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及周边地区早期的铜器 被引量:4
1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 公元前3000年及之前,中国多地出现了人工冶铜技术,进而制作出了红铜、白铜、黄铜、锡青铜、砷铜等不同化学成分的铜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人工冶铜技术在中华文明地区以及周边更大范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东亚文明地区相互扩散。鉴于公元前2000年以前存在的地理、地质、气候等方面的阻隔,东亚文明区的人工冶铜技术难以受到来自西亚方面的影响。公元前1000年之后人类才逐渐掌握定量控制铜器化学成分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中国早期铜器多样化的化学成分应主要取决于各地所能获取的各自不同的铜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铜技术 东亚文明 定量控制 早期铜器 铜矿资源 锡青铜 中华文明 化学成分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高温技术与发明人工冶铜 被引量:3
2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2期42-46,共5页
几十万年前中华文明地区就掌握了人工制造火、控制火并保留火种的能力,成为发展早期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基础。通过捶打在周边环境中捡拾到的自然铜,人类逐渐掌握了变形加工以制作铜器的能力。相对于环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末期中国各地烧... 几十万年前中华文明地区就掌握了人工制造火、控制火并保留火种的能力,成为发展早期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基础。通过捶打在周边环境中捡拾到的自然铜,人类逐渐掌握了变形加工以制作铜器的能力。相对于环地中海地区,新石器末期中国各地烧制陶器所使用的高温加热技术逐渐呈现出一定领先优势,不仅为发明人工冶铜并顺利进入铜器时代提供了高温技术支撑;而且随后基于领先于全世界的高温技术,率先发明了需1200℃以上加热才能制作出来的瓷器,为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高温基础。早期铜器的化学成分主要取决于所获得铜矿石的天然成分,高温冶铜则有利于促使铜器化学成分的均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技术 冶铜 天然成分 领先优势 地中海地区 变形加工 自然铜 人工制造
下载PDF
中国的铜矿资源与发展人工冶铜的机会 被引量:2
3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内容导读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传播和发展是推动生产力提高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性因素。技术起始于人们发现了自然铜块并将其捶打成工具使用,进而开始积累出金属变形加工的知识。在人类生活地区蕴藏着足够的铜矿资源是发展人工冶... 内容导读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传播和发展是推动生产力提高和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性因素。技术起始于人们发现了自然铜块并将其捶打成工具使用,进而开始积累出金属变形加工的知识。在人类生活地区蕴藏着足够的铜矿资源是发展人工冶铜的核心基础。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族群烧制陶器的高温水平对于把混入窑炉的铜矿石转变成金属铜发挥着重要作用,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借助烧烤到偶然混入的铜矿石而尽早发现人工冶铜技术。公元前2000年之前,中国掌握了捶打加工天然铜块的能力,且各地在铜矿资源和高温技术方面均保有一定优势;中国的这些优势会明显提高借助偶然机会发现人工冶铜技术的概率,因此有充分的能力和机会去发展本土的人工冶铜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资源 高温技术 金属变形 铜矿石 金属铜 关键性因素 生产力提高 传播和发展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发达的高温冶铜与古铜器的湮灭 被引量:1
4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早期中国各地在铸造铜器时,不仅经常地重熔人工冶铜生产出来的半成品铜锭,而且还注重回收并重熔失效废弃的铜器、已成型的废品或低质量铜器、前期铸造产生的浇口和飞边等废料以及其他制造和使用铜器过程产生的边角料;甚至长期存在并不去冶炼新铜,只从事回收和重熔加工废旧铜器的铸造作坊。同时,还曾保有系统性地重熔敌对方被缴获的铜兵器行为。因此,高温技术优势和随之而来废旧铜器的系统性重熔加工,导致了大量早期铜器,尤其是铜工具的湮灭,以致在如今的冶金史研究中难以更多地仅注重或依靠发掘考古文物来再现和评判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文物 冶铜 高温技术 古铜器 加热技术 铜合金 冶金史 重熔
