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惯性聚焦微流控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脑胶质瘤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刘云默 潘隆盛 +2 位作者 张宇 何鹏 冯世宇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90-595,601,共7页
背景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对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基于惯性聚焦微流控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这一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目的探索惯性聚焦微流控技术对外周血中脑胶质瘤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捕获能力... 背景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对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基于惯性聚焦微流控的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在这一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目的探索惯性聚焦微流控技术对外周血中脑胶质瘤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捕获能力及其在脑胶质瘤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10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脑胶质瘤患者21例,作为病例组;在接受临床干预前,采集患者外周血4 mL,并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另选取健康者2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4 mL。每份血液标本都通过惯性聚焦微流控芯片技术平台进行CTCs检测。对检测数据和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例脑胶质瘤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3.48±14.27)岁;25例健康者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4.76±11.38)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CTCs检出总数[M(IQR):7(3~19)vs 0(0~1),P<0.001]、混合型CTCs[M(IQR):2(0~16)vs 0(0~0),P<0.001]和间质型CTCs[M(IQR):0(0~5)vs 0(0~0),P=0.001]检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ROC曲线分析显示,CTCs检出总数、混合型、间质型CTCs检出个数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87、0.810、0.702;取病例组CTCs检出计数中位数11为截断值,将病例组研究对象分为高CTCs计数组和低CTCs计数组,两组的血常规结果、炎性指标、WHO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惯性聚焦微流控技术对于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具有良好的捕获能力,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效排除了炎症细胞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在脑胶质瘤辅助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脑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液体活检 惯性聚焦
下载PDF
磁共振引导的聚焦超声单侧苍白球丘脑束消融治疗僵直迟缓型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2
作者 曾梓敬 周珈右 +8 位作者 尹春宇 林家骥 刘云默 陆皓璇 张德康 张剑宁 娄昕 李雪梅 潘隆盛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单侧苍白球丘脑束(pallidothalamic tract,PTT)消融治疗僵直迟缓型帕金森病(akinetic-rigid Parkinson’s disease,AR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4例ARPD患者纳入研究,并接受单侧PTT消融术。采集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单侧苍白球丘脑束(pallidothalamic tract,PTT)消融治疗僵直迟缓型帕金森病(akinetic-rigid Parkinson’s disease,AR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4例ARPD患者纳入研究,并接受单侧PTT消融术。采集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和影像学数据。非参数检验进行定量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初步探索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14例ARPD患者术后1、3个月的UPDRS评分较基线下降(P<0.001),术后配合药物可使评分进一步下降(P<0.001),其总改善率与时间、美多芭冲击试验改善率、Hoehn-Yahr分期和不良事件总数相关(P<0.05)。手术不良事件较轻微。结论聚焦超声单侧PTT消融治疗ARPD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 僵直迟缓型帕金森病 苍白球丘脑束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早期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潘隆盛 许百男 +2 位作者 周定标 尹卫东 段国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99-900,共2页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早期脑内各部位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瞬间旋转致伤装置使16只SD大鼠发生DAI,并于伤后3h、6h分批处死(每时间点8只),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在24h后处死。