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相对偏离度评估穿刺准确度对微创术治疗脑出血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梁奇明 许峰 +5 位作者 连立飞 王刚 张逸驰 王芙蓉 唐洲平 朱遂强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7-321,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评估微创术穿刺准确度的方法——相对偏离度,并评估穿刺准确度对血肿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1月应用徒手穿刺法实施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 目的介绍一种评估微创术穿刺准确度的方法——相对偏离度,并评估穿刺准确度对血肿清除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1月应用徒手穿刺法实施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相对偏离度评估穿刺准确度,并分析穿刺准确度与抽吸、液化引流及血肿清除效果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53例患者,平均年龄(53.0±12.2)岁,术前血肿量为(38.3±12.1)mL。相对偏离度平均为(0.54±0.27),相关分析显示相对偏离度与血肿清除率呈负相关(r=-0.591,P〈0.01)。相对偏离度≤0.6可能是较理想的准确度,53例中达到该准确度的比例为58.4%。结论相对偏离度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评估穿刺准确度的方法。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徒手穿刺法的穿刺准确度,以增强血肿清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术 穿刺准确度 相对偏离度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梁奇明 许峰 +6 位作者 张萍 邓刚 季苏琼 戴慧慧 王芙蓉 朱遂强 连立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0-625,共6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脑脊液GFAP抗体阳性的27例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脑脊液GFAP抗体阳性的27例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患者病例资料,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好)。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4岁(14~72岁),74%为男性。主要首发表现为发热(21/27)、头痛(19/27)、视物模糊(9/27)、精神症状(8/27)、自主神经功能障碍(8/27)、肢体无力(6/27)和意识障碍(3/27)。单纯脊髓炎少见(3/27)。74%的患者病情恶化,10例因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37%),6例(22%)出现周围神经损害。头部MRI病变主要位于脑室旁白质(16/24)、基底节(12/24)、脑干(10/24)、丘脑(8/24)和小脑(7/24);脊髓病变多长节段累及颈髓(10/19)和胸髓(13/19);最常见脑室旁线样放射状强化(11/24)和室管膜周强化(7/24)以及脊膜强化(12/19)和脊髓中央管强化(9/19)。85%的患者脑脊液呈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反应。9例患者(33%)伴其他自身抗体阳性,无患者发现肿瘤。多数患者对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反应好,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超过80%患者预后好。结论自身免疫性GFAP星形细胞病并不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特征性MRI影像[脑室旁线样放射状强化、室管膜周强化和(或)脊髓长节段受累伴中央管强化]和淋巴细胞为主的脑脊液炎性反应有重要提示意义,应及时检测脑脊液GFAP-IgG。多数患者对免疫治疗有效,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细胞病 脑炎 脑膜脑炎 脊髓炎 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
下载PDF
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梁奇明 许峰 +6 位作者 连立飞 王刚 张逸驰 薛铮 王芙蓉 唐洲平 朱遂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5期394-398,470,共6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经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的自发性ICH患者,观察其临床特点、再出血危险因素及再出血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83例患...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经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的自发性ICH患者,观察其临床特点、再出血危险因素及再出血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83例患者,再出血率9.29%,症状性再出血率1.64%,穿刺损伤(穿刺道出血及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19.67%,30 d死亡率4.37%。穿刺损伤率与再出血率显著相关(P=0.001)。原发性高血压病史(P=0.042)、液化前调整穿刺针(P=0.030)增加再出血风险,术中是否抽吸、rt-PA剂量及用药次数与再出血均缺乏显著相关性。再出血后继续液化治疗者血肿清除率为(57.32±21.20)%,二次再出血率为23.07%。再出血患者30 d死亡率为5.88%。结论: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的自发性ICH的再出血率低,安全性较高。穿刺损伤及液化前调整穿刺针再出血风险较高。再出血后应用小剂量rt-PA治疗仍可有效减少血肿量,但仍需警惕二次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微创术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再出血
下载PDF
出血型烟雾病急性期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梁奇明 许峰 +6 位作者 连立飞 王刚 张逸驰 薛铮 王芙蓉 唐洲平 朱遂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烟雾病相关脑出血急性期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并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的烟雾病所致脑出血患者,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 目的:探讨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烟雾病相关脑出血急性期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并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的烟雾病所致脑出血患者,观察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效果、出血并发症及预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31-56岁(平均44岁)。5例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满意,平均达90%(84%-96%)。4例患者无出血并发症,平均随访11个月(1-22个月),3例功能恢复良好,1例仍有重度残疾。1例患者出现了穿刺部位的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7 d后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结论:微创术联合rt-PA液化引流血肿可用于出血型烟雾病相关脑出血的急性期治疗,能够快速清除血肿且不增加远期再出血风险,但需警惕穿刺损伤所致的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烟雾病 微创术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报道
5
