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堵江堰塞事件及其地貌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段立曾 明庆忠 +2 位作者 张虎才 李华勇 张自强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3年第1期8-17,共10页
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区域地质地貌条件使得堵江堰塞事件在金沙江河谷广泛发育,通过总结前人研究与笔者野外考察和分析研究后认为,堵江堰塞事件发育对金沙江河谷演化的作用与影响大致为以下次序:构造活动及气候异常事件→发生滑坡堵江事... 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区域地质地貌条件使得堵江堰塞事件在金沙江河谷广泛发育,通过总结前人研究与笔者野外考察和分析研究后认为,堵江堰塞事件发育对金沙江河谷演化的作用与影响大致为以下次序:构造活动及气候异常事件→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形成堰塞坝(湖)→堰塞坝(湖)解体消亡→河谷地貌及环境变化→现代金沙江河谷地貌的形成。同时,堵江堰塞现象有在地质构造破碎带、河谷纵比降变化、构造运动活跃和异常气候事件高发期高频发育之规律和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等显著特点;堵江堰塞造成区域沉积过程和河流下切动力过程的快速改变以及水文、局域气候、地质稳定性、河谷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堵江堰塞事件在各河段的发生形式、发育年代和机制、期次及次生地貌环境效应表现各异,加上后期侵蚀及堵江过程对于前期遗迹的破坏作用使得其研究变得十分复杂而困难。因此,在其系统研究、年代的确定、堰塞坝(湖)的识别、堰塞湖钻探采样及其沉积物信息提取研究等方面还有更大的深入探讨和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江堰塞事件 河谷演化 地貌环境效应 进展 金沙江
下载PDF
小型水体水质特征及季节变化研究--以云师大呈贡校区人工湖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段立曾 常凤琴 +5 位作者 翟雨佳 杨腾伦 朱玫君 朱云 苏颖 孔宪娟 《环境科学导刊》 2018年第6期13-18,共6页
选取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两个(南湖、北塘)典型校园人工湖,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进行了每月1次的湖泊多参数水质野外定点(6个点)监测工作,获取了透明度、水温(Temp)、pH、浊度(Turbid+)、溶解氧(DO)、电导率(CD)、盐度(Sal)和... 选取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两个(南湖、北塘)典型校园人工湖,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进行了每月1次的湖泊多参数水质野外定点(6个点)监测工作,获取了透明度、水温(Temp)、pH、浊度(Turbid+)、溶解氧(DO)、电导率(CD)、盐度(Sal)和总溶解性固体(TDS)等多参数水质数据,在分析了水质现状特征基础上,对其季节性变化特征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所测两湖(6个点)各项水质参数月际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其中,表层水体温度、浊度变化与昆明多年平均气温、降雨量呈线性关系,垂向水体温度未出现明显变化特征;据透明度数据可知,冬季南湖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较北塘略差;两湖水体酸碱度呈中性至碱性、全年pH值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制范围(6~9)之内,酸碱度正常、无超标;电导率、盐度和总溶解性固体三者月际变化趋势一致,电导率与盐度、总溶解性固体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均高达0. 99,进一步验证了用电导率法测定、估算水中全盐量和总溶解性固体含量的可靠性;两湖水体溶解氧的变化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季节性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水体 水质特征 季节变化 校园人工湖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野下云南高原湖滨生态城镇群的构建及其可行性探析
3
作者 段立曾 张虎才 +2 位作者 明庆忠 李华勇 张自强 《可持续发展》 2013年第2期33-40,共8页
随着明代汉族的移民、明清以来工商业的发展和19世纪后期开始的城市人口集聚增加直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和用地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带来的是包括昆明及各地州城市因城镇扩张和区域生态环境... 随着明代汉族的移民、明清以来工商业的发展和19世纪后期开始的城市人口集聚增加直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和用地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带来的是包括昆明及各地州城市因城镇扩张和区域生态环境不协调的“城市病”,严重制约云南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高原湖滨生态城镇群的构建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决策之一,其以低碳经济、“西部大开发”、“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城镇上山”等为背景;以云南省湖泊众多、水系发达和区域开发潜力等为优势,高原湖滨生态城镇群的构建将在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文化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其中,田园城镇发展模式、生态功能核心区和产业集聚小区是其核心内容,但也面临着区域构造活动强烈、自然灾害频发和湖泊污染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生态城镇 高原湖泊 云南省
下载PDF
星云湖硅藻群落响应近现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过程 被引量:25
4
