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下陶勒盖铁铜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彦博 王继春 +7 位作者 袁硕浦 王建平 翟德高 柳振江 许展 王东星 邱广东 杨永亮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106,共17页
下陶勒盖铁铜矿床是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西部的一处矽卡岩铁铜矿床,同时也是北山成矿带旱山地块古生代活动陆缘矽卡岩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其成矿与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有密切的时空联系,为查明二者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特征... 下陶勒盖铁铜矿床是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西部的一处矽卡岩铁铜矿床,同时也是北山成矿带旱山地块古生代活动陆缘矽卡岩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其成矿与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有密切的时空联系,为查明二者的形成时代、岩浆源区特征及其与矿化之间的关系,笔者开展了对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岩均具高SiO_(2)、Al_(2)O_(3)含量和高碱含量,低MgO含量,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花岗闪长岩具Eu负异常和弱Ce正异常,亏损Ta、Nb、Ti和P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二长花岗岩具弱Eu负异常和Ce正异常,亏损Nb、Ti和P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和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这些特征表明二者均属钙碱性I型花岗岩。获得花岗闪长与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1.7±4.8)Ma和(460.1±4.9)Ma,指示该矿床东矿段和西矿段成岩及与其相关的成矿作用分别发生于晚奥陶世和中奥陶世。综合分析认为,下陶勒盖铁铜矿床形成于中—晚奥陶世陆缘弧构造环境,与洋盆俯冲产生的挤压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陶勒盖铁铜矿床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中国硒矿的矿床类型、分布与资源潜力
2
作者 王冠智 刘家军 +4 位作者 柳振江 汪啸 张斌 王泽琳 汪林炜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0,共12页
作为战略性新兴矿产之一的硒,在电子、化工、医学、半导体、光伏、空间探测等产业的众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目前,中国的硒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摸清中国硒资源的家底,合理利用和开发硒资源,是保障国家硒资源战略安全,推动相关产业高... 作为战略性新兴矿产之一的硒,在电子、化工、医学、半导体、光伏、空间探测等产业的众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目前,中国的硒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摸清中国硒资源的家底,合理利用和开发硒资源,是保障国家硒资源战略安全,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中国92个硒矿床进行了资料收集与整理,归纳总结了中国硒矿床的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硒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硒矿床的成因类型主要为岩浆熔离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岩浆热液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浅成中低温热液型、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型;中国硒矿床自元古代到新生代均有产出,但大部分集中在中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和早古生代,其他时代的硒矿床数量较少。根据中国硒矿床的矿床类型、分布特征,划分南阿尔泰-北准噶尔、东天山、阿拉善、北祁连、西秦岭南亚带、东秦岭、湘鄂西-黔中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共8个中国潜在硒矿资源矿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矿产 硒资源 资源储量 硒矿类型 成矿时代
下载PDF
胶东西北部金矿剥蚀程度及找矿潜力和方向--来自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39
3
作者 柳振江 王建平 +3 位作者 郑德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刘家军 刘俊 付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597-3611,共15页
矿床形成后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变化,区域隆升与剥蚀是影响矿床变化保存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构造-热年代学是目前广泛运用于研究区域隆升剥蚀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最大金矿集中区———胶东西北部金矿及赋矿围岩玲珑花岗岩为研究对象... 矿床形成后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变化,区域隆升与剥蚀是影响矿床变化保存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构造-热年代学是目前广泛运用于研究区域隆升剥蚀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最大金矿集中区———胶东西北部金矿及赋矿围岩玲珑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构造-热年代学引用到矿床成矿后变化与保存研究。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测试获得玲珑花岗岩距今110Ma以来的隆升演化历史,结果显示岩体剥蚀速率很小,平均0.0303±0.0044mm.a-1,自金矿形成后区域热-构造运动趋于平静,这对矿床的保存非常有利。胶东金矿成矿深度范围集中于4~10km,根据剥蚀速度计算玲珑花岗岩剥蚀量仅为2.0~4.2km,远未达到金矿最大成矿深度。当前本区金矿勘探和开采深度普遍小于2km,深部金矿找矿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西北部金矿区 玲珑花岗岩 裂变径迹 构造-热年代学 隆升剥蚀 找矿潜力
