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股沟疝术后顽固性疼痛的处理 被引量:7
1
作者 毕建威 张少波 +1 位作者 魏国 聂明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6期459-461,共3页
探讨疝修补术后顽固性疼痛的原因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分析1998~2001年我院收治的8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疼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例病人经神经阻滞治疗后缓解;2例行单纯神经松解,2例行痛点局部疤痕切除,1例行翻转... 探讨疝修补术后顽固性疼痛的原因和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分析1998~2001年我院收治的8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疼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例病人经神经阻滞治疗后缓解;2例行单纯神经松解,2例行痛点局部疤痕切除,1例行翻转无张力补片部分修剪,2例行髂前上棘内侧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部分切除,术后疼痛均缓解。结论:疝修补术后出现顽固性疼痛的常见原因为神经被缝扎或补片移位压迫或被纤维粘连牵扯等;手术方式应个体化,结合术前疼痛特点及术中探查情况,合理选择神经松解、疤痕切除、翻转补片部分修剪及神经切除等方式,可避免盲目切除神经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疝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术后 顽固性疼痛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联合脏器切除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毕建威 杨丰 +3 位作者 马立业 闻兆章 魏国 方国恩 《消化外科》 CSCD 2003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了解联合脏器切除术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科 1994年 9月- 1997年 3月施以联合脏器切除术的 4 9例进展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照同时期未行根治手术和接受标准胃癌根治术的病人。结果 联合脏... 目的 了解联合脏器切除术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科 1994年 9月- 1997年 3月施以联合脏器切除术的 4 9例进展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照同时期未行根治手术和接受标准胃癌根治术的病人。结果 联合脏器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 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 77.5 5 %、30 .6 1%、14 .2 9% ,明显高于同时期姑息手术和剖腹探查组 (1年生存率比较P <0 .0 1,3年、5年生存率比较P <0 .0 5 ) ,并发症发生率 12 .2 4 % ,与标准胃癌根治术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联合脏器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能明显改善病人预后 ,延长生存期 ,且相对安全。强调适应证的掌握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脏器切除术 胃肿瘤 根治术
下载PDF
小肠平滑肌肉瘤诊治分析(附10例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毕建威 经纬 赵为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1-232,F003,共3页
目的 :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策略 ,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 :对我院 1 993~ 2 0 0 1年收治的 1 0例小肠平滑肌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0例小肠平滑肌肉瘤中 ,行根治性手术 6例 ,术后生存最短 1年余 ,最长 8年 6个月仍健在 ,1例... 目的 :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治策略 ,提高诊治水平。 方法 :对我院 1 993~ 2 0 0 1年收治的 1 0例小肠平滑肌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0例小肠平滑肌肉瘤中 ,行根治性手术 6例 ,术后生存最短 1年余 ,最长 8年 6个月仍健在 ,1例肿瘤摘除术后生存 4年余 ;行姑息性切除术 3例 ,分别于术后 1、2、3年死亡。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小肠平滑肌肉瘤较为少见 ,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 ,诊断较为困难 ,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对放、化疗不够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平滑肌肉瘤 诊断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肿瘤摘除术
下载PDF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毕建威 郑瑞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期7-9,共3页
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ncer,EGC)是由日本内镜学会于1962年首次提出.其定义为肿瘤仅浸润胃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EGC的概念并非指肿瘤发生的早、晚。而是针对外科手术可能治愈的胃癌而作出的界定。目前.治疗EG... 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ncer,EGC)是由日本内镜学会于1962年首次提出.其定义为肿瘤仅浸润胃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EGC的概念并非指肿瘤发生的早、晚。而是针对外科手术可能治愈的胃癌而作出的界定。目前.治疗EGC的主要方式仍是开放性手术。随着近几年胃癌根治术的开展.对EGC中肿瘤侵袭及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治疗带来以下新的理念:微创手术更为广泛、合理地运用于EGC的治疗[1];将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作为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提倡采取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在保证病变组织切除完整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即EGC的缩小手术。如今,包括内镜和腹腔镜在内的微创技术更多地应用于EGC缩小手术中.从而进一步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手术治疗 进展
下载PDF
