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太平洋鱿鱼渔场叶绿素a分布特点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被引量:37
1
作者 沈新强 王云龙 +2 位作者 袁骐 黄洪亮 周爱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8-123,共6页
根据2001年6~8月对位于39°~43°N,152°E~171°W的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进行的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和鱿鱼捕捞等的调查结果,主要分析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表层叶绿素a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中心渔场的关系.分... 根据2001年6~8月对位于39°~43°N,152°E~171°W的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进行的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和鱿鱼捕捞等的调查结果,主要分析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表层叶绿素a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中心渔场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叶绿素a含量变化为0 03~0 32mg/m3,平均为0 13mg/m3,其中中部渔场表层叶绿素a含量值最大,东部渔场次之,西部渔场最低;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含量分布与表层温度、盐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叶绿素a含量高值区对应高温区,冷涡区含量最低,暖涡区含量最高;叶绿素a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西部、中部、东部渔场,表层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表层叶绿素a的分布与鱿鱼中心渔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心渔场主要位于0 1mg/m3叶绿素a等值线舌状部分或叶绿素a水平梯度较大处,渔场中心的叶绿素a值大于0 1mg/m3.叶绿素a分布与环境要素及渔场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a可作为鱿鱼渔场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分布特点 北太平洋 鱿鱼渔场
下载PDF
中心渔场智能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2
2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2 位作者 韩士鑫 崔雪森 叶施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9-72,共4页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中心渔场智能预报系统 ,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范例库的建设、范例推理、规则库和规则修正 ,最后按设计路线给出试验性预报实例 ,预报结果与渔场实际情况比较 ,预报的准确性为76 .2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范例推理...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中心渔场智能预报系统 ,包括系统的总体结构、范例库的建设、范例推理、规则库和规则修正 ,最后按设计路线给出试验性预报实例 ,预报结果与渔场实际情况比较 ,预报的准确性为76 .2 %。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范例推理为主、规则修正为辅的技术路线使用计算机实现中心渔场智能化预报是可行的 ,它可以为海洋渔业生产和管理部门提供快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渔场 智能预系统 设计 系统实现 范例推理
下载PDF
底栖动物对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沈新强 陈亚瞿 +2 位作者 全为民 罗民波 王云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9-203,共5页
2002年3月在长江口新建的北导堤N6区段试投放底栖动物10 t的基础上,2004年3月在南、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5 t,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了9.5倍;总生物... 2002年3月在长江口新建的北导堤N6区段试投放底栖动物10 t的基础上,2004年3月在南、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5 t,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了9.5倍;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分别为26 489.43 g.m-2和3399.11 ind.m-2,比本底值分别增加了40.31倍和7.50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3.08倍。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 328.84 g.m-2和918.67 ind.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初步评估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的总重量已达719 076 t以上,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根据2005年6月的测定结果,推算出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对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累积量为:N为986×103kg、P为67×103kg、Cu为16 675 kg、Zn为39 258 kg、Pb为410 kg、Cd为171 kg、Hg为0.118 kg和As为222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生态环境 修复 长江口水域
下载PDF
夏、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 被引量:26
4
作者 沈新强 史赟荣 +2 位作者 晁敏 黄厚见 唐峰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0-710,共11页
