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干姜汤中8种药效组分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7
1
作者 杨颜芳 张贵君 +4 位作者 王晶娟 孙启玉 刘亮 彭慧 向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0-814,共5页
分析测定不同本草所载甘草干姜汤中的8种药效组分,为其建立与临床疗效相对应的质量标准提供技术和思路。甘草干姜汤按照传统煎煮方法制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其药效组分进行测定。流动相(A)0.1%磷酸水溶液-(B)乙腈,梯度洗脱(0~5 min... 分析测定不同本草所载甘草干姜汤中的8种药效组分,为其建立与临床疗效相对应的质量标准提供技术和思路。甘草干姜汤按照传统煎煮方法制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其药效组分进行测定。流动相(A)0.1%磷酸水溶液-(B)乙腈,梯度洗脱(0~5 min,5%~15%B;5~10 min,15%~22%B;10~15 min,22%~26%B;15~30 min,26%~28%B;30~32 min,28%~55%B;32~35 min,55%~60%B;35~40 min,60%~63%B;40~45 min,63%~65%B),流速0.6 m L/min,柱温30℃。所得不同甘草干姜汤中的8种药效组分(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甘草酸、异甘草素、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含量分别为175.68、20.23、10.87、367.79、1.99、29.48、9.93、4.88μg/m L(炙甘草12 g-干姜6 g);243.14、29.87、14.97、624.53、3.29、22.42、14.97、3.14μg/m L(炙甘草12 g-炮干姜6 g);151.42、17.45、8.92、344.03、1.52、24.2、7.17、0.84μg/m L(炙甘草9 g-炮干姜9 g)。本实验所采用的HPLC法快速、可靠,所测得的8种药效组分可作为甘草干姜汤质量控制的科学指标,也为建立与临床疗效相对应、安全、有效、稳定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一个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干姜汤 临床疗效 质量控制 药效组分
下载PDF
醋白芍、炙甘草及其配伍载体中药效组分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朱广伟 张贵君 +7 位作者 孙奕 汪萌 渠磊 向丽 鲁丽娜 武亚楠 杨颜芳 郑婧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143-146,150,共5页
目的:研究醋白芍、炙甘草及其配伍载体中醋白芍及炙甘草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醋白芍、炙甘草单味药及其药对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煎煮法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醋白芍4种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 目的:研究醋白芍、炙甘草及其配伍载体中醋白芍及炙甘草药效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醋白芍、炙甘草单味药及其药对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煎煮法制备供试品溶液,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醋白芍4种药效组分(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分别为:醋白芍(1.07±0.12、0.36±0.02、2.00±0.21、0.37±0.03)mg/m L;醋白芍-甘草(1.89±0.11、0.86±0.05、3.25±0.13、0.52±0.03)mg/m L;醋白芍-炙甘草(1.90±0.09、0.87±0.04、3.30±0.24、0.52±0.01)mg/m L。炙甘草五种药效组分(甘草酸、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苷、异甘草素)含量分别为:炙甘草(6.53±0.25、2.17±0.33、0.52±0.21、0.48±0.23、0.09±0.03、9.79±0.65)mg/m L;炙甘草-焦白芍(5.13±0.32、2.11±0.21、0.47±0.12、0.57±0.22、0.12±0.02、8.40±0.75)mg/m L;炙甘草-炒白芍(6.47±0.33、2.67±0.23、0.56±0.23、0.60±0.23、0.12±0.01、10.42±0.78)mg/m L;炙甘草-醋白芍(8.76±0.35、3.10±0.43、0.79±0.32、0.76±0.34、0.15±0.05、13.56±0.99)mg/m L。结论:配伍影响或改变了药效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改变了药效组分的溶出,最终改变了药效组分在复方汤剂中存在状态。中药治疗作用的关键在于药效组分,包括药效组分的组成及各药效组分之间的比例。药效组分的组成不同,疗效也不同;药效组分的组成相同,但比例不同,疗效也不一样。不同组成的药效组分或不同比例的药效组分分别代表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其根源在于药效组分的不同,应加以区分。因此,对中药药效组分的研究与探讨是解析中药配伍机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白芍 炙甘草 配伍载体 药效组分 变化规律
下载PDF
亚洲柑桔间座壳菌生长条件及纳米试剂室内毒力研究
3
作者 姚廷山 莫其会 +4 位作者 钟林宇 胡军华 晏承泉 李庆春 杨颜芳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11,共7页
