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呋喹替尼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微卫星稳定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后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1
作者 赵文思 柯少波 +3 位作者 陈佳梅 吴勇 张蔡羽天 陈永顺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98-605,共8页
目的评估呋喹替尼单药或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stable,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 目的评估呋喹替尼单药或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stable,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患者三线及以上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4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MMR/MSS型mCRC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未调整模型和倾向性匹配中比较呋喹替尼单药或呋喹替尼联合ICI的预后、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共104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呋喹替尼组33例,呋喹替尼联合ICI组71例。与呋喹替尼组相比,呋喹替尼联合ICI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长(3.0个月vs 4.5个月;HR=0.55,95%CI:0.33~0.89);但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10.1个月vs 13.1个月)、客观缓解率(9.1%vs 11.3%)、疾病控制率(51.5%vs 6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倾向性匹配分析亦获得类似的结果。两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均主要包括手足皮肤反应、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其中呋喹替尼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30.3%,呋喹替尼联合ICI组为36.6%(P=0.529)。结论相比于呋喹替尼,呋喹替尼联合ICI可为pMMR/MSS型mCRC患者的三线及以上治疗带来无进展生存期获益,安全性可控,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结直肠癌 微卫星稳定 呋喹替尼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后线治疗
下载PDF
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癌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柯少波 汪晶 +3 位作者 邱虎 蔡高科 龚毅 陈永顺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23-726,共4页
目的探索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效应。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35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250~500 mg口服,每天1次。对于疾病控制有效的... 目的探索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的一线治疗效应。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治疗的晚期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35例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250~500 mg口服,每天1次。对于疾病控制有效的患者(包括CR、PR和SD)继续给药直至PD或无法耐受或死亡。主要终点为PFS和OS,次要终点为DCR、ORR,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CR 1例,PR 17例,SD 11例,ORR 51.43%,DCR 82.86%,中位PFS 9.7月,中位OS 11.1月。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等,大多3~5级不良反应均可逆,安全性好。结论阿帕替尼可以改善肝癌患者的临床获益、安全有效,是晚期肝癌可选择的一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肝癌 一线治疗
下载PDF
肝癌组织中SMARCC1 mRNA表达变化及其对HepG2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柯少波 邱虎 +2 位作者 石薇 陈佳梅 陈永顺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38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肝癌组织中SMARCC1 mRNA的表达,探讨下调SMARCC1 mRNA表达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SMARCC1mRNA表达,比较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SMARCC1 mRNA表... 目的观察肝癌组织中SMARCC1 mRNA的表达,探讨下调SMARCC1 mRNA表达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RT-PCR法检测SMARCC1mRNA表达,比较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SMARCC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取肝癌HepG2细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iRNA法下调SMARCC1 mRNA表达,对照组加入siRNA阴性对照物。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两组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法观察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肝癌组织中SMARCC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 01)。观察组细胞迁移率低于对照组,穿膜细胞数少于对照组,细胞中MMP-2、MMP-9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均<0. 05)。结论肝癌组织中SMARCC1 mRNA表达升高;下调SMARCC1 mRNA表达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MMP-9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SMARCC1基因 HEPG2细胞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P21ras、FasL在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柯少波 陕声国 +2 位作者 周启星 孙文涛 刘旋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51-54,77,I0002,共6页
