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涂又光先生授课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涂又光 刘献君 +5 位作者 刘亚敏 王俊 于海琴 鞠平凡 朱新卓 李文兵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4-69,共6页
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回答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涂又光先生以他的教学实践作了圆满的回答 ,他的教学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为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科学研究院于 2 0 0 4年 3月 5... 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回答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涂又光先生以他的教学实践作了圆满的回答 ,他的教学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为推动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科学研究院于 2 0 0 4年 3月 5日举办了涂又光先生教学思想研讨会。会上 ,教育科学研究院多名研究生满怀激情地表达了听课感受 ,涂又光先生作了题为《修辞立其诚》的报告 ,校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献君教授作了总结发言。现将研讨会部分内容刊载如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又光 教学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原文传递
文明本土化与大学 被引量:17
2
作者 涂又光 《中国哲学史》 CSSCI 1999年第2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本土化 本土文化 中国文明 社会生活 现代化 大学定位 生活领域 “理” 世界文明 游戏规则
下载PDF
论人文精神 被引量:13
3
作者 涂又光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1期6-10,共5页
关键词 人文精神 社会主义 人文知识 “人文” “体道” 西方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 《老子》 认识论 普遍道德
下载PDF
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涂又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1-65,共5页
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共同讨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虽然玄远,却就在日常经验之中。我们经验到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个体。一个个体,必是某个类的分子。在人的知识中,每个类都有它的“名”。每个名... 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共同讨论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虽然玄远,却就在日常经验之中。我们经验到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个体。一个个体,必是某个类的分子。在人的知识中,每个类都有它的“名”。每个名,都有它的内涵,就是它指的“理”;都有它的外延,就是它指的“实”。实,也就是此类的所有分子。理是共相,实是殊相。在历史上,有的哲学家着重从名理方面发挥,有的哲学家着重从名实方面发挥,不论着重从哪方面发挥,都贯串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冯氏 共相 负的方法 “理” 逻辑分析方法 真际 宋明道学 朱嘉 相的关系
下载PDF
新理学简论
5
作者 涂又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2-55,共4页
冯友兰氏一贯主张:哲学之用,不在于提供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冯氏称之为“天地境界”。冯氏的哲学创造,其中心就是天地境界。冯氏的《新原人》一书专讲天地境界。所以《新原人》是冯氏新理学的中心著作,其... 冯友兰氏一贯主张:哲学之用,不在于提供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生的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冯氏称之为“天地境界”。冯氏的哲学创造,其中心就是天地境界。冯氏的《新原人》一书专讲天地境界。所以《新原人》是冯氏新理学的中心著作,其他著作都是为《新原人》的天地境界说分担特别任务:《新理学》提供其形上学基础,《新事论》提供其文化哲学,《新世训》提供其生活方法,《新原道》阐明其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新知言》阐明其在世界哲学的地位:堪称“五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天地境界说 冯氏 形上学 共相 功利境界 《新原人》 “有”字 原道 真际
下载PDF
教育如何顺应文化建设要求
6
作者 涂又光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8年第2期1-1,共1页
根据本人数十年教师生涯中的感悟,对于教育如何顺应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提出四点建议:
关键词 文化建设 顺应 教育 教师生涯 感悟
下载PDF
中西环境哲学的源流与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国谦 赵锋 +1 位作者 涂又光 叶文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10,共4页
本文界定环境哲学的基本范畴框架 ,以“天人合一”和“主客恶性二分”分别概括中国和西方的传统环境形上学特征 ,分析环境哲学的源流及其在当代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学科建构。
关键词 发展 环境哲学 环境伦理学 环境美学 可持续发展 中国 西方国家 哲学思想史
下载PDF
天人合一观
8
