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根管和根箱法在亚热带细根寿命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熊德成 黄锦学 +1 位作者 陈仕东 杨智杰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9-14,共6页
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植物细根寿命的准确估算仍较为困难,因此寻求一种准确的研究方法对细根寿命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微根管法和根箱法能够在不干扰细根生命过程的前提下连续观测植物细根动态,是一种非破坏性观测方法,被较多地应用于... 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植物细根寿命的准确估算仍较为困难,因此寻求一种准确的研究方法对细根寿命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微根管法和根箱法能够在不干扰细根生命过程的前提下连续观测植物细根动态,是一种非破坏性观测方法,被较多地应用于野外观测。结合课题组多年来运用微根管技术和根箱技术研究中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细根寿命的实例,对微根管法和根箱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包括两种方法的具体实验设计、图片采集及分析、数据处理等,以期为促进对森林生产力和碳源汇控制机理的理解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寿命 微根管法 根箱法 延时摄影 高频自动观测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夏允 徐玲琳 +3 位作者 杨柳明 杨智杰 范跃新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7-1736,共10页
解磷微生物是森林土壤磷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亚热带低磷土壤尤为重要。由于微生物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尚不清楚。为此,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解磷微生物是森林土壤磷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亚热带低磷土壤尤为重要。由于微生物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尚不清楚。为此,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米槠天然林长期氮沉降观测平台,借助16S rRNA和ITS高通量测序以及PICRUSt功能预测方法,探索氮添加对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含量,但显著降低了Resin-P、NaHCO_(3)-P和TPo,表明氮沉降改变了土壤养分平衡,加剧了磷限制。此外,氮添加降低了根瘤菌和伯克霍尔德菌等解磷细菌的丰度,却增加了青霉菌和曲霉菌等解磷真菌的丰度。PICRUSt功能预测进一步发现,存在15种能够编码磷酸酶的基因,并且与对照相比,施氮后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植酸酶等酶基因丰度显著增加。综上,本研究发现施氮加剧了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的磷限制,同时增加了解磷真菌的丰度和磷酸酶的基因丰度来促进有机磷矿化,这可能是氮沉降下驱动米槠天然林土壤磷转化的主要微生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微生物 磷酸酶 高通量测序 PICRUSt功能预测
下载PDF
根系隔离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万冬梅 王云 +3 位作者 杜旭龙 雷骋昊 杨智杰 陈仕东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探究细根和相关菌根真菌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值)的影响,在亚热带杉木成熟林中设置未隔离(NE)、隔离细根(ER)、隔离菌根(EM)3种处理,并在室内设置不同温度梯度(4、10、20、30、40℃)的培养试验,探索根系碳输入改变对土... 为探究细根和相关菌根真菌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值)的影响,在亚热带杉木成熟林中设置未隔离(NE)、隔离细根(ER)、隔离菌根(EM)3种处理,并在室内设置不同温度梯度(4、10、20、30、40℃)的培养试验,探索根系碳输入改变对土壤酶活性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E处理相比,ER、EM处理下土壤的β-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下降(P<0.05),ER、EM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ER处理下土壤的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降低(P<0.05),表明本研究中的土壤酶活性可能主要是由植物细根诱导的;不同隔离处理下3种土壤酶的活性均随着培养温度的上升而不断升高,只有ER、EM处理下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在30~40℃温度区间开始下降;不同隔离处理下土壤酶的Q_(10)值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30℃温度区间达到最大值,该温度区间与土壤温度频率分布最高的温度区间重叠,对应植物生长旺盛的物候期,表明中低纬度森林土壤酶的Q_(10)值与本地植物物候节律存在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温度敏感性 根系碳输入 杉木
下载PDF
增温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及熵值的影响
4
作者 雷骋昊 苏香萍 +4 位作者 王云 陈相标 熊德成 陈仕东 杨智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186-6194,共9页
增温通过改变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代谢状况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然而,有关亚热带地区土壤微生物呼吸如何响应长期土壤增温尚不清楚。以增温7年后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增温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微生物代谢熵的影响。结... 增温通过改变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代谢状况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然而,有关亚热带地区土壤微生物呼吸如何响应长期土壤增温尚不清楚。以增温7年后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增温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微生物代谢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后,微生物生物量碳在8月份和12月份分别降低了32.1%和59.8%(P<0.05)。(2)增温后土壤基础呼吸与底物诱导呼吸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水分添加后,与基础呼吸相比,增温和对照的土壤呼吸在8月显著增加了38.3%和104.8%;葡萄糖添加后,增温和对照的底物诱导呼吸在8月份分别显著增加了113.1%和152.9%,在12月份分别显著增加了118.0%和160.9%(P<0.05)。(3)增温后,微生物代谢熵在12月显著增加了127.7%,8月无显著变化(P<0.05)。(4)在增温和对照处理中,微生物代谢熵与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增温7年后碳的可利用性和水分的降低是影响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微生物呼吸 代谢熵 杉木人工林
下载PDF
增温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5
作者 王云 张宇辉 +4 位作者 冉佳鑫 毛超 熊德成 陈仕东 杨智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619,共9页
