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北高寒草原群落维持性能对封育年限的响应 被引量:30
1
作者 毛绍娟 吴启华 +3 位作者 祝景彬 李红琴 张法伟 李英年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30,共10页
针对近年来退化高寒草原的恢复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对自然放牧、封育3年和7年的藏北申扎高寒草原设置样地,采用群落调查、收割法收集地上生物量,根钻法收集地下生物量等,比较分析不同封育年限下草地群落各生态指标。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围... 针对近年来退化高寒草原的恢复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对自然放牧、封育3年和7年的藏北申扎高寒草原设置样地,采用群落调查、收割法收集地上生物量,根钻法收集地下生物量等,比较分析不同封育年限下草地群落各生态指标。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围栏封育后,随自然放牧到3年禁牧再到7年禁牧,植被高度持续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总盖度、物种多样性维持性能增加再降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自然放牧草地最大。随封育年限延长,禾草类及莎草类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及重要值显著增加,杂草类功能群生物量及重要值显著降低,说明封育措施有利于群落的正向演替。但通过对群落总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群落种类组成与封育年限间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藏北高寒草原封育达3到5年后以1.23只羊单位/hm2的放牧强度放牧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寒草原 群落维持性能 封育年限 响应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高寒杂草类草甸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毛绍娟 吴启华 +2 位作者 李红琴 张法伟 李英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72-1380,共9页
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青藏高原高寒杂草类草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重牧(HG)条件下草层垂直分化不明显,仅1层结构,而轻牧(LG)和中牧(MG)与对照(CK)条件下禾草和矮嵩草能得到较好的生长,草场... 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青藏高原高寒杂草类草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重牧(HG)条件下草层垂直分化不明显,仅1层结构,而轻牧(LG)和中牧(MG)与对照(CK)条件下禾草和矮嵩草能得到较好的生长,草场垂直结构分异为2层;不同放牧强度下莎草科、禾本科和杂类草的重要值变化趋势不尽相同,HG会导致种类组成的下降,CK和适度放牧下种类组成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尽管短期过度放牧抑制了优良牧草的生长和发育,种类组成降低,但因放牧时间短,组成群落的主要优势种具有较强的耐牧性以及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和遗传性,其群落结构是稳定的;植物地上生物量表现出MG>LG>CK>HG,即适度放牧可提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在CK条件下最高,其次为MG、HG和LG,CK、MG与LG、HG有显著性差异.植物根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HG、CK、MG、LG,HG的根冠比显著大于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杂草类草甸 牧压强度 物种丰富度 地上/地下生物量
下载PDF
日喀则河谷退耕还草(林)工程实施后生态功能效应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毛绍娟 李红琴 +3 位作者 张镱锂 祝景彬 张法伟 李英年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8-1286,共9页
调查并分析日喀则地区退耕还草(林)工程实施后生态功能效应发现,退耕还草显著提高了植被总盖度和平均高度。退耕还草5年后外来物种增多,原播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重要值降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说明... 调查并分析日喀则地区退耕还草(林)工程实施后生态功能效应发现,退耕还草显著提高了植被总盖度和平均高度。退耕还草5年后外来物种增多,原播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重要值降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说明退耕还草使植被群落趋于稳定。随退耕还草时间延长,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退耕还草5年后,植被碳密度比退耕初期增加331.81g C·m^(-2)。不考虑退耕初期因耕播时施肥的影响,并以退耕还草第3年的土壤有机碳为本底值,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退耕3年后的2.74kg C·m^(-2)增加到5.06kg C·m^(-2),土壤固碳速率为1.16kg C·m-2·a-1。0~30cm土壤全氮增加到2.98kg N·m^(-2),比退耕1年和3年分别增加了1.60和1.64kg N·m^(-2)。退耕并禁牧后土壤趋于松软,地表植被覆盖物增加,土壤容重随退耕年龄延长而降低,土壤最大持水能力增大,特别是土壤0~10cm最大持水量增加显著,5年后达52.37mm,比第1年(44.48mm)高7.89mm。由于退耕还草时间较短,底层土壤容重及最大持水能力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林) 生态功能效应 物种多样性 碳密度 持水能力
下载PDF
高寒草甸植被生产量年际变化及水分利用率状况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红琴 李英年 +3 位作者 张法伟 刘晓琴 吴启华 毛绍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5-482,共8页