作者 陈国谦 赵锋 涂又光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环境哲学 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观
下载PDF
和谐:可持续发展观的灵魂 被引量:13
9
作者 叶文虎 陈国谦 涂又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通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说明进行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辨析了不同的环境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观 和谐 环境意识 经济发展
下载PDF
论黄庭坚作品的哲学基础
10
作者 涂又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9-13,共5页
黄庭坚的作品及其哲学基础,都宜放在中国文化总体结构中观察。中国文化总体结构的历时发展中,有三个基本的共时结构。先秦的南北义化交融,形成统一的中国本土文化,即汉文化,是第一个基本的共时结构。然后中印文化交融,形成东方文化,即... 黄庭坚的作品及其哲学基础,都宜放在中国文化总体结构中观察。中国文化总体结构的历时发展中,有三个基本的共时结构。先秦的南北义化交融,形成统一的中国本土文化,即汉文化,是第一个基本的共时结构。然后中印文化交融,形成东方文化,即唐宋文化,是第二个基本的共时结构。然后东西文化交融,形成中国近代文化,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而发展至今,是第三个基本的共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黄 共时 总体结构 历时发展 中国近代文化 中国本土文化 骑驴觅驴 文化交融 武昌松风阁 东坡
下载PDF
语言变化的词汇透视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士元 涂又光 《语言研究》 1982年第2期34-48,共15页
一七八六年二月二日,William Jones发表了一篇演说,提出语言变化的著名观点。在西方传统中,这是研究语言变化的开端。他把欧洲的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同久已不用的语言,如波斯语和梵语,作了一些详细比较后指出:(a)它们如此相似绝非... 一七八六年二月二日,William Jones发表了一篇演说,提出语言变化的著名观点。在西方传统中,这是研究语言变化的开端。他把欧洲的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同久已不用的语言,如波斯语和梵语,作了一些详细比较后指出:(a)它们如此相似绝非偶然,一定是由于"同源";(b)这个源语"可能巳不存在"。这一年,比生物学界家得出物种形成方面的类似观点要早几十年,考虑到这一点,上述两点实在是高见卓识,为尔后几个世纪对语言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由于它所涉及的只是印欧语,所以这个观点一向被称为"印欧语假说",但它蕴涵的道理,对于一切语言,当然同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变化 语言获得 语言学 语音变化 印欧语 词汇 物种形成 历史研究 生物学 言语社会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文虎 陈国谦 涂又光 《经济师》 1997年第5期27-28,36,共3页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启示叶文虎陈国谦涂又光可持续发展,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已成为普遍共识。这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抉择。世界发展史,根本上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史。人本是自然的产儿。但人与环...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启示叶文虎陈国谦涂又光可持续发展,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已成为普遍共识。这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抉择。世界发展史,根本上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史。人本是自然的产儿。但人与环境的基本关系,却从原始文明时期的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中国 哲学 经济理论
下载PDF
主根与砧木 被引量:5
13
作者 涂又光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1期81-81,共1页
《老子》,《论语》,哪个是中国哲学的主根?这要看哪个是哲学著作。若承认《老子》是哲学著作,《论语》是教育学著作,则即使《老子》晚于《论语》,《老子》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老子 哲学著作 主根 教育学 论语 砧木 道法自然 道家精神 荀子
原文传递
冯友兰新理学通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涂又光 《哲学研究》 1988年第6期47-55,共9页
中国现代哲学史有两个基本主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两个基本主题合起来,就是中国哲学现代化。冯友兰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体现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六书:《新理学》(1938年),《新事论... 中国现代哲学史有两个基本主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两个基本主题合起来,就是中国哲学现代化。冯友兰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体现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六书:《新理学》(1938年),《新事论》(1939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2年),《新原道》(194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世界哲学 形上学 共相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系统 冯友兰 基本主题 天地境界
原文传递
《冯友兰英文著作集》评介
15
作者 涂又光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72-77,共6页
