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附86例报道) 被引量:8
1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4 位作者 段传志 黄庆 杨绮帆 张昊 徐如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58-260,共3页
为探讨应用可脱性弹簧圈 (MDS或GDC)栓塞脑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 ,在神经安定麻醉和全身肝素化条件下 ,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 3F/2F或Tracker 1 0微导管对 86例脑动脉瘤病人进行栓塞治疗 ,其中MDS栓塞 54例 60个动脉瘤 ,GDC栓塞 32例 38... 为探讨应用可脱性弹簧圈 (MDS或GDC)栓塞脑动脉瘤的效果和经验 ,在神经安定麻醉和全身肝素化条件下 ,采用可脱性弹簧圈经Mag 3F/2F或Tracker 1 0微导管对 86例脑动脉瘤病人进行栓塞治疗 ,其中MDS栓塞 54例 60个动脉瘤 ,GDC栓塞 32例 38个动脉瘤。治疗结果 :成功栓塞 94个动脉瘤 ,其中 1 0 0 %闭塞 64个 ,95%~ 98%闭塞 1 6个 ,90 %~ 95%闭塞 8个 ,80 %~ 90 %闭塞 6个。 4个动脉瘤未栓塞成功。痊愈 83例 ,死亡 3例。 1 6例动脉瘤通过脑血管造影随访 ,随访时间 6~ 1 8个月 ,弹簧圈未完全闭塞者可见瘤颈体残留增大。表明MDS、GDC可有效地闭塞脑动脉瘤 ,创伤性小 ,但操作者应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远期效果尚需大宗病例的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栓塞疗法 可脱性微弹簧圈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8 位作者 段传志 陈光忠 李学东 郭元星 方兵 何旭英 尹方明 赵庆平 徐如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00-105,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出血等问题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用GDC或EDC、MDS、Matrix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2例,共114个动脉瘤,112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各有1个...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出血等问题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的必要性。方法选择用GDC或EDC、MDS、Matrix微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2例,共114个动脉瘤,112个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各有1个小动脉瘤未行栓塞。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5年,平均10.5个月。随访方法为DSA,将随访时的DSA资料与栓塞术后即刻DSA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始治疗的动脉瘤闭塞率为100%的58个(51.79%),≥95%的37个(33.04%),<95%的17个(15.17%)。栓塞治疗后弹簧圈稳定的动脉瘤87个(77.68%),残腔体积缩小6个(5.36%),再通19个(16.96%)。采用GDC或EDC栓塞的90个动脉瘤中,14个再通(15.56%)。闭塞100%、≥95%和<95%的动脉瘤,再通率分别为4.08%、26.67%和36.36%,三者之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对术后再通的动脉瘤,9个及时补充GDC栓塞后均未发生再出血,而继续观察的5个动脉瘤中,有1个不全闭塞者发生迟发性再出血。随访结果,经MDS栓塞治疗的18个动脉瘤中,5个再通。采用Ma- trix微弹簧圈或Neuroform支架+Matrix微弹簧圈治疗的4个动脉瘤,无论是近乎完全闭塞还是不完全闭塞,DSA均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再通与初始治疗的闭塞程度、栓塞材料等因素有关。对闭塞不完全的动脉瘤,应通过DSA进行随访,若明显再通,需及时补充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随访研究 微弹簧圈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治疗和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7 位作者 段传志 陈建华 何旭英 方兵 陈光忠 尹方明 赵庆平 徐如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9例疑诊或确诊动脉瘤的病例 ,术前、栓塞术中行 3DDSA检查 ,其中 10例作 3DDSA随访。结果  4 9例中经 3DDSA证实共检出 4 7例 5 3个动脉瘤...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对 4 9例疑诊或确诊动脉瘤的病例 ,术前、栓塞术中行 3DDSA检查 ,其中 10例作 3DDSA随访。结果  4 9例中经 3DDSA证实共检出 4 7例 5 3个动脉瘤 ,3DDSA对动脉瘤形状、瘤颈及瘤颈与载瘤血管关系能更好地显示 ,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可行性 ,并为栓塞治疗提供最佳工作角度。 12例病人因 3DDSA检查而改变了原来的治疗方法。3DDSA尚可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及有无复发。结论  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的安全性 ,并有助于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栓塞 随访
下载PDF
三种不同血管内颗粒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1 位作者 段传志 徐如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观察国产水凝胶微球(HMs)血管内栓塞的生物相容性及远期效果,并与进口 HMs、聚乙烯醇(PVA)颗粒比 较。方法将 24只家兔随机分为 3组,经兔右颈动脉插管,分别用直径为 250~300μm的国产 HMs、进口 H... 目的观察国产水凝胶微球(HMs)血管内栓塞的生物相容性及远期效果,并与进口 HMs、聚乙烯醇(PVA)颗粒比 较。方法将 24只家兔随机分为 3组,经兔右颈动脉插管,分别用直径为 250~300μm的国产 HMs、进口 HMs、PVA经 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ECA)分支栓塞,观察动物神经功能改变、血管再通情况及机体反应性。结果所有动物ECA分 支栓塞后均存活。国产HMs共栓塞ECA11条分支血管,进口HMs共栓塞血管10条,6个月后血管造影均未出现再 通,而 PVA栓塞 11条 ECA分支中有 2条再通( 18.2%)。经造影观察,国产 HMs具有明显的不透 X线性。与 PVA相 比,国产HMs、进口HMs仅引起血管内皮轻度损伤、增生,栓塞血管的局部反应轻微。结论国产HMs远期栓塞效果、 生物相容性与进口 HMs相同,优于P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微球 聚乙烯醇 血管内颗粒栓塞剂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替尼泊甙-司莫司汀序列给药治疗恶性脑胶质瘤 被引量:6
