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东北东川下田坝A型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
作者 武昱东 王宗起 +4 位作者 罗金海 程家孝 闫全人 张英利 王师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0-873,共14页
通过对滇东北东川下田坝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2种岩体的地球化学分析及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U-Pb同位素测试,得到如下认识: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总体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主量元素表现出高SiO2(平均71... 通过对滇东北东川下田坝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2种岩体的地球化学分析及对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U-Pb同位素测试,得到如下认识: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钾长花岗岩总体地球化学特征相似,主量元素表现出高SiO2(平均71.7%)、过铝质(A/CNK指数在1.03~1.52)的特征,过碱指数在0.95~1.37之间,总体属于钙碱系列;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ΣREE平均313×10^-6),(Ce/Yb)N均值为8.85,(La/Yb)N均值为9.54,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仅Eu亏损(δEu均值0.31)的海鸥型右倾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Sr、Ti等呈明显负异常,说明岩浆源岩以陆壳成分为主;Ga/Al均值为2.69,(Zr+Nb+Ce+Y)均值为383;微量元素Sr、Eu低,富集Nb、Zr等元素,反映其源区存在斜长石的残留;锆石饱和温度为724~786℃,表明初始岩浆温度较高。上述特征说明,下田坝花岗岩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中上地壳的板内伸展背景。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01.1±6.6Ma,同时受到762.1±6.2Ma热事件的影响,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时间上一致,亦与东川铜矿成矿时代相符,说明新元古代裂谷环境的岩浆事件范围可扩大至滇东北东川,并可能引发热液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田坝花岗岩 滇东北 东川铜矿 RODINIA超大陆裂解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滇东北火德红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武昱东 王宗起 +3 位作者 罗金海 程家孝 张英利 王师迪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4-1098,共15页
文章通过研究滇东北火德红铅锌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和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成矿金属和成矿流体来源,进而对其成矿机制进行探讨。围岩主量与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火德红铅锌矿床为后生热液矿床,铅锌等成矿金属物质随热液进入赋... 文章通过研究滇东北火德红铅锌矿床岩石地球化学和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成矿金属和成矿流体来源,进而对其成矿机制进行探讨。围岩主量与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火德红铅锌矿床为后生热液矿床,铅锌等成矿金属物质随热液进入赋矿围岩,结合围岩蚀变特征判断,其应属中_低温热液成因;闪锌矿与黄铁矿的δ34S主要分布在-17‰^-11.4‰,其S源极可能来自生物成因硫酸盐还原,与川滇黔地区铅锌矿的S同位素来源(总体来自海水硫酸盐热化学还原)有着明显的不同;矿石硫化物的Pb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窄,均为正常Pb;Pb同位素主要来自于上地壳,有少量岩浆物质混入。上述特征表明火德红铅锌矿床为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的后生热液型矿床,其成矿机制与典型MVT型铅锌矿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同位素组成 成矿物质 成矿流体 火德红铅锌矿床
下载PDF
滇东北下田坝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程佳孝 罗金海 +2 位作者 武昱东 韩奎 王师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滇东北下田坝花岗岩的SiO2质量分数在71.1%~78.15%之间,Al2O3值在11.55%~14.90%之间,A/CNK=0.94~1.25,属于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259.71×10-6~804.60×10-6,∑LREE/∑HREE为4.12~10.28,说明轻稀土较重稀... 