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异性诱导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滋养层细胞分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敏 曾辉 +7 位作者 柳林欣 袁小瑜 林戈 王光平 李学君 徐仁和 陈方平 刘慧霞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通过反转录病毒转染技术成功建立了人诱导分化多能干细胞系(induced pluripotency stem cell,iPSC),并诱导它们向滋养层细胞定向分化,为研究人早期滋养层细胞的发育建立一种新的模型。方法:采用反转录病毒将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 目的:通过反转录病毒转染技术成功建立了人诱导分化多能干细胞系(induced pluripotency stem cell,iPSC),并诱导它们向滋养层细胞定向分化,为研究人早期滋养层细胞的发育建立一种新的模型。方法:采用反转录病毒将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4,OCT4)、性别决定Y区域转录因子2[sex determining region Y(SRY)-box2,SOX2]、原癌基因c-Myc和Kruppel样因子4(Kruppel-like factor 4,KLF4)转染到人肺部成纤维细胞中,经过筛选得到重编程后的人iPSC,然后用骨成型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将其诱导成为滋养层细胞。结果:通过该病毒转染体系成功获得iPSC,具有与人胚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相似的形态学及多向分化潜能,并成功将其诱导分化成为滋养层细胞。结论:通过重编程技术成功建立人iPSC细胞系,并具备与hESC相似的干细胞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胚胎早期滋养层细胞发育以及滋养层细胞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编程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滋养层细胞
下载PDF
特异性诱导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上皮细胞分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敏 曾辉 +7 位作者 柳林欣 袁小瑜 林戈 王光平 李学君 徐仁和 陈方平 刘慧霞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99-105,共7页
目的: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成功建立了人诱导分化多能干细胞系(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并诱导它们向神经上皮细胞(neuroepithelial cells,NECs)定向分化,为研究人胚胎早期神经发育建立一种新的模型,并有望为临床神经系统病... 目的:通过慢病毒转染技术成功建立了人诱导分化多能干细胞系(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并诱导它们向神经上皮细胞(neuroepithelial cells,NECs)定向分化,为研究人胚胎早期神经发育建立一种新的模型,并有望为临床神经系统病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移植选择。方法:采用慢病毒将转录因子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4,OCT4)、性别决定Y区域转录因子2[sex determining region Y(SRY)-box 2,SOX2]、Nanog同源盒(Nanog homebox,NANOG)、Lin-28同源因子(Lin-28 homolog,LIN28)、原癌基因c-Myc和Kruppel样因子4(Kruppel-like factor 4,KLF4)导入到人胎肺成纤维细胞中,经过筛选得到重编程后的人iPSC,并在体外通过加入数种生长因子将其诱导成为NECs。结果:成功获得与成纤维细胞相同遗传背景的iPSC,具有与人胚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相似的形态学及多向分化潜能,且能在体外被诱导分化成为NECs,分化效率与hESC相似。结论:通过重编程技术成功建立人iPSC并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NECs,为iPSC在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遗传性或退行性神经病变的治疗和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编程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神经上皮细胞
下载PDF
一种微小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方法的建立
3
作者 唐华容 谭倩 +3 位作者 陈方平 谭三勤 张帆 柳林欣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4期550-555,共6页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hIP)是目前研究蛋白与DNA相互作用的强有力的技术之一。然而传统的ChIP实验方法的最大缺陷是要求大量的细胞数,这限制了它应用于少量细胞数的样品。在传统ChIP实验的基础上综合...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hIP)是目前研究蛋白与DNA相互作用的强有力的技术之一。然而传统的ChIP实验方法的最大缺陷是要求大量的细胞数,这限制了它应用于少量细胞数的样品。在传统ChIP实验的基础上综合国外文献建立了一种能在少量细胞样品中进行的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称之为微小染色质免疫共沉淀(miniChIP)。并通过对诱导前后的MEL细胞中表达的β珠蛋白基因簇组蛋白H4乙酰化(acH4)的研究,证实了其可靠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高敏位点HS2和活跃基因β-maj的启动子区域存在一定的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DMSO诱导后显著增加,而不活跃基因Ey的启动子区域则检测到极低水平的组蛋白H4乙酰化,且诱导后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微小染色质免疫共沉淀(miniChIP) 组蛋白H4乙酰化 MEL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