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风成沙丘的发现及其古风向 被引量:31
1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3 位作者 徐金沙 李晓勇 谢国刚 肖志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33-838,共6页
长期以来,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圭峰群塘边组(K2t)均定为水成沉积,本文的研究结果则认为属风成沉积。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净砂岩,基本不含泥质和云母等悬移质,大型高角度平... 长期以来,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圭峰群塘边组(K2t)均定为水成沉积,本文的研究结果则认为属风成沉积。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净砂岩,基本不含泥质和云母等悬移质,大型高角度平板状交错层理发育,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石英沙磨圆度好,在电子显微镜下普遍可见风成沙特有的碟形撞击坑、新月形撞击坑和毛玻璃化表面特征,属于风成沙丘沉积。古流向恢复表明,信江盆地以西风为主,东北风为次,同时见有少量东南风与西北风。根据当时的古地理格局及地表风带模式判断,研究区位于当时的北半球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之中,同时可能存在东南向和西北向的古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风成沙丘 塘边组 信江盆地 赣东北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219
2
作者 潘桂棠 朱弟成 +3 位作者 王立全 廖忠礼 耿全如 江新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1-382,共12页
迄今对冈瓦纳大陆北界的位置还存在激烈争论。随着青藏高原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各项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已经积累了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为重新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界和评价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 迄今对冈瓦纳大陆北界的位置还存在激烈争论。随着青藏高原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各项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已经积累了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为重新认识冈瓦纳大陆北界和评价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回顾早期有关冈瓦纳大陆北界不同观点的基础上 ,从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研究中所取得的大量新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出发 ,重点介绍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差异 ,认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资料 地质特征差异 地球物理特征差异 南北两侧 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 冈瓦纳大陆北界
下载PDF
滇中新元古代澄江组层型剖面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3
3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6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熊国庆 陆俊泽 邓奇 伍皓 刘建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澄江组是华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其确切沉积时限对于建立和完善华南新元古代区域地层格架具有关键意义。对滇中澄江组层型剖面顶部的凝灰岩夹层进行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3组有效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 澄江组是华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其确切沉积时限对于建立和完善华南新元古代区域地层格架具有关键意义。对滇中澄江组层型剖面顶部的凝灰岩夹层进行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3组有效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其分别为(819±14)Ma(MSWD=0.15)、(781±11)Ma(MSWD=0.24)和(725±11)Ma(MSWD=0.65)。其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值(725±11)Ma被解释为澄江组顶部凝灰岩夹层的形成时间,可以代表滇中澄江组的顶界年龄,从而进一步确认澄江组的沉积时限为800~725 Ma。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证实澄江组与开建桥组、莲沱组的沉积时限基本相当,三者与下冰期长安组不存在对比关系,而应与冰期前板溪群的上部进行对比。此外,推测两组年龄值较老的锆石可能是与新元古代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幕式岩浆活动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澄江组 SHRIMP 锆石U-PB年代学 顶界年龄 华南 滇中
下载PDF
湘东南新元古界大江边组和埃岐岭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0
4
作者 伍皓 江新胜 +5 位作者 王剑 汪正 杜秋定 邓奇 崔晓庄 杨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3-868,共16页