滇东北下田坝花岗岩的SiO2质量分数在71.1%~78.15%之间,Al2O3值在11.55%~14.90%之间,A/CNK=0.94~1.25,属于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259.71×10-6~804.60×10-6,∑LREE/∑HREE为4.12~10.28,说明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岩石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4~0.07),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Pb、U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Ti等明显亏损,这些特征说明下田坝花岗岩是由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对下田坝花岗岩进行的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206Pb/238 U加权年龄年龄769±4.4Ma(MSWD=0.45),可代表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下田坝花岗岩并非原来认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结合对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下田坝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与扬子地块西部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时间上一致,该花岗岩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大陆裂谷环境中形成的,这也证实了扬子地块西南缘新元古代的裂谷环境已影响到滇东北的东川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北 下田坝 花岗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扬子地块西南缘 RODINIA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断层分层信息维及其在深部煤炭开采地质条件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4
作者 武昱东 琚宜文 +3 位作者 侯泉林 潘结南 张杨 范俊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23-1330,共8页
以淮北煤田临涣矿区为例,对3个不同采区的二叠系含煤地层进行了断层带面积信息维的分层计算,获得了不同开采层位的断层带面积信息维分布等值线图,并结合各煤层内构造状态和瓦斯含量对信息维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 以淮北煤田临涣矿区为例,对3个不同采区的二叠系含煤地层进行了断层带面积信息维的分层计算,获得了不同开采层位的断层带面积信息维分布等值线图,并结合各煤层内构造状态和瓦斯含量对信息维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断层带面积信息维的分维值较好地反映了断层的构造复杂程度,高分维值单元的构造相对复杂;大(中)型断裂穿过不同层位时,对应单元的分维值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并且随着开采层位的加深,各煤层信息维的分维值从统计学特征上表现为均值减小、标准差增加。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临涣矿区深部未开发层位的断层带面积信息维分布特征,推测深部煤层中受到断层带影响的单元可能较少,但在局部单元会有密集的小断层,不利于瓦斯的逸散,因而很可能具有相对更高的瓦斯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信息维 深部煤炭资源 分层评估 瓦斯逸散 两淮煤田
下载PDF
川西南甘洛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及对铅锌保存的约束 被引量:8
5
作者 武昱东 王宗起 +2 位作者 罗金海 闫全人 张英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71-1483,共13页
本文通过碎屑岩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和炭质泥岩镜质体反射率相结合的办法,重建了甘洛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沉降史,进而探讨了构造沉降史对铅锌保存状态的约束。研究表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和西秦岭地区洋盆的闭合作用导致研究... 本文通过碎屑岩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和炭质泥岩镜质体反射率相结合的办法,重建了甘洛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沉降史,进而探讨了构造沉降史对铅锌保存状态的约束。研究表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和西秦岭地区洋盆的闭合作用导致研究区变为前陆环境,并开始迅速接受陆相沉积,埋深迅速增加,增幅达7.6km;晚三叠世至古近纪,甘洛地区经历过多次抬升-沉降作用,总体表现为缓慢抬升,平均抬升速率不高于32.7m/Ma;新近纪,甘洛地区快速差异隆升北部抬升速率高于南部,25.5-10.3Ma期间,平均抬升速度超过295m/Ma;在6Ma至今,平均抬升速率超过667m/Ma。快速隆升过程早于川南马边地区和临沧地区,而明显晚于攀西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晚新生代以来幕式抬升及分步向外扩展的观点。构造沉降史结果表明成矿后的深埋藏作用对原生铅锌矿具有重要的保存作用,并影响到现今矿体的就位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甘洛地区 裂变径迹 构造沉降史 铅锌矿
下载PDF
西大别芳畈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武昱东 王宗起 +4 位作者 刘成新 贾少华 张玉涛 吴波 王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5-333,共19页
本文通过对西大别大悟芳畈地区黑云母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花岗岩两种岩体的地球化学分析及U-Pb同位素测试,得到如下认识:黑云母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花岗岩总体特征相似,主量元素表现为高SiO2(平均77.2%)、过铝质(A/CNK指数在1.03~1.13),... 本文通过对西大别大悟芳畈地区黑云母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花岗岩两种岩体的地球化学分析及U-Pb同位素测试,得到如下认识:黑云母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花岗岩总体特征相似,主量元素表现为高SiO2(平均77.2%)、过铝质(A/CNK指数在1.03~1.13),碱度率在5.43~7.23,属碱性系列;ΣREE平均62.4×10-6,(Ce/Yb)N均值为0.67,(La/Yb)N均值为0.97,呈现平缓仅Eu亏损(δEu均值0.20)的"海鸥型";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Sr、Ti等呈明显的负异常,说明岩浆源岩以陆壳成分为主;Ga/Al均值为3.16,Zr+Nb+Ce+Y均值为578;锆石饱和温度为833~877℃,稀土元素饱和浓度温度为773~862℃,表明初始岩浆温度较高。