分析了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2001-2011年11a耗水量、生物现存量、净初级生产量、水分利用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期5-9月耗水量416.30mm,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量(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量(BNPP)以及总的净初级生产量(NPP=ANPP+BN... 分析了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2001-2011年11a耗水量、生物现存量、净初级生产量、水分利用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期5-9月耗水量416.30mm,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量(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量(BNPP)以及总的净初级生产量(NPP=ANPP+BNPP)分别为393.07g·m-2、945.26g·m-2、1 338.33g·m-2,BNPP与ANPP之比为2.404.8月底植被现存生物量达3 422.92g·m-2,其中地上和地下现存量分别为411.07g·m-2、3 011.85g·m-2,BNPP与ANPP之比高达7.327,说明植被现存量巨大,归还土壤碳能力强.NPP与5-9月植被耗水量相关性很差,但与5-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寒草甸地区水分条件可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而同期温度是影响NPP提高的重要因素.11a来BNPP、ANPP和NPP平均水分利用率分别为0.958g·m-2·mm-1、2.326g·m-2·mm-1和3.284g·m-2·mm-1,表明高寒草甸植被净初级生产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被耗水量 年际变化 植被生物现存量 植被净初级生产量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群落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红琴 毛绍娟 +3 位作者 祝景彬 杨永胜 贺慧丹 李英年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9-455,共7页
植被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但其对放牧管理的响应仍不清楚。为此,以2011年在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建立的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植物生长季的5月-9月,通过测定禁牧(对照,... 植被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但其对放牧管理的响应仍不清楚。为此,以2011年在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建立的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植物生长季的5月-9月,通过测定禁牧(对照,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M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样地的地上植被生产力和植被群落结构及群落叶片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含量,研究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群落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G能显著提高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禾草类植物的生物量比例,C含量的变异均在MG处理下最大,此结果支持了中度干扰理论;重牧能显著提高群落叶片的N含量(P<0.05);放牧管理对叶片P含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禁牧有利于系统N和P的周转。本研究结果显示,适度的放牧强度有利于高寒草甸生产力的提高,而禁牧可能通过改变群落优势种增强系统的N、P循环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高寒草甸 群落
下载PDF
不同封育年限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碳密度及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的比较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晓琴 吴启华 +2 位作者 李红琴 毛绍娟 李英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8-856,共9页
封育是推广范围最广的草地恢复措施之一.为研究不同封育年限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碳密度变化,对1a、6a和16a不同封育年限样地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高寒草甸植被现存碳密度表现出封育16a>封育1a>封育6a,分别为1 52... 封育是推广范围最广的草地恢复措施之一.为研究不同封育年限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碳密度变化,对1a、6a和16a不同封育年限样地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封育年限高寒草甸植被现存碳密度表现出封育16a>封育1a>封育6a,分别为1 522.57gC·m-2、1 323.12gC·m-2和1 148.17gC·m-2,但不同封育年限之间植被现存碳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碳密度垂直分布明显,0~5cm和5~10cm土层有机碳密度较高,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下降,土壤容重上升;不同封育年限之间0~40cm层次土壤碳密度和土壤容重差异性均不显著,但仍可表现出土壤碳密度封育1a>封育6a>封育16a,分别为28 636.32gC·m-2、26 570.92gC·m-2和26 060.71gC·m-2;同时,土壤容重随封育时间延长而下降.对7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率(NEE)监测来看,封育1a植被土壤碳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封育16a(P<0.05);而排放率与封育16a样地接近,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不同封育年限 植被 土壤碳密度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率
下载PDF
基于静态箱式法和生物量评估海北金露梅灌丛草甸碳收支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红琴 李英年 +3 位作者 张法伟 刘晓琴 吴启华 毛绍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5-932,共8页