以病例分型方法评价普外科医疗质量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毕建威 张义 钱火红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3年第4期366-368,共3页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运用病例分型的理论 ,对某医院普外科二个医疗组 2 0 0 3年一季度的医疗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普外科医疗组B的医疗质量要优于医疗组A。结论 :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增强质量评价...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运用病例分型的理论 ,对某医院普外科二个医疗组 2 0 0 3年一季度的医疗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普外科医疗组B的医疗质量要优于医疗组A。结论 :病例分型医疗质量评价方法增强质量评价的客观依据 ,解决了目前普通外科医疗工作中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与医疗指标达标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分型 普外科 医疗质量 医院 医疗指标 质量评价
下载PDF
RT-PCR检测外周血中CK19 mRNA方法的优化
6
作者 毕建威 经纬 +1 位作者 张军 李闻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9-32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RT PCR技术检测CK19 mRNA的优化方法。方法:采用RT PCR方法分别检测经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及有明确肿瘤病灶的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达。结果:通过设计多对引物进行对比及设立未经逆转录的RNA为模板的... 目的:探讨应用RT PCR技术检测CK19 mRNA的优化方法。方法:采用RT PCR方法分别检测经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及有明确肿瘤病灶的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达。结果:通过设计多对引物进行对比及设立未经逆转录的RNA为模板的对照可观察到CK19假基因及基因组DNA的干扰现象。在合理设计错配引物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退火温度可消除干扰。结论:在运用RT PCR法检测外周血中CK19 mRNA表达时常存在基因组及假基因等因素的干扰,通过本方法可有效地克服这种干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细胞角蛋白1 9 微转移 RT-PCR
下载PDF
胃周淋巴结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抗肿瘤研究
7
作者 毕建威 华积德 沈炎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05-208,共4页
淋巴细胞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体外诱导培养后,可产生明显的杀伤肿瘤细胞活性,此杀伤细胞称为LAK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本实验取19例胃癌患者胃引流区淋巴结淋巴细胞(gastric drainage lymphnode lym... 淋巴细胞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体外诱导培养后,可产生明显的杀伤肿瘤细胞活性,此杀伤细胞称为LAK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本实验取19例胃癌患者胃引流区淋巴结淋巴细胞(gastric drainage lymphnode lymphocytes,GDLNL),在体外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诱导培养若干天后,对高分化胃腺癌细胞MNK_(28)进行体外杀伤实验。结果提示,无癌转移的淋巴结淋巴细胞在诱导培养3天~2周内,LAK活性较高;而有癌转移的淋巴结淋巴细胞在2周内亦有明显的LAK活性,但较低,以后逐渐升高,3周最高,且至5周时,仍有杀伤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胃肿瘤 杀伤细胞 抗肿瘤
下载PDF
粘附杀伤胃癌靶细胞的 LAK 样活性细胞免疫组化亚群分析及电镜观察
8
作者 毕建威 华积德 范中善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61-364,共4页
为进一步明确对肿瘤细胞发生直接作用的 LAK 样活性细胞属何淋巴细胞亚群,本实验取5例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分离出淋巴细胞,在体外以 rIL—2诱导培养出有杀伤肿瘤靶细胞活性的 LAK 样活性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 LAK 样活性细胞... 为进一步明确对肿瘤细胞发生直接作用的 LAK 样活性细胞属何淋巴细胞亚群,本实验取5例胃癌患者胃周淋巴结,分离出淋巴细胞,在体外以 rIL—2诱导培养出有杀伤肿瘤靶细胞活性的 LAK 样活性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 LAK 样活性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同孵育2hr 时的细胞涂片,进行了细胞亚群分析.同时对 LAK 样活性细胞同胃癌靶细胞作用2hr 时的状态进行原位包埋固定,制成电镜标本,直观地证实了与胃癌靶细胞粘附的 LAK 样活性细胞的表型特征及亚群属性,并在电镜下展示了 LAN 样活性细胞与胃靶细胞作用2hr 时的形态.本实验结果表明,粘附在胃癌细胞周围的 LAK 样活性细胞中,CD8^+者所占百分比远比其在总的 LAK样活性细胞的高;几乎所有粘附在胃癌靶细胞周围的 LAK 样活性细胞都是 TAC^+淋巴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胃肿瘤
下载PDF
一种自体胃癌特异性淋巴细胞的活力方法及其对荷瘤SCID小鼠的治疗作用评价
9
作者 毕建威 高军 《中华国际医学杂志》 2002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 建立实用的活化胃癌特异性淋巴细胞的方法及评价其杀瘤作用。方法 临床获得胃癌、骨髓和淋巴细胞,肿瘤接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成瘤传代,另一部分制备成肿瘤抗原;骨髓细胞体外转基因活化成DC细胞;淋巴细胞在肿瘤抗... 目的 建立实用的活化胃癌特异性淋巴细胞的方法及评价其杀瘤作用。方法 临床获得胃癌、骨髓和淋巴细胞,肿瘤接种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成瘤传代,另一部分制备成肿瘤抗原;骨髓细胞体外转基因活化成DC细胞;淋巴细胞在肿瘤抗原和活化的DC细胞共同作用下活化成特异性淋巴细胞。将SCID小鼠成瘤传代的胃癌细胞同特异性淋巴细胞混合接种SCID,观察肿瘤生长30d。结果 胃癌特异性淋巴细胞(1×10^7)培养液中IFN-γ为(760±78)pg/ml,IL-4为(150±57)pg/ml,IL-12为1.0-1.5ng/24h;而未活化的淋巴细胞上清IFN-γ为(320±45)pg/ml,IL-4为(420±54)pg/ml,未检到IL-12的分泌。特异性和未活化的淋巴细胞对SCID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43.2%和4.2%,病理检测治疗后瘤灶内有大量CD8细胞浸润。结论 应用本法进行个体性活化淋巴细胞治疗肿瘤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免疫肿瘤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特异性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12 共刺激分子B7-1 联合免疫缺陷性 小鼠 细胞活化 免疫疗法