为了解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依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外增温试验平台,收集林内凋落物分别布设于对照和增温(+4℃)小区中,对增温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和光谱特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 为了解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依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外增温试验平台,收集林内凋落物分别布设于对照和增温(+4℃)小区中,对增温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质数量和光谱特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残留率随分解时间的增加显著下降,在0~60 d内快速下降了20.08%~23.32%,在60~210 d内缓慢下降了6.35%~10.98%。凋落物源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分解时间增加呈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整体降低了94.15%;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则波动式降低了81.82%;可溶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SUVA254、SUVA260、SUVA280和SUVA370)呈增加-下降-增加的趋势。增温未显著影响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可溶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但可溶性有机碳和有机氮的含量降低了16.72%和25.10%。凋落物分解降低了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机氮含量,改变了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增温虽然降低了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碳、有机氮含量,但未显著改变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和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凋落物分解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光谱特征
下载PDF
增温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影响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旎喆 杨智杰 钟羡芳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全球变暖正深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外生菌根(EM)真菌可与2%的维管植物互惠共生,协助植物吸收养分,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目前大部分研究发现增温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EM真菌的分布、侵染率、探索类型及群落组成等,EM真... 全球变暖正深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外生菌根(EM)真菌可与2%的维管植物互惠共生,协助植物吸收养分,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目前大部分研究发现增温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EM真菌的分布、侵染率、探索类型及群落组成等,EM真菌的改变则可能对寄主植物及土壤碳库产生反馈。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增温对EM真菌影响的研究因区域、树种、增温时长及方式等的不同而出现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因此,今后应加强增温与其他全球变化相关因子的交互实验,同时注重低纬度地区EM真菌以及EM真菌种内及种间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外生菌根真菌 菌根侵染 探索类型 群落组成 全球变化
下载PDF
米槠天然更新林与人促更新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及养分贮量
7
作者 黄建辉 刘源豪 +2 位作者 杜旭龙 熊德成 杨智杰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31-38,共8页
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及其养分特征研究对了解枯枝落叶层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更新林与人促更新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和养分贮量进行研究发现:1)总现存量不受更新方式的影响,而叶现存量... 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及其养分特征研究对了解枯枝落叶层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更新林与人促更新林枯枝落叶层现存量和养分贮量进行研究发现:1)总现存量不受更新方式的影响,而叶现存量天然更新林显著高于人促更新林,天然更新林枝现存量显著小于人促更新林,其他组分不受更新方式影响。2)在未分解层,天然更新林的枝现存量显著高于人促更新林。在半分解层,天然更新林的叶现存量显著高于人促更新林,而人促更新林的枝现存量显著高于天然更新林。3)两个林分同一分解层叶的氮(N)、磷(P)浓度均显著高于枝,而碳(C)浓度则无显著差异。4)2个林分枯枝落叶层的碳氮磷贮量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天然更新林更有利于养分的维持和循环。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应更加关注天然更新方式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枝落叶层 中亚热带 天然更新林 人促更新林 养分贮量
下载PDF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杨智杰 崔纪超 +2 位作者 谢锦升 陈光水 杨玉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5-480,共6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土壤性质的变化。本研究通过中亚热带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次生林、农业用地(橘园和坡耕地)等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后...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土壤性质的变化。本研究通过中亚热带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次生林、农业用地(橘园和坡耕地)等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幅度分别达到52.2%~81.8%和57.9%~172.6%;同时土壤容重增加,pH值升高。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全磷、全钾的影响的规律较为不明显。综合比较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其中20~25°N纬度带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幅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性质
下载PDF
应用小波多尺度分析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智杰 郑裕雄 +6 位作者 陈仕东 刘小飞 熊德成 林伟盛 胥超 杨玉盛 史思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5078-5086,共9页
土壤异养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一直是碳循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利用全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对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异养呼吸进行高频率观测,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技术对高频率实测值与模型... 土壤异养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一直是碳循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利用全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对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异养呼吸进行高频率观测,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技术对高频率实测值与模型估测值间的差值进行分析,探讨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变化机制。结果发现,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年变化范围在0.82—7.11μmol CO_2 m^(-2)s^(-1)之间,全年平均值为2.66μmol CO_2 m^(-2)s^(-1),在7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值。