高寒灌丛是青藏高原重要植被类型,因特殊生物学性质致使其系统碳功能较难评估。采用静态箱式法测定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结合生物量收获法估测生态系统净初级碳量。结果表明,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生... 高寒灌丛是青藏高原重要植被类型,因特殊生物学性质致使其系统碳功能较难评估。采用静态箱式法测定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的生态系统呼吸,结合生物量收获法估测生态系统净初级碳量。结果表明,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和植物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其年总量分别为886.28、444.93 gC/m2和441.36 gC/m2;灌丛区、草本区以及土壤区的呼吸均与5 cm地温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关系(R2分别为0.95、0.94和0.83),各区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4.40、4.13和3.16;8a(2003—2010)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468.55 gC/m2。结合系统土壤呼吸,生态系统年均净固碳量为27.19 gC/m2,即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为碳汇。对比涡度相关标准方法连续观测数据表明该方法评估生态系统碳功能具有较大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 生态系统呼吸 土壤呼吸 净初级生产力 碳汇能力
下载PDF
牧压梯度下高寒杂草类草甸土壤持水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吴启华 毛绍娟 +3 位作者 刘晓琴 李红琴 张法伟 李英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0-598,共9页
以祁连山南麓坡地夏季牧场高寒杂草类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封育对照(CK,禁牧)、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下土壤持水能力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0~10 cm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在LG最... 以祁连山南麓坡地夏季牧场高寒杂草类草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封育对照(CK,禁牧)、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下土壤持水能力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0~10 cm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在LG最大,土壤自然贮水量LG略小于HG;而在10~20 cm和20~40 cm持水量均在HG最大,说明放牧对表层土壤的持水能力影响比深层更明显.0~10 cm层土壤容重随牧压强度增加而增大,较深层次土壤容重基本一致,表明放牧对较深层土壤容重造成的影响远小于表层.牧压梯度下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枯落物、地表半腐殖质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减少;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在MG最大,CK最小,10~20 cm和20~40 cm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CK最大,说明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对牧压梯度的响应有所不同.土壤持水量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受到地下生物量、有机质和容重等因素的影响,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大,践踏使土壤表面硬度增加,土壤空隙度减少,同时家畜过度采食使地面植被覆盖降低而增加土壤水分的蒸发.这些综合作用下引起放牧地土壤持水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杂草类草甸 牧压梯度 土壤持水能力
下载PDF
牧压梯度下青藏高原高寒杂草类草甸生态系统呼吸和碳汇强度估算 被引量:8
9
作者 吴启华 李英年 +2 位作者 刘晓琴 李红琴 毛绍娟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0-395,共6页
于2010年5月-2011年12月在祁连山北坡夏季牧场的高寒杂草类草甸进行生物量监测,并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进行土壤呼吸观测,以探讨不同牧压梯度下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及碳汇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和土壤呼吸速率与5cm日均... 于2010年5月-2011年12月在祁连山北坡夏季牧场的高寒杂草类草甸进行生物量监测,并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进行土壤呼吸观测,以探讨不同牧压梯度下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及碳汇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和土壤呼吸速率与5cm日均地温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关系(P<0.01),轻牧、中牧和重牧条件下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系数(Q10)分别为4.28、4.16和4.43,土壤呼吸的Q10分别为3.33、3.24和3.44;(2)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均表现出冬季低,夏季高。轻牧、中牧和重牧梯度下生态系统年呼吸碳量分别为854.64、909.79和811.70g·m-2·a-1,而土壤呼吸碳量分别为564.24、606.92和534.56g·m-2·a-1。各牧压梯度下生态系统和土壤的年总释放碳量均无显著差异;(3)随着放牧强度增大,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766.65、707.75和570.36g·m-2·a-1)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分别为351.93、261.68和177.46g·m-2·a-1)逐渐减弱,但均表现为强碳汇区。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青藏高原高寒杂草类草甸碳循环特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杂草类草甸 牧压梯度 净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呼吸 土壤呼吸 碳汇强度
下载PDF