作者 梁奇明 连立飞 朱遂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2期107-108,共2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主要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软脑膜中小血管的罕见重度免疫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受累血管大小、血管炎病理分型有关,常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影像学也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主要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软脑膜中小血管的罕见重度免疫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与受累血管大小、血管炎病理分型有关,常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影像学也缺乏特异性,极容易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肉芽肿性血管炎 激素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联合rt-PA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连立飞 许峰 +7 位作者 梁奇明 朱文浩 潘超 王刚 张逸驰 王芙蓉 唐洲平 朱遂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年第3期113-116,共4页
目的:评估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可行性和可能的rt-PA用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容量分析方法计算血肿体积和灶周水肿体积,改良... 目的:评估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可行性和可能的rt-PA用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容量分析方法计算血肿体积和灶周水肿体积,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m RS 0~3 v.s.4~5),并比较30 d的实际死亡率与预估死亡率。结果:共纳入患者45例。rt-PA中位用药次数和量为2(1)次和1.5(1)mg,最大量4.0 mg。术后血肿和水肿体积明显小于术前(P=0.000;P=0.000)。穿刺准确度与残余血肿体积明显负相关(ρ=-0.61;P<0.01)。拔针时GCS评分明显高于入院时(P=0.000)。30 d时实际死亡率为0,远低于预估死亡率(46.7%)。微创期间无颅内感染发生,再出血2例。中位数随访2.5年,5例死亡、3例失访,21例预后好(m RS 0~3)(46.7%)。结论:微创术联合小剂量rt-PA治疗脑出血有助于加速血肿清除、降低30 d死亡率和可能改善长期预后。0.5~1.0 mg/12~24 h、≤4.0 mg的rt-PA应用方案可能适合我国脑出血微创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术 血肿清除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β1整合素抑制β淀粉样蛋白对记忆长时程增强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海燕 张逸驰 +3 位作者 季淑琼 梁奇明 朱遂强 薛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959-1964,共6页
背景:抑制小鼠海马脑片整合素活动后,虽然不会影响长时程增强的诱导,但却带来快速的长时程增强衰减,证明整合素对于诱导后长时程增强的维持和稳定起到关键的作用。目的:通过在体电生理技术阐明整合素的β1亚基在活体大鼠的海马CA1区中... 背景:抑制小鼠海马脑片整合素活动后,虽然不会影响长时程增强的诱导,但却带来快速的长时程增强衰减,证明整合素对于诱导后长时程增强的维持和稳定起到关键的作用。目的:通过在体电生理技术阐明整合素的β1亚基在活体大鼠的海马CA1区中β淀粉样蛋白抑制长时程增强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将15只SD大鼠等分为对照组、β淀粉样蛋白组和β1整合素拮抗剂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β淀粉样蛋白和β1整合素的选择性拮抗剂,记录自给予β淀粉样蛋白前10min至高频强直刺激后3h时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结果与结论:给予对照组大鼠高频强刺激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明显增强,增幅在30%以上。β淀粉样蛋白组大鼠给予高频强刺激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3h中被显著抑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而β1整合素拮抗剂组大鼠给予高频强刺激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又出现明显的增强。推测β1整合素在活体大鼠的海马CA1区中β淀粉样蛋白抑制长时程增强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而其特异性的拮抗剂或抗体可以阻断这种介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与生物活性因子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毒性 Β淀粉样蛋白 长时程增强 β1整合素亚基 海马CA1区 高频刺激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组织构建图片文章
下载PDF
重症颅内感染患者的炎症和免疫功能评估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卞毅 黄姝 +3 位作者 许峰 梁奇明 王芙蓉 张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8期446-448,460,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感染患者的炎症和免疫特征,并研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2例重症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诊断及治疗经过、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感染患者的炎症和免疫特征,并研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2例重症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诊断及治疗经过、炎症因子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62例患者的最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中位数为9分(IQR 6~12),其中30例(48.4%)接受机械通气,在院死亡率为4.8%。炎症相关指标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RCT)、血沉、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受体、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高于正常值,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细胞免疫指标中,总T淋巴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亚群计数均显著低于正常范围。严重意识障碍患者(GCS评分≤8分)机械通气率、在院死亡率和hs-CRP水平显著增高。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GCS评分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hs-CRP和RCT水平显著增高。结论:重症颅内感染患者炎症指标显著增高,细胞免疫指标明显异常。hs-CRP等炎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与重症颅内感染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感染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志广 许峰 +6 位作者 朱文浩 连立飞 潘超 梁奇明 雷靖安 唐洲平 朱遂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0例,按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微创组31例和保守组19例,分别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和内科保守治疗... 目的:比较分析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基底核区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0例,按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微创组31例和保守组19例,分别给予微创穿刺引流术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Glasgow昏迷评分(GCS)和血肿体积变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天数及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与保守组相比,微创组患者入院1周后GCS评分明显升高,血肿体积明显减少,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再出血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3个月后ADL评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能显著改善基底核中等量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明显减小血肿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核区脑出血 中等量 微创穿刺引流术