虽然土壤温度和水分双因素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土壤异养呼吸的年变化,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在时间序列上未出现同步变化模式,同时双因素模型估测值与高频率实测值年均值相差18%,其中4—7月模型值低估12%,而8—9月模型值高估15%。进一步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模型误差分析发现,模型值与实测值差异在4—7月主要分布在短周期(32—64 h)和长周期(≥85 d),这可能与生长季节土壤底物有效性提高,大量的易变化碳输入激发原有土壤有机碳分解有关。8—9月差异主要分布在长周期(≥85 d),这可能是干旱造成底物有效性降低,微生物只能利用原有难分解有机碳进行维持代谢。因此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会不仅受到温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且底物有效性变化也可能是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异养呼吸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养呼吸 全自动连续观测 高时间分辨率 连续小波变换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丘脑中央下核和腹外侧眶皮层在针刺镇痛和痛觉调制中的整合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智杰 唐敬师 +1 位作者 袁斌 贾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6-198,共3页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nucleus submedius (Sm) in the medial thalamus and the 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 (VLO)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were involved not only in nociception, but also in modulation of nocicept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nucleus submedius (Sm) in the medial thalamus and the 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 (VLO)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were involved not only in nociception, but also in modulation of nociception. The Sm VLO PAG may constitute a pathway responsble for nociceptive modulation. Activation of this pathway depresses the nociceptive inputs at the spinal and trigeminal levels via the brainstem descending inhibitory system. This pathway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algesia produced by acupuncture evoked inputs from the small afferent fibers. For proving this hypothesis, a series of studies were performed in our laboratory.①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revealed that bilateral electrolytic lesions of the Sm facilitated the radiant heat evoked tail flick (TF) reflex, with the latency of the TF reflex shortening in the rat lightly anesthetized with pentobarbital. If the Sm is purely a nociceptive center, the contrary result should be obtained. Therefore, this result suggests that Sm may be involved in nociceptive modulation, and may exert a tonic descending inhibitory influence on nociceptive transmission.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that unilate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Sm or microinjection of glutamate into Sm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the TF reflex, the jaw opening reflex (JOR), as well as the nociceptive responses of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dorsal horn. All these effects were intensity (or dose) dependent and location specific. Moreover, the Sm evoked antinociception could be markedly reduced or eliminated by electrolytic lesion of ipsilateral VLO or bilateral lesions of ventrolateral or lateral parts of PAG, or by microinjection of GABA into VLO or PAG. Similarly, electrical or chemical activation of VLO also produced antinociception, and this effect was eliminated by lesion or depression of the PAG. These facts suggest that the antinociception produced by activation of Sm is mediated by VLO, leading to activation of the PAG brainstem descending inhibitory system and depression of the nociceptive inputs at the spinal and trigeminal levels. The Sm may be the only modulative center of nociception in the ventromedial thalamus, while the VLO may be the higher center of the pathway of nociceptive modulation consisting of Sm VLO PAG. Recent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Sm VLO PAG pathway may be also involved in modulation of the inflammatory hyperalgesia elicited by formal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Sm could depresse the tonic nociceptive responses (agitation) elicit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formalin into rat sole.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on cell and off cell involved in the descending inhibitory modulation of nociception also exist in the Sm, suggesting that interac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neurons in Sm may be the neuronal mechanisms. ② It was found tha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nd electroacupuncture (EA) stimulation with high intensity for activation of the fine afferent fibers in "acupoints" could activate the neurons in Sm, and markedly depressed the rat TF reflex and the nociceptive responses of neurons in the spinal cord dorsal horn.