高寒杂草类草甸牧压梯度下植被碳密度季节动态及分配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启华 李英年 +2 位作者 刘晓琴 李红琴 毛绍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4,共9页
比较分析了祁连山北坡高寒杂草类草甸夏季牧场牧压梯度下植被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净初级生产碳量、现存碳量和地上地下碳量的分配关系。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1.地上生物量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季节变化幅度降低;枯落物量从... 比较分析了祁连山北坡高寒杂草类草甸夏季牧场牧压梯度下植被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净初级生产碳量、现存碳量和地上地下碳量的分配关系。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1.地上生物量有一定的季节变化,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季节变化幅度降低;枯落物量从生长期开始逐渐下降,生长末期有所增加,其中重牧和中牧条件下随时间进程比轻牧和封育措施下的减少量明显;地下生物量有不甚明显的季节变化;半腐殖质层生物量从生长季初期到放牧中期变化平稳,7月下旬开始有所下降,说明良好的水热条件影响下半腐殖质层生物量归还土壤碳的能力增大。2.净初级生产碳量大小依次是轻牧、中牧、重牧和封育,表明适当放牧对植被净初级生产碳量的提高有利,从其地下分配来看,封育所占比例小于80%,轻牧、重牧、中牧在80%以上。9月底测定结果表明,植被现存总碳量随放牧强度的降低而增大,轻牧和封育条件下植被的储碳能力强,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杂草类夏季放牧草甸 牧压梯度 生物量 季节动态 植被生物碳量
下载PDF
牧压梯度下海北高寒草甸土壤速效氮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祝景彬 李红琴 +2 位作者 贺慧丹 毛绍娟 李英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60-1669,共10页
在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设置封育禁牧(CK)、轻牧(LG)、中牧(MG)和重牧(HG)放牧梯度试验样地,进行了土壤速效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期的5-9月,土壤NH4+-N、NO3--N和速效氮(NH4+-N和NO3--... 在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设置封育禁牧(CK)、轻牧(LG)、中牧(MG)和重牧(HG)放牧梯度试验样地,进行了土壤速效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期的5-9月,土壤NH4+-N、NO3--N和速效氮(NH4+-N和NO3--N之和)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基本表现为植物生长初期高,末期低.CK、LG、MG 和 HG 条件下,5-9月0~40 cm 土壤 NH4+-N 平均含量分别为17.62 mg·kg-1、17.84 mg · kg-1、18.63 mg · kg-1和16.67 mg · kg-1,NO3--N 平均含量为8.91 mg·kg-1、8.23 mg·kg-1、7.99 mg·kg-1和7.94 mg·kg-1,速效氮平均含量为26.53 mg· kg-1、26.07 mg·kg-1、26.62 mg·kg-1和24.61 mg·kg-1,基本表现出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土壤速效氮月际变化与地上绿体生物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地上生物量越大,消耗土壤速效氮越趋明显;与枯落物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地下生物量关系不甚明显,与湿沉降呈现负的相关性.土壤NH4+-N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有负相关关系,而NO3--N含量与有机碳相关性差,表明土壤有机碳越高,土壤NH4+-N消耗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北高寒草甸 牧压梯度 土壤速效氮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原理、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52
12
作者 徐田伟 赵新全 +14 位作者 张晓玲 王循刚 耿远月 胡林勇 赵娜 毛绍娟 刘宏金 康生萍 马力 韩学平 贾功雪 赵亮 董全民 柴沙鸵 徐世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324-6337,共14页
青藏高原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发展高寒生态草牧业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现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高寒草地承载力低、草畜供需时空失衡和畜... 青藏高原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发展高寒生态草牧业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现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高寒草地承载力低、草畜供需时空失衡和畜牧业经营方式粗放等原因,导致草地畜牧业生产效率低,牧民经营效益差,高寒草地退化严重。为了协调推动高原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和区域民生改善,传统草地畜牧业亟待转型升级。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支持下,针对高寒草地畜牧业系统效率低、资源消耗大和经营效益差的瓶颈,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农牧交错区的青海省贵南县系统开展了生态草牧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示范,集成了以"高寒草地适度利用-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优良牧草青贮-系列草产品加工-饲草料精准配置-家畜营养均衡饲养-高原特色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域功能耦合"等为一体的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积极推动了传统草地畜牧业向生态草牧业发展转变,促进了高寒地区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和高寒地区牧民持续增收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同时对我国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适应性管理,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草牧业 