下载PDF
中国人工冶铜“西来说”的形成及其主要困扰
5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5期25-33,共9页
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工冶铜技术集中地出现在西亚、北非、南欧等形成的环地中海早期文明区。因而考古界逐渐形成了环地中海地区是世界文明中心,中国的人工冶铜技术由西亚传播而来的“西来说”等认知;但“西来说”的证据尚不充分。公元前... 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工冶铜技术集中地出现在西亚、北非、南欧等形成的环地中海早期文明区。因而考古界逐渐形成了环地中海地区是世界文明中心,中国的人工冶铜技术由西亚传播而来的“西来说”等认知;但“西来说”的证据尚不充分。公元前2000年以前,今天中国的西北各地与包括巴尔喀什湖和贝加尔湖等呈现萨满文化的广阔北亚草原地区有着频繁的交流与往来,也涉及人工冶铜技术的传播。喜马拉雅山脉的造山运动带动了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显著隆升,并导致了中亚地区大片的沙漠地带,由此在世界各地人类文明出现之前就形成了中亚地区的地理屏障,阻断了两侧人类社会的大规模文明交流,是人工冶铜技术自西亚传往北亚草原(“西来说”)的主要障碍。早期中国在高温技术、铜矿资源以及借助偶然性发现人工冶铜技术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没有依靠西来冶铜技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总之,中国古代人工冶铜技术来自西亚的说法尚不成立,还需作审慎客观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地带 高温技术 喜马拉雅山脉 地中海地区 萨满文化 文明交流 考古界 巴尔喀什湖
下载PDF
对中国古代“铜石并用时代”的探讨
6
作者 毛卫民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6期23-29,共7页
以在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发挥过主体作用的工具和器具材料为名称,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其中新石器时代末期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促进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在环地中海地区的西亚、北非、欧洲... 以在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发挥过主体作用的工具和器具材料为名称,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其中新石器时代末期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促进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在环地中海地区的西亚、北非、欧洲各地,当时的人工冶铜所需的高温技术和铜矿资源均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铜器的大量需求,导致该地区陷入了上千年低迷的铜器时代,以至欧洲的历史学界为此专门在新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间引入了铜石并用时代,借以分别观察该时段与其前后阶段显著不同的历史进程。而中华文明区在高温技术和铜矿资源方面的传统优势导致了铜器生产量和使用量的快速提升、以及非常繁荣的铜器时代,并积极推动了本地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并没有发现环地中海地区那种能显示出铜石并用时代特征的各种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历史进程的相应影响,因此中国并未曾经历过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铜石并用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末期 旧石器时代 高温技术 铁器时代 地中海地区 铜矿资源 历史学界
下载PDF
人工冶铜技术与文明时代的概念 被引量:5
