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年秋季一次海南东海岸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汪汇洁 孙建华 +1 位作者 赵思雄 傅慎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18-532,共15页
综合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多普勒雷达观测和卫星观测等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10年10月5日海南琼海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环境场特征以及中尺度云团的活动特征进行分析。这次过程发生时热带辐合带(ITCZ)异常活跃,热带... 综合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多普勒雷达观测和卫星观测等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10年10月5日海南琼海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环境场特征以及中尺度云团的活动特征进行分析。这次过程发生时热带辐合带(ITCZ)异常活跃,热带低压在海南岛附近活动,为此次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偏东气流在海南岛的东岸特殊地形的影响下形成中尺度切变线。切变线上有中尺度对流系统自南向北移近琼海,并发展加强。采用WRF模式的精细模拟结果,进一步研究了造成琼海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在海南岛东岸稳定维持的β中尺度对流带及其上活跃的对流系统是造成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新的对流系统不断地沿对流带尾部生成,并沿对流带自南向北移动发展可能是造成琼海地区强降水持续的直接原因。该模拟阶段雨强的发展加强,伴随着偏东风急流的发展和北抬。急流的扰动不仅增强垂直风切变,还通过倾斜项的作用将水平涡度转化为垂直涡度,同时,在海南岛中尺度地形的抬升和阻滞下,并有水平平流及热力条件的配合,使对流在迎风坡的上游发展加强,造成此次特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极端降水 观测分析 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形 湿Froude数
下载PDF
近30年我国南方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汪汇洁 孙建华 +1 位作者 卫捷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3-725,共13页
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 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的标准,采用客观分析的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的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的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在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的客观分类方法对非台风影响的PHREs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该分类将为下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
下载PDF
一次梅雨期苏北大暴雨的时空结构及其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 被引量:4
3
作者 汪汇洁 陆维松 +2 位作者 邵海燕 陶丽 濮梅娟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7-297,共11页
利用WRF V2.2模式对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从模拟结果提取出的环境风场和中尺度扰动风场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时空结构,尤其是风场的垂直切变和非线性亚临界对称稳定性进... 利用WRF V2.2模式对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从模拟结果提取出的环境风场和中尺度扰动风场对此次大暴雨过程的时空结构,尤其是风场的垂直切变和非线性亚临界对称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层大气平均风垂直切变矢量转为西南偏西风后其南风分量随时间增大到最大值,对暴雨的发生有提前5-4 h的指示意义,相应时刻绝对水平螺旋度亦达到极值;暴雨发生前3 h首次出现强烈的整层垂直上升气流,预示大暴雨发生;在暴雨发生前9 h,高层200 hPa涡度、散度两波呈π/2位相差,对应强烈地转不平衡重力波,随时间向下传播,至暴雨发生前3 h下传到800 hPa;中尺度扰动风场的加强与降水的加强关系密切,在暴雨发生前3 h,出现中尺度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暴雨发生,并对大暴雨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垂直切变 非线性 亚临界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近十年我国涡旋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建华 周玉淑 +4 位作者 傅慎明 杨帅 张元春 汪汇洁 黄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60,共33页
近年我国暴雨和强对流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频发,涡旋是产生这些灾害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为了不断提高对我国涡旋及其产生的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和预报准确率,本文对容易引发长江流域沿线灾害天气的三类涡旋(高原... 近年我国暴雨和强对流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频发,涡旋是产生这些灾害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为了不断提高对我国涡旋及其产生的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的认识和预报准确率,本文对容易引发长江流域沿线灾害天气的三类涡旋(高原低涡、西南低涡和大别山涡)及对北方地区暴雨、强对流天气有重要影响的东北冷涡、中亚低涡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主要回顾了近十年这些涡旋的识别方法、时空分布统计特征、三维结构以及产生的暴雨、强对流天气机理。最后,对与涡旋系统以及相关天气的研究与预报中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原低涡 西南低涡 大别山涡 东北冷涡 中亚低涡
下载PDF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的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201
5
作者 孙建华 赵思雄 +2 位作者 傅慎明 汪汇洁 郑淋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5-718,共14页
本文采用观测和NCEP分析场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7.21"北京暴雨过程是高低空与中低纬系统共同配合的结果,暴雨发生在"东... 本文采用观测和NCEP分析场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水汽来源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7.21"北京暴雨过程是高低空与中低纬系统共同配合的结果,暴雨发生在"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下,低涡、切变线、低槽冷锋和低空急流为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孟加拉湾至西太平洋地区热带辐合带(ITCZ)活跃,其中热带气旋的活动有利于水汽向东亚大陆输送,此次暴雨过程中华北地区的水汽源地包括孟加拉湾和我国东部的渤海、黄海等,低层的水汽主要来自东部,中层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北京的强降雨有两段,第1段降雨虽然发生在冷锋前,但有明显冷空气的侵入,并与地形和东风的作用有关,第2段降雨对流的组织和增强与冷锋强迫相关。在有利环境下,中尺度对流系统频繁发生发展,持续时间长,且稳定少动是此次特大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来源 低涡 冷锋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和输送特征 被引量:52