为了解生境变动条件下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特征,为其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2010年5月中旬至9月在长江口进行了张网鱼类资源调查(除8月外,采样频率为1周1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种生态类群、39种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河口定居性... 为了解生境变动条件下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特征,为其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2010年5月中旬至9月在长江口进行了张网鱼类资源调查(除8月外,采样频率为1周1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种生态类群、39种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河口定居性鱼类的种类数目分居1、2位,包含种类数目最多的科是鳀科(6种),其次虎鱼科和石首鱼科(4种),5-9月间种类和生态类群种类数目更替均无显著性差异;5-9月间各生态类群尾数/重量均以海洋洄游鱼类占首位,5-8月间各月平均每网尾数/重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9月除了与7月尾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尾数和重量均较各月高,生态类群尾数/重量的排序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对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银鲳、灰鲳、龙头鱼等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幼鱼数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变动有差异,如棘头梅童鱼、刀鲚、龙头鱼幼鱼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凤鲚则为上升趋势。此外,相同属的鱼类生态位有一定的分化,银鲳和灰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而刀鲚和凤鲚在不同水域产卵,这是一种减少对食物、空间竞争的策略;按鱼类群落优势种综合丰盛度法,各月优势种比例均在95%以上,而各月间优势种更替无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尾数/重量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在60%的水平上将群落分为组Ⅰ(5月-8月前半月)和组Ⅱ(8月后半月-9月)。此外,长江口虽仍是棘头梅童鱼、银鲳、灰鲳等重要经济鱼类的育幼场,但群落结构已有了变化,特别是中华鲟、鲥等珍稀鱼类的消失,反映了因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引起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张网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沈新强 袁骐 +1 位作者 王云龙 蒋玫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76-81,共6页
根据2000年-2002年5月、8月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渔业水域进行的水质、表层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的监测结果,采用单项和多项综合评价法,着重分析、评价该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动趋势。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质综合评价处于重污染... 根据2000年-2002年5月、8月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渔业水域进行的水质、表层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的监测结果,采用单项和多项综合评价法,着重分析、评价该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动趋势。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质综合评价处于重污染水平,2002年水质污染比前二年更严重;表层沉积物质量综合评价处于微污染水平,年际变动幅度较小;浮游生物生态环境质量均处于中污染水平,年际变动幅度较小;由于水体污染严重,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处于重污染水平,2002年总体质量比前二年进一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水域 生态环境 质量评价
下载PDF
长江河口生态系现状及修复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沈新强 晁敏 +1 位作者 全为民 王云龙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4-630,共7页
2000~2003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浮游生物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2000~2003年水质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2.15,年得分逐步增加。参照水质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水环境综合质量... 2000~2003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浮游生物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2000~2003年水质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2.15,年得分逐步增加。参照水质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水环境综合质量已处于严重污染水平,且呈逐年恶化趋势。其中油类、锌超标程度明显逐年加大。计算2000~2003年表层沉积物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78,参照表层沉积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处于中污染水平。但2003年得分为1.06,显著高于前3年,表明2003年表层沉积物质量已处于重污染水平。计算2000~2003年浮游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53,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参照浮游生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生物环境质量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对2000~2003年水质、表层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总得分为1.15,2003年综合得分显著高于前3年,参照综合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长江河口综合环境质量处于重度污染水平,2003年综合环境质量进一步明显下降。相对应,自1995年以后,长江口捕捞产量一直趋于下降,目前除凤鲚资源尚属稳定外,其余均已形不成渔汛;长江口的蟹苗在2000年以后已没有蟹苗汛出现,蟹苗产量降至谷底。针对长江口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现状及所面临的胁迫压力,提出建立以长江口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机制,开展对污染物控制、关键种群和重要生境的保护及修复等对策,使退化的长江口生态系尽快得到修复。[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24—6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生态系 现状 修复对策
下载PDF
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评估 被引量:22
7
作者 沈新强 全为民 袁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19-2123,共5页