7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2期28-33,共6页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对文明时代的定义和概念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阐述,且多基于社会学的观察、并带有观察者各自的主观性,因此众说纷纭、尚难统一。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仅依据对种种文明特征的观察来判断文明...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对文明时代的定义和概念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阐述,且多基于社会学的观察、并带有观察者各自的主观性,因此众说纷纭、尚难统一。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仅依据对种种文明特征的观察来判断文明时代的到来、回避文明时代定义和概念的倾向。由此可见,尚有必要进一步探寻出文明时代的客观性、可理解、易接受、无歧见的概念或定义。人工冶铜技术的出现是萌生文明时代的关键性物质和技术基础,以此为出发点,经过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关于文明时代的客观性定义、促进对文明时代的深入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社会学 观察者 客观性 主观性 定义
下载PDF
关于远古时期中国人工冶铜技术“西来说” 被引量:2
8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6期47-56,共10页
近些年来,南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考古发掘,支撑了远古中国人工冶铜技术来自西亚的“西来说”。公元前30世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零星的人工冶铜技术,到公元前20世纪中国的人工冶铜技术逐渐普及,至铁器时代之前中国经历了繁荣发达的铜器时代... 近些年来,南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考古发掘,支撑了远古中国人工冶铜技术来自西亚的“西来说”。公元前30世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零星的人工冶铜技术,到公元前20世纪中国的人工冶铜技术逐渐普及,至铁器时代之前中国经历了繁荣发达的铜器时代,且并不存在西方社会那种因铜矿资源和高温技术的局限而导致的铜器使用量明显下降,进而不得不在很长时期内重新增加石器使用量的铜石并用时代。与西亚地区相比,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广大地区的铜矿资源分布更广泛、用于人工冶铜的烧窑温度更高(普遍达到高温冶铜所需的1000°C),因此不存在人工冶铜技术需要来自西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公元前20世纪之前北高加索及西伯利亚寒冷地带形成了气候屏障,而喜马拉雅山脉的剧烈隆升导致了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等连接而成的地理阻拦,并存在多个沙漠地带构成的地质隔绝,这些虽未能杜绝西亚与南西伯利亚东部以及中国内地之间有限的人员和物品交流,但会阻碍人类大规模的跨越迁移及系统性技术的传播。公元前20世纪以前,并不存在把西亚的铜矿石运到南西伯利亚东部的可能,当时两地铜器化学成分的相似性或源于两地铜矿石成分较相近,或源于铜器异地重熔。在南西伯利亚东部所发现早期铜器的位置均处于与西亚之间的气候屏障和地理阻隔的东南侧,该区域更容易与中国新疆乃至中原地区,而并非与西亚地区发生密切的交流和联系。因此,远古中国人工冶铜技术“西来说”尚难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石并用时代 考古发掘 新石器时代末期 北高加索 沙漠地带 高温技术 铜矿资源 西伯利亚地区
下载PDF
金属的使用与演变至今的人类古代文明 被引量:2
9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5期29-35,共7页
生产力达到温饱有余的水平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和基础,人工冶铜技术和铜器的使用是萌生文明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玉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则可以证明生产力水平已经实现了温饱有余。在全世界范围可确认出远古苏美尔、远古埃及、... 生产力达到温饱有余的水平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和基础,人工冶铜技术和铜器的使用是萌生文明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玉器的大量制作和使用则可以证明生产力水平已经实现了温饱有余。在全世界范围可确认出远古苏美尔、远古埃及、远古印度、远古中华等四大远古文明;其他文明均出现于随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有历史上已知的文明分属于“泛环地中海文明区”和“泛东方文明区”两大范围,在公元纪年之前各种文明的演变分别在所处的大文明区内交互影响,但很难、且很少跨越两大文明区的边界。“泛东方文明区”最重要、借助发达铜器崛起的中华文明源自公元前30世纪,而“泛环地中海文明区”内具有重要影响、借助发达的铁器崛起的西方文明源自公元前13世纪的古希腊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演变过程 古代文明 远古文明 生产力水平 冶铜技术 古希腊文明 苏美尔 公元纪年