目的:研究P21与FasL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血管瘤组织中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中P21ras与FasL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检测不同时期皮肤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织P21... 目的:研究P21与FasL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血管瘤组织中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中P21ras与FasL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检测不同时期皮肤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织P21ras与FasL的平均光密度及其阳性面积率。结果:P21ras在血管瘤增生期的表达与退化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sL在增生期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化期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21ras与FasL在血管瘤的生长中起促进增殖作用,并且二者之间有协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P21ran FASL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SMARCC1基因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柯少波 石薇 +2 位作者 陈佳梅 邱虎 陈永顺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第7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探讨下调SMARCC1基因对肝癌细胞Hep 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iRNA法下调Hep G2细胞的SMARCC1基因,实验分为SMARCC1下调组和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两组细胞24 h、48 h、72 h的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 目的探讨下调SMARCC1基因对肝癌细胞Hep G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iRNA法下调Hep G2细胞的SMARCC1基因,实验分为SMARCC1下调组和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两组细胞24 h、48 h、72 h的增殖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凋亡,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ing检测两组细胞caspase-3和Bcl-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SMARCC1下调组Hep G2细胞24 h、48 h、72 h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SMARCC1下调组晚期凋亡率(7. 3±0. 9%)高于对照组晚期凋亡率(1. 3±0. 1%),P <0. 01。RT-PCR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Bcl-2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Caspase-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比高于对照组,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比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调SMARCC1能抑制肝癌细胞Hep G2的活性,促进其凋亡,其机制与caspase-3和Bcl-2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SMARCC1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胰腺假性囊肿38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1
6
作者 柯少波 龚学东 +1 位作者 张先林 陈季松 《临床外科杂志》 2012年第6期447-448,共2页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38例胰腺假性囊肿,现就其治疗方法优、缺点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38~65岁。均经术前B超或CT证实为胰腺假性囊肿。均有胰腺炎发作史,多发囊肿加例,单... 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38例胰腺假性囊肿,现就其治疗方法优、缺点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38~65岁。均经术前B超或CT证实为胰腺假性囊肿。均有胰腺炎发作史,多发囊肿加例,单发囊肿1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假性囊肿 内引流 外引流
下载PDF
单侧富脂质乳腺癌一例
7
作者 柯少波 陈季松 +2 位作者 张先林 李善平 易慕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11年第5期315-315,共1页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左乳肿块半个月余于2011年1月10日入院。患者既往无手术史,家族中无乳腺癌病史。体格检查:双乳对称,皮肤无红肿,无桔皮样外观,乳头无内陷,无溢液;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6cm×5cm×3cm大小的肿块,... 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左乳肿块半个月余于2011年1月10日入院。患者既往无手术史,家族中无乳腺癌病史。体格检查:双乳对称,皮肤无红肿,无桔皮样外观,乳头无内陷,无溢液;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6cm×5cm×3cm大小的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可推动、轻压痛,皮肤表面无静脉怒张,双腋下及浅表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脂质乳腺癌 单侧 左乳肿块 皮肤表面 浅表淋巴结 体格检查 手术史 患者
下载PDF
肝胃先天性转位伴巨大膈疝及脾破裂胸腹联合一期处理一例
8
作者 柯少波 李善平 +1 位作者 张先林 陈季松 《临床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100-100,共1页
患者,男,34岁,胸腹结合部外伤疼痛1h入院(既往有膈疝病史)。查体:BP90/60mmg,HR98次/分,右肺呼吸音低,腹平,腹肌紧张,上腹压痛,有反跳痛,肠鸣音弱,中下腹叩诊呈浊音,左下腹诊断性穿刺呈血性液。实验室检查:
关键词 胸腹结合部 巨大膈疝 一期处理 脾破裂 先天性 转位 诊断性穿刺 实验室检查
下载PDF
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部III类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先林 陈季松 +2 位作者 柯少波 李政 邓春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620-2622,2626,共4页
目的探讨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和应用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肥胖的腹壁Ⅲ类手术切口患者618例,随机分为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组(A组,n=309)和常规缝合组(B组,n=309)... 目的探讨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和应用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肥胖的腹壁Ⅲ类手术切口患者618例,随机分为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组(A组,n=309)和常规缝合组(B组,n=309)。A组采取腹壁切口清创术后缝合腹壁并联合切口皮下负压引流,B组采取常规术后缝合腹壁各层,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及愈合等级情况。