牡蛎礁是温带河口和滨海区一种特殊的海洋生境,它具有生物生产、净化水体、提供鱼类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岸侵蚀等重要功能,根据对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工程的跟踪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估该人工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2... 牡蛎礁是温带河口和滨海区一种特殊的海洋生境,它具有生物生产、净化水体、提供鱼类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岸侵蚀等重要功能,根据对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工程的跟踪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估该人工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2010年期间,该人工牡蛎礁牡蛎种群的增长迅速,2005年牡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达到最高,以后各年牡蛎生长过程中存在"自疏"现象和死亡,总密度下降,但个体增长。牡蛎礁上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呈快速的增长趋势,2004年至2010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47种,至2010年8月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941ind·m-2和44.51g·m-2。该人工牡蛎礁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通过牡蛎的钙化过程,单位面积年固碳量为2.70kg·m-2,年平均固定碳量达3.33×104t,直接产生的年平均固碳效益达837万元,相当于营造1110hm2热带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恢复 碳汇 评估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变动的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沈新强 史赟荣 +3 位作者 晁敏 全为民 黄厚见 吴庆元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为研究长江口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值(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与分类变异差异指数∧+)的长期变动,根据1985~1986年、2004年及2010~2011年3个时期共12个航次长江口鱼类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反映鱼类群落不同物种亲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均匀... 为研究长江口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值(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与分类变异差异指数∧+)的长期变动,根据1985~1986年、2004年及2010~2011年3个时期共12个航次长江口鱼类调查资料,分别计算了反映鱼类群落不同物种亲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均匀性∧+值。结果显示,2004年4个航次及2010~2011年3个航次鱼类△+均位于长江口鱼类群落总名录△+95%置信区间以下,与1985~1986年相比,2004年及2010~2011年各航次平均△+均较低;∧+的分布格局则与△+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12个航次的∧+均在95%置信区间内。长江口鱼类群落△+的降低跟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生境破坏等有关,其下降也反映出群落种类组成在形态亲缘关系上更加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 分类学多样性 长期变动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区叶绿素a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沈新强 蒋玫 袁骐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5期1-5,共5页
1996年9月、1997年5月对长江河口区进行综合调查,结果显示:长江河口区叶绿素 a 含量范围为0.78~6.12 mg/m^3,其总体分布从河口上游向下游呈递增,底层含量略高于表层。在影响叶绿素 a 分布与变化的众多因子中,盐度、潮流、浮游植物细胞... 1996年9月、1997年5月对长江河口区进行综合调查,结果显示:长江河口区叶绿素 a 含量范围为0.78~6.12 mg/m^3,其总体分布从河口上游向下游呈递增,底层含量略高于表层。在影响叶绿素 a 分布与变化的众多因子中,盐度、潮流、浮游植物细胞数量、营养盐类、光照、海水浊度等环境因子与之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河口区 叶绿素A 分布 潮流 盐度 海水
下载PDF
长江口底栖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沈新强 陈亚瞿 +1 位作者 罗民波 王云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3-376,共4页
2004年3月在新建的长江口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底栖动物的投放距离为6000m,平均投放生物量为43.15g·m-2,平均投放密度为10.70个·m-2。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 2004年3月在新建的长江口南导堤通过投放以巨牡蛎为主的底栖动物,开展底栖生物修复试验。底栖动物的投放距离为6000m,平均投放生物量为43.15g·m-2,平均投放密度为10.70个·m-2。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5个月,已初步形成以附着型贝类为主的底栖动物群落,试验区底栖动物种类共有21种,比本底值增加19种;总生物量和总密度分别为26489.43g·m-2和3399.11个·m-2,分别比本底值增加40.31倍和7.50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98,比本底值提高了0.74。其中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增加明显,巨牡蛎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9328.84g·m-2和918.67个·m-2,分别是所投放巨牡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483.39倍和140.4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底栖生物 修复
下载PDF
海洋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 被引量:16
11
作者 沈新强 丁跃平 袁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3-97,共5页
