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置入起搏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林纯莹 陈泗林 +5 位作者 蔡清媚 古良 刘烈 陈东骊 梁远红 费洪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5907-5910,共4页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2005-06/2007-09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对象: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2±18)岁。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置入DDD(R)起搏器,心室电极采用主动固定电极置入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于置入前和置入后12个月用SF-36量表及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起搏器置入及起搏参数变化。②生活质量评分变化。③超声心动图评价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全部患者未出现置入并发症,随访12个月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12个月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社会功能、生命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状况方面高于置入前(P均<0.01),而情感角色的变化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5);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充盈时间高于置入前(P均<0.01),Tei指数明显低于置入前(P<0.01)。结论: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未出现置入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林纯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9期701-702,共2页
目的 :探讨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 2 4例病窦综合征和1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3 5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 ,7例阴性。 7例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后和 4例冠状动... 目的 :探讨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 2 4例病窦综合征和1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用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3 5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 ,7例阴性。 7例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后和 4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经硝酸甘油治疗后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结论 :冠心病是引起窦房结或房室结病变主要病因之一 ,通过改善心肌供血可恢复部分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窦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反义基因治疗对H9C2心肌细胞β_1受体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林纯莹 陈泗林 +2 位作者 梁远红 周燕 余细勇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β1受体反义基因对H9C2心肌细胞β1受体mRNA及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寻求最佳转染比率。方法H9C-2心肌细胞,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刺激24h后转染β1受体反义寡核苷酸(β1 antisense oligonucleoti... 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β1受体反义基因对H9C2心肌细胞β1受体mRNA及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寻求最佳转染比率。方法H9C-2心肌细胞,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刺激24h后转染β1受体反义寡核苷酸(β1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β1-AS-ODN),脂质体与β1-AS-ODN的混合摩尔比为2.0、2.5和3.0,分别转染18h、24h和36h;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的形态;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心肌细胞β1受体蛋白的时间表达曲线。实验分为4组:NE组、NE加β1受体反向寡核苷酸(β1 inverse oligonucleotides,β1-IN-ODN)组、NE加β1-AS-ODN组、心肌细胞组,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细胞β1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β1-AS-ODN分布在心肌细胞的胞浆及细胞核中,转染24h效率达70%,此后平缓降低;NE组的心肌细胞β1受体蛋白显著升高;与NE组相比,脂质体与β1-AS-ODN的混合摩尔比2.0、2.5,和3.0的心肌细胞β1受体蛋白显著降低(P<0.05,P<0.01,P<0.05);与心肌细胞组比较,NE组和β1-IN-ODN组的心肌细胞β1受体mRNA和受体蛋白显著升高(P<0.01);与NE组相比,NE加AS-ODN组的心肌细胞β1受体mRNA和受体蛋白显著降低(P<0.01)。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与β1-AS-ODN比率为2.5转染24h效果最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核糖核酸酶H降解靶mRNA,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目的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受体 反义寡核苷酸 心肌细胞
下载PDF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P波变异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4
作者 林纯莹 陈泗林 詹贤章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耳起搏后P波变异和临床预测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76例,Ⅰ组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fully automatic dual chamber pacing, DDD),再分为Ⅰa组(术后无心房颤动)和Ⅰb组(术后... 目的研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耳起搏后P波变异和临床预测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病窦综合征患者76例,Ⅰ组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fully automatic dual chamber pacing, DDD),再分为Ⅰa组(术后无心房颤动)和Ⅰb组(术后有心房颤动);Ⅱ组植入双心房(biatrial synchronous triggered pacing,DDTA)或双心室三腔起搏器(cardiac resychronization therapy pacing,CRT)。自身心率时P波间期和起搏心率时P波间期从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房颤动发生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随访时间(17±14)个月。结果右心耳起搏后Ⅰb组起搏P波宽度比自身P波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右心耳起搏后,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患者的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率高于P波宽度小于130 ms患者,Ⅱ组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4%,较Ⅰ组(47%)减少;在心室起搏心率大于或等于50%时,Ⅰ组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39%)明显高于Ⅱ组(20%)。结论DDD起搏后P波宽度延长可导致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自身P波宽度等于或超出130 ms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高。DDTA或CRT同步起搏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比DDD起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右心耳起搏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下载PDF