取各组大鼠脑标本进行...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早期脑内各部位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瞬间旋转致伤装置使16只SD大鼠发生DAI,并于伤后3h、6h分批处死(每时间点8只),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在24h后处死。取各组大鼠脑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检查损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皮质下白质、海马、胼胝体、脑干区域的病理学改变。各部位(胼胝体、海马、脑干)的切片在显微镜下(200倍)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损伤后3h,大脑皮质下白质、胼胝体和脑干β-APP呈弱阳性表达;损伤后6h,轴突局部免疫反应阳性较前明显增强,范围增大,半定量分析显示,胼胝体、海马、脑干的免疫反应均强于3h组。结论β-APP在DAI早期(伤后3h)即有明确表达,并呈逐渐增强趋势,可作为DAI早期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淀粉样Β蛋白前体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早期氢波谱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潘隆盛 许百男 +3 位作者 卢广 刘买利 周定标 段国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1-242,共2页
目的 通过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对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进行早期检测,观察DAI早期神经化学代谢的改变, 探讨DAI早期MRS检测的最佳时间。方法 应用瞬间旋转的致伤装置制作SD大鼠(n=16)DAI模型。在伤前和伤后2、3h进行 MRS检测,并进... 目的 通过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对大鼠弥漫性轴突损伤(DAI)进行早期检测,观察DAI早期神经化学代谢的改变, 探讨DAI早期MRS检测的最佳时间。方法 应用瞬间旋转的致伤装置制作SD大鼠(n=16)DAI模型。在伤前和伤后2、3h进行 MRS检测,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胼胝体区域NAA/Cr、Cho/Cr伤后3h明显下降;脑干区域NAA/Cr伤后2h明显下降,Cho/Cr 伤后3h明显下降。结论 MRS技术对诊断弥漫性脑损伤后的显微病理改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NAA/Cr比值在受伤后2~3h的急 性下降预示着神经轴突功能损伤;Cho水平的急性下降可能与膜的分解代谢有关,尤其在外伤初期3h;推测大鼠DAI早期MRS的最 佳检测时间为2~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S 早期 大鼠 弥漫性轴突损伤 DAI 急性 诊断 NAA 装置 最佳时间
下载PDF
垂体腺瘤的X-刀治疗(附15例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潘隆盛 张纪 +4 位作者 王迎选 王所亭 周定标 宋学堃 陈巨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97-197,共1页
关键词 垂体肿瘤 腺瘤 X-刀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X-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4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潘隆盛 张纪 +4 位作者 王迎选 王所亭 周定标 宋学堃 陈巨坤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2-162,共1页
目的 探讨X 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性。方法 以X 刀治疗 1 4例海绵状血管瘤 ,体积为 0 5~ 9 1cm3(平均 3 3cm3) ,病变中心剂量为 1 5~ 30Gy,周边平均剂量为 1 8 7Gy(1 3~ 2 8Gy)。结果 随访 1 3~ 54个月 (平均 37 4个月 ... 目的 探讨X 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性。方法 以X 刀治疗 1 4例海绵状血管瘤 ,体积为 0 5~ 9 1cm3(平均 3 3cm3) ,病变中心剂量为 1 5~ 30Gy,周边平均剂量为 1 8 7Gy(1 3~ 2 8Gy)。结果 随访 1 3~ 54个月 (平均 37 4个月 ) ,病变大小不变 8例 ,缩小 6例 ,无病变增大者。临床症状改善 1 0 / 1 4 (占 71 4% ) ,3例出现迟发放射性脑水肿 ,1例发生 2次轻度瘤卒中。结论 X 刀治疗深部及功能区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 ,对控制病变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X-刀 治疗 颅内肿瘤 立体定向术
下载PDF
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镜下导航技术在切除功能区癫痫灶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潘隆盛 凌至培 +3 位作者 徐强 孙国臣 陈晓雷 许百男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819-821,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在切除功能区癫痫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应用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外科治疗的顽固性癫痫病例,第1次手术,根据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 目的探讨颅内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在切除功能区癫痫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例应用皮层电极监测、图像融合和术中磁共振精确导航技术外科治疗的顽固性癫痫病例,第1次手术,根据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埋置颅内皮层电极与可能癫痫放电区域,术后进行皮层脑电监测、皮层电刺激定位躯体运动区,绘制病灶与功能区关系图,而后将CT、MRI、MEG或PET图像融合,在术中MRI镜下导航行致痫病灶的精确切除。结果 25例第1次术后成功实施皮层电刺激,准确定位癫痫病灶周边的运动功能区。将患者的MRI、MEG或PET图像进行融合,20例在术中MRI镜下导航将术前所确定的癫痫灶全部切除,5例因病灶与功能区有部分重叠,行癫痫灶部分切除,残余少许皮层小功率热灼。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对侧肢体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神经功能缺失。结论颅内皮层电极监测对癫痫灶的精确定位意义重大,而图像融合和术中MRI镜下导航为患者癫痫灶的精确切除和功能区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皮层电极 皮层电刺激 图像融合 术中磁共振