下载PDF
胃癌术中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0
作者 魏国 方国恩 +4 位作者 毕建威 申晓军 聂明明 薛绪潮 华积德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8-482,共5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脱落细胞引起的腹腔内肿瘤复发是中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腹腔内化疗可以有效地杀灭腹腔脱落细胞。本研究拟探讨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5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术中即... 背景与目的:胃癌脱落细胞引起的腹腔内肿瘤复发是中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腹腔内化疗可以有效地杀灭腹腔脱落细胞。本研究拟探讨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15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组(治疗1组)、单纯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组(治疗2组)和未行腹腔化疗组(对照组)。结果:治疗1组的2年生存率为84.4%,对照组为65.2%,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组的3年生存率为71.1%,明显高于治疗2组(50.0%)和对照组(45.6%)(P<0.05)。治疗1组肝转移的发生率为7.7%,明显低于对照组(27.3%)(P<0.01);治疗2组肝转移的发生率为10.2%,明显低于对照组(27.3%)(P<0.05)。结论: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对胃癌有确实的疗效,腹腔化疗对胃癌术后肝转移有确实的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化疗 疗效
下载PDF
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吴波 卢正茂 +5 位作者 王尧 罗天航 薛绪潮 毕建威 康俊升 方国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54-457,共4页
本研究探讨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抽取兔骨髓细胞,用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以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流式细胞术以及内皮祖... 本研究探讨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抽取兔骨髓细胞,用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以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流式细胞术以及内皮祖细胞吞噬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培养48小时后可见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明显,至培养第7天成片生长的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梭形的内皮样细胞。内皮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D133(+),CD34(+),Ⅷ因子(++),KDR(++);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CD133的阳性率为(18.23±7.12)%,CD34的阳性率为(47.71±14.85)%,CD31的阳性率为(71.61±13.51)%,KDR的阳性率为(87.24±11.40)%。细胞吞噬功能鉴定说明超过80%的贴壁细胞都特异性地摄取了Dil-acLDL和FITC-UEA-1。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兔骨髓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离 细胞鉴定
下载PDF
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忠俊 申晓军 +2 位作者 罗天航 聂明明 毕建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09-512,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术后未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A组)与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胃肠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术后未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A组)与术后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患者(B组)各纳入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半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组的术后平均进食半流时间[(5.82±1.10)d vs(7.80±1.92)d]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2±1.27)d vs(9.10±3.42)d]均较B组缩短(P<0.001),B组术后发生咽喉痛的患者明显多于A组(P<0.001),而恶心呕吐、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腹胀、腹腔感染及二次手术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不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是安全的,并能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癌根治术 胃肠减压管 术后管理 快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37例 被引量:33
13
作者 魏国 毕建威 +3 位作者 申晓军 聂明明 薛绪潮 方国恩 《中国肿瘤》 CAS 2007年第4期286-288,共3页