下载PDF
中国发达的人工冶铜技术与踪迹难觅的奴隶社会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3期46-51,共6页
基于西方文明历史曾出现强大奴隶社会而中华文明历史未见奴隶社会的事实与相关的历史学共识,尝试探讨了中国缺失奴隶社会的原因。考察显示,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导致文明之初中华民族先民中的夏族、商族、周族等族群不得不作大规模的长... 基于西方文明历史曾出现强大奴隶社会而中华文明历史未见奴隶社会的事实与相关的历史学共识,尝试探讨了中国缺失奴隶社会的原因。考察显示,气候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导致文明之初中华民族先民中的夏族、商族、周族等族群不得不作大规模的长距离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族 长距离迁移 奴隶社会 尝试探讨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地质条件 历史学
下载PDF
科学的观念与古代的人工冶铜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1期44-49,共6页
科学观念的萌生、演变与成熟反映出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类理性,中西方社会概不能免。科学的观念客观地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及理性知识的积累,因而应该对古今中外的科学观念作一致性的阐述;不应把阐述者源自不同视角的主观认知... 科学观念的萌生、演变与成熟反映出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类理性,中西方社会概不能免。科学的观念客观地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及理性知识的积累,因而应该对古今中外的科学观念作一致性的阐述;不应把阐述者源自不同视角的主观认知过多掺入对科学观念的描述。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到科学的发展,而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长期统治则压抑了科学精神,但中国仍持续有科学成果的出现与积累。例如,中国在人工冶铜方面的知识体系曾领先于世界,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相对于宇宙和世界,人类的知识体系永远是极为有限的,但这并不妨碍人类继续深入地完善对世界的认知和理性知识的积累,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明 科学观念 人类的知识 古希腊文明 知识的积累 主观认知 材料科学 中西方社会
下载PDF
金属器时代的发展与中西方社会的分封制度
12
作者 毛卫民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3年第4期27-32,共6页
繁荣的铜器时代导致中国各地先民逐渐融合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并在铜器时代的鼎盛时期借助分封制建立了周王朝政权统一治理下、由同属于华夏民族的各诸侯国组合而成的封建制国家,这种分封制从公元前104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延续了800多年... 繁荣的铜器时代导致中国各地先民逐渐融合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并在铜器时代的鼎盛时期借助分封制建立了周王朝政权统一治理下、由同属于华夏民族的各诸侯国组合而成的封建制国家,这种分封制从公元前104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延续了800多年。欠发达的铜器时代及后续繁荣发展的铁器时代使得西方文明各族群呈现对外扩张和相对独立发展的特征。中国封建制结束约700年后,在基督教神权理念覆盖下的中世纪欧洲,分属于不同民族的各独立国家基于附庸采邑的分封制建立了从5世纪至15世纪、延续了千余年的封建制。历史上,中西方社会的分封制和封建社会在形式上类似、也存在特定差异;但本质上都明显区别于中国两千多年皇权专制时期的社会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国家 分封制 金属器 诸侯国 封建制国家 铁器时代 皇权专制 周王朝
下载PDF
电磁搅拌对过共晶Al-Si合金初生Si长大过程和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61
13