结果 A组中甲级愈合296例,愈合率95.7%(296/309),B组中甲级愈合252例,愈合率81.5%(252/30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乙级愈合8例,愈合率2.5%(8/309),B组中乙级愈合29例,愈合率9.3%(29/30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9例中,发生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为1.61%(5/309);B组309例中,发生切口感染28例,发生率为9.06%(28/309),两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肥胖患者腹部Ⅲ类手术切口采取清创术联合切口皮下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预防切口的感染,促进切口的甲级愈合,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创术 负压引流 切口感染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雄激素受体和载脂蛋白D在腋(臭)区顶泌汗腺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文涛 陕声国 +2 位作者 张端莲 柯少波 刘璇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253-257,266,I0005,共7页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和载脂蛋白D(ApoD)在腋臭患者腋区顶泌汗腺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AR和ApoD蛋白在腋臭患者和正常人腋区具有3种不同分泌时期的顶泌汗腺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和载脂蛋白D(ApoD)在腋臭患者腋区顶泌汗腺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AR和ApoD蛋白在腋臭患者和正常人腋区具有3种不同分泌时期的顶泌汗腺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AR和ApoD蛋白在顶泌汗腺不同分泌时期中表达水平以及在整体汗腺中的表达水平。结果:①腋(臭)区顶泌汗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具有周期性(分泌前期、分泌期和分泌后期)、非同步性分泌的特点;②AR和ApoD蛋白在腋臭患者顶泌汗腺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在正常人顶泌汗腺中的表达水平;③AR和ApoD蛋白在不同分泌时期顶泌汗腺中的表达水平是不相同的;④在腋区顶泌汗腺组织中,ApoD蛋白的表达水平与AR蛋白的表达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结论:腋臭的发病可能与AR和ApoD蛋白在腋(臭)区顶泌汗腺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受体 载脂蛋白D 腋臭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奥曲肽在炎性肠梗阻中对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11
作者 陈季松 彭志红 +2 位作者 张先林 龚学东 柯少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4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炎性介质(IL-6,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25例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对照)10例,奥曲肽组15例,比较两组治疗后2,4,6,10 d的IL-6,TNF-α变化情况和胃肠减压量、肠通气时间。...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炎性介质(IL-6,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25例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对照)10例,奥曲肽组15例,比较两组治疗后2,4,6,10 d的IL-6,TNF-α变化情况和胃肠减压量、肠通气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奥曲肽组IL-6,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胃肠减压量明显减少,肠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应用奥曲肽治疗炎性肠梗阻患者能有效降低机体炎性介质(IL-6,TNF-α)的表达,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炎症性肠梗阻 炎性介质
下载PDF
SMARCC1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柯少波 石薇 +2 位作者 陈佳梅 邱虎 陈永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375-2378,2383,共5页
目的探讨下调SMARCC1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siRNA下调MCF-7细胞SMARCC1基因,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分别采用qRT-PCR法及Western Blot检... 目的探讨下调SMARCC1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siRNA下调MCF-7细胞SMARCC1基因,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分别采用qRT-PCR法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Caspase-3、端粒酶相关基因hTERT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转染后24、48、72和96 h,SMARCC1下调组的MCF-7细胞增殖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且具有时间依赖性;SMARCC1下调组晚期凋亡率(6.8±0.5)%高于对照组晚期凋亡率(0.9±0.1)%;转染24及48 h后检测两组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转染24及48 h后SMARCC1下调组MCF-7细胞端粒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SMARCC1下调组(0.804±0.014)的MCF-7细胞Caspase-3 m RNA表达水平高于于对照组[(0.478±0.005),(t=5.781,P <0.01)];SMARCC1下调组(0.395±0.010)的MCF-7细胞hTERT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739±0.008),(t=6.203,P <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SMARCC1下调组的MCF-7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1);SMARCC1下调组MCF-7细胞的hTERT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下调SMARCC1抑制了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端粒酶活性被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SMARCC1 MCF-7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端粒酶
下载PDF
根治性放化疗后复发食管鳞癌的胶原表达及挽救治疗选择
13
作者 卢宁 朱航加 +6 位作者 黄镇 汪晶 石薇 龚毅 邱虎 柯少波 陈永顺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4-619,共6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病例的胶原纤维变化,以及不同挽救方式的不良反应和生存率差异,为挽救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2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化疗,并出现局部复发...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病例的胶原纤维变化,以及不同挽救方式的不良反应和生存率差异,为挽救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2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接受根治性放化疗,并出现局部复发的137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用Masson染色法测定不同复发时间病例的石蜡样本中胶原纤维表达,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胶原纤维的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依据复发之后的挽救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挽救性手术组、二程放化疗组和免疫化疗组,分析三组患者生存率以及食管气管瘘、出血、心包积液、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复发食管鳞癌中的胶原纤维表达量较原发食管鳞癌明显增高;胶原纤维表达随着复发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7年后复发病例中的胶原纤维表达量和原发食管鳞癌类似。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在挽救性手术组为47%、30%、20%,二程放化疗组为50%、27%、15%,免疫化疗组为72.5%、50%、50%,免疫化疗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具有优于挽救性手术组和二程放化疗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治性放化疗后复发的食管鳞癌中富含胶原纤维,随着复发间隔时间延长,胶原纤维表达量减少;采用挽救性手术、二程放化疗和免疫化疗的挽救治疗方式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局部复发 胶原纤维 挽救疗法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体弱的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14
