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穿刺与保守治疗对中等量基底节区出血疗效比较
1
作者 洪家康 李陈 +2 位作者 戴荣权 任祖东 周夏 《安徽医专学报》 2024年第1期24-25,28,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与保守治疗对中等量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分析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选标准的65例患者资料,根据入组标准分为微创穿刺引组(手术组)39例以及保守治疗组26例,记录治疗后第1、3、7天的血肿体积,早期GCS及N...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与保守治疗对中等量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分析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选标准的65例患者资料,根据入组标准分为微创穿刺引组(手术组)39例以及保守治疗组26例,记录治疗后第1、3、7天的血肿体积,早期GCS及NIHSS评分,统计严重并发症情况。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进行转归评价。结果:手术组患者术后第3天平均残余血肿体积、血肿清除率优于保守组,手术组患者早期GCS、NIHSS评分优于保守组(P<0.001),手术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P<0.001)。手术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转归良好率(mRS评分≤2)显著优于保守组(P<0.05),但30天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30)。结论:微创穿刺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优于保守治疗,患者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穿刺 保守治疗 中等量基底节区出血
下载PDF
24例脊髓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洪家康 王建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2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应用McCorMick分级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的改变。结果术后2周,24例患者中McCorMick分级改...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并应用McCorMick分级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脊髓功能的改变。结果术后2周,24例患者中McCorMick分级改善15例,无变化7例,加重2例。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8.4个月,24例患者中McCorMick分级改善20例,无变化4例,总体有效率为83.3%。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脊髓动静脉畸形可取得较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动静脉畸形 显微手术治疗 McCorMick分级
下载PDF
胶质母细胞瘤中EGFRv Ⅲ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洪家康 李鑫 王建祯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第6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突变受体Ⅲ(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Ⅲ,EGFRvⅢ)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中表达,研究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01至2013-12的98例GB患者,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EGFRvⅢ在组...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突变受体Ⅲ(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Ⅲ,EGFRvⅢ)在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中表达,研究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01至2013-12的98例GB患者,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EGFRvⅢ在组织标本中表达情况,以性别、年龄、肿瘤体积、生长部位及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mance Scale,KPS)等临床参数作为研究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GFRvⅢ阳性表达率在GB病理标本和正常脑组织中分别为38.8%和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GFRvⅢ阳性组与阴性组中年龄、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8,P=0.008;χ2=12.101,P=0.001)。(3)GB患者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GFRvⅢ阴性组与阳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个月(95%CI,8.99~17.01)和12个月(95%CI,9.81~14.18);在生存时间大于12个月患者中,EGFRvⅢ阴性组和阳性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2个月(95%CI,16.91~27.09)和16个月(95%CI,14.04~17.95);≥60岁和〈60岁两组,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95%CI,6.73~13.27)和15个月(95%CI,11.90~18.10)。(4)Cox多因素分析KPS、EGFRvⅢ阳性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EGFRvⅢ阳性表达、年龄和KPS评分是影响GB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突变受体Ⅲ 胶质母细胞瘤 预后
下载PDF
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后部平行大脑白质纤维束入路与开颅显微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陈 洪家康 +2 位作者 周夏 戴荣权 任祖东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平行大脑白质纤维束入路与开颅显微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优化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在期间收治的6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平行大脑白质纤维束入路与开颅显微镜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优化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在期间收治的6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后部平行大脑白质纤维束入路(内镜组)35例以及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开颅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术后3周完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评估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情况;术后6个月后完善失语情况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开颅组(P<0.001);内镜组的术后6个月失语发生率低于开颅组(P<0.05),内镜组的大脑白质纤维束保护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开颅组(P<0.001)。结论神经内镜经额中回后部平行大脑白质纤维束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较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更为安全、有效、出血量少且对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有着很好的保护,患者的预后及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额中回后部 白质纤维束 基底节区脑出血
原文传递
弓状束及上纵束的显微解剖学与功能磁共振研究
5
作者 李陈 狄广福 +6 位作者 李强 谭明泽 洪家康 段凯强 梅磊磊 何永胜 江晓春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18-1023,共6页
目的:探讨弓状束及上纵束的显微解剖结构及功能磁共振结构,并分析其功能。方法:2022年2—12月于皖南医学院神经系统疾病转化医学中心对10%甲醛固定的10例成人尸头标本(20侧大脑半球)进行实验研究。使用Klingler纤维束剥离方法,在6~40倍... 目的:探讨弓状束及上纵束的显微解剖结构及功能磁共振结构,并分析其功能。方法:2022年2—12月于皖南医学院神经系统疾病转化医学中心对10%甲醛固定的10例成人尸头标本(20侧大脑半球)进行实验研究。使用Klingler纤维束剥离方法,在6~40倍显微镜下进行白质纤维束剥离,研究弓状束及上纵束的显微解剖结构,并探究两者与脑深层纤维束的关系;同期对6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颅脑功能磁共振检查,收集弥散加权成像(DTI)相关数据并进行后处理,将显微解剖及DTI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结果:上纵束Ⅰ位于扣带回的大脑内侧面,扣带沟的上方,上纵束Ⅱ、Ⅲ及弓状束位于大脑外侧面。剥离岛叶灰质皮层、最外囊后,显露外囊和屏状核,后将弓状束和上纵束Ⅱ、Ⅲ剥离,显露放射冠、矢状层纤维束等脑深部纤维束,剥离时发现弓状束、上纵束Ⅱ与脑深部纤维束之间连接紧密。在大脑半球侧裂以上区域,灰质皮层与深部的U形束在冠状位方向无长联络纤维束联系。DTI研究也证实了以上结果。结论:弓状束与上纵束是位于大脑浅层的主要长联络纤维束,与灰质皮层及U形束有密切联系;同时两者与脑深部纤维束连接紧密。在大脑半球侧裂以上区域,放射冠外侧只有弓状束和上纵束Ⅱ、Ⅲ是前后方向的浅层长联络纤维束,可能参与侧裂以上区域冠状位方向上的顶部与底部灰质皮层间的脑功能信息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束 上纵束 显微解剖 功能磁共振 脑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