单腔双感知和单腔单感知频率应答式起搏器临床应用分析(附62例随访报告)
5
作者 林纯莹 尹滔业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 评价单腔双感知和单腔单感知频率应答式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效应。方法 62 例( 男29 例,女33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年龄20 ~70 岁,起搏器均为频率应答式起搏器,起搏电极16 例为单腔双感知( 气动+ 体动) ... 目的 评价单腔双感知和单腔单感知频率应答式心脏起搏器的临床效应。方法 62 例( 男29 例,女33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年龄20 ~70 岁,起搏器均为频率应答式起搏器,起搏电极16 例为单腔双感知( 气动+ 体动) ,42 例单腔单感知( 体动式),4 例为单腔单感知( 气动式) 。术后半年每月随访一次,半年后三个月随访一次,一年后3 ~6 个月随访一次,随访内容包括HOLTER。结果 62 例随访平均6 年,无发生起搏综合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多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动态心电图检查起搏功能良好。结论 单腔双感知和单腔单感知频率应答起搏器对比,当活动量或通气量增加时,起搏频率随之增加,其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对于心动过缓合并房颤患者,建议采用单腔单感知频率应答起搏器已能达到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应答式起搏器 单感知 双感知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刘烈 陈东骊 +3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梁远红 费洪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在2006~2009年根据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 (1)平均2年随访过程中,共11例患者(3...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在2006~2009年根据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 (1)平均2年随访过程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综合征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阵次),DCM及Brugada综合征各1阵次;室速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一级预防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65例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东骊 刘烈 +2 位作者 梁远红 林纯莹 陈泗林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43-1845,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点、起搏参数和手术并发症。方法选择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高龄(≥80岁)患者为高龄组;同时,随机选取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60岁)患者为老年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点、起搏参数和手术并发症。方法选择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高龄(≥80岁)患者为高龄组;同时,随机选取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60岁)患者为老年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的选择、起搏参数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植入心脏起搏器前心源性晕厥发生率高龄组22例高于老年组10例(33.8%vs15.4%,P<0.05);高龄组并存2种心脏疾病者27例高于老年组12例(41.5%vs18.5%,P<0.05),高龄组和老年组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高龄组合并分支阻滞20例多于老年组8例(30.8%vs12.3%,P<0.05);两组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中穿刺困难、气胸、严重心律失常、心跳骤停,术后囊袋血肿、破裂、切口感染难愈合、电极移位、阈值升高、膈神经刺激或腹肌刺激性收缩、皮肤压迫性坏死、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形成等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高龄患者发生缓慢心律失常时较常合并心源性晕厥,应积极植入心脏起搏器,而且植入起搏器的并发症并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老年人 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下载PDF
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陈燕 刘烈 +3 位作者 陈东骊 林纯莹 陈泗林 梁远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072-2073,共2页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心室自身优先 右心室起搏
下载PDF
左房房性心动过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标测与射频消融 被引量:7
9
作者 吴书林 詹贤章 +6 位作者 杨平珍 李海杰 陈泗林 方咸宏 林纯莹 薛玉梅 陈纯波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4期180-182,共3页
目的 探讨左房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 (Carto)系统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9例左房房速患者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心房 ,实时重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 ;根据电解剖图 ,判断房速类型 :局灶性或大折返性房速 ;... 目的 探讨左房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 (Carto)系统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9例左房房速患者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心房 ,实时重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 ;根据电解剖图 ,判断房速类型 :局灶性或大折返性房速 ;于心房最早激动点处或折返环的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共有 10个房速。在冠状静脉窦 (CS)电极中、远端或近端均记录到相对提早A波 ;9个房速为局灶性房速 ,激动图显示最早激动点位于肺静脉口部 (5个 )、左房后壁 (2个 )、左心耳口部 (1个 )、左心耳体部 (1个 ) ;1个为大折返性房速 ,折返经过右上肺静脉口部与卵圆窝之间关键峡部。 8个局灶性房速在上述最早激动点处消融 ,均成功终止房速 ,1个左心耳体部房速消融失败 ;大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 ,获成功 ;随访 6~ 30个月 ,其中 1例局灶性房速术后次日复发 ,再次消融成功 ;无并发症 ;成功病例手术时间为 90~ 14 0min ,X线照射时间为 8~ 16min。结论 本组结果提示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房房速 ,判断房速类型准确、快速 ;指导消融安全、有效 ,可减少X线照射时间 ,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 ,特别是对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病例尤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房房性心动过速 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 CARTO系统 导管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1 位作者 刘烈 吴书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4 位作者 费洪文 刘烈 陈东骊 梁远红 吴书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336-2338,共3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缓慢心律失常病例128例,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和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室...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缓慢心律失常病例128例,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和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室同步性。