为明确重庆市长寿区柑桔砂皮病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及生长条件,筛选新型高效纳米药剂,在“爱媛38”杂柑园采集砂皮病叶片样品,分离纯化菌株,应用形态学方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分离菌株,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 为明确重庆市长寿区柑桔砂皮病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及生长条件,筛选新型高效纳米药剂,在“爱媛38”杂柑园采集砂皮病叶片样品,分离纯化菌株,应用形态学方法和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鉴定分离菌株,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种纳米试剂及3种杀菌剂对分离菌株的抑制率,测定毒力。结果表明,分离鉴定获得病菌1株,综合菌株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比对结果,鉴定菌株为亚洲柑桔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asiana。不同培养基培养的菌株生长性状有明显差异,菌株对甘油、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等碳源的利用效果佳、菌丝扩展速度快,菌株对蛋白胨氮源的利用效果最好;菌株在15~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致死温度为35℃;菌株在pH值5~9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5~7;菌株只在光暗交替培养条件下才出现花瓣状轮纹状菌落。SiO_(2)纳米试剂、土霉素碳量子点(OTC-CQDs)纳米试剂和星状阳离子聚合物(SPc)纳米载体皆对菌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SiO_(2)纳米试剂的抑制作用相对最强、EC_(50)为1.024μg/mL,SPc的抑制作用相对最弱、EC_(50)为6.928μg/mL。40%吡唑醚菌酯·喹啉铜SC、32%噻呋·氟环唑SC和430 g/L戊唑醇SC对菌株具有强抑制作用,EC_(50)值范围为1.024~1.240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砂皮病 形态学鉴定 RDNA-ITS序列分析 碳源 纳米药剂
下载PDF
当归及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鉴别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怡祯 孙素琴 +6 位作者 王晶娟 毛雪莹 肖瑶 吴浩忠 鲁利娜 杨颜芳 向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50-1952,共3页
目的: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当归及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观察药材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规律,为药材整体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用水蒸气蒸馏再水提的方法提取当归的化学成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及二阶导数... 目的: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当归及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观察药材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规律,为药材整体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用水蒸气蒸馏再水提的方法提取当归的化学成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及二阶导数谱分析鉴定当归原药材、当归不同提取物化学成分的红外光谱特征。结果:(1)当归为高蔗糖类药材。(2)当归粉末、乙醚提取物皆于1740 cm-1左右(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有较强、较宽的吸收,而当归水提物及药渣水提物中的羰基吸收峰不明显,说明当归水提物中主要为多糖类成分。而蒸馏液的乙醚提取物中水溶性成分较少,基本为内酯类成分。(3)不同提取方法对当归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先蒸馏再水提药渣的优化工艺相对于直接用水提取,能得到更多的脂溶性成分,还能提取出较多的当归多糖等水溶性成分,扩宽了用药范围,避免了药材浪费。结论:红外光谱分析法能快速、简便地鉴别当归及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优化了药材的提取工艺,为中药当归鉴定和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当归提取物 化学成分 红外光谱
下载PDF
肉桂不同部位及其挥发油的红外光谱宏观表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向丽 张贵君 +6 位作者 赵保胜 杨颜芳 彭慧 武亚楠 孙启玉 刘亮 王晶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7-61,共5页
目的:考察肉桂不同部位(树皮、嫩枝、叶)及其挥发油的红外指纹图谱差异,为研究其不同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特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法。结果:肉桂的树皮、嫩枝、叶原粉末红外光谱整体峰形较相似... 目的:考察肉桂不同部位(树皮、嫩枝、叶)及其挥发油的红外指纹图谱差异,为研究其不同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特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法。结果:肉桂的树皮、嫩枝、叶原粉末红外光谱整体峰形较相似,三者均含有草酸钙、多酚类及糖苷类成分;嫩枝和叶在1 653 cm-1和1 734 cm^(-1)附近的特征峰要明显强于皮,推测嫩枝和叶中饱和脂肪酸酯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要高于皮。采用二阶导数放大后,发现在1 480~1 435 cm^(-1)和1 630~1 580 cm^(-1)时,嫩枝有2个特征峰,而叶在相应位置只有1个特征峰。树皮、嫩枝、叶挥发油红外光谱与桂皮醛的光谱相近,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发现三者挥发油中桂皮醛含量大小依次为树皮>嫩枝>叶;在1 734 cm^(-1)处附近,嫩枝和叶挥发油的峰强要明显大于树皮,说明嫩枝和叶的挥发油中还含有其他结构的酯类化合物。通过比较二阶导数光谱中1 275 cm^(-1)处峰附近的高低,可以进一步区分嫩枝和叶的挥发油。结论: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法,不仅可以分析肉桂不同部位及其挥发油的整体化学成分差异,还可以区分含有相似成分的不同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 树皮 嫩枝 挥发油 红外光谱 二阶导数光谱