上述特征说明,芳畈花岗岩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中上地壳的板内伸展背景。用LA-ICPMS测得的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773.0±1.6 Ma(MSWD=0.96,n=33),石英正长花岗岩形成的年龄为759.8±2.3 Ma(MSWD=1.6,n=28),表明其形成于新元古代洋陆俯冲的构造背景,是这一时期大陆边缘弧岩浆作用的产物。芳畈花岗岩体形成时代早于其外围地层,是经后期构造改造形成的混杂岩带,其岩浆作用与岩体外围的铜成矿作用无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畈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西大别 扬子北缘 芳畈铜矿
下载PDF
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生成的控制 被引量:17
7
作者 武昱东 琚宜文 +3 位作者 侯泉林 胡圣标 倪善芹 范俊佳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34-1141,共8页
采用镜质组反射率古温标和古热流法恢复了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热史和构造沉降史,并探讨了与煤层气生成和运移的影响.研究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的控制可分为三个阶段:(1)热成因气生成阶段:两淮煤田地壳明显加厚、煤层埋深... 采用镜质组反射率古温标和古热流法恢复了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热史和构造沉降史,并探讨了与煤层气生成和运移的影响.研究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的控制可分为三个阶段:(1)热成因气生成阶段:两淮煤田地壳明显加厚、煤层埋深迅速增加(达3000m),盆地基底热流持续上升并在晚侏罗纪达到峰值(50—81mW.m-2),煤层在强烈变形变质作用中经历了较高的古地温(140—180℃),有利于热成因煤层气生成.(2)气藏破坏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两淮煤田进入伸展减薄阶段,地层遭受大量剥蚀,热流值迅速减小,二叠系含煤地层被抬升至近地表甚至出露,原来生成的热成因煤层气大量逸散.(3)次生生物气补充阶段:古近纪之后,构造活动逐渐减弱,盆地恢复沉降、接受沉积,古热流值减小速度变缓,并趋于稳定,煤层一度处在2—50℃,有利于次生生物气的大量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煤田 古热流 热史恢复 煤层气生成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基于^40Ar/^39Ar构造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12
8
作者 武昱东 侯泉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87-3204,共18页
本文结合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观测,在朝鲜半岛的不同构造单元采集14件糜棱岩和片麻岩样品进行^(40)Ar/^(39)Ar年代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朝鲜半岛与大别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探讨大别苏鲁构造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特征,取得如... 本文结合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观测,在朝鲜半岛的不同构造单元采集14件糜棱岩和片麻岩样品进行^(40)Ar/^(39)Ar年代学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朝鲜半岛与大别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探讨大别苏鲁构造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特征,取得如下认识:朝鲜半岛中部的主要构造带在中生代经历了碰撞阶段(~210Ma)、逆冲推覆(200~150Ma)、造山后伸展阶段(140~90Ma)三个主要的构造过程;从变形期次和变形特征看,临津江构造带与大别造山带的北淮阳构造带、苏鲁构造带北部威海地区具有可比性,沃川构造带与南大别构造带有相似之处;在朝鲜半岛,自临津江带至沃川带构成了较完整的中生代碰撞造山带,即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原认为的"京畿地块"应属造山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京畿地块 ^40Ar/^39Ar构造年代学 朝鲜半岛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可能的构造表现 被引量:26
9
作者 侯泉林 武昱东 +3 位作者 吴福元 翟明国 郭敬辉 李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59-1666,共8页
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中国的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形成了大别-苏鲁造山带。针对这次碰撞作用向东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近些年来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模式,但都有其局限性。通过比较临津江带、沃川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构造活动关... 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期间,中国的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形成了大别-苏鲁造山带。针对这次碰撞作用向东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近些年来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模式,但都有其局限性。通过比较临津江带、沃川带与大别造山带之间的构造活动关系,结合已有的变质地质学和地质年代学数据,建立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半岛的东延模式。推测自临津江带至沃川带构成了一条较完整的中生代造山带,即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朝鲜的东部延伸,原来意义上的"京畿地块"已不复存在。而岭南地块上与华北板块相似的信息可能是造山作用后期伸展拆离作用下来自朝鲜半岛北部的外来构造岩片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朝鲜半岛 临津江构造带 沃川构造带