结果RVOT组和RVA组QRS时限有差异(P<0.01)。随访6个月心室累计起搏数、起搏阈值及起搏感知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第1、3和6个月,RVOT起搏组的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在RVA组有所降低,第6个月RVOT组的射血分数优于RVA组(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室功能。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是较好的右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间隔部 同步性 超声心动图 组织多普勒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靶点标测与射频消融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书林 杨平珍 +6 位作者 李海杰 陈泗林 郑祥生 欧阳非凡 詹贤章 方咸宏 林纯莹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9年第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有效靶点标测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放电方法。方法67例IVT病人行RFCA治疗。右室IVT(IRVT)和左室IVT(IL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方法寻找靶点,右室流出...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有效靶点标测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放电方法。方法67例IVT病人行RFCA治疗。右室IVT(IRVT)和左室IVT(IL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方法寻找靶点,右室流出道(ROT)IRVT用双大头导管交替标测或放置1根4极或10极电极导管于ROT作为参考电极。采用预设60~70℃渐增功率温控放电进行消融。结果67例IVT消融成功62例,成功率92.5%,其中23例IRVT成功21例,1例靶点位于右室流入道,消融成功,22例位于ROT,20例消融成功;44例IVT成功41例,1例靶点位于左室游离壁,消融成功,43例位于左室室间隔部,40例成功。4例术后出现少量心包积液。结论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是提高IVT消融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渐增功率温控放电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标测 射频导管消融
下载PDF
甲磺酸多沙唑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游凯 陈国伟 +12 位作者 林纯莹 黎莉 王克平 沃金喜 陈端霞 张原力 麦炜颐 林展翼 张梅 曹兆华 刘同涛 高洁 蔡尚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54-356,共3页
目的 :评价甲磺酸多沙唑嗪片 (络欣平 )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近期安全性。  方法 :对 344例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和前瞻性对照研究 ,随机将患者分为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组 (治疗组 96例 ) ,口服盐酸特拉唑嗪组 (对照组 97例 ) ... 目的 :评价甲磺酸多沙唑嗪片 (络欣平 )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近期安全性。  方法 :对 344例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和前瞻性对照研究 ,随机将患者分为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组 (治疗组 96例 ) ,口服盐酸特拉唑嗪组 (对照组 97例 ) ;其他患者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 (开放组 1 51例 ) ,所有患者均服药 4周。  结果 :各组用药后血压均明显下降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治疗组、对照组和开放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 91 6 6 %、 94 85%和 90 0 0 %。治疗组用药后血脂改变突出。各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改变。治疗组头晕、心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 4 5% ,与对照组无差异。  结论 :国产甲磺酸多沙唑嗪片降压效果明显且稳定 ,对调节血脂有益 ,患者依从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 多沙唑嗪 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频率依赖性室房传导及心动过速特点 被引量:3
14
作者 詹贤章 吴书林 +6 位作者 李海杰 杨平珍 陈泗林 方咸宏 钱卫民 林纯莹 阮小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年第4期221-223,共3页
报道4例经导管射频消融证实的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LCAP)空房(VA)传导及心动过速特点。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EPS):①4例均于右空心尖(RVA),其中1例于多个部位(右室流出道、左室及旁道在室端)行分级... 报道4例经导管射频消融证实的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LCAP)空房(VA)传导及心动过速特点。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EPS):①4例均于右空心尖(RVA),其中1例于多个部位(右室流出道、左室及旁道在室端)行分级递增起搏(S1S1),观察VA传导情况;②于高位右房行S1S1及程控期前(S1S2)刺激诱发心动过速,观察有无房室给双径路。结果显示,RVA起搏经LCAP1:1VA传导窗口为40~120m,上限为400~350ms,下限为360~270ms;若RVA起搏周长在窗口之外,VA完全分离或偶经LCAP逆传。其中1例多部位起搏结果与RVA起搏结果相似。4例均对诱发心动过速,周长为330~360ms,但不能持续,A波逆传受阻于旁道而自动终止。提示LCAP若受到3相、4相阻滞或旁道之外如其他旁道竞争传导、房室结逆传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可发生频率依赖性VA传导,EPS诱发的心动过速可能不持续。因此,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LCAP的诊断,避免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旁道 隐匿性 室房传导 心动过速 室上性
下载PDF
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希氏束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 被引量:2
15
作者 詹贤章 吴书林 +5 位作者 杨平珍 李海杰 陈泗林 方咸宏 林纯莹 钱卫民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1年第3期175-176,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治疗希氏束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 (septaltachycardia ,ST)的价值。方法  2 1例ST患者 ,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12例、间隔部房室旁道(SAP) 4例、房间隔下... 目的 探讨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治疗希氏束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 (septaltachycardia ,ST)的价值。方法  2 1例ST患者 ,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12例、间隔部房室旁道(SAP) 4例、房间隔下部房性心动过速 (AT) 5例 ,应用该系统 ,建立三维电解剖图 ,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 ,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 ,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2 1例均消融成功 ;试放电部位、有效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8 9± 3 5 )mm、(8 7± 3 3)mm ;AVNRT12例有效放电过程中均出现间歇性结性心律 ,1例AT心动过速终止后偶见结性逸搏 ;无房室传导阻滞 (AVB)并发症 ;随访 3~ 16个月 ,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应用Carto系统指导RFA治疗ST ,可清楚显示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 ,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及方向 ;通过标识有效放电部位 ,避免出现无效放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O系统 射频消融 间隔部心动过速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Brugada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烈 陈东骊 +3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梁远红 费洪文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480-483,487,共5页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在治疗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Brugada综合征的11例患者植入ICD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ICD...