6
作者 孙建华 汪汇洁 +1 位作者 卫捷 齐琳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2-555,共14页
采用HYSPLIT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PHREs)的江南型和江北型过程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干空气路径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江南型PHREs的干空气主要通过2条路径进入江淮地区,即源自地中海—欧洲平... 采用HYSPLIT模式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中国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PHREs)的江南型和江北型过程的水汽源地、输送路径以及干空气路径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江南型PHREs的干空气主要通过2条路径进入江淮地区,即源自地中海—欧洲平原的西北路径和来自蒙古高原的东北路径,而江北型PHREs干空气主要有1条路径,即西北路径。干空气是通过对流层中高层的槽脊活动和急流输送至江淮区域。江南型水汽主要由源自印度半岛以南的热带印度洋的西南路径和来自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南海的偏南路径这2条路径输送到江淮流域。江北型的水汽路径有3条,前2条路径与江南型类似,且为主要水汽来源,还有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路径水汽输送。江淮流域的持续性降雨过程中,来自南方的水汽输送主要受索马里越赤道急流、孟加拉湾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群岛附近越赤道气流,以及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这些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降雨过程 HYSPLIT模式 水汽源地 水汽输送
下载PDF
江淮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物理模型 被引量:17
7
作者 孙建华 卫捷 +2 位作者 傅慎明 张元春 汪汇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1-754,共14页
本文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下游地区降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欧亚大陆Rossby波列能量频散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流域PHREs中纬度系统槽脊稳定的机制,定量分... 本文对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和能量转换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下游地区降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从欧亚大陆Rossby波列能量频散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流域PHREs中纬度系统槽脊稳定的机制,定量分析了冷暖空气的源地和输送路径,提出了江南型和江北型PHREs的多尺度物理模型。从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之间的能量转换角度呈现了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图像,指出背景场的能量供给是直接触发暴雨的次天气尺度系统维持的最重要因子,尤其是在对流层的低层,动能的降尺度级串(即能量由背景场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最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对流系统东移影响江淮流域的降水是一系列天气系统配合和活跃的结果,主要由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二级地形和东部平原之间的热力环流、西南涡、二级地形以东中尺度涡旋和对流系统的共同影响。除了本文总结的内容,还有一些影响PHREs的因子值得深入研究,多尺度相互作用中的Rossby波源及其波列如何影响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对其背景场的能量反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事件(PHREs) 多尺度物理模型 能量转换 波作用通量
下载PDF
“21·7”河南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元春 孙建华 +4 位作者 傅慎明 汪汇洁 付亚男 汤欢 魏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6-1216,共21页
2021年7月17日至22日河南省遭遇了罕见特大暴雨过程,特别是郑州市在7月20日出现了极端降水事件。本文首先分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然后采用多源高分辨率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深入分析了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水汽来源以及中尺度... 2021年7月17日至22日河南省遭遇了罕见特大暴雨过程,特别是郑州市在7月20日出现了极端降水事件。本文首先分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然后采用多源高分辨率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深入分析了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水汽来源以及中尺度系统的活动特征。此次特大暴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主要的中尺度系统包括:黄淮气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及与MCS伴随的中尺度对流涡旋(MCV)。第一阶段(7月17~18日)主要为分散性降雨,水汽主要来自于南海、东南沿海、西北太平洋、长江中游地区的近距离水汽输送和河套地区。影响河南地区的中尺度系统为黄淮气旋,其于7月15日11时(协调世界时,下同)生成河南的东北部,18日23时在河南西南部消亡,垂直伸展最大高度为1000~350 hPa,维持时间约为89小时。第二阶段(7月19~20日),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和台风“烟花”的西进北移发展,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贡献也逐渐增多。由于黄淮气旋中心移动到河南西南部,其北部东南气流影响河南大部分地区。二级地形(伏牛山)东部的局地对流发展为MCS。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对流系统中强上升运动的维持有利于低层气旋性切变的增强,从而诱发了对流层中低层(750~600 hPa)MCV的生成。MCV的增强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MCS的维持以及偏南气流的增强。偏南气流输送大量水汽有利于午后分散性强对流单体的生成,分散对流单体与原有河南中北部MCS的合并后增强发展,从而造成了郑州极端小时降雨的出现。第三阶段(7月21~22日),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其主要影响系统是MCS。低层气流受到二级地形(太行山)的阻挡,地形东部边界强的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MCS不断与新生对流单体合并发展,从而在河南、河北交界区域产生较强的降雨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涡旋 黄淮气旋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双台风影响下的海浪预报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丁维炜 齐琳琳 +3 位作者 汪汇洁 王学忠 赵桂清 李可盛 《海洋技术学报》 2018年第3期41-48,共8页