运用LA-ICP-MS方法对湘东南泗洲山地区南华系大江边组上部泥质岩和震旦系(埃迪卡拉系)埃岐岭组底部变泥铁质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测年,分别获得了28组和92组U-Pb有效年龄.前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693 ~ 897 Ma(占67.9%),1810 ... 运用LA-ICP-MS方法对湘东南泗洲山地区南华系大江边组上部泥质岩和震旦系(埃迪卡拉系)埃岐岭组底部变泥铁质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测年,分别获得了28组和92组U-Pb有效年龄.前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693 ~ 897 Ma(占67.9%),1810 ~1916Ma(占17.9%),1974~2177Ma(占14.2%)三个区间,最年轻的谐和错石年龄为734 ±4Ma(MSWD=1.07,n=4);后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570~699Ma(占9.8%),715~ 774Ma(占7.6%),882~1272Ma(占67.4%),1300~ 1681Ma(占7.6%),1899 ~2490Ma(占7.6%)五个区间,最年轻的谐和锆石年龄为634±7Ma(MSWD=1.09,n=4).研究认为,大江边组上部地层的形成时代<734±4Ma,与澄江组顶部、牛牯坪组、岩门寨组、拱洞组及隆里组等地层形成时代相近,揭示“板溪期”地层的顶界年龄及江口冰期开启年龄< 734±4Ma;埃岐岭组形成时代<634 ±7Ma,与陡山沱组及蓝田组等地层形成时代相近,支持南沱冰期结束于635Ma左右的认识.综合研究认为,大江边组和埃岐岭组的物源可能分别主要来源于武夷地块南东部和南岭—云开地块南部的一个Grenville期造山带.推测物源的转换可能与南岭—云开地块、武夷地块在两组沉积时期之间聚合或紧邻有关,其时限约为734~634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东南 南华系大江边组 震旦系(埃迪卡拉系)埃岐岭组 地层时代 物源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下载PDF
扬子西缘澄江组底部玄武岩形成时代新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5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5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卓斐 伍皓 邓奇 魏亚楠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共13页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澄江组底部发育一套玄武岩,其形成时代一直未能准确限定.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最年轻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澄江组底部发育一套玄武岩,其形成时代一直未能准确限定.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最年轻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04±6 Ma (MSWD=0.40),可以代表澄江组玄武岩的形成时代,从而进一步确定澄江组底界年龄为800 Ma左右.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显示低SiO2,高(K2O+Na2O)、TiO2和Al2O3的特点,具有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性质.结合区域相关研究资料,认为扬子西缘可能存在一个自~800 Ma持续至725 Ma的幕式双峰式岩浆岩带,而澄江组底部玄武岩和苏雄组火山岩均为~800 Ma双峰式岩浆活动的产物,并推测该双峰式岩浆岩带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此外,玄武岩中捕获的锆石年龄信息指示扬子西缘可能存在2.5Ga、1.8~1.6 Ga及1.0 Ga等数期重要的区域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组 玄武岩 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西缘
下载PDF
云南丽江古近纪风成沉积的发现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13
6
作者 伍皓 崔晓庄 +2 位作者 熊国庆 张予杰 江新胜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3-18,共6页
云南丽江地区宝相寺组(E2b)下部(原美乐组)一直被认为是水成沉积,本文认为其属于风成沉积。宝相寺组下部巨厚砂岩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不含泥质和云母等悬移质,大型高角度平板状交错层理发育,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 云南丽江地区宝相寺组(E2b)下部(原美乐组)一直被认为是水成沉积,本文认为其属于风成沉积。宝相寺组下部巨厚砂岩的主体岩性为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不含泥质和云母等悬移质,大型高角度平板状交错层理发育,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石英砂的磨圆度高,在电子显微镜下普遍可见风成砂所特有的碟形撞击坑、新月型撞击坑及毛玻璃化表面等特征,可能为沙漠风成沙丘沉积。研究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特征表明,青藏高原东部的气候经历了一个由干旱到潮湿的重大转变。推测这种气候转变可能是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全球变冷变干事件(EOGM)在青藏高原东部的沉积响应,也可能与青藏高原初次快速隆升及东亚古季风的开始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世末 宝相寺组 风成沙丘 EOGM 古季风
下载PDF
云南西北部丽江—剑川地区古近纪宝相寺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1 位作者 伍皓 熊国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38-1244,共7页