作者 刘园园 陈光杰 +5 位作者 施海彬 陈小林 卢慧斌 段立曾 张虎才 张文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63-3073,共11页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近年来云南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退化,而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以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记录与现代监测资料,识别在湖泊富营养化、气候变...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近年来云南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退化,而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以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记录与现代监测资料,识别在湖泊富营养化、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强烈干扰下硅藻群落结构响应的过程,并甄别驱动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压力及其强度。结果显示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如沉积物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硅藻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了水体富营养化是驱动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r=-0.63,P<0.001)。简约模型与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近200年来(钻孔长度38cm),湖泊营养水平和水动力是驱动星云湖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群落变化的18.8%和2.9%;而1951年以后,湖泊营养水平和温度分别解释了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31.4%和26.8%。研究结果表明了硅藻群落长期变化的主控因子是湖泊营养水平,而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可以通过改变湖泊水动力及湖水温度来驱动硅藻群落的演替,同时抚仙湖-星云湖的连通性也对硅藻群落的演替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湖 湖泊沉积物 硅藻群落 富营养化 气候变化 水动力
下载PDF
上行与下行效应对浮游动物的长期影响评价——以滇池与抚仙湖沉积物象鼻溞(Bosmina)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卢慧斌 陈光杰 +7 位作者 陈小林 刘晓东 顾兆炎 张虎才 赵帅营 陈丽 段立曾 张自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5,共9页
近年来云南高原湖泊面临富营养化、渔业活动增强等多重环境压力的叠加影响,对湖泊的有效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对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模式进行系统了解.现有研究表明在系统生产力和捕食压力的不同配置下,湖泊系统主要组成(如浮游动物... 近年来云南高原湖泊面临富营养化、渔业活动增强等多重环境压力的叠加影响,对湖泊的有效治理与生态修复急需对多重压力下生态系统的响应模式进行系统了解.现有研究表明在系统生产力和捕食压力的不同配置下,湖泊系统主要组成(如浮游动物)的响应特征可能出现差异且捕食压力可能随营养水平的变化而改变,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下的生态响应.本研究以目前分别处于重富营养和中-贫营养水平的滇池和抚仙湖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受外来鱼类影响下两个大型湖泊浮游动物长期响应模式的异同.通过象鼻溞生物量与个体大小等指标,重建了近百年来滇池与抚仙湖典型浮游动物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如沉积物色素生产量)的增加,2个湖泊中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同时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指示湖泊上行效应对浮游动物的控制作用.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的变化在1960s与1980s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入与渔业产量增加的时间一致.进一步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与方差分解方法来定量评价上行与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变化的驱动强度,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沉积物色素)和捕食作用(象鼻溞壳长)对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驱动强度比较相似(分别解释了生物量变化的77.25%和83.59%),然而在滇池下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独立影响比在贫营养的抚仙湖中更强(分别为15.46%和10.39%),上行效应对象鼻溞生物量的影响在抚仙湖要明显强于滇池(分别为69.74%和19.67%),而在滇池上行与下行效应的相互作用强度明显强于抚仙湖(分别为42.12%和3.46%).结果表明随着湖泊营养水平的升高,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在2个湖泊中均显著增加,而外来鱼类(如太湖新银鱼)的引入和经济鱼类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造成了浮游动物的生物量降低和个体减小.但在快速富营养化的滇池,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随营养水平的变化出现较强的依赖性,而在总体处于中-贫营养水平的抚仙湖中此相互作用较弱.结果表明在不同营养水平的大型湖泊中,营养水平的变化幅度可以导致鱼类捕食压力的差异性变化,指示了对鱼类捕食压力的评价和浮游动物长期变化的特征分析需要考虑湖泊的营养水平与富营养化过程的差异.总之,富营养化和外来鱼类的引入导致了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的快速响应与结构变化,因此对高原湖泊的生态修复需要考虑湖泊营养水平对生态系统结构与食物链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沼学 象鼻溞 生物量 个体大小 上行效应 下行效应 滇池 抚仙湖
下载PDF
杞麓湖表层沉积物微塑料污染特征
6
作者 段立曾 张虎才 +5 位作者 李东林 许惟栋 李华玉 许婧 徐天宝 邓春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0-149,共10页