作者 吴思鹏 邱虎 +4 位作者 张蔡羽天 黄镇 柯少波 周子仪 陈永顺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8期922-927,共6页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体弱的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筛选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确诊的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并纳入体弱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体弱的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筛选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确诊的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并纳入体弱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总结该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纳入的33例患者中,胆囊癌13例、肝内胆管癌17例、肝外胆管癌3例;接受一线治疗18例、二线治疗15例。经联合治疗后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6.7%和90.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8.1个月和13.7个月。7例(21.2%)观察到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未观察到4级或5级TRAEs。结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为体弱的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恶性肿瘤 体弱病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喉返神经显露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季松 张先林 +2 位作者 龚学东 柯少波 黄彩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61-1163,共3页
目的探讨显露喉返神经(RLN)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预防RLN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甲状腺手术患者37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3例)显露RLN行甲状腺手术,对照组(200例)不显露RLN行甲状... 目的探讨显露喉返神经(RLN)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预防RLN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甲状腺手术患者37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3例)显露RLN行甲状腺手术,对照组(200例)不显露RLN行甲状腺手术,比较两组RLN损伤的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共显露RLN 198条,RLN损伤率为0.5%(1/198),6个月内功能恢复,对照组RLN损伤率为6.0%(12/200),其中4例6个月内部分功能恢复,8例永久性损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常规显露RLN径路能有效降低RLN损伤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疾病/外科学 喉返神经/损伤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挽救治疗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永顺 程欣宇 +6 位作者 宋海侠 柯少波 程国威 石薇 邱虎 高熠 陈佳梅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26-829,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挽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2002-2012年符合入组条件患者126例,分别接受挽救性手术、挽救性放化疗和姑息治疗。结果全组126例患者中58例接受挽救性手术、52例行挽救性放化疗、16例接受了...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患者的挽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收集2002-2012年符合入组条件患者126例,分别接受挽救性手术、挽救性放化疗和姑息治疗。结果全组126例患者中58例接受挽救性手术、52例行挽救性放化疗、16例接受了姑息治疗。接受挽救治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16%、4%,接受姑息治疗者生存期均未达到1年(P<0.001)。挽救性手术和挽救性放化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20%、7%与51%、11%、3%(P=0.47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肿瘤T分期和挽救治疗方式为局部复发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01)。挽救性手术感染发生率16%,挽救性放化疗的食管气管瘘和食管纵隔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6%。结论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后局部复发患者挽救治疗可带来生存获益,挽救性手术和挽救性放化疗均为可选方法,但应关注治疗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局部复发/挽救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17
作者 邱虎 柯少波 +1 位作者 蔡高科 陈永顺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9-34,共6页