作者 毛卫民 李树索 +2 位作者 赵爱民 崔成林 钟雪友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研究了电磁搅拌对过共晶Al -Si合金中初生Si长大和形貌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合金含Si量低于30 %时 ,电磁搅拌引起过共晶Al-Si合金中初生Si显著细化和球团化 ,但当合金含Si量超过 30 %时 ,电磁搅拌对初生Si细化的作用有限 ,组织中仍然存... 研究了电磁搅拌对过共晶Al -Si合金中初生Si长大和形貌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合金含Si量低于30 %时 ,电磁搅拌引起过共晶Al-Si合金中初生Si显著细化和球团化 ,但当合金含Si量超过 30 %时 ,电磁搅拌对初生Si细化的作用有限 ,组织中仍然存在较粗大的板片状初生Si;提高电磁搅拌时合金熔体冷却速度可减小初生Si的尺寸 ;进行正、反转电磁搅拌 ,初生Si的尺寸将进一步减小 .在电磁搅拌条件下 ,初生Si发生细化和球团化的主要原因是 :搅拌引起合金熔体温度场、溶质场的均匀化 ,引起初生Si的机械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搅拌 过共晶铝硅合金 形貌 初生硅 长大过程 尺寸 细化
下载PDF
浇注温度对AlSi_7Mg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毛卫民 杨继莲 +2 位作者 赵爱民 崔成林 钟雪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研究了不同的浇注温度对铸造AlSi7Mg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浇注温度 接近液相线温度时,AlSi7Mg合金中的初生α-A1凝固成球状或粒状,晶粒细小,分布均匀;获得 球状或粒状AlSi7Mg合金半固态坯料的... 研究了不同的浇注温度对铸造AlSi7Mg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浇注温度 接近液相线温度时,AlSi7Mg合金中的初生α-A1凝固成球状或粒状,晶粒细小,分布均匀;获得 球状或粒状AlSi7Mg合金半固态坯料的最佳浇注温度为615℃;在接近液相线温度下浇注,较快 的合金熔体冷却速度、浇注引起的合金熔体流动和大范围的同时凝固促使A1Si_7Mg合金形成 球状或粒状的初生α-Al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半固态 浇注温度 凝固 显微镜组织 液相线温度 平均冷却速度 初生α-铝组织
下载PDF
微量Mg对高压电子铝箔腐蚀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毛卫民 杨宏 +2 位作者 余永宁 冯惠平 徐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57-1060,共4页
采用立方织构定量检测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腐蚀结构等手段 ,对比了不同微量Mg元素含量的高压电解电容器阳极铝箔在织构和腐蚀结构上的差别 ,研究了Mg含量对高压电解电容器阳极铝箔比电容的影响。分析表明 :Mg含量从 0 .0 0 0 1%提... 采用立方织构定量检测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腐蚀结构等手段 ,对比了不同微量Mg元素含量的高压电解电容器阳极铝箔在织构和腐蚀结构上的差别 ,研究了Mg含量对高压电解电容器阳极铝箔比电容的影响。分析表明 :Mg含量从 0 .0 0 0 1%提高到 0 .0 0 14 %时 ,Mg会更多富集于铝箔表面 ,促使腐蚀形成的氧化膜中出现含Mg的复合氧化物微小颗粒 ,进而引起腐蚀隧道的侧向发展 ;频繁的侧向发展可导致表层腐蚀组织剥落 ,进而使铝箔在 5 0 0V的比电容从 7.3× 10 -3 F/m2 降低到 4 .3× 10 -3 F/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电容器 铝箔 腐蚀 扫描电子显微镜 立方织构 比电容
下载PDF
AlSi_7Mg合金半固态连铸坯料和组织形成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毛卫民 赵爱民 +3 位作者 崔成林 孙峰 郑承利 钟雪友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9-544,共6页
研究了电磁搅拌对半固态 AlSi7Mg合金连铸坯料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磁搅拌功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搅拌功率越大,球状的初生α-Al端部形态越圆整,蔷薇状的初生α-Al越少、尺寸越小,连铸坯表层的枝晶层越薄;连... 研究了电磁搅拌对半固态 AlSi7Mg合金连铸坯料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磁搅拌功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搅拌功率越大,球状的初生α-Al端部形态越圆整,蔷薇状的初生α-Al越少、尺寸越小,连铸坯表层的枝晶层越薄;连铸坯料中出现大量球状初生α-Al是蔷薇状初生α-Al二次臂熔断的结果,连铸坯料中出现许多蔷薇状初生α-Al结果是其二次臂未充分熔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搅拌 半固态成形 连铸 铝合金
