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灭菌的沙质黄潮土和建筑河沙作为生长基质,施加一定量稀释的 Hoagland 营养液,在盆栽条件下比较了来源于扦插苗和实生苗的不同植物对 VA 菌根的依赖性。结果表明除了一般被认为不形成 VA 菌根的菊花外,其余植物接种萄根后,不论株高...用不灭菌的沙质黄潮土和建筑河沙作为生长基质,施加一定量稀释的 Hoagland 营养液,在盆栽条件下比较了来源于扦插苗和实生苗的不同植物对 VA 菌根的依赖性。结果表明除了一般被认为不形成 VA 菌根的菊花外,其余植物接种萄根后,不论株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鲜重和侵染率都大于不接种的对照植物。各种植物对菌根的依赖程度的大小依次为:葡萄、月季、白三叶草、芦笋、非洲紫罗兰、矮牵牛花,玉米、棉花、大豆、烟草、花生、西红柿、绿豆、百合。展开更多
在不灭菌的黄淮海沙质黄潮土和壤质黄潮土中,对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进行了 VA 菌根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 VA 菌根后,提高了它对石刁柏的侵染率,并明显地促进了石刁柏的生长。氮、磷、钾配比为1:0:1时,接种可获得与1:...在不灭菌的黄淮海沙质黄潮土和壤质黄潮土中,对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进行了 VA 菌根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 VA 菌根后,提高了它对石刁柏的侵染率,并明显地促进了石刁柏的生长。氮、磷、钾配比为1:0:1时,接种可获得与1:1:1和1:2:1者相一致的产量;在全量施肥、施肥量减半和不施肥处理中,施肥量减半最有利于 VA 菌根的侵染,植株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和磷量的吸收也优于其它处理。这说明接种 VA 菌根能提高植物对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从而节省了磷肥的用量。展开更多
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 0.84 kg 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 0.6 kg hm-2,桑园在...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 0.84 kg 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 0.6 kg hm-2,桑园在4个月内高达P 1.1 kg hm-2。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形态主要是颗粒态磷(PP),占总流失磷的70%-80%,可溶性磷(DP)仅占20%-30%。在径流携出的可溶性磷总量中,可溶性无机磷(DIP)占30%-40%,可溶性有机磷(DOP)占60%-70%。径流产生的机制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稻田产生的是“机会径流”,蔬菜地等旱地是“开放径流”,而桑园等则是“强化径流”,不同的产流机制决定径流的次数、流量和强度并导致不同的磷素迁移量。太湖流域水稻土磷素向水体排放的警戒值(Break point)为有效磷(P)25-30 mg kg-1,目前该地区水稻土平均的土壤有效磷水平为12-15 mg kg-1;因此常规条件下,未来5-10a内稻田不会形成严重的磷素面源污染威胁。故在城镇郊区、桑园和蔬菜基地周边建立“稻田圈”是防治磷索面源污染有效的生态措施。展开更多
文摘用不灭菌的沙质黄潮土和建筑河沙作为生长基质,施加一定量稀释的 Hoagland 营养液,在盆栽条件下比较了来源于扦插苗和实生苗的不同植物对 VA 菌根的依赖性。结果表明除了一般被认为不形成 VA 菌根的菊花外,其余植物接种萄根后,不论株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鲜重和侵染率都大于不接种的对照植物。各种植物对菌根的依赖程度的大小依次为:葡萄、月季、白三叶草、芦笋、非洲紫罗兰、矮牵牛花,玉米、棉花、大豆、烟草、花生、西红柿、绿豆、百合。
文摘在不灭菌的黄淮海沙质黄潮土和壤质黄潮土中,对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进行了 VA 菌根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 VA 菌根后,提高了它对石刁柏的侵染率,并明显地促进了石刁柏的生长。氮、磷、钾配比为1:0:1时,接种可获得与1:1:1和1:2:1者相一致的产量;在全量施肥、施肥量减半和不施肥处理中,施肥量减半最有利于 VA 菌根的侵染,植株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和磷量的吸收也优于其它处理。这说明接种 VA 菌根能提高植物对土壤磷素的吸收利用,从而节省了磷肥的用量。
文摘太湖流域最近5年的研究表明:单位面积上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是桑园>>菜园≥大田麦季>大田稻季;稻麦轮作田每年向水体排放的磷量为P 0.84 kg hm-2,占当年磷肥用量的2.5%,而菜园地5个月内土壤磷素流失量就达P 0.6 kg hm-2,桑园在4个月内高达P 1.1 kg hm-2。径流迁移的土壤磷素形态主要是颗粒态磷(PP),占总流失磷的70%-80%,可溶性磷(DP)仅占20%-30%。在径流携出的可溶性磷总量中,可溶性无机磷(DIP)占30%-40%,可溶性有机磷(DOP)占60%-70%。径流产生的机制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稻田产生的是“机会径流”,蔬菜地等旱地是“开放径流”,而桑园等则是“强化径流”,不同的产流机制决定径流的次数、流量和强度并导致不同的磷素迁移量。太湖流域水稻土磷素向水体排放的警戒值(Break point)为有效磷(P)25-30 mg kg-1,目前该地区水稻土平均的土壤有效磷水平为12-15 mg kg-1;因此常规条件下,未来5-10a内稻田不会形成严重的磷素面源污染威胁。故在城镇郊区、桑园和蔬菜基地周边建立“稻田圈”是防治磷索面源污染有效的生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