为了分析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双台风影响下的海浪预报效果,采用GFS全球预报系统和西北太平洋海洋预报系统预报场驱动区域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针对西北太平洋一次"双台风"共同影响下的台风浪进行了连续5 d逐日7... 为了分析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双台风影响下的海浪预报效果,采用GFS全球预报系统和西北太平洋海洋预报系统预报场驱动区域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针对西北太平洋一次"双台风"共同影响下的台风浪进行了连续5 d逐日72 h预报,并分析了海浪场预报分布特征,检验了耦合模式的海浪预报性。结果表明,耦合模式能较好地预报出双台风移动路径,以及双台影响下的海浪分布、演变特征。台风浪的最大有效波高与近中心最大风速成正比、中心最低气压成反比的演变规律与模式预报的较为一致,波高的整体预报效果与卫星高度计观测值较为吻合。但台风浪的预报效果受台风强度、所处海域等影响,远海期间海浪的预报效果要优于近海和台风强度明显变化期的。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耦合模式的台风浪业务化定量预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 台风浪 有效波高
下载PDF
海洋垂直混合对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预报效果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晓斐 齐琳琳 +2 位作者 何尽解 汪汇洁 孟旭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5-855,共11页
为了比较两个不同的海洋垂直混合参数化方案在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数值预报中的效果,采用军队T799全球预报系统和西北太平洋海洋预报系统的预报场资料驱动区域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针对西北太平洋在2014年9月7—10日和17—20日的大气... 为了比较两个不同的海洋垂直混合参数化方案在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数值预报中的效果,采用军队T799全球预报系统和西北太平洋海洋预报系统的预报场资料驱动区域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针对西北太平洋在2014年9月7—10日和17—20日的大气和海洋要素场进行数值回报试验,并将同期台风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海表面温度数据各自与模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无台风天气下使用GLS-ε方案对大气要素的预报效果更好,而MY2.5方案在台风天气影响下表现更好,同时其在连续8天的预报中无溢出现象,较GLS-ε方案稳定性更好;台风影响区域的海表面温度对MY2.5方案更敏感;台风天气过程中,MY2.5方案引起的海洋上层温度混合更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耦合模式 参数化方案 预报 台风
下载PDF
Moisture Transport and Associated Background Circulation for the 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over South China in Recent 40 Years
11
作者 杨雯婷 傅慎明 +3 位作者 孙建华 汪汇洁 付亚男 曾垂宽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3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Based on the hourly precipitation data at 176 observational station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hourly ERA5reanalysis data during the 40-yr period of 1981-2020, we analyzed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 tran... Based on the hourly precipitation data at 176 observational station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hourly ERA5reanalysis data during the 40-yr period of 1981-2020, we analyzed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 transport and their associated background circulations for four types of 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REPEs) over south China. Main findings are shown as follow.(i) The wind that transported moisture for the REPEs over south China featured a notable diurnal variation,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variations of the precipitation.(ii) Four types of REPEs could be determined, among which the southwest type(SWT) and the southeast type(SET) accounted for ~92%and ~5.7%, respectively, rank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respectively.(iii) Trajectory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air particles of the SWT-REPEs had the largest specific humidity and experienced the most intense ascending motion, and therefore their precipitation was the strongest among the four types.(iv) South China was dominated by notable moisture flux convergence for the four types of REPEs, but their moisture transport was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flow paths.(v)Composite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background circulation of the four types of REPEs showed different features,particularly for the intensity, location and coverage of a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For the SWT-REPEs, their moisture transport was mainly driven by a lower-tropospheric strong southwesterly wind band in the low-latitude regions. Air particles for this type of REPEs mainly passed over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South China Sea. For the SET-REPEs, their moisture transport was mainly steered by a strong low-tropospheric southeasterly wind northeast of a transversal trough. Air particles mainly passed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for this type of RE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south China moisture transport composite analysis backward tracking analyses
下载PDF