民生持续改善 草地生态保护 适应性管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青海省海北地区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和生物量对短期休牧的响应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田伟 赵炯昌 +4 位作者 毛绍娟 耿远月 刘宏金 赵新全 徐世晓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为揭示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和生物量对短期休牧的响应,为高寒草甸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于2017年9月上旬采用样方法对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的连续放牧、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的高寒草甸样地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研究了短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 为揭示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和生物量对短期休牧的响应,为高寒草甸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于2017年9月上旬采用样方法对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的连续放牧、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的高寒草甸样地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研究了短期休牧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较连续放牧极显著提高了高寒草甸的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样方物种丰富度(P<0.01),极显著提高了异针茅、矮嵩草、异叶米口袋和青海苜蓿等代表性牧草高度(P<0.01);2)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较连续放牧极显著提高了枯落物量和半腐殖质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禾本科、豆科和阔叶类植物生物量(P<0.01),极显著提高了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质牧草产量(P<0.01);3)生长季休牧和禁牧1年较连续放牧极显著提高了表层地下生物量(0~10 cm)和总地下生物量(0~30 cm)(P<0.01)。对于青海海北地区的未退化高寒草甸,可以采用短期休牧技术优化其群落结构,提高生物量和优质牧草产量,促进天然草地资源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短期休牧 植被群落特征 生物量 根冠比
下载PDF
日月山高寒草甸不同恢复措施下14年恢复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毛绍娟 李红琴 +3 位作者 罗谨 贺慧丹 迟海腾 李英年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13-2420,共8页
【目的】旨在评价高寒地区不同恢复措施下高寒草甸的恢复效果。【方法】通过对日月山地区退耕还草和围栏封育措施恢复14年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2种常见恢复措施下日月山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进行量化和比较。【结果】退... 【目的】旨在评价高寒地区不同恢复措施下高寒草甸的恢复效果。【方法】通过对日月山地区退耕还草和围栏封育措施恢复14年的样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2种常见恢复措施下日月山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进行量化和比较。【结果】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2种恢复措施下生态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群落高度和覆盖度均恢复显著(P<0.05);2种恢复措施下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恢复效果存在差异,与自然放牧相比,围栏封育措施下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62.25%、56.65%,而退耕还草措施下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高57.37%、5.70%;群落组成逐渐丰富,围栏封育措施下,物种丰富度为26种,其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自然放牧样地相应指数,群落中7.69%的物种的重要值小于1,退耕还草措施下,物种丰富度为22种,其Shannon、Simpson多样性指数略低于自然放牧样地的相应指数,群落中31.82%的物种重要值小于1;群落结构明显优化,2种恢复措施下群落结构演替为资源利用更高效的3层结构,但两种恢复措施下各层结构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2种恢复措施均可不同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但多处未达到显著性检验水平(P>0.05),说明土壤的恢复较群落植被的恢复更滞后,更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结论】两种恢复措施下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退耕还草措施需要更久的恢复时间,而对于围栏封育措施14年的恢复时间已超过其最佳封育年限。退化草地最终的恢复目的不止是生态功能恢复,还应该包括生产及生活功能恢复,从而恢复草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使退化草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围栏封育 退耕还草 自然放牧 恢复效果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碳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红琴 张法伟 +5 位作者 毛绍娟 祝景彬 贺慧丹 未亚西 杨永胜 李英年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共6页