石英砂具有丰富的颗粒表面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丽江—剑川地区宝相寺组(E2b)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下部样品具水成特征,中部样品具风成特征,上部样品则具经水流改造后的风成特征。结合野... 石英砂具有丰富的颗粒表面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丽江—剑川地区宝相寺组(E2b)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下部样品具水成特征,中部样品具风成特征,上部样品则具经水流改造后的风成特征。结合野外观察结果,从宝相寺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下部为近源洪积环境、中部为风成沙丘环境、上部为湖泊环境。其中中部样品的石英砂磨圆、分选极好,普遍具有标准的碟形、新月形撞击坑和毛玻璃化表面,是典型的沙漠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剑川地区 古近纪 宝相寺组 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古沙漠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晚侏罗世维美组的沉积环境 被引量:15
8
作者 江新胜 颜仰基 +2 位作者 潘桂棠 廖忠礼 朱弟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00-907,共8页
对维美组的沉积结构、构造、动物群生态特征、地层展布情况和放射虫硅质岩的产出环境等进行了分析,认为维美组与其南部的同期沉积门卡墩组顶部石英砂岩一样,同属典型的滨浅海沉积,晚侏罗世康马-隆子和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为统一的滨浅海... 对维美组的沉积结构、构造、动物群生态特征、地层展布情况和放射虫硅质岩的产出环境等进行了分析,认为维美组与其南部的同期沉积门卡墩组顶部石英砂岩一样,同属典型的滨浅海沉积,晚侏罗世康马-隆子和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为统一的滨浅海,不存在次深海—深海环境。层序地层分析表明,当时曾发生了陆架海退和陆架暴露事件,造成了大面积石英砂岩的沉积和相关的层序不整合界面。侏罗纪的沉积环境演化与古地理变迁说明,藏南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自形成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活动、稳定,海侵、海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特提斯 晚侏罗世 维美组 沉积环境 生态特征 地层展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沙漠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 被引量:30
9
作者 江新胜 徐金沙 潘忠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6-422,共7页
沉积环境的判别是沉积盆地分析、古地理、古气候研究和储层评价的重要手段。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因而其沉积物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 ,而通过扫描电镜研究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是分析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 沉积环境的判别是沉积盆地分析、古地理、古气候研究和储层评价的重要手段。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因而其沉积物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 ,而通过扫描电镜研究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是分析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尽管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纪志丹群存在沙漠沉积已被广为接受 ,但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分析还比较薄弱。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志丹群洛河组 (K1l)和罗汉洞组 (K1lh)的沙丘沙进行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分析的结果表明 ,其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具有明显的风成特征 ,及易与水成特征相区别。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白垩纪 沙漠 石英沙颗粒 表面特征 储层评价 沉积盆地分析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沙漠及其对季风起源的启示 被引量:15
10
作者 江新胜 崔晓庄 +4 位作者 伍皓 熊国庆 卓皆文 陆俊泽 卓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3期54-63,共10页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古近纪 沙漠 古气候 季风起源
下载PDF