原文传递
白芍与赤芍及其醇提物的红外光谱法整体结构解析及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杨颜芳 王晶娟 +5 位作者 张贵君 孙素琴 吴浩忠 郭怡祯 向丽 鲁利娜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508-3512,共5页
目的 运用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光谱技术对白芍、赤芍及其醇提物所含化学成分的红外谱图整体变化规律进行解析和鉴别。方法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技术,对白芍和赤芍及其醇提物进行鉴别分析。结果 白芍、赤芍原药... 目的 运用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光谱技术对白芍、赤芍及其醇提物所含化学成分的红外谱图整体变化规律进行解析和鉴别。方法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技术,对白芍和赤芍及其醇提物进行鉴别分析。结果 白芍、赤芍原药材一维红外光谱显现了草酸钙特征峰和位于950~1 200 cm-1处的淀粉阶梯峰,但峰形、峰位稍有差异;二阶导数处理后,二者在518/517、989 cm-1等处的特征峰得以显现,另外,赤芍在989、1 015、1 052、1 078、1 105、1 161 cm-1的峰强度均高于白芍,且峰形与白芍也不尽相同,这与两者所含淀粉的量和结构差异有关。白芍、赤芍醇提物一维光谱中都有芍药苷的特征峰(1 716、1 451、1 347、1 277、714 cm-1);图谱经二阶导数处理后可以看出两者的峰形、峰位相差较大,这与两者的糖(苷)类量和结构存在差异有关;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两者在887、968、1 008、1 190、1 305 cm-1处均有糖(苷)类化合物的自动峰,不同的是白芍在1 190 cm-1处的自动峰强度最大,赤芍在968 cm-1处的自动峰强度最大,进一步佐证了两者所含糖(苷)类化合物有差异。结论 红外光谱法和二维相关光谱技术提供了大量白芍、赤芍的整体结构信息,递进式地验证了两者所含物质结构和量的差异,可以初步地鉴定白芍和赤芍,为今后系统完整的鉴定工作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赤芍 红外光谱法 二阶导数谱 二维相关谱
原文传递
桂枝甘草汤中10种成分在不同煎煮时间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向丽 张贵君 +5 位作者 王佳琳 郭亚芳 杨颜芳 彭慧 孙启玉 刘亮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期183-187,共5页
目的考察桂枝甘草汤中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苯甲酸钠、香豆素、桂皮醇、桂皮酸、桂皮醛10种成分在不同煎煮时间下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DAD多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不同煎煮时间(10、20、30、40、50、60、90 min)... 目的考察桂枝甘草汤中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苯甲酸钠、香豆素、桂皮醇、桂皮酸、桂皮醛10种成分在不同煎煮时间下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DAD多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不同煎煮时间(10、20、30、40、50、60、90 min)下桂枝甘草汤中10种成分。Hypersil Gold-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 L/min;柱温:20℃;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30 nm(甘草苷、甘草素、苯甲酸钠)、254 nm(甘草酸,桂皮醇)、276 nm(香豆素、桂皮酸、桂皮醛)、370 nm(异甘草苷、异甘草素)。结果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10种成分的总量在30 min处达到最大值,且最终趋向稳定;桂枝中各成分的变化大体上是先增加后减少,在30 min处达到最大值;炙甘草中各成分量的变化除了在40 min处有减少外,基本呈现递增趋势。结论确定桂枝甘草汤的煎煮时间为30 min,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甘草汤 甘草酸 甘草苷 桂皮醛 煎煮时间 HPLC-DAD多波长切换法
原文传递