为探究杞麓湖微塑料(MPs)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机制,作者采用浮选法分离出36个位点表层沉积物中的MPs,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EDS)观察MPs的表面结构、形态特征、微观结构及附着元素等,结合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 为探究杞麓湖微塑料(MPs)的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机制,作者采用浮选法分离出36个位点表层沉积物中的MPs,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EDS)观察MPs的表面结构、形态特征、微观结构及附着元素等,结合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碳酸盐和粒度等理化指标,探讨了MPs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潜在来源机制。结果表明:杞麓湖表层沉积物中MPs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丰度范围介于50~680个/kg之间,平均丰度157.66个/kg。物理构成特征以粒径<1 mm(65.09%),纤维状(96.85%),透明(51.01%)和蓝色(38.7%)的MPs为优势组分。在人类活动、入湖河分布及常年盛行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MPs丰度呈现南部、东北部湖区最高,湖心和西部湖区相对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关分析表明,MPs丰度和组合特征均与沉积物理化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和径流输入是MPs污染状况及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依据物理组合特征,推测其来源为日常使用塑料制品(衣物洗涤、渔具使用)和周边农用地膜的分解等。整体而言,杞麓湖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传统环境问题和MPs等新型污染物质并存的多重环境压力,亟需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组合特征 丰度及分布 微塑料 杞麓湖
下载PDF
云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华勇 张虎才 +6 位作者 陈光杰 常凤琴 段立曾 王教元 卢慧斌 吴汉 胡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9-507,共9页
选取云南15个高原湖泊,利用瑞典产HTH重力采样器提取沉积物短钻,取顶部0~0.5 cm作为湖泊现代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并利用分析软件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各组分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滇池等15个云南湖泊表层沉积物频... 选取云南15个高原湖泊,利用瑞典产HTH重力采样器提取沉积物短钻,取顶部0~0.5 cm作为湖泊现代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并利用分析软件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各组分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滇池等15个云南湖泊表层沉积物频率曲线呈多峰态,含有2至5个组分,从细到粗分别为黏土组分(C1)、细粉砂组分(C2)、粉砂组分(C3)、细—中砂组分(C4)、粗砂组分(C5),拟合众数粒径范围为0.6~423.0μm。C1组分来自大气中长期悬浮的超细粉尘和气溶胶,通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湖泊水体,反映西南地区大气粉尘背景值;C2和C3是湖泊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反映流域内降水和水动力大小;C4和C5组分只出现在洱海、滇池、差黑海等部分湖泊湖心沉积物中,且含量非常低,该组分与湖泊水动力密切相关。对于滇池、抚仙湖等大型湖泊而言,粗颗粒进入湖心需两个过程:从流域地表进入湖泊水体的输入过程和从湖滨到达湖心的传输过程。湖心沉积物中粗粒含量主要受第二个过程影响,而该过程的强弱与湖流、水深、湖盆坡度等因素有关。西南地区干旱背景下湖泊快速收缩直至消失时,降水量的大幅减少使得地表径流动力减弱,加之大气环流偏弱以及水生植物覆盖面积比例增大,湖水动力减弱,由湖滨向湖心传输的物质以细粒碎屑为主。位于山地地区的小型湖泊,由于汇水面积有限、地形坡度较大,坡面径流可将地表风化碎屑物带入湖盆甚至湖心位置,这类湖泊沉积物中粗粒物质的增加反映流域内降水量或降水强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高原湖泊 表层沉积物 粒度分布特征 物源分析 沉积动力
下载PDF
泸沽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汉 常凤琴 +6 位作者 张虎才 李华勇 蒙红卫 段立曾 刘东升 李楠 朱梦姝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79-687,共9页
选择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过渡区的泸沽湖作为研究对象,对南部主湖区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合湖泊周围自然地理要素,探讨了粒度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泸沽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以... 选择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过渡区的泸沽湖作为研究对象,对南部主湖区7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合湖泊周围自然地理要素,探讨了粒度各组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泸沽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以黏土质粉砂为主,少数样品为砂质粉砂、砂,砾石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北部湖滨带,其中粉砂是该研究区的优势粒级。另外,南部主湖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各组分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研究区东南侧及西南侧由于受入湖河流(山跨河、三家村河)的影响,导致黏土组分呈舌状分别向北、向东北方向延伸,但东南侧由于受湖水外流形成的定向湖流顶托作用,对研究区物源的贡献较弱;研究区西北部砂组分由于受到悬移作用和定向湖流影响,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凸出;由于受反时针环流作用的影响,大量细粒物质由研究区北部和西南侧悬移至研究区南部并沉积下来,使得此处有大量细物质沉积。