下载PDF
胶东南宿花岗岩中辉钼矿的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柳振江 王建平 +1 位作者 刘家军 付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83-484,共2页
胶东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之一,此外本区还发育福山邢家山接触交代-斑岩型钼钨矿床、牟平孔辛头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栖霞尚家庄斑岩型钼矿、荣成冷家热液蚀变型钼矿等一系列大中型钼(钨)矿床以及一些小矿(化)点(《中国矿床发现史?山... 胶东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之一,此外本区还发育福山邢家山接触交代-斑岩型钼钨矿床、牟平孔辛头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栖霞尚家庄斑岩型钼矿、荣成冷家热液蚀变型钼矿等一系列大中型钼(钨)矿床以及一些小矿(化)点(《中国矿床发现史?山东卷》编委会,1996;孔庆友等,2006;王虹等,2006)。本区金矿和钼钨铜等矿床赋矿岩石基本为中生代花岗岩类。胶北隆起区构造岩浆活动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 中生代花岗岩类 胶东 钼钨矿床 伟德山超单元 接触交代 铜钼矿床 斑岩型 岩体 构造岩浆活动
下载PDF
胶东西北部玲珑岩体晚中生代以来隆升剥蚀对金矿形成后变化保存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柳振江 王建平 刘俊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胶东西北部 岩体抬升 隆升剥蚀 晚中生代 金矿床 玲珑花岗岩 抬升速率 裂变径迹年龄 胶东地区 保存
下载PDF
大巴山寒武纪大型钡矿带沉积环境示踪 被引量:3
6
作者 柳振江 刘家军 +3 位作者 杨艳 王建平 张静 石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305-306,共2页
  以硫酸钡(重晶石)形式存在的钡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碳酸钡(毒重石)形式存在的钡矿床,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然而,在扬子地块北缘的大巴山一带的下寒武统硅岩建造中,既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又广泛发育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毒重石矿...   以硫酸钡(重晶石)形式存在的钡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碳酸钡(毒重石)形式存在的钡矿床,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然而,在扬子地块北缘的大巴山一带的下寒武统硅岩建造中,既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又广泛发育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1-3].本文运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大巴山一带寒武纪大型毒重石、重晶石矿床的沉积环境进行示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晶石矿床 毒重石矿床 有机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大巴山
下载PDF
大巴山寒武系毒重石成矿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柳振江 刘家军 +1 位作者 杨艳 王建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295-297,共3页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并不多见.然而,在扬子地块北缘的大巴山一带的下寒武统硅岩建造中,既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又广泛发育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并不多见.然而,在扬子地块北缘的大巴山一带的下寒武统硅岩建造中,既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又广泛发育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Wang Z.等,1991;刘家军等,2004;高怀忠,2005).本文通过对大巴山一带寒武纪大型毒重石矿带进行氢-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探讨毒重石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 展开更多
下载PDF