下载PDF
电磁搅拌Al-24%Si合金的显微组织 被引量:51
17
作者 毛卫民 李树索 +3 位作者 赵爱民 崔成林 王德仁 钟雪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19-823,共5页
在常规凝固条件下 ,Al 2 4%Si过共晶合金中的初生Si为粗大的板片状。经过激烈的电磁搅拌 ,初生Si得到明显细化 ,分布均匀 ,绝大部分初生Si呈球团状或块状 ;搅拌功率越大 ,初生Si越细小和圆整 ;P变质可以强化电磁搅拌效果。在电磁搅拌条... 在常规凝固条件下 ,Al 2 4%Si过共晶合金中的初生Si为粗大的板片状。经过激烈的电磁搅拌 ,初生Si得到明显细化 ,分布均匀 ,绝大部分初生Si呈球团状或块状 ;搅拌功率越大 ,初生Si越细小和圆整 ;P变质可以强化电磁搅拌效果。在电磁搅拌条件下 ,Al 2 4%Si过共晶合金中的初生Si得以细化和球团化的主要原因是 :电磁搅拌引起合金熔体对初生Si的机械破碎、摩擦作用、抑制初生Si择优生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搅拌 过共晶铝硅合金 显微组织
下载PDF
电磁搅拌对半固态AlSi_7Mg合金初生α-Al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43
18
作者 毛卫民 赵爱民 +1 位作者 崔成林 钟雪友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971-974,共4页
研究了AlSi7Mg合金半固态等温电磁搅拌过程和连续降温电磁搅拌合金熔体的温室分布,结果表明:在电磁搅拌条件及低温度梯度下,可增加初生α-Al形核的位置和数目,细化一次臂和二次臂间距:在电磁搅拌条件下,初生α-Al的二次臂根部... 研究了AlSi7Mg合金半固态等温电磁搅拌过程和连续降温电磁搅拌合金熔体的温室分布,结果表明:在电磁搅拌条件及低温度梯度下,可增加初生α-Al形核的位置和数目,细化一次臂和二次臂间距:在电磁搅拌条件下,初生α-Al的二次臂根部熔断机制是最重要的非枝晶化和细化机制:激烈的搅拌均匀了熔体温度场.减小了成分过冷.初生α-Al生长时的过冷度△T降低,也均匀了固液界面前沿的溶质场,结果使初生α-Al一次臂的长大失去方向优先性、并使一次臂生长速度减慢,二次臂的长大速度与一次臂的长大速度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_7Mg合金 半固态 电磁搅拌 温度场
下载PDF
微观结构和微量元素对铝箔腐蚀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毛卫民 蒋恒 +2 位作者 杨平 冯惠平 余永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627-1631,共5页
观察了经300℃退火并分别快冷和慢冷的铝箔表面的电化学腐蚀结构。利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检测了铝箔表面区域Fe、Si、Cu、Mg等微量元素的分布。结果显示:Mg在铝箔外表面的富集高于铝箔内部4个数量级,Fe、Si的富集程度约高2个数量级,而Cu则... 观察了经300℃退火并分别快冷和慢冷的铝箔表面的电化学腐蚀结构。利用二次离子质谱仪检测了铝箔表面区域Fe、Si、Cu、Mg等微量元素的分布。结果显示:Mg在铝箔外表面的富集高于铝箔内部4个数量级,Fe、Si的富集程度约高2个数量级,而Cu则不足1个数量级。退火后慢速冷却会造成富集于表面的微量元素偏聚于晶界和位错周围,从而会加重腐蚀结构的不均匀性并降低铝箔的比电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箔 微量原子 腐蚀 微观结构 电解电容器
下载PDF
电磁搅拌对过共晶Al-Si合金初生Si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毛卫民 李树索 +2 位作者 赵爱民 崔成林 钟雪友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81-784,共4页
系统研究了电磁搅拌下过共晶Al-Si合金初生Si的偏析规律.实验表明,虽然电磁搅拌引起过共晶Al-Si合金中初生 Si的显著细化和圆整化,但常会使坯料表面出现初生 Si偏析层,合金中 Si含量越大,初生 Si偏析层越厚;... 系统研究了电磁搅拌下过共晶Al-Si合金初生Si的偏析规律.实验表明,虽然电磁搅拌引起过共晶Al-Si合金中初生 Si的显著细化和圆整化,但常会使坯料表面出现初生 Si偏析层,合金中 Si含量越大,初生 Si偏析层越厚;提高电磁搅拌功率、降低合金熔体冷却速度都会减小或消除初生 Si偏析层;在电磁搅拌条件下,坯料表面产生初生 Si偏析层的主要原因是固-液界面处的温度梯度过大和存在一层流附面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搅拌 偏析 初生硅 过共晶铝硅合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