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produced by high intensity EA could b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by bilateral electrolytic lesions of Sm, or by microinjection of local anesthetic lidocaine into Sm. However, EA stimulation with low intensity for exciting only the large afferent fibers could not activate the Sm neurons, and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produced by such EA stimulation could not be affected by Sm or VLO lesions or application of lidocaine, but could be attenuated significantly by lidocaine application to the anterior pretectal nucleus (AptN). These facts suggest that antinociception produced by high intensity EA stimulation of "acupoints" is mediated by Sm VLO PAG system, but that produced by low intensity EA stimulation is not. This stud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and high intensity EA are likely to act as noxious stimulation to elicit antinociception. ③ Microinjection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中央下核 腹外侧眶皮层 针刺 镇痛 痛觉
下载PDF
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手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智杰 张贤 杜建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手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7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与试验组(25例)。两组均进行中药熏蒸治疗,在此基... 目的探讨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手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7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与试验组(25例)。两组均进行中药熏蒸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腰椎功能锻炼,试验组采用基于肌筋膜链理论的手法治疗,两组均干预2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2周后的临床疗效,干预前、干预2周后的疼痛程度、中医证候评分、腰椎相关指标水平及腰椎功能。结果干预2周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下降更多(P<0.05);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下降更多(P<0.05);干预2周后,两组腰椎曲线指数、椎间隙高度均升高,腰椎矢状位Cobb角均增大,且试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干预2周后,两组ODI评分均下降,且试验组相较于对照组下降更多(P<0.05)。结论基于肌筋膜链理论手法治疗可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增大腰椎矢状位Cobb角,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药熏蒸 肌筋膜链手法 疼痛程度 腰椎功能
下载PDF
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变化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智杰 陈光水 +2 位作者 黄石德 盛浩 杨玉盛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2期39-46,共8页
通过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对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峰值出现在16:00,但坡耕地均出现在14:0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 通过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对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峰值出现在16:00,但坡耕地均出现在14:0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峰变化,呼吸速率在12:00—16:00之间达到一天的最大值,而在6:00达到最小值,但杉木林与木荷林土壤呼吸速率在夏季呈现出不规则的多峰变化,不同季节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杉木林与木荷林不同季节的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幅度较小,果园的最大;土壤呼吸速率的均值大小顺序为:经济林>木荷林>坡耕地>杉木林>果园,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Q10值的季节变化中,杉木、木荷2种人工林用地冬季Q10值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夏季与秋季,而坡耕地、经济林与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春季的Q10值最大,秋季最小;Q10值随土壤碳质量的降低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Q10值
下载PDF
丘脑中央下核内给予吗啡抑制福尔马林诱发的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智杰 谢玉丰 +1 位作者 唐敬师 贾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3-445,共3页
目的 研究丘脑中央下核 (Sm)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Sm内微量注射吗啡 (5 μg ,0 .5 μL)可... 目的 研究丘脑中央下核 (Sm)内微量注射吗啡对大鼠福尔马林试验诱发的腰段脊髓背角c fos蛋白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 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在脊髓背角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Sm内微量注射吗啡 (5 μg ,0 .5 μL)可以明显抑制大鼠后肢跖部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诱发脊髓背角的c fos蛋白表达 ,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2 6 .5 8± 1.79)个 ,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6 2 .0 9± 14 .5 9)个 ],明显减少 (P <0 .0 0 1) ,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可被Sm内微量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1.0 μg ,0 .5 μL)所翻转 ,其c fos阳性神经元数为 (5 5 .5 0± 9.81)个 ,与单独注射吗啡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但与注射生理盐水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中央下核 C-FOS蛋白 吗啡 福尔马林 脊髓背角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威草胶囊对高血脂症大鼠调脂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智杰 胡家才 罗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1051-1053,共3页