下载PDF
浙江建德岭后铜矿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贾少华 赵元艺 +3 位作者 王宗起 武昱东 王涛 陈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71-2085,共15页
本文选择浙西岭后铜矿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岩矿鉴定、分析测试工作的基础上,获得了矿区花岗闪长斑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和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燕山期构造背景的认识和浙西地区寻找斑岩型矿... 本文选择浙西岭后铜矿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岩矿鉴定、分析测试工作的基础上,获得了矿区花岗闪长斑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和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燕山期构造背景的认识和浙西地区寻找斑岩型矿床有一定科学意义.错石环带结构明显,Th/U比值较大(均值0.41),为典型的岩浆锆石;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加权平均值为169.9±1.4 Ma(MSWD=0.095).SiO2含量为60.69%~70.46%;里特曼指数小于3.3(0.13~2.25),为钙碱性系列;K2O/Na2O均大于1,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高场强元素La、U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Ba,低Nb、Ta;Sr/Y比值较大(5.89~67.7),Rb/Sr比值较低(0.53~2.87);稀土元素含量较高(∑REE为54.3×10^-6~138×10^-6),LREE富集,分馏程度高;δEu为0.85~1.04,δCe为0.84~0.94,铕铈正负异常均不明显.上述特征表明,岭后铜矿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浆类型及产出背景均和德兴等同时代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类似,均为产出于“古陆缘弧环境”的壳幔混源型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埃达克岩亲和性.由此推测,岭后乃至浙西地区有寻找斑岩型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德岭后 德兴 花岗闪长斑岩 陆缘弧 中侏罗世
下载PDF
川滇黔交界地区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韩奎 罗金海 +4 位作者 王宗起 闫全人 武昱东 张国锋 年秀青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9-641,共13页
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中普遍发育含矿角砾岩。文章综述了角砾岩的成因分类,在重点矿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含矿角砾岩显示张性角砾岩的特点,仅个别矿床同... 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中普遍发育含矿角砾岩。文章综述了角砾岩的成因分类,在重点矿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对川滇黔交界地区的铅锌矿床含矿角砾岩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含矿角砾岩显示张性角砾岩的特点,仅个别矿床同时出现挤压角砾岩。综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和典型铅锌矿床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可大致推断出,从中二叠世茅口期以来该铅锌成矿区伸展构造至少有2期:一期发生在铅锌矿化之前或同时,即早二叠世/晚二叠世的升降运动(东吴运动)与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期间,此次伸展作用形成的角砾岩为成矿流体提供了大量的容矿空间,并最终导致成矿流体沿断裂运移并充填沉淀而形成角砾状或网脉状-脉状构造的矿石;另一期发生在铅锌矿化之后,即白垩纪—古近纪,发育一系列正断层,并有可能破坏了铅锌矿体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铅锌矿床 含矿角砾岩 构造意义 伸展作用 川滇黔交界地区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毛屋超镁铁岩的铂族元素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庆 侯泉林 +3 位作者 周新华 谢烈文 倪善芹 武昱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5期808-814,共7页
采用镍锍火试金法结合ICP-MS分析了毛屋斜方辉石岩和石榴二辉岩样品中的Ir、Ru、Rh、Pt和Pd的含量,结果显示其铂族元素(PGE)的含量随岩石类型无规律性的变化,原始地幔标准化后的铂族元素分布模式呈负斜率,Pd、Ir发生了分异。毛屋超镁铁... 采用镍锍火试金法结合ICP-MS分析了毛屋斜方辉石岩和石榴二辉岩样品中的Ir、Ru、Rh、Pt和Pd的含量,结果显示其铂族元素(PGE)的含量随岩石类型无规律性的变化,原始地幔标准化后的铂族元素分布模式呈负斜率,Pd、Ir发生了分异。毛屋超镁铁岩铂族元素特征的形成受岩石中铂族元素的存在相制约,PPGE富集在富Cu硫化物,而IPGE以类似残留相、不熔的单硫化物固熔体形式存在,其中地壳混染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成岩过程中流体的存在造成了Pt和Pd的活化。因此,单硫化物固熔体和流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毛屋超镁铁岩类似残留地幔岩的铂族元素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屋 铂族元素 超镁铁岩 单硫化物固熔体 流体