内蒙古甲乌拉大型Pb-Zn-Ag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翟德高 刘家军 +7 位作者 王建平 要梅娟 刘星旺 柳振江 吴胜华 付超 王守光 李玉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内蒙古甲乌拉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矿体分布完全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辉钼矿及磁铁矿等。文中重点分析了... 内蒙古甲乌拉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矿体分布完全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辉钼矿及磁铁矿等。文中重点分析了矿床的硫、氢、氧、碳和铅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硫化物δ34S集中为1.37‰~4.10‰,平均为3.10‰(n=13),极差为2.73‰;石英和方解石δ18Owater的变化范围较大(-18.96‰~+1.08‰)(n=9),均值为-11.36‰;δDV-SMOW的变化范围比较集中(-133.6‰~-103.4‰)(n=9);27件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228 3~18.758 7、207Pb/204Pb=15.457~15.880和208Pb/204Pb=37.841~39.049,矿床的铅组成基本为正常的放射性成因铅;方解石δ13CV-PDB变化范围为-5.2‰~-8.4‰,平均为-6.8‰(n=2)。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及方解石的碳同位素均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的岩浆活动;石英和方解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晚期加入了大量加热补给的大气降水;铅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中铅的来源主要为幔源,矿床形成过程中混入少量的壳源铅。矿床稳定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的岩浆热液,特别与燕山晚期的火山—次火山热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的加入对矿床成矿元素的聚集和沉淀也起到有利作用。成矿作用的发生是在一种总硫浓度比较低、中等氧化环境、相对开放的非平衡体系中进行的。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一种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的过程。甲乌拉大型Pb-Zn-Ag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火山—次火山热液脉状银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Zn-Ag矿床 稳定同位素组成 火山-次火山热液 甲乌拉 内蒙古
下载PDF
西秦岭地区金矿类型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35
9
作者 刘家军 刘冲昊 +6 位作者 王建平 朱赖民 张静 翟德高 王银宏 柳振江 张方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6,共16页
西秦岭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矿集区之一,除产出少数夕卡岩型金矿床外,几乎所有的其他金矿床都可归并为造山型、卡林型和类卡林型3种类型。研究表明,西秦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而金矿成矿主要集中在晚三叠世,它们... 西秦岭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矿集区之一,除产出少数夕卡岩型金矿床外,几乎所有的其他金矿床都可归并为造山型、卡林型和类卡林型3种类型。研究表明,西秦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而金矿成矿主要集中在晚三叠世,它们都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碰撞导致的秦岭造山作用的产物。西秦岭地区造山型金矿床主要赋存在泥盆系和石炭系一套复杂的构造变形和区域变质的绿片岩相岩中,主要受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成矿元素组合主要为Au-Ag。矿石中含有大量显微自然金、银金矿,明金可见。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流体。由造山作用引起的强烈构造运动为成矿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为矿质沉淀提供了有利的场所。虽然一些造山型金矿床与中酸性岩体相邻,但矿化与岩浆活动不具直接的成因关系。西秦岭地区卡林型金矿床主要产于轻微变质的寒武系至三叠系沉积岩中,明显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金矿床中的金以超显微金和存在于含砷黄铁矿与毒砂晶格中的固溶体金为主。成矿元素组合为Au-As-Hg-Sb-Ba。成矿流体由早期形成的地层水被后期大气降水补给活化形成,也有部分岩浆水或变质水的加入。在伸展背景下大气降水通过循环演化形成了较浅层次的流体系统,导致Au等成矿元素发生沉淀而形成浸染状矿石。西秦岭地区类卡林型金矿床主要产于浅变质沉积岩建造中,受脆-韧性剪切带的控制,并形成于花岗岩岩体附近。与造山型、卡林型金矿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类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与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矿石中存在显微自然金,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和碲化物。成矿热液主要是岩浆水与变质水、建造水的混合流体。与造山型金矿床类似,流体不混溶导致类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金矿类型 成矿特征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南秦岭大型钡成矿带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物标示物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家军 柳振江 +3 位作者 杨艳 杨丹 冯彩霞 谢徽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48,共10页