以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种不同放牧强度的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植物生长季5~9月,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同化箱测定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NEE)和生态系统呼吸(ER),并利用土壤温湿度自动记录... 以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种不同放牧强度的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植物生长季5~9月,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同化箱测定生态系统净CO_2交换(NEE)和生态系统呼吸(ER),并利用土壤温湿度自动记录仪测定土壤10cm处的温度和体积含水率,以研究放牧强度对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碳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5~9月,试验地10cm土壤温度的变化范围在7.21~13.23℃,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增大;体积含水率在19.68%~32.33%间波动,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减小。高寒草甸NEE在生长季表现出明显的"V"型变化,5月NEE最大,为1.43μmolCO_2/m^2·s,此时草地仍处于碳排放状态,7月最小(碳吸收速率最大),为-14.32μmolCO_2/m^2·s,吸收强度表现出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ER呈倒"V"型变化规律,7月最大,为12.15μmolCO_2/m^2·s,放牧强度仅对7月的ER产生影响,其余月份4个样地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NEE与土壤温度和绿体生物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和-0.559,与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9;ER与土壤温度和绿体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4和0.453,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05,与土壤湿度、枯体生物量和全氮含量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矮嵩草草甸 生态系统CO2净交换 生态系统呼吸
下载PDF
修复生态学教学改革初探
16
作者 卢素锦 金诚 +2 位作者 祁玥 毛绍娟 弓艳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2年第10期115-117,共3页
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着社会的发展,也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急需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修复生态学》是青海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生态学专业的学位课和必修课,开展修复生态学教学改革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从... 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着社会的发展,也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急需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修复生态学》是青海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生态学专业的学位课和必修课,开展修复生态学教学改革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从把握专业方向,丰富教学层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加强实习实践内容,完善考核办法,强化过程考核等方面对《修复生态学》教学做了初步探讨,为《修复生态学》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生态学 教学改革 初探
下载PDF
高寒草甸植被耗水量及生物量积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红琴 李英年 +3 位作者 张法伟 刘晓琴 吴启华 毛绍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6-181,共6页
分析高寒草甸植被生育期耗水量及植被生物量积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生育期耗水量呈单峰型变化过程,7月耗水量最大。初期营养生长阶段的5月耗水量、植被生物量均较低,水分影响着植物的初期营养生长但不甚显著;植物旺盛生长的6... 分析高寒草甸植被生育期耗水量及植被生物量积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生育期耗水量呈单峰型变化过程,7月耗水量最大。初期营养生长阶段的5月耗水量、植被生物量均较低,水分影响着植物的初期营养生长但不甚显著;植物旺盛生长的6~7月,耗水量高,而生物量波动明显,温度和水分均影响到生物量的提高,且水分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植物生长末期的8~9月,耗水量及植被阶段累积生物量均较低,水分条件充足,并非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海北高寒草甸地区植被年地上净初级生产量、地下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与植被耗水量关系不明显。而与相应的温度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寒草甸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受温度条件限制的影响比水分条件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被生育期 耗水量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量
原文传递
短期牧压梯度下高寒杂草类草甸植被/土壤碳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启华 李红琴 +3 位作者 张法伟 刘晓琴 毛绍娟 李英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857-2864,共8页