同时指出,泸沽湖南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特征受控于湖泊沉积动力过程及沉积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程度的差异,研究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不仅对于认识湖泊水动力及物质输入状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合理选择钻孔岩芯位置、开展湖泊沉积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沽湖 表层沉积物 粒度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颖 孙惠玲 +3 位作者 周晓娟 段立曾 李华勇 张虎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2-729,共8页
通过测定抚仙湖沉积物全有机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总氮、总有机碳含量指标并计算碳氮比值,对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δ^(13)C_(org)的影响因素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 通过测定抚仙湖沉积物全有机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总氮、总有机碳含量指标并计算碳氮比值,对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δ^(13)C_(org)的影响因素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00 cal a BP里,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发生明显变化,沉积物有机质输入由内源水生生物和陆生C_3植物共同输入(5000-2300 cal a BP阶段)转变为以内源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藻类等输入为主(2000 cal a BP至今阶段);有机质来源发生变化是造成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变化的主要原因;2000 cal a BP以来,陆源有机质输入的锐减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的快速变化可能指示了抚仙湖流域的古环境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稳定碳同位素 碳氮比值 有机质来源 古环境
下载PDF
近百年来枝角类群落响应洱海营养水平、外来鱼类引入以及水生植被变化的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卢慧斌 陈光杰 +4 位作者 蔡燕凤 王教元 陈小林 段立曾 张虎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2-140,共9页
近几十年来,以大型湖泊为代表的云南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洱海作为云南面积第2大淡水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富营养化、外来鱼类引入、水生植被退化等)的影响.在湖泊现代监测数据面临时段较短、缺... 近几十年来,以大型湖泊为代表的云南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洱海作为云南面积第2大淡水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富营养化、外来鱼类引入、水生植被退化等)的影响.在湖泊现代监测数据面临时段较短、缺乏连续记录的背景下,湖泊沉积物的连续记录可以提供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历史并可用于生态响应模式的识别.以目前处于富营养水平的洱海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多重环境压力影响下洱海枝角类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与已有研究成果和现代监测数据进行对比,探讨了枝角类群落对环境压力响应的空间差异性.通过分析沉积物枝角类记录,重建了近百年来洱海枝角类群落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过去100年来,枝角类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从1990年左右开始,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在1990s初期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种成功的时间一致.限制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有3个主要阶段:1990s以前,底栖枝角类为群落的主要组成;1990—2000年左右,浮游枝角类(以象鼻溞为主)在枝角类群落结构中的比例迅速增加;从2000年以后,枝角类群落组成以浮游枝角类为主.同时,枝角类数据的主成分(PCA)分析显示,仅有PCA主轴1呈现显著的变化且解释了群落结构变化的61.64%,进一步分析表明水生植被变化可能是驱动枝角类变化的主要环境梯度,如底栖枝角类生物量减少响应了湖泊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已有研究对比表明,浅水湖区沉积物记录的枝角类生物量在1970s急剧增加与1980s急剧降低等现象并没有被深水区的沉积物记录所反映,指示了洱海生态系统的变化模式存在空间差异性.同时象鼻溞个体大小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外来鱼类引入导致的鱼类捕食压力的变化.总之,本文揭示了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长期变化,反映了洱海富营养化过程、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外来鱼类引入的长期驱动影响,因此对洱海的生态管理与修复工作应考虑多个环境压力的影响并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沼学 洱海 枝角类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下载PDF
近70年来云南杞麓湖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楠 常凤琴 +6 位作者 张虎才 刘亚生 吴汉 段立曾 刘培 路志明 毕荣鑫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60-66,共7页