[目的]评价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的疗效。[方法]112例Ⅲb期胃癌分三组:治疗组1为37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组2为38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对照组... [目的]评价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的疗效。[方法]112例Ⅲb期胃癌分三组:治疗组1为37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组2为38例,术中即时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对照组为37例。[结果]三组病例腹腔化疗的并发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1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2.70%)低于治疗组2(21.05%,P<0.05)。三组病例1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1的2年生存率(70.27%)明显高于对照组(40.54%,P<0.05),但与治疗组2(55.26%)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晚期胃癌术中腹腔内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是一种有效且毒副反应轻的腹腔化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化疗 氟尿嘧啶 缓释剂
下载PDF
贲门癌食管旁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与手术切口的选择 被引量:22
14
作者 魏国 毕建威 +3 位作者 申晓军 聂明明 薛绪潮 华积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928-930,共3页
目的探讨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食管旁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便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方法回顾性分析4 4 8例经胸或胸腹联合切口施行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胸段食管旁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1 0.9 4%(4 9/4 4 8)。男性患... 目的探讨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食管旁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便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方法回顾性分析4 4 8例经胸或胸腹联合切口施行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胸段食管旁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1 0.9 4%(4 9/4 4 8)。男性患者转移率为1 0.2 3%,女性患者转移率为1 3.5 4%,(P>0.0 5)。低、未分化腺癌转移率为1 7.8 3%,高、中分化腺癌转移率为1.58%,(P<0.0 0 1);肿瘤直径≥4 cm转移率为2 5.1 6%,肿瘤直径<4 cm转移率为3.1 1%,(P<0.0 0 1);肿瘤侵犯至胃浆膜层转移率为2 2.0 9%,肿瘤未侵犯至浆膜层转移率为3.9 9%,(P<0.001);Borrmann分型为III,IV型转移率为1 9.9 0%,Borrmann分型为I,II型转移率为3.3 1%,(P<0.0 0 1);肿瘤大小≥4 cm者转移率为2 5.1 6%,<4 cm为3.1 1%;肿瘤侵犯浆膜者转移率为22.09%。未侵犯浆膜者为3.9 9%;肿瘤侵犯食管长度≥2 cm转移率为2 9.4 1%,<2 cm转移率为4.26%,(P<0.0 0 1)。结论肿瘤病理类型、直径、侵犯深度、Borrmann分型以及食管侵犯长度与食管旁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关系。在一定情况下选择经腹手术切口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外科学 贲门/外科学 淋巴转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的包装与鉴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喆 潘欣 +6 位作者 潘卫 曹贵松 闻兆章 方国恩 戚中田 毕建威 华积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741-744,共4页
目的:构建内皮抑素-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包装成重组腺病毒,为下一步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用PCR方法在hENDO基因的5’端引入IL_3信号肽、3’端引入弹性蛋白连接肽序列(linker),再与sVEGI基因连接... 目的:构建内皮抑素-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包装成重组腺病毒,为下一步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用PCR方法在hENDO基因的5’端引入IL_3信号肽、3’端引入弹性蛋白连接肽序列(linker),再与sVEGI基因连接,插入到pCAl3腺病毒载体中,用脂质体介导包装出重组腺病毒,PCR法对重组腺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构建完成hENDO-sVEGI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融合基因包括IL_3信号肽、hENDO全长基因、弹性蛋白连接肽序列和sVEGI基因,总长度约1114bp,经酶切鉴定、序列分析证实克隆序列、插入方向和读码框架均正确,可包装出携带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用TCID_(50)法测定粗制重组腺病毒滴度为2×10^(11) TCID_(50)/L。结论:成功构建了hENDO-sVEGI融合基因,连接肽序列使两蛋白空间构象不受影响,IL_3信号肽保证蛋白可被分泌至胞外,完成携带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的包装与鉴定,为进一步开展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素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 融合基因 重组腺病毒 包装 鉴定 基因治疗 肿瘤
下载PDF
人类肿瘤相关蛋白hyrdC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及其在胃癌中的初步检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唐晓军 毕建威 +2 位作者 黄盛东 龚德军 袁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0-623,共4页
目的:制备原核表达的hyrdC纯化蛋白及相应单克隆抗体,并以该抗体初步检测胃癌中hyrdC蛋白的表达。方法:用RT-PCR方法获取人hyrdC基因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纯化得到TRX-hyrdC融合蛋白,将其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 目的:制备原核表达的hyrdC纯化蛋白及相应单克隆抗体,并以该抗体初步检测胃癌中hyrdC蛋白的表达。方法:用RT-PCR方法获取人hyrdC基因序列,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纯化得到TRX-hyrdC融合蛋白,将其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按常规方法制备抗hyrdC单克隆抗体,以ELISA、Western印迹法筛选及鉴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比较胃癌组织及瘤旁正常组织中hyrdC抗体水平的差异。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克隆的hyrdC ORF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一致。