在南秦岭一带的下寒武统硅岩建造中,既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又发育大量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通过对矿床中岩矿石的热解、有机碳分析、氯仿沥青"A"抽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研究,认为含矿地层中有机... 在南秦岭一带的下寒武统硅岩建造中,既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又发育大量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通过对矿床中岩矿石的热解、有机碳分析、氯仿沥青"A"抽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研究,认为含矿地层中有机质的先质母体为菌藻类生物,某些生物标志物指标指示了沉积环境为封闭的缺氧环境。有机质演化受热和生物降解双重作用影响,接近和达到了成熟阶段。在含矿岩石与矿石中,Ba与有机碳含量具有不协调的负相关趋势,有机质成熟度越高,越利于Ba的富集。钡的超常富集,不仅是一个消耗大量有机碳的过程,而且是有机质成熟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晶石矿床 毒重石矿床 钡成矿带 有机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 沉积环境 南秦岭
下载PDF
Au-(Ag)-Te-Se成矿系统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刘家军 翟德高 +6 位作者 王大钊 高燊 尹超 柳振江 王建平 王银宏 张方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9-98,共20页
根据金矿床中碲、硒赋存特点与富集程度,可将Au-(Ag)-Te-Se成矿系统的矿床成因类型划分为:(1)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2)造山型金矿床;(3)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4)碱性-偏碱性侵入岩型金矿床;(5)斑岩型(铜)金矿床;(6)夕卡岩型(铜)金矿... 根据金矿床中碲、硒赋存特点与富集程度,可将Au-(Ag)-Te-Se成矿系统的矿床成因类型划分为:(1)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2)造山型金矿床;(3)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4)碱性-偏碱性侵入岩型金矿床;(5)斑岩型(铜)金矿床;(6)夕卡岩型(铜)金矿床;(7) VMS型金多金属矿床。碲、硒都是亲地幔的元素,侵入岩与火山岩是Au-(Ag)-Te-Se成矿系统中碲、硒的重要来源,黑色岩系也是硒的重要来源。温度、pH、氧逸度等是控制Te、Se的迁移与富集的重要因素。Au-(Ag)-Te-Se成矿系统的成矿机制与岩浆脱气、流体-熔体分离、水-岩反应、流体沸腾与混合、有机作用密切相关。其中岩浆脱气、流体-熔体分离、流体沸腾与流体混合是碲化物型金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而水-岩反应、流体混合、有机作用是硒化物型金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在成矿过程中,先期形成一些亚稳定或不稳定的过渡态矿物易发生固溶体分离作用,或是不饱和流体与已形成的矿物发生溶解-再沉淀作用,导致矿石具有丰富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Au-(Ag)-Te-Se成矿系统 矿床成因类型 成矿作用
下载PDF
南秦岭大巴山大型钡成矿带中锶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家军 吕志成 +4 位作者 吴胜华 柳振江 翟德高 王银宏 陶银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30,共8页
为探讨南秦岭大巴山大型钡成矿带中毒重石矿床与重晶石矿床的差异性,文中对大型钡成矿带的锶同位素组成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地层钡矿床中23件钡解石、毒重石、重晶石样品的87 Sr/86 Sr比值集中在0.707 771~0.708 869,平均... 为探讨南秦岭大巴山大型钡成矿带中毒重石矿床与重晶石矿床的差异性,文中对大型钡成矿带的锶同位素组成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地层钡矿床中23件钡解石、毒重石、重晶石样品的87 Sr/86 Sr比值集中在0.707 771~0.708 869,平均值为0.708 379,低于寒武纪海水87Sr/86Sr比值(0.709),反映了成矿流体中有幔源物质的混入,锶同位素组成可能是海水与海底热卤水混合的结果,该过程类似于造成重晶石在海底沉积物中富集的现代洋底热水活动。志留系地层钡矿床中12件钡解石、毒重石、重晶石样品87Sr/86Sr比值集中在0.708 242~0.708 809,平均值为0.708 447,高于志留纪海水87Sr/86Sr比值(0.707 93),可能是同时代海水与深部热水混合所致,并有较高放射性成因壳源锶的混染。锶同位素组成可能是海水与海底热卤水混合的结果。文中锶同位素的研究为南秦岭大巴山大型钡成矿带的海底热水沉积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热水沉积 大型钡成矿带 大巴山 南秦岭
下载PDF
黑龙江三道湾子碲金矿床黄铁矿标型特征及矿床变化保存过程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翟德高 刘家军 +6 位作者 韩思宇 王建平 张红雨 柳振江 杨隆勃 张华锋 吕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90,共10页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新发现的典型碲金矿床,矿石矿物由大量碲化物及自然金和少量硫化物组成。本文主要研究产于矿床中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重点探讨了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通过研究表明矿床产出的...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新发现的典型碲金矿床,矿石矿物由大量碲化物及自然金和少量硫化物组成。本文主要研究产于矿床中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重点探讨了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通过研究表明矿床产出的黄铁矿主要有两期:第一期黄铁矿(Py1)呈粗粒立方体自形晶产出,为碲金成矿前黄铁矿化蚀变阶段的产物;第二期黄铁矿(Py2)主要呈细粒产出,与碲金矿化关系较为密切。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第二期的黄铁矿中存在微细粒的碲银矿;稀土元素研究表明黄铁矿及金矿化的形成与安山质岩浆活动关系较为紧密,而与该区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不大。对三道湾子碲金矿床产出的黄铁矿进行热电分析表明,黄铁矿热电系数主要变化于-180~-90μV/℃之间,以N型导电型为主;且由矿体顶部至底部,N型导电型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大(57.5%→84.2%→92%→97.4%);与蚀变安山岩中黄铁矿的热电系数比较,产于脉状石英中的黄铁矿具有更低的热电系数值。通过黄铁矿热电系数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计算出该矿床的平均剥蚀速率为53.6m/Ma。最后对该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对于该区内寻找中生代之前形成的矿床应注意砂矿的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标型特征 变化与保存 碲金矿床 三道湾子 黑龙江