选择位于滇中地区的杞麓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湖泊沉积岩芯粒度、总有机碳和碳酸盐等理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合210Pb、137 Cs年代数据,并与气测资料及人类活动历史资料对比,探讨杞麓湖地区近七十年来气候变化历史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 选择位于滇中地区的杞麓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湖泊沉积岩芯粒度、总有机碳和碳酸盐等理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合210Pb、137 Cs年代数据,并与气测资料及人类活动历史资料对比,探讨杞麓湖地区近七十年来气候变化历史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粒度的粗细以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有机质含量指示了人类活动的强弱,高值指示人类活动加强.综合分析杞麓湖钻孔岩芯粒度指标,同时结合碳酸盐和有机质指标得出,近70年来杞麓湖地区气候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历史经历了3个阶段:阶段I(53.5-29.5cm,约1945-1970A.D.)温度较低,降水量较高,气候较为冷湿,人类活动对湖泊影响较弱;阶段II(29.5-11cm,约1970-1986A.D.)温度相对较高,降水量维持在较低水平,气候整体呈现出暖干特点,而此时人类活动逐渐增强;阶段III(11-0cm,约1986-2013A.D.)为高温多雨期,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麓湖 粒度 碳酸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空间插值算法的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惠玲 廖泽波 +1 位作者 段立曾 洪亮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34,共5页
水质参数是分析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由于基于离散采样点的传统水质参数统计法不能详细分析湖泊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了克立格(Kriging)和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空间插值算法对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指标(p... 水质参数是分析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由于基于离散采样点的传统水质参数统计法不能详细分析湖泊水质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了克立格(Kriging)和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空间插值算法对阳宗海夏季水质参数指标(pH值、总叶绿素、浊度、溶解氧、电导率和藻蓝蛋白)进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阳宗海夏季表层水体的循环周期较长、空间异质性较高,尤其是总叶绿素含量、浊度和藻蓝蛋白含量;阳宗海南岸受到人为生活扰动和污染较为严重,藻蓝蛋白和溶解氧的浓度均较高;阳宗海北岸受到人为工业污染更为明显,表现为浊度在该区域达到峰值;阳宗海夏季表层水体的电导率和pH值更多地受到了治理砷污染而大量喷施的絮凝剂影响。研究成果为阳宗海水环境评估和综合整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宗海 水质参数 克里格空间插值法 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阳宗海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亚屏 李菊 +5 位作者 袁志伟 陈郸 王蕊 王平 段立曾 邓春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7-63,共7页
为探究阳宗海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6月布设8个采样点并利用重力取样器采集30 cm的沉积物短钻,采用密度浮选法分离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器对微塑料的理化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阳宗... 为探究阳宗海不同深度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6月布设8个采样点并利用重力取样器采集30 cm的沉积物短钻,采用密度浮选法分离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器对微塑料的理化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阳宗海0~10 cm、10~20 cm、20~30 cm深度沉积物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782.11±313.97)个/kg、(188.68±52.95)个/kg和(148.32±68.34)个/kg,整体平均丰度为(373.04±345.39)个/kg,丰度随深度递减.微塑料形状以纤维状为主,颜色以蓝色和透明为主,粒径主要集中在2 mm以下;主要聚合物类型为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结合微塑料理化特征和周边人类活动,渔网和纺织品可能是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空间分布 来源 湖泊沉积物
下载PDF
中国湖泊沉积物中的粒度变化及其古气候和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华勇 明庆忠 +2 位作者 张虎才 段立曾 张自强 《地球科学期刊(中英文版)》 2014年第2期98-108,共11页