藏南特提斯晚三叠世海岸风成沙丘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江新胜 朱同兴 +2 位作者 冯心涛 潘桂棠 颜仰基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7-452,共6页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首次在聂拉木县土隆村上三叠统德日荣组中发现了海岸风成沙丘沉积。其风成证据有:(1)普遍具风成大型交错层理,倾角达20°~30°且倾向均一,交错纹层向上变薄,具反粒序,与下伏界面相切,层间界面多为高波痕指数(...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首次在聂拉木县土隆村上三叠统德日荣组中发现了海岸风成沙丘沉积。其风成证据有:(1)普遍具风成大型交错层理,倾角达20°~30°且倾向均一,交错纹层向上变薄,具反粒序,与下伏界面相切,层间界面多为高波痕指数(>15)波状风蚀起伏面。(2)见沙丘夹丘间沉积的基本层序。沙丘沉积单层厚2~6m,呈块状,结构松散。丘间沉积较薄,有时为透镜体,多为水道沉积,有些为具反粒序的风成沙席沉积。(3)沙丘砂由分选、磨圆好的石英砂组成,含量大于95%,具单众数粒度分布,无悬移质。(4)见角砾化前积层、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的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5)具有与水成砂岩完全不同的胶结特征。海岸风成沙丘的存在准确地标定了特提斯南岸的古海岸线位置、丰富了研究区的沉积类型,无疑对特提斯海的层序划分、海平面变化及其古地理演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 特提斯 晚三叠世 海岸风成沙丘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早白垩世风成沙丘古风向测量与古风带恢复 被引量:9
12
作者 江新胜 蔡习尧 +2 位作者 潘忠习 熊国庆 伍皓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早白垩世风成沙丘的前积层产状的测量,恢复了当时的古风向和古风带。研究结果表明:当时盛行东北风,研究区属于东北信风带,正好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沙漠带之中。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早白垩世 风成沙丘 古风向 古风带
下载PDF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 被引量:20
13
作者 江新胜 徐金沙 潘忠习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0-68,共9页
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因而其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而通过扫描电镜研究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是分析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多数人认为四川盆地白垩纪地层存在沙漠沉积(打儿凼组和夹关组),但仍有人... 石英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因而其颗粒表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沉积环境。而通过扫描电镜研究石英颗粒表面微细特征是分析沉积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多数人认为四川盆地白垩纪地层存在沙漠沉积(打儿凼组和夹关组),但仍有人对沙漠沉积的存在持怀疑态度,并认为是河流或三角洲沉积。过去关于其沉积环境的判别主要是根据沉积结构和构造,并未对其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进行过系统分析。笔者对采自四川盆地白垩系不同层位地层的样品进行了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分析可以成功地将石英沙区分为风成和水成沉积。因此,本文从石英沙颗粒表面特征方面进一步肯定了四川盆地白垩纪古沙漠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白垩纪 石英 沉积环境 扫描电镜 水成沉积
下载PDF
西南区白垩-第三纪沙漠及沙漠沉积学问题 前言 被引量:12
14
作者 江新胜 陈乐尧 李玉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5期4+1-2,共3页
古沙漠沉积的研究可以重塑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从而指导同此类沉积环境相关的矿产的找寻,并恢复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在国外,不仅对各时代的古沙漠沉积作了广泛的沉积学的研究,而且发现有与之相关的大型油田。然而在我国,古沙漠... 古沙漠沉积的研究可以重塑古地理、古纬度和古气候,从而指导同此类沉积环境相关的矿产的找寻,并恢复沉积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在国外,不仅对各时代的古沙漠沉积作了广泛的沉积学的研究,而且发现有与之相关的大型油田。然而在我国,古沙漠相的研究工作极其薄弱,缺乏系统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还属于一个空白。为此,笔者遂从地层古生物工作转而侧重风成沉积作用和古沙漠相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沉积 西南区 沙漠相 沉积盆地 沉积环境 风成沉积 沉积学 古纬度 研究工作
下载PDF
华南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开启时间新证据 被引量:9
15
作者 江新胜 崔晓庄 +1 位作者 卓皆文 卓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1-37,共7页
苏雄组为华南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开启初期的火山喷发产物,其形成时限可为制约裂谷盆地开启时间提供新证据。本文对川西汉源九襄地区新元古代苏雄组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测试样品锆石U-Pb... 苏雄组为华南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盆地开启初期的火山喷发产物,其形成时限可为制约裂谷盆地开启时间提供新证据。本文对川西汉源九襄地区新元古代苏雄组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测试样品锆石U-Pb谐和年龄为853±2 Ma(N=13;MSWD=3.1),加权平均年龄为853±4 Ma(N=13;MSWD=2.2)。新的年龄数据表明,苏雄组的底界年龄应该下延至ca. 850 Ma,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开启时间应更改为ca. 850 Ma,与全球超级地幔柱上涌和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间基本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新元古代 裂谷盆地 苏雄组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中国白垩纪沙漠中的戈壁沉积 被引量:9