下载PDF
陕西柞木沟铁矿矿物学、成矿年代学特征及对矿床成因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坤明 王宗起 +2 位作者 张英利 王刚 武昱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5-254,共20页
柞木沟铁矿床为北大巴山地区的钛磁铁矿矿床。矿区赋矿岩体为辉绿岩,主要矿物组成为单斜辉石、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钛磁铁矿和钛铁矿等。文中利用电子探针对柞木沟矿床内部典型矿石矿物组成研究发现,单斜辉石主要为普通辉石,角闪石... 柞木沟铁矿床为北大巴山地区的钛磁铁矿矿床。矿区赋矿岩体为辉绿岩,主要矿物组成为单斜辉石、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钛磁铁矿和钛铁矿等。文中利用电子探针对柞木沟矿床内部典型矿石矿物组成研究发现,单斜辉石主要为普通辉石,角闪石为镁绿钙闪石和阳起石,黑云母主要为铁质黑云母,少量为镁质黑云母。柞木沟铁矿床赋矿辉绿岩母岩浆具有高碱(K2O+Na2O含量3.56%~4.79%)、高钛(TiO2含量3.50%~5.58%)特征,指示其为碱性系列岩浆。单斜辉石平衡温度为1 138~1 167℃,铁钛氧化物形成温度为781~808℃,氧逸度(lgf(O2))为-14.15^-14.36,黑云母结晶温度分为600~650℃和~700℃两个区间,氧逸度介于NNO与MH之间。矿石内部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为(437.9±3.7)Ma,与区域不含矿岩体年龄一致,说明二者为同期岩浆作用产物。矿体赋存于岩体中、矿体与含矿辉绿岩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磁铁矿的岩浆成因、磁铁矿的矿物化学特征及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共同指示柞木沟矿床为典型岩浆矿床。北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晚期的拉张作用,导致深部的岩浆上升并在浅部快速就位,早期结晶出少量铁钛氧化物;随着温度降低,辉石、长石、角闪石等铁镁硅酸盐矿物开始结晶,进而包含早期结晶的铁钛氧化物。岩浆的氧逸度逐渐升高以及后期富铁质流体的注入导致铁钛氧化物大量结晶,最终完成该区的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床 辉绿岩 年代学 柞木沟 陕西
下载PDF
北大巴山地区斑鸠关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对物源和构造环境的限定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英利 王宗起 +2 位作者 王坤明 王刚 武昱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92-1207,共16页
北大巴山是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较完整的地层记录。长期以来,斑鸠关组被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对斑鸠关组砂岩的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分析,详细分析其物源区和形成构造环境。沉积学特征表明,斑鸠关组砂岩主... 北大巴山是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较完整的地层记录。长期以来,斑鸠关组被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本文通过对斑鸠关组砂岩的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分析,详细分析其物源区和形成构造环境。沉积学特征表明,斑鸠关组砂岩主要为一套深水沉积的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合序列,形成于海底扇。砂岩中交错层理恢复的古流向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于北侧。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斑鸠关组砂岩SiO2为61.54%~84.35%,主要为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屑岩。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和Eu负异常的特征。砂岩的风化蚀变指数为51~67,Th/U比值为3.36~7.02,表明砂岩物源区经历了较弱的风化作用。Zr/Sc和Th/Sc比值指示斑鸠关组砂岩没有经历沉积再旋回,为近源沉积。砂岩物源区组成判别图表明,斑鸠关组物源主要为长英质岩石。砂岩源区构造环境判别图以及特征指数表明,斑鸠关组源区形成于大陆岛弧和被动大陆边缘环境。综合区域资料,表明斑鸠关组形成于大陆岛弧相关环境,非大陆裂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巴山 斑鸠关组 地球化学 物源分析 构造环境
下载PDF
脆、韧性变形构造煤的激光Raman光谱特征及结构成分响应 被引量:18
15
作者 林红 琚宜文 +4 位作者 侯泉林 李小诗 武昱东 谭静强 范俊佳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17-1125,共9页
对淮北煤田不同类型构造煤进行了激光Raman光谱分析,探讨了不同变形机制下构造煤结构成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类构造煤均存在两个主要的Raman振动区域(G峰和D峰),分别位于1590.3—1600.1cm-1和1340.3—1356.9cm-1,脆、韧性变形构造... 对淮北煤田不同类型构造煤进行了激光Raman光谱分析,探讨了不同变形机制下构造煤结构成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类构造煤均存在两个主要的Raman振动区域(G峰和D峰),分别位于1590.3—1600.1cm-1和1340.3—1356.9cm-1,脆、韧性变形构造煤随着变质和变形程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光谱特征.脆性变形构造煤,随着变质、变形程度增加,光谱特征峰明显增强,D峰峰位向低波数偏移;韧性变形构造煤(糜棱煤)的特征峰则随之减弱,D峰峰位向高波数偏移;脆—韧性变形构造煤则先类似于脆性变形、而后表现为韧性变形的变化特征.进而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造成脆性变形与韧性变形构造煤激光Raman光谱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变形机制 结构成分 激光Raman光谱 变形变质作用