5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3 位作者 段传志 黄庆 张世忠 徐如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29-330,共2页
目的 探讨替尼泊甙(VM26)与司莫司汀(MeCCNU)序列给药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145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胶质瘤病人术后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加静脉滴注VM26及口服MeCCNU化疗,通过比较化疗前后影像学表现... 目的 探讨替尼泊甙(VM26)与司莫司汀(MeCCNU)序列给药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145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胶质瘤病人术后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加静脉滴注VM26及口服MeCCNU化疗,通过比较化疗前后影像学表现评价近期疗效。结果 本组145例病人治疗后完全缓解21例(14.5%)、部分缓解72例(49.6%)、无变化31例(21.4%)、恶化21例(14.5%)。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0.3%、74.5%和22.8%。全部病人无严重并发症及毒性反应。结论 VM26-MeCCNU联合序列给药可延长脑胶质瘤病人生存时间,并发症及毒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脑胶质瘤 替尼泊甙 司莫司汀 序列给药
下载PDF
脑膜瘤血管造影及术前栓塞治疗 被引量:7
6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4 位作者 段传志 尹方明 陈光忠 何旭英 徐如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膜瘤5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外动脉主要参与供血者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8例脑膜瘤中,血管造影显示肿瘤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者43例.经颈外...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及术前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膜瘤5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外动脉主要参与供血者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8例脑膜瘤中,血管造影显示肿瘤由单纯颈外动脉或以颈外动脉供血为主者43例.经颈外动脉分支用250~350μm颗粒栓塞剂实施栓塞,肿瘤染色完全消失31例,大部消失12例.无栓塞相关并发症.于血管造影、栓塞后1~7 d手术,肿瘤全切53例,大部切除5例.栓塞后肿瘤出血明显减少,平均出血量600ml.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脑膜瘤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术前栓塞可使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栓塞
下载PDF
颅面部高血运肿瘤的术前栓塞 被引量:3
7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2 位作者 段传志 黄庆 徐如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6-297,共2页
目的 探讨用聚乙烯醇颗粒( P V A) 栓塞颅面部高血运肿瘤对提高手术切除疗效的作用。方法 46 例颈外动脉分支参与供血的颅面部高血运肿瘤,先采用 P V A 栓塞颈外动脉供血分支,栓塞后3 ~10 天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瘤... 目的 探讨用聚乙烯醇颗粒( P V A) 栓塞颅面部高血运肿瘤对提高手术切除疗效的作用。方法 46 例颈外动脉分支参与供血的颅面部高血运肿瘤,先采用 P V A 栓塞颈外动脉供血分支,栓塞后3 ~10 天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瘤染色消失或基本消失26 例,80 % ~98 %消失12 例,60 % ~80 % 消失8 例。栓塞致头痛10 例,脑血管痉挛2 例。手术均全切除肿瘤,术中输血600 ~800 m L。本组采用栓塞加手术治疗,全部痊愈。结论  P V A 术前栓塞效果可靠,并发症少,有利于手术切除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颗粒 颅面部肿瘤 手术前 栓塞疗法
下载PDF
梭形脑动脉瘤17例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1 位作者 段传志 徐如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68-368,共1页
关键词 梭形脑动脉瘤 诊断 治疗 CT MR
下载PDF
经微导管治疗外伤性鼻出血 被引量:2
9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1 位作者 段传志 徐如祥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62-163,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鼻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 52例外伤性顽固性鼻出血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发现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1 4例 ,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 ,颈外动脉分支破裂出血 3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鼻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 52例外伤性顽固性鼻出血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发现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 1 4例 ,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 ,颈外动脉分支破裂出血 38例 ,采用颗粒栓塞剂栓塞 ,全部患者治愈 ,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控制外伤性顽固性鼻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鼻出血 脑血管造影 栓塞治疗 经微导管治疗
下载PDF
负载VEGF聚合物修饰铂金微弹簧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求精 孙新林 +2 位作者 姬斌 祝爱萍 全大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71-2174,共4页