利用湖泊沉积物恢复区域内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中,粒度的指示意义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总结我匡近50个湖泊的粒度研究成果,结合柴达木盆地永海湖和元谋盆地浪巴铺古湖的研究数据,探讨粒度具有多解性的原因,以发现粒度... 利用湖泊沉积物恢复区域内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中,粒度的指示意义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总结我匡近50个湖泊的粒度研究成果,结合柴达木盆地永海湖和元谋盆地浪巴铺古湖的研究数据,探讨粒度具有多解性的原因,以发现粒度在不同类型湖泊中的变化规律。无论是在短时间尺度、高分辨率,还是在长时间尺度、低分辨率研究中,粒度对于古气候和古环境的解释都具有多解性,但前者粒度的变粗主要指示了降水增多的湿润气候,后者粒度参数的解读要综合考虑湖泊类型与特点、采样点位置、沉积物来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面积和水深均较大的湖泊,如采样点位于湖心深水区,其沉积物粒径变大应首先考虑流域地表侵蚀增强或者“尘暴”爆发导致沉积物来源的变粗,而非干旱气候下的湖泊萎缩事件;面积小而且水深较浅的湖泊,粒度分布的环带状模式影响可延至湖心,但同时必须注意到,降水增多时,地表侵蚀加剧,同样能够把更多粗颗粒带入湖泊甚至湖心,因此这类湖泊粒度的解释存在不确定性,一般可理解为较长时间跨度的粒度变粗和变细分别对应湖泊收缩和扩张,而粒度的突然变粗则指示短时间内的降水增多;采样点的选择对粒度的影响也是显著的,相比来说,湖心水动力和沉积物来源单一,解释也相应单一,而湖滨沉积物则可能受到入湖径流、风成等多重因素影响,解释起来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湖泊 古气候 古环境 浪巴铺古湖 尕海
下载PDF
洱海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燕凤 张虎才 +4 位作者 陈光杰 段立曾 张自强 王熊飞 李华勇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3年第4期241-252,共12页
近年来,随着洱海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流域大面积快速开发,洱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洱海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对洱海环境(包括洱海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流域开发和植被状况... 近年来,随着洱海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流域大面积快速开发,洱海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洱海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对洱海环境(包括洱海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流域开发和植被状况)、生态(包括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变化、生态系统特征变化)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所得数据进一步分析了气象因素(气温、降水与风速)与水质变化的关系,指出洱海及流域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蓝藻爆发历史、对浮游动物和食物链的详细研究、区分多重压力对洱海富营养化的驱动强度)。以期对洱海生态、环境的情况有一个综合了解,为以后在洱海继续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认知基础,更好地为洱海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生态环境 研究现状 环境问题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理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自强 明庆忠 +2 位作者 张虎才 李华勇 段立曾 《地理科学研究》 2013年第1期1-7,共7页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一种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的特殊地理景观,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周围地区有巨大差异,形成一种局部的干旱生境。由于特殊的干、热气候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社会发...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一种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的特殊地理景观,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周围地区有巨大差异,形成一种局部的干旱生境。由于特殊的干、热气候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地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对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特点、植被、水土及演化原因的研究进行了回顾,认为现阶段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干热河谷的界定不清;干热河谷形成原因及过程研究不明;人地关系研究不足;整体、系统的研究较少。有鉴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重视干热河谷的界定研究;加强干热河谷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研究;开展人地关系的深层次研究;深入干热河谷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开展整体、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地理环境演化 进展 存在的问题 金沙江
下载PDF
异龙湖水质参数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培 常凤琴 +5 位作者 张虎才 李华勇 毕荣鑫 段立曾 付磊 周瑜 《地理科学研究》 2017年第3期168-178,共11页
本文对2016年9月、10月、11月和2017年1月、3月、5月异龙湖不同湖区的温度(Temp)、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以及pH的水质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异龙湖水质最好的是湖西北,坝心与湖心位置水质没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湖西北水生... 本文对2016年9月、10月、11月和2017年1月、3月、5月异龙湖不同湖区的温度(Temp)、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以及pH的水质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异龙湖水质最好的是湖西北,坝心与湖心位置水质没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湖西北水生植物对湖水的净化作用;湖西北部9月、10月水深1m左右开始出现DO骤降现象形成缺氧环境,且不同季节溶解氧降低的深度和幅度各不相同;湖泊富营养化指标中的叶绿素a在异龙湖整个湖体中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仅如此,不同湖区有所不同,其中坝心与湖心位置表现为1月浓度达到最大值,湖西北则是9月和10月为最大值;在所监测的月份中,异龙湖pH值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体藻类的浓度对其有主导作用。通过水质参数分析不同湖区水质差异,认为异龙湖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所以今后的发展中,必须重视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充分加强科学监测、科学管理、科学治理,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改善湖泊流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龙湖 水质参数 人类活动 干湿季