下载PDF
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8
作者 潘隆盛 王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84-286,共3页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MRI检查 X线检查 手术治疗 栓塞治疗
下载PDF
弥漫性轴突损伤的磁共振氢谱的变化 被引量:17
9
作者 潘隆盛 许百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年第1期70-73,共4页
关键词 弥漫性轴突损伤 磁共振波谱分析 氢谱
下载PDF
X-刀治疗颅内脑膜瘤的随访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隆盛 周定标 +3 位作者 张纪 王迎选 王所亭 宋学堃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 :回顾X 刀治疗颅内脑膜瘤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 :对 2 1例脑膜瘤患者进行立体定向X 刀治疗。其中男性 6例 ,女性 15例 ,年龄 38~ 75岁 (平均 5 8 9岁 )。肿瘤体积为 1 0 4~ 2 4 7cm3 (平均 9 2 4cm3 ) ,... 目的 :回顾X 刀治疗颅内脑膜瘤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 :对 2 1例脑膜瘤患者进行立体定向X 刀治疗。其中男性 6例 ,女性 15例 ,年龄 38~ 75岁 (平均 5 8 9岁 )。肿瘤体积为 1 0 4~ 2 4 7cm3 (平均 9 2 4cm3 ) ,颅底及脑深部脑膜瘤 12例 ,凸面及镰旁、窦旁脑膜瘤 9例 ,5例患者既往有手术史 ,其余患者以X 刀为首次治疗方法 ,肿瘤边缘照射的剂量为 15~ 2 8Gy (平均 2 0 3Gy) ,随访时间 2 3~ 85个月 (平均 5 8 3个月 ) ,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结果 :临床症状改善 7/ 2 1,肿瘤体积缩小为 7/ 2 1,体积不变为 13/ 2 1,1例患者肿瘤略增大未行手术切除。CT示肿瘤中心密度降低为 5 / 2 1,肿瘤实际控制率为 2 0 / 2 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1例为失语 ,经多次CT检查 ,诊为脑梗死 ,3例出现头痛 ,CT、MRI示肿瘤周围脑水肿 ,经对症处理 6~ 7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X 刀对治疗严格选择的颅内中、小脑膜瘤和脑深部、颅底脑膜瘤的术后残瘤或复发肿瘤有明确的疗效 ,能控制肿瘤生长 ,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放射外科手术 X-刀治疗
下载PDF
椎管内巨大脊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隆盛 张远征 +2 位作者 乔广宇 尚爱佳 许百男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12-313,共2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巨大脊膜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本组收治17例椎管内巨大脊膜囊肿,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13~61岁,平均37.6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1.7年。临床表现为胸背部、腰背部疼痛不适及下肢麻木疼痛者11例,骶尾会阴部麻... 目的探讨椎管内巨大脊膜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本组收治17例椎管内巨大脊膜囊肿,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13~61岁,平均37.6岁。病程3个月~9年,平均1.7年。临床表现为胸背部、腰背部疼痛不适及下肢麻木疼痛者11例,骶尾会阴部麻木不适4例,大小便费力困难者2例。结果手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会阴部麻木不适和1例小便费力困难者改善不明显。术后随访3~38个月,平均13.4个月,未见囊肿复发。结论MRI检查对本病的诊断非常有意义。手术切除囊肿壁和封闭漏口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囊肿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X-刀治疗听神经鞘瘤11例报告
12
作者 潘隆盛 张纪 +3 位作者 周定标 王迎选 王所亭 宋学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1-302,共2页
目的 总结X-刀治疗颅内听神经鞘瘤的临床经验,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1例听神经鞘瘤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肿瘤直径为18-30mm,6例病人既往有手术史,其余5例均以X-刀作为首次治疗。11例病人均以 1个等中心照射治疗,肿瘤边缘... 目的 总结X-刀治疗颅内听神经鞘瘤的临床经验,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1例听神经鞘瘤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肿瘤直径为18-30mm,6例病人既往有手术史,其余5例均以X-刀作为首次治疗。11例病人均以 1个等中心照射治疗,肿瘤边缘照射剂量为15-23 Gy(平均18.3 Gy),7例病人治疗前患耳电测听90dB以上,4例病人残余听力40-70dB,随访时间51.7个月(33-60个月)。结果 肿瘤缩小6/11,肿瘤不变4/11,肿瘤体积增大1/11,肿瘤中心失增强效应7/11,实际肿瘤控制率10/11。3/11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麻痹(Ⅴ和Ⅶ),经对症处理3-5个月后症状缓解。1例在X-刀治疗后22个月复查MRI发现无症状的脑颞叶放射性损害。4例残存听力者,2例维持原听力,2例听力逐渐消失。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X-刀治疗听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能控制肿瘤生长,降低颅神经损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鞘瘤 X-刀治疗 放射疗法 治疗 病例报告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54例分析