下载PDF
武当山南缘房县地区早古生代镁铁质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许光 王刚 +3 位作者 王宗起 武昱东 王嘉玮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6-318,391,392,393,共16页
武当山南缘青峰—襄广断裂是分隔南秦岭和扬子板块的重要界线,亦是勉略带东延的重要纽带。通过开展房县门古和五台地区路线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查明门古地区发育的原定新元古代耀岭河群火山岩为晚奥陶世变玄武岩块体((444.9±2.5)M... 武当山南缘青峰—襄广断裂是分隔南秦岭和扬子板块的重要界线,亦是勉略带东延的重要纽带。通过开展房县门古和五台地区路线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查明门古地区发育的原定新元古代耀岭河群火山岩为晚奥陶世变玄武岩块体((444.9±2.5)Ma),并与原划震旦系—寒武纪的灰岩、硅质岩块体包裹于砂质片岩中,显示出构造混杂岩带特征;五台地区侵入志留系梅子垭组的辉绿岩为早志留世岩浆活动产物((432.4±3.3)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两地区样品均具有高TiO_2、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等特征,不相容元素比值及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等均表现出OIB亲缘性,两地区样品岩浆均起源于较深部的软流圈地幔,母岩浆为高压环境下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低度部分熔融形成,并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且受到地壳轻微混染;区域地质特征和构造判别图解共同指示二者非地幔柱成因,其形成环境与大陆裂谷无关,而是形成于大洋板内环境,这为进一步理解南秦岭显生宙构造演化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质岩 岩石成因 早古生代 武当山 南秦岭
下载PDF
武当山十堰地区二叠纪E-MORB型玄武岩识别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刚 张晗 +3 位作者 王宗起 武昱东 王嘉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5-84,共20页
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测试分析研究显示南秦岭武当山并非统一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在十堰和两郧断裂之间的黄龙—方滩及丹江口银洞山等地区识别和厘定出一套中生代混杂岩带,开展混杂岩带内物质组成和成因研究对正确认识武当山造山作用... 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测试分析研究显示南秦岭武当山并非统一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在十堰和两郧断裂之间的黄龙—方滩及丹江口银洞山等地区识别和厘定出一套中生代混杂岩带,开展混杂岩带内物质组成和成因研究对正确认识武当山造山作用和区域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对武当山十堰黄龙—方滩地区混杂岩带内玄武岩块体岩石成因及时代进行研究,岩石地球化学显示玄武岩块体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中等Ti、Zr、Hf、Nd含量、弱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E-MORB(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特征,其岩浆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低压、高度部分熔融形成,源区可能受富集地幔或俯冲作用等影响导致富集高场强不相容元素;锆石U-Pb测年表明其为中二叠世火山作用产物;区域地质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共同指示该套E-MORB形成于洋中脊或附近海山环境。综上,武当山十堰地区中—晚二叠世存在洋盆,该成果为理解十堰黄龙—方滩混杂岩带成因机制和正确认识南秦岭显生宙构造属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ORB(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 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 二叠纪 岩石成因 武当山 南秦岭
下载PDF
南秦岭随州地区正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宗起 +2 位作者 武昱东 王刚 张玉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07-1021,共15页
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体呈岩脉出露,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中岩浆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648.8±1.9Ma(MSWD=0.86),属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花岗岩。岩体高硅(SiO_2=70.67%~75.75%... 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体呈岩脉出露,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中岩浆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648.8±1.9Ma(MSWD=0.86),属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成分显示其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花岗岩。