2006年4月22日舟山沿岸渔场的韩国籍现代独立轮发生溢油事故,根据溢油区域的油类、天然渔业资源的现状监测结果,溢油油品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提出海洋溢油污染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的指标和方法。从生物资... 2006年4月22日舟山沿岸渔场的韩国籍现代独立轮发生溢油事故,根据溢油区域的油类、天然渔业资源的现状监测结果,溢油油品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结合历史资料提出海洋溢油污染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的指标和方法。从生物资源增殖的角度,评估渔业资源恢复所需的费用。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溢油事故海域表层水体中油类含量分布范围为0.365-984.400 mg·L^-1,平均含量151.478mg·L^-1,该油品对海蜇水螅体的24h-LC50值为3.5 mg·L^-1,对牙鲆仔鱼的24h-LC50值为2.0 mg·L^-1。溢油扩散范围达300 km^2(≥0.3 mg·L^-1)以上,其中造成天然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影响的海域范围达100 km^2(≥5.0 mg·L^-1)以上。该油污染事故造成鱼卵和仔鱼的总损失量分别为6.7×10^7个和1.17×20^9尾,鱼、虾和蟹类幼体总损失量分别为515354102尾、2386250520尾和56801322尾,潮间带底栖动物总损失量为81622968个。该溢油事故海域的渔业资源恢复所需总费用估算为2 569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溢油事故 天然渔业资源 影响评估
下载PDF
江苏如东滩涂文蛤产地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5
12
作者 沈新强 袁骐 +1 位作者 王云龙 蒋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80-2485,共6页
滩涂贝类最易受污染,养殖环境中积累的污染物往往沿食物链转移富集到滩涂贝类中,从而对贝类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生态危险。根据对江苏如东滩涂文蛤养殖产地水体、沉积物和文蛤生物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时1周年的4次同步监测数据,应用基... 滩涂贝类最易受污染,养殖环境中积累的污染物往往沿食物链转移富集到滩涂贝类中,从而对贝类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生态危险。根据对江苏如东滩涂文蛤养殖产地水体、沉积物和文蛤生物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时1周年的4次同步监测数据,应用基于数理统计的超标概率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和评价滩涂文蛤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及超标污染物,为产地环境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该养殖产地水体中的超标污染物为石油烃,沉积物中的超标污染物依次为铬、汞、镉、砷和铜,文蛤体内的超标污染物依次为铬、铅、石油烃、镉和大肠菌群。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养殖产地4季平均的水体、沉积物和贝类质量等级分别处于清洁、清洁和轻污染水平,其中沉积物质量冬、春季均处于轻污染等级,贝类生物体质量春季处于中污染等级。相关分析表明,水体中石油烃,沉积物中镉、铬含量的超标直接影响文蛤的产品质量,产地环境中的铅、大肠菌群、汞、铜、砷是影响该养殖产地文蛤产品质量的潜在污染物。从保证文蛤产品质量出发,应重点关注该产地环境中铬、铅、石油烃、镉和大肠菌群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 文蛤 产地 环境质量 评价
下载PDF
长江口外水域叶绿素a分布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4
13
作者 沈新强 胡方西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1-80,共10页
本文根据1988年8月、12月、89年8月和1991年9月对长江口外附近水域(30°30′─31°50′N、124°30′E以西)进行的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结果,着重探讨长江河口羽状锋区附近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 本文根据1988年8月、12月、89年8月和1991年9月对长江口外附近水域(30°30′─31°50′N、124°30′E以西)进行的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结果,着重探讨长江河口羽状锋区附近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区叶绿素3含量从长江口外向东构成低、高、最低的分布趋势,夏季形成向东或东北扩展的、清晰可辩的叶绿素a的羽状锋。在锋区内叶绿素a的含量值高,最大值可达40毫克/米 ̄3,该羽状锋的水平及垂向边界大致可以3.0毫克/米 ̄3等值线确定。在垂直分布上出现较强的叶绿素a跃层,最大梯度可达每米5毫克/米 ̄3以上。冬季叶绿素a含量比夏季成倍地降低,锋区消失,垂直分布均匀,相对高值区比夏季明显地向河口内收缩。叶绿素a含量具有显著的周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在影响叶绿素a分布与变化的众多因子中,与浮游植物细胞数量、种类、盐度、潮流、径流、营养盐、光照等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羽状锋区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水质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分布与水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8
14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10-14,共5页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 渔场分布 水温
下载PDF
非急性水污染对渔业影响的定量估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沈新强 张淳良 蒋玫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3-285,共3页
关键词 非急性水污染 渔业影响 定量估算
下载PDF
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 被引量:36
16
作者 沈新强 周永东 《渔业现代化》 2007年第4期54-57,共4页
通过长江口、杭州湾海域2004—2006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前后调查、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增殖放流种类对放流海域总资源补充量的增加有显著作用,放流种类的资源密度指数呈上升趋势,放流种类的资源补充量逐年增加;三疣梭子蟹、海蜇等放流种... 通过长江口、杭州湾海域2004—2006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前后调查、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增殖放流种类对放流海域总资源补充量的增加有显著作用,放流种类的资源密度指数呈上升趋势,放流种类的资源补充量逐年增加;三疣梭子蟹、海蜇等放流种类在增殖放流区附近形成了区域性渔场,说明资源增殖、修复的效果非常明显;增殖放流整体的经济效益明显,3年总的苗种放流资金与捕捞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平均达到1∶5,连续放流3年以上时增殖的累积效应得以逐渐体现;增殖放流使渔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促进了渔区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杭州湾 渔业资源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下载PDF
溢油分散剂处理平湖原油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新强 蒋玫 李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72-2279,共8页