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在治疗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Brugada综合征的11例患者植入ICD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4例(36.36%),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二级预防的患者7例(63.64%)。起搏模式:6例(54.55%)单腔ICD,5例(45.45%)双腔ICD。所有患者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 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随访(17.0±12.7)个月,无漏访。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阵次比例[80%(4/5)vs.90.3%(28/31),P>0.05]和心室颤动发作阵次比例[20%(1/5)vs.9.6%(3/31),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率[75%(3/4)vs.96%(24/25),P>0.05]及除颤治疗成功率[100%(2/2)vs.100%(4/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结论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BRUGADA综合征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横向应变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同步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东骊 汤娇娇 +5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刘烈 张黔桓 梁远红 彭湖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目的通过测量斑点追踪技术在收缩期横向应变的达峰时间,评价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后的机械同步性。方法前瞻性入选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60例,术前心电图示QRS波群<120 ms,二维斑点追踪示左心室横向应变同步性良好。右心室尖(right ventri... 目的通过测量斑点追踪技术在收缩期横向应变的达峰时间,评价不同部位右心室起搏后的机械同步性。方法前瞻性入选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60例,术前心电图示QRS波群<120 ms,二维斑点追踪示左心室横向应变同步性良好。右心室尖(right ventricular apex,RVA)组30例,右心室电极植于心尖部;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组30例,右心室电极植于流出道间隔部。术后1周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测量左心室横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结果起搏前,RVA组左心室17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为(25.62±6.75)ms,RVOT组为(24.33±5.87)m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后,两组17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分别为(226.07±34.57)ms、(125.43±30.39)m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横向应变可作为评价起搏后机械同步性优劣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超声心动图 机械同步性 应变
下载PDF
起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泗林 刘媛 +1 位作者 林纯莹 刘烈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3期200-202,共3页
目的评价起搏治疗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临床症状的长期疗效。方法25例OHCM患者接受起搏治疗,临床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起搏前后室间隔厚度... 目的评价起搏治疗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OHC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及临床症状的长期疗效。方法25例OHCM患者接受起搏治疗,临床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起搏前后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mension,LVEDs)、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跨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gradient,LVOTG)、及二尖瓣前向运动程度(mitral valve 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二尖瓣反流面积(mitral valve area,MVA)的变化。结果OHCM 25例,植入双腔生理性起搏器(DDD)21例,占84%,单腔抑制频率调节起搏(SSIR)4例,占16%。起搏治疗12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5例晕厥发作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改善分别占82.6%和75.0%,LVOTG显著下降,从术前(90±24)mmHg降至术后(37±13)mmHg(P<0.01),IVS、LAD、MVA减少,SAM运动明显改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起搏治疗对OHCM长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心脏起搏器 随访
下载PDF
选择性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19
作者 陈东骊 汤娇娇 +7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刘烈 张黔桓 梁远红 彭湖 陈燕 魏会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51-1554,共4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选择性部位起搏 斑点追踪技术 超声心动图 同步性
下载PDF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短发夹RNA对H9C-2心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20
作者 梁远红 周燕 +4 位作者 刘烈 陈东骊 林纯莹 陈泗林 林曙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短发夹环RNA(shRNA)质粒对H9C-2心肌细胞增殖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构建3种P38MAPK shRNA质粒并测序鉴定,将其转染入H9C-2心肌细胞中,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脏细胞P38...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短发夹环RNA(shRNA)质粒对H9C-2心肌细胞增殖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构建3种P38MAPK shRNA质粒并测序鉴定,将其转染入H9C-2心肌细胞中,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脏细胞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P38MAPK shRNA质粒分布在心肌细胞的胞浆及细胞核中,与心肌细胞组比较,AngⅡ组和shRNA阴性组的P38MAPK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1);与AngⅡ组比较,shRNA1、shRNA2和shRNA3组的P38MAPK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5,P<0.01)。结论 P38MAPK shRNA质粒成功转染心肌细胞,P38MAPK shRNA3质粒能最有效地抑制心肌细胞P38MAPK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短发夹RNA 心肌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