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概述了1969-2022年期间校企合作研究的文献计量学总体进展;其次,划分了校企合作研究的四个主要阶段:发现阶段(1969-1979年)、发展阶段(1980-1999年)、扩展阶段(2000-2010年)和稳定阶段(2011年-2022);最后提出了8个主要研究趋势...本文首先概述了1969-2022年期间校企合作研究的文献计量学总体进展;其次,划分了校企合作研究的四个主要阶段:发现阶段(1969-1979年)、发展阶段(1980-1999年)、扩展阶段(2000-2010年)和稳定阶段(2011年-2022);最后提出了8个主要研究趋势:“校企合作主题”(动机、渠道、阻碍和结果等)、“工程教育”、“社会和机构”、“知识转移”、“创新”、“创业大学”、“可持续性”和“发展中国家”,预期结果对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径。关键词:校企合作;知识转移;创新;发展阶段;研究趋势中图分类号:G 642.0校企合作的概念是指大学和行业之间寻求创新的伙伴关系。校企合作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被学者广泛研究。“创新”在那些希望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提高效率、创造新机遇及驱动经济增长的公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和行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通过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来促进创新的方式。在过去的50多年里,创新、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因素、知识转移、工程教育、社会和机构等主题受到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广泛关注(Ankrah等人,2015; Alonso-Garca等人,2020) 。1 资料收集基于Scopus数据库,笔者搜索校企合作的关键词,即university-industry(or company or business or firm or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or interaction or relation or cooperation or relationship or linkage or partnership)” 等。本文涵盖了1969-2022年期间的文献,共搜集到1800余篇文献资料,基本可以概述过去五十多年校企合作研究的演变趋势。基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基于两个分类标准进行阶段划分:(1)与出版物数量有关的拐点(年份)变化,(2)在所述拐点或附近确定一个关键科学或背景事件,进行校企合作研究中关键阶段的划分。2 校企合作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2.1 校企合作研究的出版物校企合作的研究涵盖了生物、农业和医学科学等多领域。三个主要领域是:(1)商业、管理和会计科学 (占总出版物的43%) 、(2)社会科学 (占比35%) 和(3)工程科学 (占比32%) 。大约60%的出版物是论文,综述类论文具有较高的引用指数。会议论文是第二大最发表的文档类型,相当于总数的近30%,但它们的引用指数均很低。基于这些结果,研究型论文和综述类论文具有更大的科学影响。尽管论文发表的年份跨度很长,约72%的论文年平均被引率低于30篇。Perkmann 等(2013)发表的论文“Academic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成为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达到2783次。英国的Perkmann, M.和西班牙的D’Este, P是校企合作研究中论文数量最多和影响力最高的作者,发表10篇以上高质量论文。这些有影响力的作者大多数来自于美国和意大利,亚洲和拉丁美洲较少。大部分的研究机构集中在英国和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是: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英国)和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所(西班牙)。2.2 校企合作研究论文的发表期刊约有150种期刊涵盖了校企合作领域的研究论文,这可能是由于校企合作的主题是众多行业中知识和实践领域的重要创新方式。其中,《Research Policy》期刊的影响力最高,在25篇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中,其占比高达52%,其次是《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和《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期刊。2.3 校企合作的国别研究分析校企合作与特定的地区无关,可以在世界各区域开展相关工作。截至2022年,联合国认定的193个国家中,有44%的国家在Scopus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校企合作的研究论文。美国是校企合作研究论文数量和索引数最多的国家。若考虑到人口数和人均的引用率,最具生产力和有影响力的国家依次是丹麦、瑞典和挪威。2.4 四个发展阶段的校企合作研究特征分析在1969-2022年期间,笔者找出3个参考拐点,确定了校企合作研究的4个主要发展阶段。从第一到第二阶段 (1979-1980),出版物数量增加50%,在进入第三个阶段时(1999-2000),增幅为80%,由第三进入第四阶段(2010-2011 ),增加17% 。在第一阶段,关键的科学事件是贝赫-多尔法案(Bayh–Dole Act)。从第二到第三阶段的转变,主要是基于三螺旋(Triple Helix)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的出现。从第三跨越到第四阶段,主要是由于该主题在世界各地和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传播。