危险因素等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计算死亡率和DALY率的年度平均百分比变化(annual average percentage change,AAPC)以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死亡率为1139.527人/10万,DALY率为101275.239人年/10万,与1990年相比,均下降了76.23%。其中,男性和女性新生儿的死亡率分别为1230.738人/10万、1033.004人/10万,DALY率分别为109381.824人年/10万、91807.766人年/10万;0~6 d和7~28 d新生儿的死亡率分别为4022.626人/10万、178.166人/10万,DALY率分别为357481.444人年/10万、15844.063人年/10万。1990—2019年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死亡率和DALY率的AAPC均为-4.88[95%CI(-5.17,-4.59)]。小于胎龄儿、早产、环境颗粒污染物和固体燃料燃烧的家庭污染是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相较于1990年,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死亡率、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出生早期男性儿童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儿童,因此应针对小于胎龄儿、早产、环境颗粒物污染、固体燃料燃烧的家庭污染等危险因素制定政策,继续重视孕期保健服务,以期进一步降低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疾病负担。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4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SFTS成人患者的临床资...目的探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4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SFTS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结果共纳入271例SFTS患者,其中生存组215例,死亡组56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95%CI(1.018,1.166)]、病毒载量[OR=2.047,95%CI(1.192,3.514)]、消化道出血[OR=5.368,95%CI(1.635,17.625)]、肺部真菌感染[OR=6.446,95%CI(2.115,19.645)]、血清铁蛋白[OR=8.198,95%CI(1.850,36.340)]是SFTS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AUC值为0.936[95%CI(0.906,0.965)],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后的AUC为0.928[95%CI(0.898,0.960)],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净收益。结论年龄、病毒载量、消化道出血、肺部真菌感染、血清铁蛋白是SFTS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SFTS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辅助临床识别高危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单胎濒死儿发生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为濒死儿综合诊治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出生的154例胎龄≥28周、1 min Apgar评分为0~1分的单胎新生儿为病例组(濒死组),按1...目的探讨单胎濒死儿发生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为濒死儿综合诊治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出生的154例胎龄≥28周、1 min Apgar评分为0~1分的单胎新生儿为病例组(濒死组),按1∶4比例随机选取616例同期出生的单胎非濒死儿(1 min Apgar评分>1分)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濒死儿发生的围生期危险因素。结果濒死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濒死组胎儿水肿、脐带脱垂、羊水Ⅲ度污染、胎盘早剥、臀位、重度子痫前期、母亲产时全麻、产前胎心监护异常、产前胎动减少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产时全麻(OR=34.520)、产前胎动减少(OR=28.168)、胎盘早剥(OR=15.641)、羊水Ⅲ度污染(OR=6.365)、产前胎心监护异常(OR=5.739)、臀位(OR=2.614)是濒死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胎龄较大(OR=0.686)是濒死儿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需对产前胎心监护异常、胎动减少、早产、胎盘早剥、臀位、羊水Ⅲ度污染、全麻手术的产妇引起重视,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防范濒死儿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2020年4个ICU内133例CRE医院感...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2020年4个ICU内133例CRE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ICU内220例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的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susceptible Enterobacteriaceae,CSE)医院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CRE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并对ICU患者感染CRE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CU患者CRE医院感染标本以呼吸道分泌物最为常见(69.9%,93/133),其次是血液(7.5%,10/133)和腹腔分泌物(6.8%,9/133)。其中检出排名前3位的细菌种类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63.9%,85/133)、阴沟肠杆菌(15.0%,20/133)和黏质沙雷菌(6.0%,8/133)。ICU患者感染CRE后30 d死亡率为41.6%,CSE组死亡率为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9,P<0.01)。