近10年来,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在系统治疗上取得了快速突破性进展。单一系统治疗对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控制不理想,联合治疗模式是绝大多数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方案。肿瘤微环境的变化是目前抗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靶向治疗、免... 近10年来,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在系统治疗上取得了快速突破性进展。单一系统治疗对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控制不理想,联合治疗模式是绝大多数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方案。肿瘤微环境的变化是目前抗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放射治疗均可诱导原发性肝癌微环境发生变化。因此,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报道1例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依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为部分缓解,患者生存时间>20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生命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电离辐射对不同放射敏感性细胞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的诱导表达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康红 杨慧 +2 位作者 柯少波 周福祥 周云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86-490,共5页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已建立的宫颈癌放射抗拒细胞对比模型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HMGB1)和mRNA诱导表达的差异性,分析HMGB1对宫颈癌放射敏感性调控的可能性。方法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重复照射12次后,传代培养调整细胞状态至细胞增殖稳... 目的 探讨电离辐射对已建立的宫颈癌放射抗拒细胞对比模型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HMGB1)和mRNA诱导表达的差异性,分析HMGB1对宫颈癌放射敏感性调控的可能性。方法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重复照射12次后,传代培养调整细胞状态至细胞增殖稳定,筛选得抗拒细胞系HeLaR。以2、5、10 Gy X射线分别照射亲代HeLa和HeLaR细胞,于照射后0、0.5、2、4、6、12、18、24、36、48 h收集细胞,提取蛋白质和RNA,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样本中HMGB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蛋白水平,2、5、10 Gy X射线照射后,HeLaR细胞在48 h内均表现为HMGB1表达量下降,在48 h达到未照射水平,后有增加趋势,与照射后0 h比较,2、5、10 Gy照射后6-36 h各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74-9.754,P 〈 0.05);相反,HeLa细胞在照射后6 h,其HMGB1表达逐渐增多,尤其在5和10 Gy表现明显,与照射后0 h比较,2 Gy照射后6、12、48 h(t=3.945-4.864,P 〈 0.05)、5 Gy照射后6、36、48 h(t=-2.875-3.295,P 〈 0.05)及10 Gy照射后36、48 h(t=-4.480、-4.517,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mRNA水平其趋势与蛋白水平基本一致。结论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可诱导人宫颈癌细胞中HMGB1的表达变化,且其变化在人宫颈癌放射敏感细胞及放射抗拒细胞中不同。HMGB1可能参与人宫颈癌放射抗拒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簇蛋白B1 放射抗拒 放射敏感性 电离辐射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熠 石薇 +8 位作者 柯少波 陈佳梅 邱虎 韩琛 龚毅 赵文思 汪晨宇 蔡高科 陈永顺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20年第9期618-621,共4页
目的探讨体能状态评分≥3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法、安全性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NSCLC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6... 目的探讨体能状态评分≥3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膜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法、安全性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例NSCLC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57岁(46~74岁)。确诊时均为肺腺癌Ⅳ期;3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第21号外显子突变,2例第19号外显子突变;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ALK)融合突变。肺腺癌治疗后进展出现脑膜转移的时间窗:3例>12个月,3例<12个月,平均为20.3个月。出现脑膜转移时,体能状态评分均≥3分,6例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显示软脑膜线性强化。1例脑脊液中发现癌细胞。4例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1例口服EGFR-TKI治疗,1例口服EGFR-TKI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9个月(2~1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6个月(2~11个月)。结论肺腺癌可能易出现脑膜转移;体能状态评分≥3分的NSCLC脑膜转移患者口服靶向药物联合贝伐珠单抗耐受性好,安全性高,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腺癌 脑膜肿瘤 肿瘤转移 体能状态评分 蛋白激酶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中国皮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30例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佳梅 罗波 +6 位作者 柯少波 石薇 赵文思 邱虎 高熠 高丽娟 陈永顺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20年第6期353-360,共8页
目的探讨我国皮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系统回顾1989年1月至2019年5月文献报道的我国30例皮肤IVLBCL患者资料。总结患者临床表现、生化和影像学特征、诊断特点,分析亚组生存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位发... 目的探讨我国皮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系统回顾1989年1月至2019年5月文献报道的我国30例皮肤IVLBCL患者资料。总结患者临床表现、生化和影像学特征、诊断特点,分析亚组生存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5岁(25.0~83.0岁),22例(73.3%)为女性;均有皮损,其中16例(53.3%)以皮损为首发症状,14例(46.7%)皮损迟发患者以B症状、呼吸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为首发症状。皮损形态多样,76.7%(23/30)位于下腹部和四肢近端。76.2%(16/21)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78.3%(18/23)存在≥2个结外器官侵犯。发病至就诊中位时间2.5个月(0.4~24.0个月),临床误诊率达56.7%(17/30)。30例患者皮肤IVLBCL均经活组织检查确诊,27.3%(6/22)有骨髓侵犯;1例(3.3%)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型,29例(96.7%)为经典型。81.8%(18/22)接受基于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化疗组较未化疗组中位OS时间延长[11.0个月(2.0~60.0个月)比2.0个月(0.7~24.0个月),P=0.002];伴有CNS症状组中位OS时间较无CNS症状组短[2.0个月(0.7~6.0个月)比11.0个月(1.0~60.0个月),P<0.01];以皮损起病且合并其他症状组中位OS时间较以其他症状起病且皮损迟发组长[未到达(2.0~60.0个月)比3.0个月(1.5~24.0个月),P=0.032]。结论皮肤IVLBCL在我国较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其尽早识别并进行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伴CNS症状提示预后不良,及时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肿瘤 淋巴瘤 大B细胞 皮肤疾病 血管性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