因此,主要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1)发现阶段(1969-1979年);(2)开发阶段(1980-1999年);(3)扩张阶段(2000 -2010年);(4)整合阶段 (2011-2022年)。2.4.1 第一阶段(1969-1979年) :发现阶段总共12篇论文,称之为“发现阶段”。此阶段校企合作的研究开始出现,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开创性经验 (Gordon,1973) 。此阶段的出版物数量较少,其中60%论文未发现1次引用。主要有2篇论文受到同行的大量关注,第一篇论文涵盖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日益增长的价值,研究结果应该回馈社会,以实现共赢。第二篇论文试图研究校企合作成功的标准,并非所有大学都能与行业充分互动 (Roy, 1972) 。该阶段仅有“大学-行业关系”这一关键词被提及。虽然此阶段的出版物和引文数量很少,但它们的主要贡献是指出大学与行业之间需要共同促进。2.4.2 第二阶段(1980-1999):发展阶段共计300篇论文发表,许多研究报道了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例如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案例。该阶段记录了校企合作研究开发的诸多方面。政府和政治开始在研究中被公开提及,还提到校企合作课程重组的必要性。此阶段的重要事件是贝赫-多尔法案,这项立法设立的目的是促进美国大学与工业的技术转让及研究合作。该阶段的研究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商业化及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Meyer-Krahmer(1998)发表的论文“ 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in four fields”,被引用1544次。知识交换是校企合作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提出了一个新兴的“创业型大学”概念,例如,论文《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Etzkowitz, 1998),被引用2248次。此阶段主要有三个关键词集群:“工程教育”、“社会和机构”和“校企合作主题”。各主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表明大学和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2.4.3 第三阶段 (2000-2010年):扩展阶段此阶段的论文数量比前两个阶段更多,达到 522篇。出版物数量总体上快速增加,奥地利、比利时、印度 、南非等国家开始关注校企合作研究工作。该阶段的知识领域范围持续扩大,不再局限于生物技术和工程等领域,拓展了牙科、信息安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主题。文献计量学研究和综述性论文开始出现(Abramo等人, 2009)。最具影响力的论文是Perkmann等人(2007) 报道的校企合作关系和开放式创新研究工作,题目为“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open innovation: Toward a research agenda”, 被引2018次。D’Este 等人 (2007)撰写的论文“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 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 ”,被引用2139次,该研究采用英国特有的数据评估了各种校企合作方式的可行性。Laursen 等人(2004)发表的论文“Searching high and low: what types of firms use universities as a source of innovation? ”,被引用1638次,该研究工作主要阐述了公司参与校企合作的原由分析。该阶段校企合作研究出现“知识转移”、“研发”、“三螺旋”、“政府”和“政策”等关键词,确定了5个关键词集群:“创新”、“知识转移”、“社会和机构”、“工程教育”和“校企合作主题”。2.4.4 第四阶段 (2011-2022) :稳定阶段该阶段共发表998篇论文,约占总数的55%。学者明晰了校企合作的利弊和障碍,报道了诸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学者较多关注大学与行业之间的地理距离或邻近性的影响(De Fuentes等人, 2016)。该阶段增强了人们对校企合作为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这一认知,校企合作人员对知识创新、更新、管理和成果转让的理解更加深刻(Woltmann 等人, 2018) 。该阶段最有影响力的2篇论文主要聚焦于校企合作有关的政策问题研究。Perkmann等人(2013)撰写的“Academic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综述性论文,被引用高达2783次;D’ Este 等人(2011年)发表的论文“Why do academics engage with industry?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被引用1334次。该阶段校企合作关系非常紧密,“大学-行业合作”仍然是主要的关键词之一,同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新的关键词开始出现。此阶段可以划分为五个。展开更多