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极高(≥97%),对庆大霉素(80.8%)、复方新诺明(72.2%)、阿米卡星(51.5%)的耐药率较高,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30.3%)、多粘菌素B(2.9%)、替加环素(2.1%)的耐药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院转入ICU、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碳青霉烯类药物和糖肽类药物使用史为ICU患者医院感染CRE的危险因素。结论ICU内患者发生CRE医院感染的风险不容忽视。临床上对高危患者定期进行CRE筛查,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ICU患者医院感染CRE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心肌炎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依据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利用心肌炎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伤残损失寿命年(YLD)、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及其年...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心肌炎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依据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利用心肌炎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伤残损失寿命年(YLD)、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及其年龄标准化率和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APC)等指标比较分析1990—2019年我国和全球心肌炎水平,并阐述我国不同年龄、性别心肌炎疾病负担情况。结果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心肌炎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上涨幅度分别为47.47%和50.22%,DALY和YLL分别下降了25.59%、28.02%,而YLD上升了89.50%;2019年全球心肌炎的发病例数及死亡例数上升幅度分别为62.19%和65.40%,DALY和YLL分别下降了0.42%、2.53%,而YLD上升了64.21%。2019年,我国心肌炎的发病例数、死亡例数及DALY例数呈现双峰分布,均在小于20岁出现第一高峰。1990—2019年,我国心肌炎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DALY率的AAPC分别为-0.223%(-0.233%,-0.213%)、-0.612%(-0.812%,-0.411%)和-1.759%(-1.909%,-1.609%),而全球则为-0.157%(-0.164%,-0.151%)、-0.257%(-0.395%,-0.117%)和-1.210%(-1.312%,-1.109%)。我国心肌炎的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结论相较于1990年,2019年我国心肌炎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对我国年轻人和老年群体仍有较大威胁,尤其是年轻男性和老年女性,应持续强化心肌炎的诊断流程及防治工作。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血浆维生素C与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的关联性。方法本横断面研究采用2003~2006年和2017~2018年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目的探究血浆维生素C与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的关联性。方法本横断面研究采用2003~2006年和2017~2018年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数据集。排除缺失SII相关指标和血浆维生素C,以及<20周岁和妊娠期妇女的参与者。最终纳入人群依据维生素C水平按照三分位法分为T1组(维生素C<40.3μmol/L,n=4397)、T2组(40.3μmol/L≤维生素C≤62.5μmol/L,n=4365)、T3组(维生素C>62.5μmol/L,n=452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于研究血浆维生素C与SII的线性关系,并采用加权广义加性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进一步探究血浆维生素C水平与SII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287名成年人。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维生素C水平与SII呈显著负相关[-3.07,95%CI(-0.74,-0.16),P<0.01];与最低三分位数人群相比,维生素C最高三分位数人群的SII下降了3.94[95%CI(-60.94,-20.45),P<0.01];在按吸烟状况、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分层的亚组中,这种负相关得以维持;在按性别分层的亚组分析中,维生素C水平与SII的负相关在女性中显著[-0.52,95%CI(-0.96,-0.07),P<0.05],但在男性中无统计学意义;广义加性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结果显示,血浆维生素C水平与SII呈U型关系,拐点为97.72μmol/L。结论血浆维生素C水平与SII呈U型关系,为临床上治疗易发生急性维生素C缺乏的患者提供了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DALY率、死亡人数、死亡率、危险因素等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计算死亡率和DALY率的年度平均百分比变化(annual average percentage change,AAPC)以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死亡率为1139.527人/10万,DALY率为101275.239人年/10万,与1990年相比,均下降了76.23%。其中,男性和女性新生儿的死亡率分别为1230.738人/10万、1033.004人/10万,DALY率分别为109381.824人年/10万、91807.766人年/10万;0~6 d和7~28 d新生儿的死亡率分别为4022.626人/10万、178.166人/10万,DALY率分别为357481.444人年/10万、15844.063人年/10万。1990—2019年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死亡率和DALY率的AAPC均为-4.88[95%CI(-5.17,-4.59)]。小于胎龄儿、早产、环境颗粒污染物和固体燃料燃烧的家庭污染是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相较于1990年,2019年我国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死亡率、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出生早期男性儿童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儿童,因此应针对小于胎龄儿、早产、环境颗粒物污染、固体燃料燃烧的家庭污染等危险因素制定政策,继续重视孕期保健服务,以期进一步降低出生窒息/创伤所致新生儿脑病的疾病负担。