目的探讨威草胶囊对高血脂症大鼠血脂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血脂康组、威草胶囊大剂量组、威草胶囊小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饲料饮食造模。造模成功后,各实验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药物灌胃... 目的探讨威草胶囊对高血脂症大鼠血脂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血脂康组、威草胶囊大剂量组、威草胶囊小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饲料饮食造模。造模成功后,各实验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药物灌胃进行干预,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观察不同处理因素对血清TC、TG、LDL-C、HDL-C、ApoAⅠ、ApoB和Lp(a)的影响。结果高脂饲料饮食2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模型组、血脂康组、威草胶囊大剂量组、威草胶囊小剂量组的TC、TG、LDL-C均显著升高,HDL-C均显著降低,证明模型成功。给药4周后,血脂康组、威草胶囊大剂量组、威草胶囊小剂量组大鼠的TC、TG、LDL-C、ApoB、Lp(a)显著低于模型组,HDL-C、ApoAⅠ显著高于模型组。与血脂康组相比,威草胶囊大剂量组TC、TG、LDL-C、ApoB、Lp(a)的水平显著降低,ApoAⅠ、HDL-C的水平显著升高,威草胶囊小剂量组中TC、TG、LDL-C、ApoB、Lp(a)和ApoAⅠ的水平与血脂康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HDL-C的水平明显高于血脂康组。与威草胶囊小剂量组比,威草胶囊大剂量组中TC、TG、LDL-C、ApoB、Lp(a)水平显著降低,ApoAⅠ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威草胶囊可明显调节高血脂症大鼠的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草胶囊 高血脂症 大鼠
下载PDF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2009年河南省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智杰 王川 《当代经济管理》 2012年第2期93-97,共5页
以河南省2009年沪市和深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行为越主动,其财务绩效也就越好。引导上市公... 以河南省2009年沪市和深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越高,行为越主动,其财务绩效也就越好。引导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绩效分析 政策建议
下载PDF
眼针的应用及机理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智杰 李忠仁 《上海针灸杂志》 2007年第9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针灸疗法 眼针 微针
下载PDF
揿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智杰 胡家才 《河北中医》 2019年第2期275-279,共5页
目的观察揿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60例予揿针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 目的观察揿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60例予揿针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肥胖相关指标[体质量、肥胖度(A)、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率(F%)]、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2、3个疗程后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HDL-C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2个疗程后TC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3个疗程后TC、TG、LDL-C均降低(P<0.01),HDL-C升高(P<0.01)。治疗3个疗程后2组TC、TG、H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3个疗程后体质量、A、BMI、F%均降低(P<0.05,P<0.01),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体质量、A、BMI、F%均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F%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结论揿针、常规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均有较好治疗作用,而揿针起效更快,作用持久,综合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高脂血症 针刺疗法
下载PDF
经济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智杰 夏文杰 《当代经济管理》 2007年第2期116-119,共4页
人类社会的会计演进与经济发展是互动的,从会计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会计理论已经和正在受到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会计理论也愈益从经济学中寻求支撑,并将之转换为会计学理论的基础理论架构。本文通过多角度地考察经济学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更... 人类社会的会计演进与经济发展是互动的,从会计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会计理论已经和正在受到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会计理论也愈益从经济学中寻求支撑,并将之转换为会计学理论的基础理论架构。本文通过多角度地考察经济学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更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与会计演进的密切关系和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一、会计理论研究应力求避免就会计论会计的倾向,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会计理论研究使其具有更广大的研究背景和更开阔的研究视野。二、在不断加深、拓宽会计研究视野的同时,会计学者还应该更多关注研究具体问题,尤其中国的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 会计理论 影响
下载PDF
锥栗林土壤呼吸动态变化与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智杰 邹双全 +1 位作者 黄石德 杨少红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9年第4期271-275,共5页
通过LI-6400对闽北锥栗林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温度的变化较为一致,呈单峰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5:00;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峰变化,不同季节里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春季与冬季最高值... 通过LI-6400对闽北锥栗林的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温度的变化较为一致,呈单峰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15:00;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峰变化,不同季节里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春季与冬季最高值出现在13:00,而夏季与秋季分别出现在17:00与15:00;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幅度以冬季较小,春季最大;土壤呼吸Q10值的季节变化中,冬季Q10值最大,夏季最小,Q10值随土壤温度的增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林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Q10值
下载PDF
基于RGB彩色通道的结构化道路车道线检测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智杰 《电子科技》 2015年第1期95-98,共4页
车道线检测是车辆智能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检测准确性,文中采用一种基于RGB颜色特征的车道线检测方法。根据车道线颜色特征设计转移函数标记图像中的车道线区域,并应用基于形态学的边缘检测算法提取车道线边缘,最终检测出车... 车道线检测是车辆智能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检测准确性,文中采用一种基于RGB颜色特征的车道线检测方法。根据车道线颜色特征设计转移函数标记图像中的车道线区域,并应用基于形态学的边缘检测算法提取车道线边缘,最终检测出车道线。文中算法原理简单,在车道线边缘识别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对自动车辆车道线检测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道线检测 颜色特征 交变顺序滤波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