[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稻田被转为蔬菜种植,影响了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有必要探究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特别是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初始阶段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稻田被转为蔬菜种植,影响了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有必要探究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特别是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初始阶段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方法]试验选取了长期种植水稻的双季稻田,将其中一部分转为蔬菜种植,另一部分继续种植水稻,每个处理设置了3个重复,按照当地常规模式进行管理。采用静态暗箱一气相色谱法连续3年进行田间原位观测,比较分析稻田和由稻田转变的菜地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差异,明确稻田转为菜地初始阶段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稻田是重要的CH4排放源,其第一年的排放强度(183.91 kg CH4-C·hm^-2·a^-1)明显低于后续两年(241.56-371.50 kg CH4-C·hm^-2·a^-1),这主要归功于后两年降雨量的增加引起了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稻田转为菜地显著减少了CH4排放,减少量相当于稻田CH4年累积排放量的83%-100%。菜地第一年的CH4累积排放量(31.22 kg CH4-C·hm^-2)显著高于第二年(0.45 kg CH4-C·hm^-2)和第三年(0.89 kg CH4-C·hm^-2),表明稻田转菜地对CH4排放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效应。稻田是弱的N2O排放源(1.35-3.49 kg N2O-N·hm^-2·a^-1),其转为菜地显著增强了N2O排放。菜地第一年的N2O累积排放量(95.12 kg N2O-N·hm^-2)显著高于第二年(38.28 kg N2O-N·hm^-2)和第三年(40.07 kg N2O-N·hm^-2)。菜地土壤异养呼吸对N2O排放的影响在第一年明显高于第二、三年,表明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的第一年,有机质矿化对N2O排放有重要贡献。在100年尺度CO2当量下,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第一和第二年的综合增温潜势(GWP)相对于稻田分别显著增加了390%和98%,主要是由于增加的N2O增温潜势超过了减少的CH4增温潜势。但是,稻田转为菜地的第三年,菜地的GWP((16.72±3.25)Mg CO2-eq·hm^-2)与稻田((14.84±1.39)Mg CO2-eq·hm^-2)相比无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减少的CH4增温潜势完全抵消了增加的N2O增温潜势。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转菜地对GWP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第一年。[结论]稻田转为菜地显著减少了CH4排放,增加了N2O排放,增强了菜地第一和第二年的综合增温潜势。有机质矿化过程对新转菜地第一年较高的N2O排放有重要贡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评价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初始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重要性,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生产。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首先概述了1969-2022年期间校企合作研究的文献计量学总体进展;其次,划分了校企合作研究的四个主要阶段:发现阶段(1969-1979年)、发展阶段(1980-1999年)、扩展阶段(2000-2010年)和稳定阶段(2011年-2022);最后提出了8个主要研究趋势:“校企合作主题”(动机、渠道、阻碍和结果等)、“工程教育”、“社会和机构”、“知识转移”、“创新”、“创业大学”、“可持续性”和“发展中国家”,预期结果对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途径。关键词:校企合作;知识转移;创新;发展阶段;研究趋势中图分类号:G 642.0校企合作的概念是指大学和行业之间寻求创新的伙伴关系。校企合作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被学者广泛研究。“创新”在那些希望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提高效率、创造新机遇及驱动经济增长的公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和行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通过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来促进创新的方式。在过去的50多年里,创新、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因素、知识转移、工程教育、社会和机构等主题受到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广泛关注(Ankrah等人,2015; Alonso-Garca等人,2020) 。1 资料收集基于Scopus数据库,笔者搜索校企合作的关键词,即university-industry(or company or business or firm or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or interaction or relation or cooperation or relationship or linkage or partnership)” 等。本文涵盖了1969-2022年期间的文献,共搜集到1800余篇文献资料,基本可以概述过去五十多年校企合作研究的演变趋势。基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基于两个分类标准进行阶段划分:(1)与出版物数量有关的拐点(年份)变化,(2)在所述拐点或附近确定一个关键科学或背景事件,进行校企合作研究中关键阶段的划分。