13
作者 潘隆盛 周定标 +3 位作者 张纪 王迎选 王所亭 宋学堃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评价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94年6月至2000年3月间对54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平均26岁)。直径1.2~6.0cm(平均2.9cm)。其中... 目的:评价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94年6月至2000年3月间对54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平均26岁)。直径1.2~6.0cm(平均2.9cm)。其中按Spetzler Martin分级,I级13例,II级15例,III级21例,IV级5例。21例患者X刀治疗前行1次或多次栓塞。5例患者(9.3%)既往行手术切除或清除血肿。50例患者用1个等中心照射,4例患者用2个等中心照射。病变边缘照射剂量为12~23Gy(平均17.9Gy)。结果:随访时间为24~82个月(平均64.8个月)。治疗后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的为34例(62.2%),减轻为5例(9.3%);23例癫疒间患者中9例(39.1%)癫疒间症状完全缓解,10例(43.5%)患者症状减轻,4例(17.4%)患者症状无变化。2年后的完全闭合率为81.5%(44/54)。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3/54(5.6%),均于1年内出现,1例患者于治疗后9个月出现脑内血肿而行急诊开颅病灶切除及血肿清除术。2例患者(3.7%)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结论:X-刀对治疗脑内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脑深部和功能区的病变,能明显降低脑出血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放射疗法 治疗 X-刀 SRS AVMs 脑出血
下载PDF
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54例
14
作者 潘隆盛 张纪 +3 位作者 周定标 王迎选 王所亭 宋学坤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4期239-240,共2页
目的:回顾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5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直径1.2~6.0cm.25例病人(46.3%)既往有脑内出血史,23例病人(42.6%)有癫痫... 目的:回顾X-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后临症状和影像学的改变,并判定其结果.方法:对54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立体定向X-刀治疗,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11~52岁,直径1.2~6.0cm.25例病人(46.3%)既往有脑内出血史,23例病人(42.6%)有癫痫症状.50例病人用1个等中心照射,4例病人用2个等中心照射.病变边缘照射剂量为12~23Gy.结果:随访时间14~82个月,治疗后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消失的为62.2%,减轻为8.1%.23例癫痫病人中9例(39.1%)癫痫症状完全缓解,10例(43.5%)病人用药量减少且癫痫症状获完全控制,4例(17.4%)病人症状无变化.2年后的完全闭合率为44/54(81.5%).1例病人29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病变明显减小,而再次行X-刀治疗.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3/54(5.6%),均于1年内出现.2例病人(3.7%)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结论:X-刀对治疗脑内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脑深部和功能区的病变,能明显降低脑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刀 治疗 脑血管畸形
下载PDF
发泡剂泡沫垫与头颈肩低温热塑膜在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稳定性的比较 被引量:23
15
作者 牛保龙 曲宝林 +3 位作者 金丽媛 陈辉 戴相昆 潘隆盛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7期32-36,共5页
目的:通过Cyber Knife系统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研究分析发泡剂泡沫垫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的优势。方法:选取30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头部肿瘤患者,按照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通过Cyber Knife系统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研究分析发泡剂泡沫垫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的优势。方法:选取30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头部肿瘤患者,按照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为头颈肩低温热塑膜联合发泡剂固定,对照组为单纯头颈肩低温热塑膜固定。采用6D-skull技术获取患者治疗中体位误差值,比较两组患者分次治疗执行前体位误差、治疗中50 s采样点体位误差及体位位移量,并计算计划靶区(PTV)在X轴、Y轴和Z轴3个线性方向的外扩边界。