目的构建一种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聚合物修饰铂金微弹簧圈表面,考察其表面特征及VEGF缓释性能。方法将4COOH-P(DLLA-co-TMC)聚合物溶液涂覆铂金微弹簧圈,固定肝素,利用肝素与VEGF的特异作用实现负载和控制释放VEGF。扫描电镜... 目的构建一种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聚合物修饰铂金微弹簧圈表面,考察其表面特征及VEGF缓释性能。方法将4COOH-P(DLLA-co-TMC)聚合物溶液涂覆铂金微弹簧圈,固定肝素,利用肝素与VEGF的特异作用实现负载和控制释放VEGF。扫描电镜观察铂金微弹簧圈的表面结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微弹簧圈表面的VEGF缓释性能。结果铂金弹簧圈表面成功涂覆4COOH-P(DLLA-co-TMC)聚合物,通过聚合物的肝素化,使VEGF负载于铂金微弹簧圈表面,VEGF的释放量在测试周期内呈现明显的积累递增趋势,整个过程无明显的突释期。结论利用共聚物4COOH-P(DLLA-co-TMC)可实现在铂金微弹簧圈表面负载和控制释放VEGF的目的,赋予铂金微弹簧圈一定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金弹簧圈 4COOH-P(DLLA-co-TM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控制释放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的NBCA铸型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段传志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96-297,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CAVM的铸型技术。方法 分析和总结 2 2 0例CAVM血管内栓塞过程中注胶 (NBCA)经验和体会。结果  2 2 0例患者采用不同浓度的国产NBCA共实施 5 3 6次栓塞 ,栓塞后畸形团完全闭塞 3 7例 ,90 %以上 5 5例... 目的 探讨应用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CAVM的铸型技术。方法 分析和总结 2 2 0例CAVM血管内栓塞过程中注胶 (NBCA)经验和体会。结果  2 2 0例患者采用不同浓度的国产NBCA共实施 5 3 6次栓塞 ,栓塞后畸形团完全闭塞 3 7例 ,90 %以上 5 5例 ,70 %~ 90 % 97例 ,5 0 %~ 70 % 2 1例 ,不足 5 0 % 10例。死亡 1例 ,可逆性肢体功能障碍 3例 ,无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国产NBCA弥散均匀 ,聚合速度可控制 ,但操作者应掌握一定的铸型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栓塞治疗 NBCA CAVM铸型技术
下载PDF
微创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医学与哲学》 2004年第11期17-18,20,共3页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CT、MRI、DSA等先进设备的应用 ,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显微手术、血管内栓塞、γ -刀或X -刀等很多微创技术不断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微创技术的...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CT、MRI、DSA等先进设备的应用 ,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显微手术、血管内栓塞、γ -刀或X -刀等很多微创技术不断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微创技术的应用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微创技术 治疗 X-刀 Γ-刀 血管内栓塞 MR 地区发展不平衡 问题 先进设备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材料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求精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136-138,共3页
近20年来,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发展迅速,成为脑、脊髓血管病等诊断及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血管内栓塞材料相继产主并应用于临床,在应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栓塞剂也不断提出新要求。目前我国血管内栓塞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 近20年来,介入神经放射技术发展迅速,成为脑、脊髓血管病等诊断及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血管内栓塞材料相继产主并应用于临床,在应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对栓塞剂也不断提出新要求。目前我国血管内栓塞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因此,血管内栓塞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是介入神经放射学发展中的主要工作之一。现结合文献,对血管内栓塞材料研究的现状及其前景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神经放射学 血管内栓塞材料 脑、脊髓血管病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骨巨细胞瘤1例
14
作者 汪求精 柯以铨 +1 位作者 李铁林 徐如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2-92,共1页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骨巨细胞瘤 少见病 病理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求精 李铁林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6年第5期297-300,共4页
介绍血管内栓塞材料的基本条件,分析评价目前用于介入神经放射学各种栓塞材料的优缺点及其适应证,展望血管内栓塞材料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血管内 栓塞材料 脑血管疾病 脊髓血管病
下载PDF
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燕舞 汪求精 +3 位作者 贾洪顺 段传志 柯以铨 徐如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5,共3页