为了解溢油分散剂处理原油的海洋生物毒性效应,分别进行了溢油分散剂、平湖原油的水溶性组分(WAF)和溢油分散剂处理的平湖原油水溶性组分(DWAF)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和幼鱼、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幼体以及缢蛏... 为了解溢油分散剂处理原油的海洋生物毒性效应,分别进行了溢油分散剂、平湖原油的水溶性组分(WAF)和溢油分散剂处理的平湖原油水溶性组分(DWAF)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和幼鱼、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幼体以及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溢油分散剂、WAF和DWAF与黑鲷仔鱼、黑鲷幼鱼、脊尾白虾和缢蛏幼体均存在极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以96 h LC_(50)值为判别标准,溢油分散剂对黑鲷仔鱼、黑鲷幼鱼、脊尾白虾和缢蛏幼体的毒性效应大小依次为脊尾白虾幼体(57.55 mg·L^(-1))>黑鲷仔鱼(136 mg·L^(-1))>黑鲷幼鱼(261 mg·L^(-1))>缢蛏幼体(397 mg·L^(-1));WAF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黑鲷仔鱼(1.51 mg·L^(-1))>脊尾白虾幼体(2.62 mg·L^(-1))>黑鲷幼鱼(3.37 mg·L^(-1))>缢蛏幼体(11.62 mg·L^(-1));DWAF的毒性大小依次为黑鲷仔鱼(0.66 mg·L^(-1))>脊尾白虾幼体(1.20 mg·L^(-1))>黑鲷幼鱼(1.75 mg·L^(-1))>缢蛏幼体(3.09 mg·L^(-1))。DWAF对海洋生物毒性大小的次序与WAF相同,但毒性效应显著增加。分析认为DWAF会增加溶入海水中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导致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分散剂 平湖原油 海洋生物 毒性效应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沈新强 晁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70-273,共4页
根据2002—2003年进行的对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质量和浮游生物的监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该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处于“中污染”状态。在4航次中除200... 根据2002—2003年进行的对我国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质量和浮游生物的监测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该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处于“中污染”状态。在4航次中除2003年5月处于“轻污染”级别外,其余3航次均处于“中污染”级别。长江口水域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该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劣于春季。从水质、底质、生物指标对总得分的贡献率来看,长江口水域水质指标的贡献率最高,达到66.83%,生物指标为23.37%,底质指标贡献率最低,仅为7.80%,长江口及邻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水质指标影响。对二级指标得分对总得分贡献率进行深入分析,贡献率大于5%的指标为:C u(28.88%),叶绿素a(15.96%),油类(14.52%),无机氮(8.47%),浮游植物(7.05%),由此可认为C u、叶绿素,油类、无机氮、浮游植物指标是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水域 生态环境质量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与实例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沈新强 袁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14-1419,共6页
实验结合2006年4月发生在舟山沿岸渔场的韩国籍现代独立轮溢油事故案例,探讨了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提出了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由溢油事故污染指标子体系和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子... 实验结合2006年4月发生在舟山沿岸渔场的韩国籍现代独立轮溢油事故案例,探讨了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提出了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由溢油事故污染指标子体系和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子体系二大部分构成。其中溢油事故污染指标子体系主要包括溢油品种特征、溢油时间特征、溢油空间特征,溢油区域环境特征、溢油动态特征和采取的防范措施;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子体系主要包括污染前后天然渔业资源的种类、单位面积资源生物数量,各种资源生物的损害率、损失量、恢复措施和所需费用。同时提出溢油事故渔业损害的评估程序和在不同情形下,各指标参数的选取方法。案例研究结果得出该事故造成渔业受到严重影响的海域范围在100km2(≥5.0mg/L)以上,鱼卵和仔鱼的总损失量分别为6700万个和117000万尾,鱼、虾和蟹类幼体总损失量分别为3681、17045和406万尾,底栖动物总损失量为8162万个,事故海域渔业资源恢复直接所需总费用为1822万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索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事故 天然渔业资源 损害评估 指标体系 应用
下载PDF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心肺转流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新强 龚园 +2 位作者 陈春 孙德海 朱耀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24-925,共2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在心肺转流(CPB)中对全身性血管内皮细胞(VEC)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例心血管择期手术(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A组(芬太尼总量30μg/kg)、B组(芬太尼总量60μg/kg)和C组(舒芬太尼总量10μg/kg)。分别于...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在心肺转流(CPB)中对全身性血管内皮细胞(VEC)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例心血管择期手术(瓣膜置换术)患者分为A组(芬太尼总量30μg/kg)、B组(芬太尼总量60μg/kg)和C组(舒芬太尼总量10μg/kg)。分别于术前、CPB前、CPB后30min、停CPB、手术结束、术后1d和术后3d采血动态监测两组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血浆sTM和vWF在CPB开始至术后1d均增高。B、C组CPB开始至术后3d的所有指标均低于A组。结论:CPB可导致全身性VEC的急性损伤,较大剂量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均可以减轻CPB导致的VEC急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舒芬太尼 芬太尼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