一、关于全书此书原拟名为A COLLECTION OF FUNG YU-LAN’S WORKS ORIGINALLY WRITTEN IN ENGLISH,意谓冯友兰氏用英文写的著作集,此名与实符合,但不大象英文书名,故改为今名;改为今名,本意却又不大明显了。这也是编书的难处之一。但中... 一、关于全书此书原拟名为A COLLECTION OF FUNG YU-LAN’S WORKS ORIGINALLY WRITTEN IN ENGLISH,意谓冯友兰氏用英文写的著作集,此名与实符合,但不大象英文书名,故改为今名;改为今名,本意却又不大明显了。这也是编书的难处之一。但中文名仍宜为《冯友兰英文著作集》,不宜为《冯友兰哲学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文本 意谓 冯友兰哲学 中国哲学史 大象 中国传统 真理 哲学体系 神秘主义 信仰
原文传递
屈原哲学三题
16
作者 涂又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103-105,共3页
屈原只留传文学作品。屈原文学作品的哲学含义,举其要义,在于三篇:在于《离骚》的以自为本:《远游》的精气学说;《天问》的不答之答。 《离骚》的以自为本,就是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屈原奋斗一生以实现自我,最后以自沉超越自我... 屈原只留传文学作品。屈原文学作品的哲学含义,举其要义,在于三篇:在于《离骚》的以自为本:《远游》的精气学说;《天问》的不答之答。 《离骚》的以自为本,就是肯定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屈原奋斗一生以实现自我,最后以自沉超越自我,亦所以实现自我,乃自我实现之最后完成。《离骚》开头自叙身世名字,是肯定自我,接着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是认识自我。以下描写的一切活动,皆实现自我。若一以贯之,即以自为本。它是楚人精神、老子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的文学表现,即诗的表现。在心灵的最高层次,真正的哲学,真正的诗是相通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离骚》是有韵的《庄子》,《庄子》是无韵的《离骚》。维也纳学派说,形上学是概念的诗;我们说,诗是形象的哲学。《离骚》正是形象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屈原 集体主义 实现自我 《庄子》 个体主义 爱国爱民 《远游》 精气学说 《天问》
原文传递
论帛书本《老子》的哲学结构
17
作者 涂又光 《哲学研究》 1984年第7期65-73,共9页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本资料。帛书字形不同于今体者,一律转写为今体。帛书中划分章节用的圆点,大都残缺,为了便于指明引文出处,仍然沿用今本章次。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本资料。帛书字形不同于今体者,一律转写为今体。帛书中划分章节用的圆点,大都残缺,为了便于指明引文出处,仍然沿用今本章次。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原文顺序,正是这样。王弼注《老子》所用底本顺序,大概也是这样。 《德》篇在前,则《老子》首章是今本第三十八章。这个事实,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此章本有的意义,就是它明确提出并初步解释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结构。此章全文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帛书本 哲学 帛书《老子》 马王堆汉墓 基本结构 引文出处 韩非子 基本资料 形不同
原文传递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问题——兼陈本人教师生涯中感悟的四条陋见
18
作者 涂又光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31,共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提出这个问题,加以解答,有利于认识1949-1979年这30年的中国历史。和谐的哲学原理是,对立统一而以统一为主。规定社会性质的要素是分配。深愿在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提出这个问题,加以解答,有利于认识1949-1979年这30年的中国历史。和谐的哲学原理是,对立统一而以统一为主。规定社会性质的要素是分配。深愿在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实践中,进行民族精神基本经典教育,选编中学文史通识读本,供养少量冷僻的学术研究,重塑中国人的"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起点 和谐的哲学原理 社会主义观 重塑人性的教育
原文传递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被引量:18
19
作者 冯友兰 涂又光 《哲学研究》 1987年第6期39-44,共6页
中西哲学的异同和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五四”以来许多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前景,这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也应该看到,在比较研究中,诸如... 中西哲学的异同和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五四”以来许多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前景,这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也应该看到,在比较研究中,诸如对中西哲学在什么意义上进行比较、如何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何在等等,均存在不同的看法,似又未更深入的展开讨论。冯友兰先生这篇文章,是三十年前的英文稿,从一个角度对中西哲学作了分析和比较,作为一个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故将中译稿予以发表。我们期望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在更高的水平上深入地进行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康德 天地境界 理性主义 中国哲学 关系问题 日常生活 道德境界 中西哲学 朱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