目的探讨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4例经3D-CTA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原始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及脑血管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资料。对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 目的探讨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4例经3D-CTA检查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对原始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颅骨及脑血管的三维立体虚拟影像资料。对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毗邻结构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测量。利用系统的模拟手术工具对每例患者进行手术计划和模拟手术操作。结果54例均成功地进行了三维立体虚拟影像重建和相关操作,该系统形成的虚拟图像清晰、逼真,可非常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与载瘤动脉和颅骨的关系。利用该系统可进行简单的手术模拟操作。结论虚拟影像手术计划系统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辅助诊断工具,利用该系统可获得更详细的动脉瘤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虚拟现实 虚拟影像 三维CT血管造影术 手术计划
下载PDF
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附216例报告) 被引量:16
17
作者 段传志 李铁林 +5 位作者 杨绮帆 苏正 汪求精 韩志安 黄庆 徐如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1-323,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的治疗方法选择、栓塞技术要点及随访意义。方法 对 2 16例CCF病人共行 2 2 0次栓塞 ,其中 ,经股动脉入路 2 0 2例 ,经股静脉入路 9例 ,经眼上静脉入路 5例 ;以球囊栓塞瘘口 188例 ,以微弹簧圈栓塞 2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 (CCF)的治疗方法选择、栓塞技术要点及随访意义。方法 对 2 16例CCF病人共行 2 2 0次栓塞 ,其中 ,经股动脉入路 2 0 2例 ,经股静脉入路 9例 ,经眼上静脉入路 5例 ;以球囊栓塞瘘口 188例 ,以微弹簧圈栓塞 2 3例 ,球囊并用弹簧圈 5例。术后 6~ 10 8个月随访 110例 ,其中行影像学复查 3 5例。结果  2 12例 1次栓塞成功 ,4例于第一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 ,经再次栓塞治愈 ,总治愈率 10 0 %。颈内动脉通畅率 94 4% (2 0 4/2 16) ,无并发症及死亡 ,随访显示疗效可靠。结论 CCF一般经股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 ,栓塞时球囊应稳步前进 ,一旦扩充 ,决不轻易后拉。小瘘口CCF选择微弹簧圈栓塞 ;若颈内动脉结扎或闭塞 ,可经静脉入路栓塞瘘口。正确选择栓塞途径及栓塞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附 1 2 6例分析 ) 被引量:18
18
作者 段传志 李铁林 +3 位作者 黄庆 杨绮帆 汪求精 徐如祥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1 2 6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85例 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塞 ,41例 42个...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 1 2 6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85例 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 (MDS)栓塞 ,41例 42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 (GDC)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 1 2 6例 1 3 2个动脉瘤 ,1 2 3例痊愈 ,3例死亡。1 0 0 %栓塞 1 2 4个 ,95%栓塞 6个 ,90 %栓塞 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 4例 ,并发脑梗死 2例 ,其中 1例痊愈 ,1例死亡 ;1例微弹簧末端逸出并顽固性脑血管痉挛致死亡。 2例复发者再予GDC栓塞而治愈。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动脉硬化明显 ,导管到位困难者及术前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者不宜行血管内治疗。动脉瘤较大者 ,术后复发率高 ;术前反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强脱性弹簧圈 血管内栓塞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微观形态及血管构筑学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光忠 李铁林 +6 位作者 姜晓丹 潘传利 赵庆平 段传志 王建奇 汪求精 柯以铨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对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空间构筑进行研究。方法5例BAVM均行DSA获取在体畸形血管团影像学资料,然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后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3例行切除标本的3D计算机辅助扫描技术(3DCast)成像,2例标本给予灌注后行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对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空间构筑进行研究。方法5例BAVM均行DSA获取在体畸形血管团影像学资料,然后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后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3例行切除标本的3D计算机辅助扫描技术(3DCast)成像,2例标本给予灌注后行扫描电镜观察。从畸形团中随机选取部分畸形血管行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观察。正常对照脑血管的铸型及扫描电镜观察标本取自非疾病死亡尸体。灌注对照采用双侧颈动脉直接灌注法。结果BAVM由“供血单元”这一基本单位所构成,多支动脉供血的畸形血管团各供血单元之间存在细小的血管沟通;扫描电镜见畸形团内血管迂曲缠绕,血管粗细不均,变化突然,扫描电镜及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均见血管内皮表面形态不规则,高低不平,存在“火山口样”和“弹坑样”改变;正常脑血管走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粗细变化平滑。结论BAVM是一种血管结构非常复杂的疾病,其基本组成单位为“供血单元”,各供血单元之间存在细小的血管沟通;血流湍流冲击造成畸形团内存在许多潜在的薄弱点,可能是导致BAVM出血的重要原因,部分栓塞治疗难以消除其出血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构筑 栓塞单元 供血单元
下载PDF
TGF-β1及MMP-2,9在脑动静脉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光忠 李铁林 +6 位作者 姜晓丹 刘茂才 赵庆平 段传志 王建奇 汪求精 方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89,共2页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转化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