岩体高硅(SiO_2=70.67%~75.75%)、富碱(K_2O+Na_2O=7.28%~8.53%)、铁镁比(FeO^T/MgO=26.37~35.50)较高、钙镁含量较低(CaO=0.60%~1.53%,MgO=0.07%~0.12%);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斜型,显示Eu负异常(δEu=0.33~0.56);1000Ga/Al值介于2.60~3.41,Zr+Nb+Ce+Y=552.48×10^(-6)~648.87×10^(-6);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Rb、K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相对富集Zr、Hf、Nb、Ta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Sr、P和Ti,以上特征表明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随州北部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内伸展的构造环境,新元古代晚期,秦岭-桐柏-大别地区构造体制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在南秦岭东段由古秦岭洋的俯冲导致的挤压作用转换为弧后拉伸减薄作用。在伸展体制下,岩浆上涌形成本区A1型正长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州 A1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SHRIMP U-PB测年 新元古代
下载PDF
蒙古国铜矿床成矿规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江思宏 韩世炯 +6 位作者 陈郑辉 梅燕雄 武昱东 杨言辰 刘翼飞 张莉莉 康欢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9,共19页
随着欧玉陶勒盖这个世界级铜矿的发现与开发,蒙古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铜资源大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蒙古国境内的铜矿床主要成矿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蒙古国内的铜矿床主要类型是斑岩型,其次是VMS型。根据这些铜矿床... 随着欧玉陶勒盖这个世界级铜矿的发现与开发,蒙古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铜资源大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蒙古国境内的铜矿床主要成矿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认为蒙古国内的铜矿床主要类型是斑岩型,其次是VMS型。根据这些铜矿床的形成时代与产出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南、北2条铜矿带,分别为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有关的斑岩型和VMS型Cu-Au-Mo-Zn多金属成矿带(Ⅰ),和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体系有关的斑岩型Cu-Mo-Au成矿带(Ⅱ)。其中南部Cu矿带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①泥盆纪VMS型Cu-Zn成矿亚带(Ⅰ1);②晚泥盆世斑岩型Cu-Au-Mo成矿亚带(Ⅰ2);和③石炭纪斑岩型Cu多金属成矿亚带(Ⅰ3)。而北部Cu矿带则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西部三叠纪斑岩型Cu-Mo成矿亚带(Ⅱ1)和东部三叠纪-早侏罗世斑岩型Cu-Mo-Au成矿亚带(Ⅱ2)。根据蒙古国的构造演化历史及其所产出的矿化特征,认为蒙古国铜矿的找矿潜力仍然是以斑岩型为主,其次是VMS型,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硫化物型矿床也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规律 铜矿床 斑岩型 蒙古国
下载PDF
南秦岭构造带十堰—武当地区岩石变质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宗起 +2 位作者 王刚 武昱东 杨皓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9-395,共17页
十堰—武当地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内部发育的变质岩可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在该地区含石榴子石片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 十堰—武当地区位于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板块的结合部位,内部发育的变质岩可为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在该地区含石榴子石片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和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变质作用条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黑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方滩—王家山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的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44℃~410℃和368℃~431℃,属于低绿片岩相;由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到十堰—大木剖面南、北两侧变质岩主期变质温度分别为322℃~440℃和535℃~540℃,属于低—高绿片岩相。结合区域变质变形研究成果,认为十堰—武当地区中低级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演化与南秦岭构造带印支期洋盆闭合伴生的俯冲-增生过程有关,它使得不同变质级别的岩石发生并置然后一起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印支期 片岩 绿片岩相 中低级变质岩 俯冲-增生 十堰-武当地区 南秦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