2 校企合作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2.1 校企合作研究的出版物校企合作的研究涵盖了生物、农业和医学科学等多领域。三个主要领域是:(1)商业、管理和会计科学 (占总出版物的43%) 、(2)社会科学 (占比35%) 和(3)工程科学 (占比32%) 。大约60%的出版物是论文,综述类论文具有较高的引用指数。会议论文是第二大最发表的文档类型,相当于总数的近30%,但它们的引用指数均很低。基于这些结果,研究型论文和综述类论文具有更大的科学影响。尽管论文发表的年份跨度很长,约72%的论文年平均被引率低于30篇。Perkmann 等(2013)发表的论文“Academic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成为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达到2783次。英国的Perkmann, M.和西班牙的D’Este, P是校企合作研究中论文数量最多和影响力最高的作者,发表10篇以上高质量论文。这些有影响力的作者大多数来自于美国和意大利,亚洲和拉丁美洲较少。大部分的研究机构集中在英国和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是: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英国)和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所(西班牙)。2.2 校企合作研究论文的发表期刊约有150种期刊涵盖了校企合作领域的研究论文,这可能是由于校企合作的主题是众多行业中知识和实践领域的重要创新方式。其中,《Research Policy》期刊的影响力最高,在25篇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中,其占比高达52%,其次是《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和《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期刊。2.3 校企合作的国别研究分析校企合作与特定的地区无关,可以在世界各区域开展相关工作。截至2022年,联合国认定的193个国家中,有44%的国家在Scopus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校企合作的研究论文。美国是校企合作研究论文数量和索引数最多的国家。若考虑到人口数和人均的引用率,最具生产力和有影响力的国家依次是丹麦、瑞典和挪威。2.4 四个发展阶段的校企合作研究特征分析在1969-2022年期间,笔者找出3个参考拐点,确定了校企合作研究的4个主要发展阶段。从第一到第二阶段 (1979-1980),出版物数量增加50%,在进入第三个阶段时(1999-2000),增幅为80%,由第三进入第四阶段(2010-2011 ),增加17% 。在第一阶段,关键的科学事件是贝赫-多尔法案(Bayh–Dole Act)。从第二到第三阶段的转变,主要是基于三螺旋(Triple Helix)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的出现。从第三跨越到第四阶段,主要是由于该主题在世界各地和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传播。因此,主要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1)发现阶段(1969-1979年);(2)开发阶段(1980-1999年);(3)扩张阶段(2000 -2010年);(4)整合阶段 (2011-2022年)。2.4.1 第一阶段(1969-1979年) :发现阶段总共12篇论文,称之为“发现阶段”。此阶段校企合作的研究开始出现,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开创性经验 (Gordon,1973) 。此阶段的出版物数量较少,其中60%论文未发现1次引用。主要有2篇论文受到同行的大量关注,第一篇论文涵盖了基础科学研究的日益增长的价值,研究结果应该回馈社会,以实现共赢。第二篇论文试图研究校企合作成功的标准,并非所有大学都能与行业充分互动 (Roy, 1972) 。该阶段仅有“大学-行业关系”这一关键词被提及。虽然此阶段的出版物和引文数量很少,但它们的主要贡献是指出大学与行业之间需要共同促进。2.4.2 第二阶段(1980-1999):发展阶段共计300篇论文发表,许多研究报道了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例如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案例。该阶段记录了校企合作研究开发的诸多方面。政府和政治开始在研究中被公开提及,还提到校企合作课程重组的必要性。此阶段的重要事件是贝赫-多尔法案,这项立法设立的目的是促进美国大学与工业的技术转让及研究合作。该阶段的研究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商业化及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Meyer-Krahmer(1998)发表的论文“ Science-based technologies: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 in four fields”,被引用1544次。知识交换是校企合作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提出了一个新兴的“创业型大学”概念,例如,论文《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Etzkowitz, 1998),被引用2248次。此阶段主要有三个关键词集群:“工程教育”、“社会和机构”和“校企合作主题”。各主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表明大学和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2.4.3 第三阶段 (2000-2010年):扩展阶段此阶段的论文数量比前两个阶段更多,达到 522篇。出版物数量总体上快速增加,奥地利、比利时、印度 、南非等国家开始关注校企合作研究工作。该阶段的知识领域范围持续扩大,不再局限于生物技术和工程等领域,拓展了牙科、信息安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主题。文献计量学研究和综述性论文开始出现(Abramo等人, 2009)。