下载PDF
抚仙湖和星云湖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云鹰 谢曼平 +2 位作者 刘姗姗 李华勇 段立曾 《地理科学研究》 2015年第3期81-94,共14页
国内有关抚仙湖及星云湖的水环境指标的成文调查研究始于1963年。但2008年抚仙湖—星云湖倒流之后的研究几乎空白,对两湖联动机制研究也较少。本文结合1957~2009年的气象数据和两湖水质参数,分析湖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探究两者... 国内有关抚仙湖及星云湖的水环境指标的成文调查研究始于1963年。但2008年抚仙湖—星云湖倒流之后的研究几乎空白,对两湖联动机制研究也较少。本文结合1957~2009年的气象数据和两湖水质参数,分析湖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探究两者联动影响机制及其空间差异。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温度有明显的波动上升,降水量有轻微的波动下降趋势,相比夏季,冬季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有更敏感的响应,云南高原湖泊的抚仙湖和星云湖正向着不利于湖泊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抚仙湖和星云湖均存在时空异质性,受人类活动比较小的地区,水质较好,星云湖东岸水质好于西岸水质;在各项指标中,星云湖几乎均高于抚仙湖,其中,星云湖的电导率(Spcond)约是抚仙湖的2倍,星云湖的藻蓝蛋白约是抚仙湖的21倍,但抚仙湖和星云湖的PH值均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星云湖 水质变化趋势
下载PDF
云南典型高原湖泊富营养化及其生态修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茜 段立曾 《吉林水利》 2014年第3期1-9,共9页
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阻碍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继而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已有的研究从富营养化特征、机制、演化以及生态、工程修复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究,其1980—2010年湖泊水体总磷、总氮、透明度、叶绿素... 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阻碍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继而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已有的研究从富营养化特征、机制、演化以及生态、工程修复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究,其1980—2010年湖泊水体总磷、总氮、透明度、叶绿素、生化需氧量及营养状况指数等均指示和记录了近30年来云南典型高原湖泊富营养化特征及演化过程。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云南高原湖泊富营养化的典型性与差异性、富营养化演化及其修复现状的背景下认为:近年来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好转大多只是季节性或区域性迹象,云南高原湖泊整体上乃处于持续的富营养化和污染状态,部分湖泊因为周边农业用地和建设的扩展已经导致湖泊处于不可恢复状态,抚仙湖、阳宗海等湖泊周边因开发需水量大,导致湖泊水位出现快速下降和湖容大量减少。进一步对云南高原典型富营养化湖泊开展更大时间尺度的研究,特别是湖泊变化机理的研究和趋势预警的升级是今后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生态修复 高原湖泊 进展与展望 云南
下载PDF
云南元谋盆地距今210—120ka间干热气候变化重建
20
作者 李华勇 明庆忠 +3 位作者 张虎才 苏怀 张自强 段立曾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14-25,共12页
元谋盆地西侧浪巴铺湖相沉积物(厚27 m)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浪巴铺古湖存在于距今216±20 ka至122±10 ka,经历了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末期、倒数第二次冰期以及末次间冰期初期。结合粒度、磁化率和孢粉等数据,重建了元谋地区距今2... 元谋盆地西侧浪巴铺湖相沉积物(厚27 m)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浪巴铺古湖存在于距今216±20 ka至122±10 ka,经历了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末期、倒数第二次冰期以及末次间冰期初期。结合粒度、磁化率和孢粉等数据,重建了元谋地区距今216±20 ka至122±10 ka期间的气候变化历史:距今216~185 ka期间,孢粉平均浓度为全剖面最高,出现了喜高温的苏铁科和栲属植物以及指示湿润环境的莎草科植被,表明这段时期气候相对湿热,对应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晚期;距今185~150 ka期间,孢粉浓度迅速降低,1050 cm深处(距今160 ka)孢粉浓度只有8.67粒/100 g,对应倒数第二次冰期盛冰期;距今150~122 ka期间出现数层砂砾石层,草本植物比例增加,气温回升,降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气候干热趋势显著。考虑到浪巴铺古湖沉积物样品平均孢粉浓度只有34.35粒/100g,认为至少在倒数第二次冰期之前,元谋盆地气候的干旱特征已经十分显著,植被稀疏,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的干热特征已与现代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盆地 倒数第二次冰期 孢粉 粒度 气候变化 干热河谷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