下载PDF
手术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的研究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连立飞 许峰 +4 位作者 梁奇明 李杜娟 王芙蓉 朱遂强 黄珊珊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年第4期288-291,共4页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ICH约占所有卒中亚型的10%~15%,其30 d死亡率高达35%~52%[1,2]。影响自发性幕上ICH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出血部位、血肿体积、入...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ICH约占所有卒中亚型的10%~15%,其30 d死亡率高达35%~52%[1,2]。影响自发性幕上ICH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出血部位、血肿体积、入院时意识水平、脑室出血和血肿扩大等[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手术治疗 微创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术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下载PDF
微创术后血肿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脑出血后癫痫发作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连立飞 梁钧昱 +5 位作者 许峰 梁奇明 潘超 叶晓东 王芙蓉 朱遂强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评估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时血肿腔内局部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癫痫发作的作用及影响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且术前无癫痫发作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随访,采... 目的:评估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时血肿腔内局部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癫痫发作的作用及影响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且术前无癫痫发作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结果:共纳入181例患者,男118例;平均发病年龄(53. 3±11. 1)岁,术前平均血肿体积(39. 1±19. 3) m L,rt-PA的中位用药次数和量分别为2次和2. 0 mg,治疗结束时平均血肿清除率为82. 5%±12. 1%。中位数随访24月,19例(10. 5%)出现癫痫发作,其中89. 5%的发作发生在脑出血后1年内。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是出血累及皮层(OR 2. 90,95%CI 1. 60~4. 29,P <0. 001)和血肿体积(OR 1. 30,95%CI 1. 10~2. 82,P <0. 001)。癫痫组与非癫痫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 1%vs39. 5%,P> 0. 05)。结论:微创术联合小剂量rt-PA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安全、有效,血肿腔内应用rt-PA不加重脑出血后的癫痫发作,出血累及皮层和血肿体积是影响癫痫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术 血肿清除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癫痫发作
下载PDF
穿刺准确性可影响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术的血肿清除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峰 连立飞 +3 位作者 梁奇明 张萍 王芙蓉 朱遂强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1年第3期193-195,250,共4页
目的:探讨穿刺的准确性对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术后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4月-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微创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2例临床资料,按照穿刺准确度分为2组:穿刺准... 目的:探讨穿刺的准确性对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术后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4月-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微创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2例临床资料,按照穿刺准确度分为2组:穿刺准确的患者为研究组(54例),穿刺欠准确的患者为对照组(28例)。记录2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特征,分别比较2组患者行单针穿刺和双针穿刺的血肿清除率。结果:研究组单针和双针穿刺者分别有41例和13例,对照组单针和双针穿刺者分别有23例和5例。研究组术后残留血肿体积明显少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穿刺准确性会影响微创术的血肿清除效果,临床实践中应注意提高微创术的穿刺准确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术 穿刺 尿激酶 血肿清除
下载PDF
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晓艳 康慧聪 +4 位作者 胡琦 许峰 梁奇明 连立飞 朱遂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评估难治性颞叶癫痫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随访行手术治疗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34例,分别于术前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应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中文版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术后疗效根据Engle分级标准分为2组... 目的:评估难治性颞叶癫痫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随访行手术治疗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34例,分别于术前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应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中文版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术后疗效根据Engle分级标准分为2组:满意组(EngleⅠ和Ⅱ级)和不满意组(EngleⅢ和Ⅳ级),比较2组生活质量。结果:术后6月随访,疗效满意23例(满意组),不满意11例(不满意组),满意组术后生活质量各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且在发作担忧、情感幸福、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方面改善优于不满意组(P<0.05);不满意组术后生活质量也较术前改善(P<0.05),药物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术后12月随访,疗效满意27例(满意组),不满意7例(不满意组),不满意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保持稳定,满意组生活质量仍明显改善,且各方面改善程度均较不满意组明显(P<0.05)。结论:难治性颞叶癫痫手术可以改善术后早期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则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颞叶癫痫 生活质量 手术疗效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峰 连立飞 +3 位作者 梁奇明 张萍 王芙蓉 朱遂强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0年第3期188-190,198,共4页