讨论了牧压梯度下高寒杂草类草甸植被/土壤碳氮密度,以期构建草地固碳作用与放牧管理的平衡模式,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技术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植被现存总碳量为对照(SCK)〉轻牧(SL)〉中牧(SM)〉重牧(S... 讨论了牧压梯度下高寒杂草类草甸植被/土壤碳氮密度,以期构建草地固碳作用与放牧管理的平衡模式,为草地生态系统固碳技术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牧压梯度下,植被现存总碳量为对照(SCK)〉轻牧(SL)〉中牧(SM)〉重牧(SH),表现出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表现为SM〉SL〉SH〉SCK,说明适度放牧能促进植被碳素的积累,过度放牧或禁牧不利于碳素的积累。0~40cm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和全氮密度分布状况相同,由大到小依次为SCK、SH、SM、SL。其中0~10cm层次,土壤有机碳密度为SH〉SM〉SL〉SCK,全氮密度为SH〉SCK〉SM〉SL。在10~20cm、20—30cm和30—40cm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全氮密度由大到小均为SCK〉SH〉SL〉SM。0~10cm与10~40cm各层次的土壤碳氮密度变化趋势略有不同,说明短期放牧对土壤表层和深层的碳氮密度影响不同。牧压梯度下,0—40cm各层次的土壤碳氮比和变化趋势不尽相同。总体来看,牧压梯度下的碳氮比适合微生物的矿化。回归分析表明,牧压梯度下,不同层次的土壤碳氮密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压梯度 植被 土壤碳氮密度 碳氮比 高寒杂草类草甸
原文传递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大气氮湿沉降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祝景彬 李红琴 +2 位作者 贺慧丹 毛绍娟 李英年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32,共6页
对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2010年和2011年大气氮湿沉降观测分析发现,海北高寒草甸地区NH_4^+-N、NO_3^--N和TIN湿沉降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35 mg/L、0.27 mg/L和0.62mg/L,对应的湿沉降年总量分别为1.78kg/hm2、1.40kg/hm2和3.19kg/hm2。... 对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2010年和2011年大气氮湿沉降观测分析发现,海北高寒草甸地区NH_4^+-N、NO_3^--N和TIN湿沉降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35 mg/L、0.27 mg/L和0.62mg/L,对应的湿沉降年总量分别为1.78kg/hm2、1.40kg/hm2和3.19kg/hm2。湿沉降氮浓度和湿沉降氮量年内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湿沉降氮浓度表现出冬季高夏季低,而湿沉降氮量则为夏季高冬季低。NO_3^--N和NH_4^+-N湿沉降浓度与降水量分别呈极显著的逆函数和幂函数负相关关系(P<0.001)。NO_3^--N和NH_4^+-N湿沉降量与降水量分别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01)的线性正相关关系。NH_4^+-N与NO_3^--N湿沉降浓度和湿沉降量的比值与降水量均表现出弱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10)。海北高寒草甸地区的NH_4^+-N、NO_3^--N和TIN湿沉降量与世界和我国各地的农田、森林、城市相比处于低值区,而与处在大气清洁、海拔稍高的我国丽江玉龙雪山地区、西藏林芝地区相比基本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北高寒草甸 大气氮湿沉降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三江源国家公园典型高寒草地冷季牧草营养特征与食草动物承载力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田伟 王循刚 +9 位作者 赵新全 毛绍娟 刘宏金 胡林勇 耿远月 张晓玲 赵娜 康生萍 赵亮 徐世晓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2期3610-3618,共9页
揭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典型高寒草地的冷季牧草营养特征和食草动物承载力,对园区内草地与食草动物平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地面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于2019年12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紫花针茅草原、藏嵩草草甸和青藏苔草草... 揭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典型高寒草地的冷季牧草营养特征和食草动物承载力,对园区内草地与食草动物平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关地面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于2019年12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紫花针茅草原、藏嵩草草甸和青藏苔草草原进行调查取样,分析了该地区冷季牧草地上现存量和营养品质,同时结合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15)核算了冷季数量承载力、可消化蛋白承载力和代谢能承载力.结果表明:(1)冷季牧草干物质现存量表现为藏嵩草草甸(103.03 g DM/m^2)>紫花针茅草原(72.24 g DM/m^2)>青藏苔草草原(21.08 g DM/m^2)(P<0.01);(2)冷季牧草粗蛋白含量表现为藏嵩草草甸(5.16%)极显著高于紫花针茅草原(3.95%)和青藏苔草草原(4.32%)(P<0.01);(3)冷季牧草干物质、粗蛋白和代谢能的单位草地面积输出总量均表现为藏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青藏苔草草原(P<0.01);(4)三类典型草地冷季承载力均表现为代谢能承载力>数量承载力>可消化蛋白承载力,表明代谢能承载力可以满足食草动物需求,采用可消化蛋白承载力有助于缓解国家公园内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更符合生态保护的目标.紫花针茅草原、藏嵩草草甸和青藏苔草草原冷季的可消化蛋白承载力分别为0.84±0.04、1.57±0.07和0.27±0.02 SHU/ha(标准羊单位/公顷),对应草地代表性食草动物承载力分别为0.17±0.01家牦牛/ha、0.39±0.02藏野驴/ha和0.22±0.02藏羚羊/ha;(5)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寒草地冷季食草动物承载力整体偏低,建议在国家公园内牧业生产区,通过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如放牧家畜暖季末期适时出栏、冷季异地舍饲出栏等)加快家畜周转速率,减少国家公园内放牧家畜存栏数量,为野生动物保护释放草地资源和生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国家公园 典型高寒草地 冷季牧草营养品质 食草动物承载力 草地与食草动物平衡 适应性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