最具影响力的论文是Perkmann等人(2007) 报道的校企合作关系和开放式创新研究工作,题目为“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open innovation: Toward a research agenda”, 被引2018次。D’Este 等人 (2007)撰写的论文“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in the UK: What are the factors underlying the variety of interactions with industry? ”,被引用2139次,该研究采用英国特有的数据评估了各种校企合作方式的可行性。Laursen 等人(2004)发表的论文“Searching high and low: what types of firms use universities as a source of innovation? ”,被引用1638次,该研究工作主要阐述了公司参与校企合作的原由分析。该阶段校企合作研究出现“知识转移”、“研发”、“三螺旋”、“政府”和“政策”等关键词,确定了5个关键词集群:“创新”、“知识转移”、“社会和机构”、“工程教育”和“校企合作主题”。2.4.4 第四阶段 (2011-2022) :稳定阶段该阶段共发表998篇论文,约占总数的55%。学者明晰了校企合作的利弊和障碍,报道了诸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学者较多关注大学与行业之间的地理距离或邻近性的影响(De Fuentes等人, 2016)。该阶段增强了人们对校企合作为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这一认知,校企合作人员对知识创新、更新、管理和成果转让的理解更加深刻(Woltmann 等人, 2018) 。该阶段最有影响力的2篇论文主要聚焦于校企合作有关的政策问题研究。Perkmann等人(2013)撰写的“Academic engage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综述性论文,被引用高达2783次;D’ Este 等人(2011年)发表的论文“Why do academics engage with industry?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被引用1334次。该阶段校企合作关系非常紧密,“大学-行业合作”仍然是主要的关键词之一,同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新的关键词开始出现。此阶段可以划分为五个。
文摘[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越来越多的稻田被转为蔬菜种植,影响了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有必要探究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特别是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初始阶段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方法]试验选取了长期种植水稻的双季稻田,将其中一部分转为蔬菜种植,另一部分继续种植水稻,每个处理设置了3个重复,按照当地常规模式进行管理。采用静态暗箱一气相色谱法连续3年进行田间原位观测,比较分析稻田和由稻田转变的菜地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差异,明确稻田转为菜地初始阶段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稻田是重要的CH4排放源,其第一年的排放强度(183.91 kg CH4-C·hm^-2·a^-1)明显低于后续两年(241.56-371.50 kg CH4-C·hm^-2·a^-1),这主要归功于后两年降雨量的增加引起了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稻田转为菜地显著减少了CH4排放,减少量相当于稻田CH4年累积排放量的83%-100%。菜地第一年的CH4累积排放量(31.22 kg CH4-C·hm^-2)显著高于第二年(0.45 kg CH4-C·hm^-2)和第三年(0.89 kg CH4-C·hm^-2),表明稻田转菜地对CH4排放的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效应。稻田是弱的N2O排放源(1.35-3.49 kg N2O-N·hm^-2·a^-1),其转为菜地显著增强了N2O排放。菜地第一年的N2O累积排放量(95.12 kg N2O-N·hm^-2)显著高于第二年(38.28 kg N2O-N·hm^-2)和第三年(40.07 kg N2O-N·hm^-2)。菜地土壤异养呼吸对N2O排放的影响在第一年明显高于第二、三年,表明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的第一年,有机质矿化对N2O排放有重要贡献。在100年尺度CO2当量下,稻田转为蔬菜种植第一和第二年的综合增温潜势(GWP)相对于稻田分别显著增加了390%和98%,主要是由于增加的N2O增温潜势超过了减少的CH4增温潜势。但是,稻田转为菜地的第三年,菜地的GWP((16.72±3.25)Mg CO2-eq·hm^-2)与稻田((14.84±1.39)Mg CO2-eq·hm^-2)相比无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减少的CH4增温潜势完全抵消了增加的N2O增温潜势。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转菜地对GWP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第一年。[结论]稻田转为菜地显著减少了CH4排放,增加了N2O排放,增强了菜地第一和第二年的综合增温潜势。有机质矿化过程对新转菜地第一年较高的N2O排放有重要贡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了评价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初始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重要性,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