16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4-80,共7页
戈壁是广义沙漠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在沙漠研究尤其在古沙漠研究中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古今沙漠的研究 ,讨论了戈壁的形成作用、中国白垩纪沙漠戈壁沉积和风磨石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
关键词 中国 白垩纪 沙漠 戈壁沉积 风磨石 形成作用
下载PDF
西南区白垩-第三纪沙漠及沙漠沉积学问题 第三章 古沙漠环境 被引量:3
17
作者 江新胜 陈乐尧 李玉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5期38-55,共18页
第一节 概述从前述沉积特征不难看出,川南黔北的大佛砂岩,打儿由组和柳嘉组存在许多风成沉积标志,具有沙丘、丘间和丘外沉积的各种典型特征,说明了风成系统的存在。
关键词 沙漠沉积 沙漠环境 西南区 风成沉积 沉积特征 黔北 三章 峨眉 仁寿
下载PDF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风向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18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傅清平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报道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古风向测量结果,总结了风向变化的规律。认为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地区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divergentlatitudesofwesterlywindsandnortheaster... 本文报道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古风向测量结果,总结了风向变化的规律。认为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地区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divergentlatitudesofwesterlywindsandnortheasterlytradewinds)。随着气候的波动,该切变带发生了短周期的南北向漂变,造成西风与东北信风交替现象。该沙漠的晚期,由于气候的长周期波动,切变带南移,整个沙漠完全被西风带控制。从大气环流样式演变出发,讨论了东亚地区白垩纪以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前控制东亚地区的为行星环流,为干旱气候;青藏高原隆升之后改变了原有大气环流样式,建立了东亚季风环流,使干旱气候转变为潮湿气候。四川盆地白垩纪古风向测量填补了青藏高原隆升前东亚大气环流样式地质证据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白垩纪 沙漠 风向变化规律
下载PDF
西南区白垩-第三纪沙漠及沙漠沉积学问题 第二章 沙漠沉积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新胜 陈乐尧 李玉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5期13-37,共25页
第一节 风力作用与沙漠沉积 一提到沙漠,人们就会联想到风沙,风是沙漠里最重要的地质营力。严格地说,盛行风是沙漠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营力。一、盛行风与热沙漠的形成气众所周知,
关键词 沙漠沉积 西南区 盛行风 沙漠形成 地质营力 风力作用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48
20
作者 江新胜 李玉文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2期42-51,共10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沉积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时空分布规律,认为:(1)中东部白垩纪沙漠分布严格受气候带控制,其实际分布限于北纬20—40°的干旱带(横跨当时的副热高压带),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 本文介绍了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沉积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时空分布规律,认为:(1)中东部白垩纪沙漠分布严格受气候带控制,其实际分布限于北纬20—40°的干旱带(横跨当时的副热高压带),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和苏北盆地之中;(2)各盆地沙漠发生的时间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为早白垩世,四川盆地为中白垩世晚期,江汉盆地为晚白垩世早期,苏北盆地为晚白垩世中期,(3)沙漠发生的穿时性反映了各盆地进入干旱带的顺序,由北到南,由西及东;(4)造成这种顺序的原因是由于亚洲在白垩纪时其总体为顺时针旋转,因而使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率先进入干旱带,其次是西南部的四川盆地,然后是中部的江汉盆地。晚白垩世的降温事件迫使干旱带南移而使其滞后的最东部的苏北盆地进入干旱带,(5)中国白垩纪沙漠的存在说明处于“温室效应”的大气环流不仅不会“呆滞”而且还有所增强,季风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气候并不均一。本文提出了气候带漂变(climaticzonedrift)的概念,认为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为气候带漂变。漂变既有长周期和短周期漂变之分,又有相对和绝对漂变之别。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变迁就是干旱气候带漂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沙漠分布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