文摘目的探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4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SFTS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结果共纳入271例SFTS患者,其中生存组215例,死亡组56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95%CI(1.018,1.166)]、病毒载量[OR=2.047,95%CI(1.192,3.514)]、消化道出血[OR=5.368,95%CI(1.635,17.625)]、肺部真菌感染[OR=6.446,95%CI(2.115,19.645)]、血清铁蛋白[OR=8.198,95%CI(1.850,36.340)]是SFTS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AUC值为0.936[95%CI(0.906,0.965)],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后的AUC为0.928[95%CI(0.898,0.960)],校准曲线、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净收益。结论年龄、病毒载量、消化道出血、肺部真菌感染、血清铁蛋白是SFTS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SFTS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辅助临床识别高危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单胎濒死儿发生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为濒死儿综合诊治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出生的154例胎龄≥28周、1 min Apgar评分为0~1分的单胎新生儿为病例组(濒死组),按1∶4比例随机选取616例同期出生的单胎非濒死儿(1 min Apgar评分>1分)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濒死儿发生的围生期危险因素。结果濒死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濒死组胎儿水肿、脐带脱垂、羊水Ⅲ度污染、胎盘早剥、臀位、重度子痫前期、母亲产时全麻、产前胎心监护异常、产前胎动减少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产时全麻(OR=34.520)、产前胎动减少(OR=28.168)、胎盘早剥(OR=15.641)、羊水Ⅲ度污染(OR=6.365)、产前胎心监护异常(OR=5.739)、臀位(OR=2.614)是濒死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胎龄较大(OR=0.686)是濒死儿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需对产前胎心监护异常、胎动减少、早产、胎盘早剥、臀位、羊水Ⅲ度污染、全麻手术的产妇引起重视,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防范濒死儿的发生。
文摘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心肌炎疾病负担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依据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数据库,利用心肌炎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伤残损失寿命年(YLD)、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及其年龄标准化率和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率(AAPC)等指标比较分析1990—2019年我国和全球心肌炎水平,并阐述我国不同年龄、性别心肌炎疾病负担情况。结果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心肌炎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上涨幅度分别为47.47%和50.22%,DALY和YLL分别下降了25.59%、28.02%,而YLD上升了89.50%;2019年全球心肌炎的发病例数及死亡例数上升幅度分别为62.19%和65.40%,DALY和YLL分别下降了0.42%、2.53%,而YLD上升了64.21%。2019年,我国心肌炎的发病例数、死亡例数及DALY例数呈现双峰分布,均在小于20岁出现第一高峰。1990—2019年,我国心肌炎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DALY率的AAPC分别为-0.223%(-0.233%,-0.213%)、-0.612%(-0.812%,-0.411%)和-1.759%(-1.909%,-1.609%),而全球则为-0.157%(-0.164%,-0.151%)、-0.257%(-0.395%,-0.117%)和-1.210%(-1.312%,-1.109%)。我国心肌炎的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结论相较于1990年,2019年我国心肌炎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对我国年轻人和老年群体仍有较大威胁,尤其是年轻男性和老年女性,应持续强化心肌炎的诊断流程及防治工作。
文摘目的探究血浆维生素C与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的关联性。方法本横断面研究采用2003~2006年和2017~2018年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数据集。排除缺失SII相关指标和血浆维生素C,以及<20周岁和妊娠期妇女的参与者。最终纳入人群依据维生素C水平按照三分位法分为T1组(维生素C<40.3μmol/L,n=4397)、T2组(40.3μmol/L≤维生素C≤62.5μmol/L,n=4365)、T3组(维生素C>62.5μmol/L,n=452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于研究血浆维生素C与SII的线性关系,并采用加权广义加性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进一步探究血浆维生素C水平与SII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287名成年人。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维生素C水平与SII呈显著负相关[-3.07,95%CI(-0.74,-0.16),P<0.01];与最低三分位数人群相比,维生素C最高三分位数人群的SII下降了3.94[95%CI(-60.94,-20.45),P<0.01];在按吸烟状况、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分层的亚组中,这种负相关得以维持;在按性别分层的亚组分析中,维生素C水平与SII的负相关在女性中显著[-0.52,95%CI(-0.96,-0.07),P<0.05],但在男性中无统计学意义;广义加性模型和平滑曲线拟合结果显示,血浆维生素C水平与SII呈U型关系,拐点为97.72μmol/L。结论血浆维生素C水平与SII呈U型关系,为临床上治疗易发生急性维生素C缺乏的患者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