下载PDF
南秦岭大型钡成矿带中毒重石矿床成因新认识——来自单个流体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家军 吴胜华 +2 位作者 柳振江 苏文超 王建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238,共17页
钡以BaSO_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_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南秦岭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大型钡... 钡以BaSO_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但以BaCO_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南秦岭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大型钡成矿带。本文对毒重石、钡解石、重晶石及石英等矿物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都变化于90~310℃,主要集中范围为120~220℃。尽管如此,毒重石、钡解石的形成温度峰值比重晶石高出40℃,而石英的形成温度分布较均一,没有出现明显的峰值。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虽变化于1%~15%NaCl_(eqv),但毒重石、钡解石和石英样品中的盐度值普遍大于5%NaCl_(eqv),而重晶石中的盐度值小于5%NaCl_(eqv)的样品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以NaCl-H_2O型包裹体为主,而毒重石中富含大量N_2-CO_2-H_2S-CH_4等复杂组分水溶液型包裹体,显示出毒重石与重晶石在成矿环境上有较大差异。由此笔者明确提出,水溶液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是形成毒重石矿床主要机制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重石矿床 流体包裹体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 南秦岭
下载PDF
黑云母全铝压力计估算胶东西北部玲珑花岗质杂岩剥蚀程度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建平 刘俊 +3 位作者 刘家军 彭润民 柳振江 付超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81-482,共2页
关键词 玲珑花岗质杂岩 胶东西北部 压力计 剥蚀程度 黑云母 复式岩体 成岩深度 全铝 金矿床 郭家岭岩体
下载PDF
扬子地块北缘大型钡成矿带中硫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家军 吴胜华 +2 位作者 柳振江 杨艳 石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69-275,共7页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一带的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 钡以BaSO4形式存在的重晶石矿床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以BaCO3形式存在的毒重石矿床极为罕见。在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一带的早古生代硅岩建造中,发育大量层状毒重石和重晶石矿床,两类矿床在空间上表现出既共生又分离的分布规律,构成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大型钡成矿带。本文研究了钡成矿带中的硫同位素组成特点,结果显示,在以毒重石矿石为主的成矿亚带中,重晶石样品的δ^34S值相对较低,变化范围较小(22.1‰~37.0‰),平均27.3‰(n=11),基本上与寒武纪海水硫酸盐的δ^34S值(δ^34S=27~32‰)接近或略低。反映了形成重晶石的硫来自海水,并有可能经历了热化学的硫酸盐还原作用;与毒重石共生的重晶石形成与热液流体有密切关系。在以重晶石为主的成矿亚带中,重晶石样品的δ^34S值相对较高,变化范围较宽(33.4‰~57.6‰),平均43.5‰(n=31)。与寒武纪海水硫酸盐δ^34S值相比发生了大的改变,反映了与同期海水硫酸盐相关的重硫的强烈富集。这种高正值特点超过了地史中海水硫酸盐的最高值,说明重晶石的形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强烈的重硫富集,归因于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重石矿床 重晶石矿床 大型钡成矿带 硫同位素组成 扬子地块北缘
下载PDF
矿床变化与保存研究的裂变径迹新途径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建平 翟裕生 +2 位作者 刘家军 柳振江 刘俊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1-427,共7页