目的:探索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联合脑室外引流(EVD)治疗脑室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VD治疗的脑室出血患者69例,依据是否给予脑室局部注入rt PA分为rt PA组(15例)和对照组(54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半定... 目的:探索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联合脑室外引流(EVD)治疗脑室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EVD治疗的脑室出血患者69例,依据是否给予脑室局部注入rt PA分为rt PA组(15例)和对照组(54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半定量的容量分析方法计算脑室血肿体积,比较2组患者血肿清除效果、脑室积血程度(Graeb评分)、意识水平(GCS评分)、30d并发症、病死率及临床预后良好(Rankin评分<3分)患者的比例。结果:术后第7天,rt PA组脑室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13.38±13.90)m L vs(28.48±17.65)m L,P<0.05],Grae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4)vs 5(4.5,5.5),P<0.05],GC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12)vs 8(7,12),P>0.05]。2组患者30d内颅内感染、再出血、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病死率及临床预后良好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单纯的EVD相比,EVD联合脑室局部注入rt PA治疗脑室出血可以更快速地清除脑室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再出血 脑积水 预后
下载PDF
CADASIL伴脑出血的临床和基因分析:3例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连立飞 徐沙贝 +5 位作者 李杜娟 梁奇明 康慧聪 薛峥 王芙蓉 朱遂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9期437-440,共4页
目的:评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伴脑出血(IC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基因特征。方法:CADASIL伴ICH患者3例,在Pubmed数据库纳入另外25例有详细资料的患者,评估出血性CADASI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基因突变... 目的:评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伴脑出血(IC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基因特征。方法:CADASIL伴ICH患者3例,在Pubmed数据库纳入另外25例有详细资料的患者,评估出血性CADASI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基因突变特点。结果:共纳入患者28例,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54.2±13.4)岁。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18例,64.3%),50%的患者曾接受抗栓治疗。10例患者以ICH为首发表现,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基底节和脑叶。11号外显子R544C位点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46.2%)。18例患者(64.3%)发现数量不等的微出血灶。结论:CADASIL可发生ICH且可能是首发临床表现。严格控制高血压和谨慎使用抗血栓药可能有助于防止CADASIL患者发生I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 脑出血 白质脑病 NOTCH3
下载PDF
以医院为基本单元的脑死亡判定质控团队建设
16
作者 张萍 许峰 +4 位作者 连立飞 梁奇明 朱文浩 朱遂强 王芙蓉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2年第3期11-14,共4页
脑死亡判定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文章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脑死亡判定质控团队建设经验,涉及质控基本条件、组织架构以及质控团队工作模式等。目前,该院已具备完整的专家团队、技术团队和质控团队,专业... 脑死亡判定要求对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文章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脑死亡判定质控团队建设经验,涉及质控基本条件、组织架构以及质控团队工作模式等。目前,该院已具备完整的专家团队、技术团队和质控团队,专业技术组人员39人,脑死亡判定病例数量居全国前列,各项质控指标合格率较高。认为脑死亡判定需以医院为基本单元,构建确保质控完整的组织架构,形成高效严谨的工作流程,才能确保脑死亡判定及质控工作顺利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判定 质量控制 团队建设 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急性缺血性卒中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杜娟 连立飞 +2 位作者 梁钧昱 梁奇明 朱遂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 SAH)是一种罕见的卒中亚型,本研究旨在报道c SAH伴缺血性卒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c SAH伴同侧急性缺血性卒中1例;应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中风"等... 目的: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 SAH)是一种罕见的卒中亚型,本研究旨在报道c SAH伴缺血性卒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c SAH伴同侧急性缺血性卒中1例;应用"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中风"等主题词在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纳入另外13例有详细资料的c SAH伴缺血性卒中和(或)大动脉闭塞/狭窄患者。分析其一般状况、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结果:共纳入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4.9±10.3)岁;多具有明显的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局灶损害体征为主;出血部位以中央沟附近最为常见,且主要发生在血管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同侧,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有效,预后好。结论:c SAH伴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罕见的临床表现,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有效且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快速进展性痴呆的神经梅毒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闵喆 梁奇明 +1 位作者 邓刚 连立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119-1121,共3页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和高危性行为的增多,梅毒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1]。