单因素配伍剂量对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武亚楠 张贵君 +4 位作者 刘亮 彭慧 向丽 杨颜芳 许洪亮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84-90,共7页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汤中配伍饮片生大黄或生甘草剂量改变对该复方药效组分的影响,为该复方的临床合理应用和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DAD同时测定不同配伍的大黄甘草汤中通便止呕的药效组分芦荟大黄素-甘草...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汤中配伍饮片生大黄或生甘草剂量改变对该复方药效组分的影响,为该复方的临床合理应用和中药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DAD同时测定不同配伍的大黄甘草汤中通便止呕的药效组分芦荟大黄素-甘草酸-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波长254 nm),甘草苷-甘草素(波长276 nm),番泻苷B-番泻苷A-异甘草苷-异甘草素(波长360 nm)的含量。结果:大黄甘草汤中生大黄(或生甘草)配伍剂量增加时,生甘草(或生大黄)药效组分均逐渐降低。当大黄与甘草配伍剂量为经方比例12 g/3 g时,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甘草酸的质量分数依次为(1 258.03±35.52),(115.26±7.88),(246.09±4.02),(15.41±0.20),(1 823.44±23.44)μg·g^(-1);番泻苷B,番泻苷A,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质量分数依次为(124.51±0.60),(189.91±7.04),(214.03±6.08),(1 110.60±24.36),(193.83±0.95),(133.21±3.28),(51.26±1.00)μg·g^(-1)。结论:配伍剂量改变时,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的溶出量与经方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其功效随配伍剂量的不同而变化。生大黄(生甘草)的配伍剂量改变对甘草(大黄)、其自身及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总量均有显著影响。生甘草配伍剂量对大黄甘草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强于生大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甘草汤 药效组分 配伍剂量 甘草素 大黄 甘草 大黄酚
原文传递
大黄甘草汤汤剂与煎膏剂中药效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悦萍 张贵君 +4 位作者 向丽 郭亚芳 王佳琳 杨颜芳 彭慧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6期1625-1629,共5页
目的采用HPLC-DAD法分析大黄甘草汤剂和煎膏剂中12种药效组分。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体积流量0.8 mL/min,进样量20μL。二蒽酮类(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时间25 min,柱温30℃,检测波长34... 目的采用HPLC-DAD法分析大黄甘草汤剂和煎膏剂中12种药效组分。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体积流量0.8 mL/min,进样量20μL。二蒽酮类(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时间25 min,柱温30℃,检测波长340 nm),蒽醌类(流动相:乙腈–0.1%磷酸,时间40 min,柱温20℃,检测波长254 nm),黄酮类和三萜类(流动相:乙腈–0.2%甲酸,梯度洗脱,时间55 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276、370 nm)。结果 2种二蒽酮类(番泻苷A、番泻苷B)和5种蒽醌类(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在汤剂中明显低于煎膏剂。而三萜类(甘草酸)和3种黄酮类(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甘草素)的含量在汤剂中高于煎膏剂,特别是甘草苷。煎膏剂中12种成分的总量与汤剂相当。结论煎膏剂的制备方法可能更利于大黄中二蒽酮类和蒽醌类成分的溶出或延缓了二蒽酮类成分的分解,同时抑制了甘草中三萜类和黄酮类成分的溶出或加快了这些成分的分解速度。由于二蒽酮类和蒽醌类是本方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成分,且是君药大黄中主成分,因此大黄甘草煎膏剂可能比汤剂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甘草汤 汤剂 煎膏剂 番泻苷A 番泻苷B HPLC-DAD法
原文传递
黄芪及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鉴别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怡祯 庞文静 +6 位作者 孙素琴 王晶娟 吴浩忠 肖瑶 鲁利娜 向丽 杨颜芳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第5期431-434,共4页
目的:本文通过比较黄芪及其不同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图,为黄芪的化学成分分析和提取分离工艺提供质量参考。方法利用乙醇回流法提取皂苷与黄酮,再用蒸馏水提取药渣中的多糖。对黄芪药材粉末、黄芪水提取物、黄芪醇提物及其药渣水提物的... 目的:本文通过比较黄芪及其不同提取物的红外光谱图,为黄芪的化学成分分析和提取分离工艺提供质量参考。方法利用乙醇回流法提取皂苷与黄酮,再用蒸馏水提取药渣中的多糖。对黄芪药材粉末、黄芪水提取物、黄芪醇提物及其药渣水提物的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谱进行分析。结果黄芪粉末、70%醇提物和80%醇提物皆于1735 cm-1附近(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有较弱、较宽的吸收峰,黄芪水提物中此波长附近的吸收峰不明显。表明黄芪水提物中主要为多糖类成分,含有少量不溶于水的黄酮类成分。醇提物则主要为皂苷类与黄酮类成分,且在一定范围内,黄酮类提取量随乙醇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红外光谱分析法可快速、简便地鉴别黄芪及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类别,为其进一步的质量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黄芪水提物 黄芪醇提物 红外光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