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是矿床学研究与找矿勘探中一项极其重要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的基础性工作。影响矿床变化与保存的众多因素中,区域隆升与剥蚀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裂变径迹法是研究区域隆升与剥蚀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为我们提供剥... 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与保存是矿床学研究与找矿勘探中一项极其重要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的基础性工作。影响矿床变化与保存的众多因素中,区域隆升与剥蚀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裂变径迹法是研究区域隆升与剥蚀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为我们提供剥蚀速率以及剥蚀量的定量数据。一些产于花岗质岩体内与岩体有成因联系的矿床,其成矿深度可以通过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来获得。通过成矿深度与岩体剥蚀深度对比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矿床形成后变化保存条件。裂变径迹法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相结合是矿床形成后变化与保存研究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裂变径迹 成矿深度 剥蚀深度
下载PDF
卡林型金矿床中自然砷的特征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示踪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家军 杨丹 +4 位作者 刘建明 柳振江 杨艳 毛光剑 郑明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8-166,共9页
在"滇黔桂"、"川甘陕"两个金三角密集区内的某些卡林型金矿床中,自然砷矿物的存在并非个别现象。自然砷呈致密块状、致密凝胶体状(肾状)、脉状或微细脉状产出。自然砷呈他形粒状,颗粒大小变化较大,一般为0.05~0.50... 在"滇黔桂"、"川甘陕"两个金三角密集区内的某些卡林型金矿床中,自然砷矿物的存在并非个别现象。自然砷呈致密块状、致密凝胶体状(肾状)、脉状或微细脉状产出。自然砷呈他形粒状,颗粒大小变化较大,一般为0.05~0.50mm,最大可达2mm。反光显微镜下为白色,显微硬度为114.21~150.60kg/mm2,相当于摩氏硬度3.27~3.59。矿物主要化学成分As的质量分数为92.74%~99.74%,并含有S0.18%~5.25%,Sb0.04%~3.65%。矿物为三方晶系,晶胞参数值a=0.3759nm,c=1.0527nm。利用矿床中含砷矿物的共生组合特点及热力学资料,探讨了卡林型金矿床形成的温度、成矿流体的f(O2)、f(S2)变化范围及金以金砷络合物形式迁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砷 矿物学特征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卡林型金矿床
下载PDF
内蒙古甲生盘铅锌硫矿床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6
19
作者 付超 王建平 +3 位作者 彭润民 刘家军 柳振江 刘哲铭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1,共8页
甲生盘铅锌硫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赋存于中元古代渣尔泰山群地层中,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并受同生断裂影响,区内矿石层纹状、角砾状和浸染状构造发育。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测试分析表明:早期沉积硫化物3δ4S值... 甲生盘铅锌硫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狼山—渣尔泰山成矿带,赋存于中元古代渣尔泰山群地层中,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并受同生断裂影响,区内矿石层纹状、角砾状和浸染状构造发育。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测试分析表明:早期沉积硫化物3δ4S值变化范围在17.0‰~31.5‰之间,均值为23.9‰;后期穿插脉状硫化物3δ4S值变化范围在13.1‰~31.1‰之间,均值为24.1‰;二者δ^34S值相近,均属海水硫酸盐来源,后期热液改造作用微弱,火山活动对该矿区成矿作用直接贡献不明显;围岩3δ4S值变化范围在7.7‰~15.1‰之间,均值为10.2‰,明显小于矿石硫化物的3δ4S值,亦属海相沉积范畴;矿体北翼发育海西期花岗岩,但其对矿体的改造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SEDEX型矿床 甲生盘铅锌硫矿 内蒙古
下载PDF
南秦岭钡成矿带重晶石与毒重石成矿特征 被引量:18
20
作者 吴胜华 刘家军 +1 位作者 张鼐 柳振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7-244,共8页
在我国扬子地块北缘南秦岭一带的早古生代硅质岩建造中,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和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重晶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低于毒重石流体包裹体峰值。这些矿床中重晶石的... 在我国扬子地块北缘南秦岭一带的早古生代硅质岩建造中,存在一大批重晶石矿床和毒重石矿床,构成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大型钡成矿带。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重晶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低于毒重石流体包裹体峰值。这些矿床中重晶石的3δ4S值比同期海水3δ4S值高(除去文峪矿区重晶石一个3δ4S值与同期海水3δ4S值接近),表明当时细菌对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引起了重S的富集。各钡矿床中的毒重石有各自的1δ3C和1δ8O值范围,毒重石中的C来自有机质事件反应。根据热力学计算表明,小于162.42℃的温度有利于形成重晶石矿石;在温度高于162.42℃时,海水中积累充足的CO32-(来自有机事件)有利于形成毒重石矿石。在重晶石矿床形成的晚期,如出现贫Ba2+热液,且海水中积累足够的CO32-和温度高于162.42℃,CO32-可以交代重晶石中的SO42-,形成交代成因的毒重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重晶石 毒重石 流体包裹体 S、C和O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