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梅毒患者出现脑、脊髓实质或血管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通常是晚期梅毒全身性...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和高危性行为的增多,梅毒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1]。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梅毒患者出现脑、脊髓实质或血管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通常是晚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但也可在梅毒早期发生,发病率为0.16~2.10/10万[2,3]。神经梅毒按症状分为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膜神经梅毒、脑膜、脊髓膜血管梅毒、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5种类型[2~4]。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4~6],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4~7],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存在较高的误诊率[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快速进展性痴呆 克雅氏病 痴呆
下载PDF
Intraclot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duces Perihematomal Edema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被引量:9
19
作者 连立飞 许峰 +8 位作者 唐洲平 薛峥 梁奇明 胡琦 朱文浩 康慧聪 刘晓艳 王芙蓉 朱遂强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2期165-171,共7页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ntraclot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on perihematomal edema (PHE)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treated with ...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ntraclot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on perihematomal edema (PHE)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treated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 and the effects of intraclot rt-PA on the 30-day survival. We reviewed the medical records of ICH patients undergoing MIS between October 2011 and July 2013. A volumetric analysis was done to assess the change in PHE and ICH volumes at pre-MIS (T1), post-MIS (T2) and day 10-16 (T3) following diagnostic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 (To). Forty-three patients aged 52.8±11.1 years with (n=30) or without rt-PA (n=13) were enrolled from our institutional ICH database. The median rt-PA dose was 1.5 (1) mg, with a maximum dose of 4.0 mg. The ratio of clot evacu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intraclot rt-PA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77.9%±20.4% vs. 64%±15%; P=0.046). From TI to T2, reduction in PHE volume was strongly associ- ated with the percentage of clot evacuation (p=0.34; P=-0.027). In addition, PHE volum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sidual ICH volume at the same day (p ranging from 0.39-0.56, P〈0.01).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umulative dose of rt-PA and early (T2) PHE volume (p=0.24; P=0.12) or de- layed (T3) PHE volume (p=0.19; P=0.16). The 30-day mortality was zero in this cohort. In the selected cohort of ICH patients treated with MIS, intraclot rt-PA accelerated clot removal and had no effects on PHE formation. MIS aspiration and low dose of rt-PA seemed to be feasible to reduce the 30-day mor- 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CH. A large, randomized study addressing dose titration and long-term outcome is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lot aspiration perihematomaledema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下载PDF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及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奇明 连立飞 +1 位作者 许峰 胡琦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2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 探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rug-induced parkinsonism, DIP)的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方法 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收集的29例DIP患者,根据停用致病药物1年后病情恢复程度不同将DIP患者分为可逆性DIP(Reversible DIP, rDIP)... 目的 探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rug-induced parkinsonism, DIP)的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方法 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收集的29例DIP患者,根据停用致病药物1年后病情恢复程度不同将DIP患者分为可逆性DIP(Reversible DIP, rDIP)和持续性DIP(Persistent DIP, pDIP),分析两者临床特征。结果 2组患者均以老年患者为主,女性多见;2组在症状出现前服用致病药物时间、就诊时症状已持续时间、致病药物构成均也无明显差异;同时分别在就诊时和停药1年后对rDIP组患者与pDIP组患者行MDS-UPDRS评分显示,2组症状好转率和左右侧肢体不对称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2组在上肢症状分数和占比、下肢症状分数和占比、非运动症状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DIP和pDIP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存在差异,左右侧肢体症状不对称指数有助于鉴别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