The Multiscale Factors Favorable for a Persistent Heavy Rain Event over Hainan Island in October 2010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汇洁 孙建华 +1 位作者 赵思雄 卫捷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496-512,共17页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of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duced the record-breaking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PHRE) over Hainan Island,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in autumn 2010.The study documen...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of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duced the record-breaking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PHRE) over Hainan Island,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in autumn 2010.The study documents several key weather systems,from planetary scale to mesoscale,that contributed to the extreme rainfall during this event.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First,the convectively active phase of the MJO was favorab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d the northward expansion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The active disturbances in the northward ITCZ helped direct abundant moisture from adjacent oceans towards Hainan Island continuously throughout the event,where it interacted with cold air from the midlatitudes and caused heavy rain.Second,the 8-daylong PH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roces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ynoptic systems:peripheral cloud clusters of a tropical depression-type disturbance over the central SCS in process 1;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bnormally far north ITCZ and the invading cold air in process 2;and the newly formed tropical depression near Hainan Island in process 3.In the relatively stable synoptic background of each process,meso-α and meso-β-scale cloud clusters repeatedly traveled along the same path to Hainan Island.Finally,based on these analyses,a conceptual model is proposed for this type of PHRE in autumn over the northern SCS,which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s of multiscale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 multiscale Lagrangian moisture tracing tropical depression
原文传递
Energy Budget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ean and Eddy Flows during a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in Summer 2010 被引量:11
13
作者 傅慎明 汪汇洁 +1 位作者 孙建华 张元春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In this study,a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PHRE) that lasted for around 9 days(from 0000 UTC 17 to0000 UTC 26 June 2010) and caused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bove 600 mm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was rea... In this study,a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PHRE) that lasted for around 9 days(from 0000 UTC 17 to0000 UTC 26 June 2010) and caused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bove 600 mm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was reasonably reproduced by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model.Based on the simulation,a set of energy budget equations that divided the real meteorological field into the mean and eddy flows were calculated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s and their background circulations(BC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s interacted with their BCs intensely during the PHRE.At different layers,the energy cycles show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In the upper troposphere,downscaled energy cascade processes appeared,which favored the maintenance of upper-level eddy flows;whereas,a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which reduced the upper-level jet,also occurred.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significant upscaled energy cascade processes,which reflect the eddy flows' reactionary effects on their BCs,appeared.These effects cannot be ignored with respect to the BCs' evolution,and the reactionary effects were stronger in the dynamical field than in the thermodynamical field.In the lower troposphere,a long-lived quasi-stationary lower-level shear line was the direct trigger for the PHRE.The corresponding eddy flows were sustained mainly through the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associated with convection activities.Alongside this,the downscaled energy cascade processes of kinetic energy,which reflect the direct influences of BCs on the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s,were also favorable.A downscaled energy cascade of exergy also appeared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which favored the precipitation-related eddy flow indirectly via the baroclinic energy co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kinetic energ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scale interaction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