所获TRX-hyrdC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与理论计算值相符,获得2株分泌抗hyrdC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Western印迹法显示该抗体能特异性地结合人hyrdC蛋白;SP法测定显示,hyrdC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01)。结论:成功制备了抗hyrdC单克隆抗体;SP法测定胃癌组织与瘤旁正常组织中hyrdC抗体水平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rdC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组织化学 胃肿瘤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犬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超英 郑成竹 +4 位作者 闻兆章 马立业 毕建威 沈炎明 华积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918-919,共2页
关键词 休克 失血性休克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小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6
18
作者 聂明明 沈贤 +3 位作者 柴琛 经纬 马立业 毕建威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4月收治的1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平均发病年龄5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半个月至5年不等。首诊主要表现...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4月收治的16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平均发病年龄5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半个月至5年不等。首诊主要表现为黑便、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发生部位为空肠5例,回肠8例,空、回肠均有3例。术前5例行DSA检查,诊断小肠肿瘤4例;11例行CT检查,均发现腹腔占位,诊断小肠肿瘤7例;全消化道造影检查8例,发现小肠受压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标本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12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27.3个月,4例失访。其中根治性切除9例,复发2例,均再次手术,仍健在;腹腔镜下小肠肠段切除术4例均无复发。结论:小肠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DSA检查和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目前小肠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间质瘤 诊断 治疗 手术
下载PDF
胃癌TNM分期标准第6版和第7版对胃癌术后预后判断的价值比较 被引量:12
19
作者 洪骏 沈玉根 毕建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6-509,共4页
目的评价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2年至2005年在长海医院接受胃癌手术切除的38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胃癌TNM分期标准第6版和第7版进行分期,比较不同分期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 目的评价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2年至2005年在长海医院接受胃癌手术切除的38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胃癌TNM分期标准第6版和第7版进行分期,比较不同分期患者生存曲线的差异。结果采用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各T、N分期的不同组别生存曲线的变化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6版相比,第7版分期标准更为细化,具体表现为第7版中T2和T3、N1和N2不同组别生存曲线的变化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版中为Ⅳ期,经第7版分期降期后的患者的生存率较未降期的患者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第6版胃癌TNM分期相比,第7版在T分期和N分期标准的划分更细致、更为合理,对胃癌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判断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TNM分期 预后
下载PDF
胃癌术后早期整蛋白复方制剂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蒲江 纪伟平 +5 位作者 龙菲 黄金凤 高帆 陈剑伟 毕建威 蔡全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胃癌患者予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行整蛋白复方制剂肠内营养(EN)的效果。方法将70例胃癌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n=35),一组术后早期给予整蛋白复方制剂肠内营养作为试验组(NEN组),另一组术后早期给予葡... 目的对比研究胃癌患者予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行整蛋白复方制剂肠内营养(EN)的效果。方法将70例胃癌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n=35),一组术后早期给予整蛋白复方制剂肠内营养作为试验组(NEN组),另一组术后早期给予葡萄糖盐水肠内营养作为对照组(GEN组)。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通气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化道症状比较,NEN组的腹泻、呕吐较GEN组明显(P=0.048,P=0.000);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参数方面,NEN组的前白蛋白在术后第4天、第7天均明显高于GEN组(P=0.000,P=0.000);免疫指标比较,NEN组的IgG在术后第4天、第7天均明显高于GEN组(P=0.000 6,P=0.000 8),IgM在术后第7天明显高于GEN组(P=0.0001)。结论胃癌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早期整蛋白复方制剂肠内营养治疗会有较明显的消化道刺激症状,但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可较快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和机体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切除术 整蛋白复方制剂 肠道营养 手术后医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