结果:两组分次治疗执行前体位误差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292,t=1.544,t=0.880,t=1.178,t=0.163,t=0.852;P>0.05);治疗中50 s采样点体位误差与体位位移量在3个线性方向有统计学差异(F=8.183,F=21.250,F=3.152,F=27.604,F=39.093,F=4.278;P<0.05),且观察组体位误差与体位位移量均小于对照组;两组3个旋转方向中L-R旋转和CW-CCW旋转体位误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8.737,F=37.024;P<0.05),UP-DOWN旋转体位位移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2.679;P<0.05)。两组分次治疗执行前与治疗中50 s采样点体位误差在Y轴线性方向PTV外扩范围差别较大,观察组PTV外扩0.421 mm和0.8424 mm;对照组PTV外扩1.162 mm和1.278 mm。X轴与Z轴线性方向PTV外扩范围差别较小。计算观察组PTV外扩范围均<1 mm。结论:发泡剂联合头颈肩低温热塑膜固定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体位固定的精确性,提升患者治疗中的舒适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肿瘤 定位发泡垫 摆位误差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六维颅骨追踪
下载PDF
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毛之奇 余新光 +4 位作者 凌至培 潘隆盛 崔志强 徐欣 孙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712-715,共4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共6例未能准确定位致灶的癫患者均行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术后复查CT和MRI,记录电极偏差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计算平均值... 目的探讨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SA)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共6例未能准确定位致灶的癫患者均行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术后复查CT和MRI,记录电极偏差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计算平均值,以评价手术准确性;术中记录电极相关出血事件,术后随访时复查CT或MRI记录电极相关出血或缺血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手术安全性。结果 6例患者术前计划植入电极37根,术中实际植入37根,成功率达100%。植入电极主要分布于颞叶内侧、海马和岛叶(5例)、顶枕叶(1例)。电极尖端最大偏差距离为8.79 mm、最小偏差距离为1.14 mm,平均(3.65±1.82)mm。术中无一例发生电极相关出血事件,术后复查头部CT和MRI均未见电极相关出血或缺血事件。术后随访3~5个月(平均3.67个月),均未发生颅内感染、电极折断、头皮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ROSA机器人辅助下脑深部电极植入术简便、快捷,电极植入准确性高、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 电极 植入 立体定位技术
下载PDF
显微手术治疗骶管Tarlov囊肿 被引量:12
17
作者 尚爱加 张远征 +3 位作者 乔广宇 佟怀宇 潘隆盛 王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骶管Tarlov 囊肿(骶管囊肿)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术后早期25例中21例症状缓解。24例随访3~48个月(平均18月),囊肿未见复发。19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5例仍存在... 目的探讨骶管Tarlov 囊肿(骶管囊肿)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术后早期25例中21例症状缓解。24例随访3~48个月(平均18月),囊肿未见复发。19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5例仍存在疼痛及麻木不适感,不影响生活及工作。结论对有明确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应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骶管囊肿的不同类型,采取囊肿交通孔结扎囊壁切除,或囊肿大部切除神经袖套塑形的方法,并采取带蒂脂肪填塞囊肿切除后遗留的残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lov 囊肿 骶管神经根囊肿:显微手术 治疗
下载PDF
六维颅骨追踪技术在头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体位误差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牛保龙 鞠忠建 +2 位作者 戴相昆 潘隆盛 王金媛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3期32-36,共5页
目的:利用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研究头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体位误差及位移量,为临床放射治疗靶区精确勾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15例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头部肿瘤患者,均采用6D-skull技术。治疗中每隔40 s采集一... 目的:利用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研究头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体位误差及位移量,为临床放射治疗靶区精确勾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15例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头部肿瘤患者,均采用6D-skull技术。治疗中每隔40 s采集一次正交图像,与数字重建图像(DRR)配准记录体位误差值。分析放射治疗执行前体位误差、治疗中采样点体位误差及体位位移量数据统计,由公式M=2.5Σ+0.7δ计算计划靶区(PTV)外扩间距。结果:放射治疗可执行前左右(X)、头脚(Y)、垂直(Z)线性体位误差分别为(-0.098±0.590)mm、(0.278±0.637)mm、(-0.071±0.679)mm,PTV外扩间距分别为0.168 mm、1.141 mm、0.298 mm。间隔40 s采样点误差分别为(-0.032±0.550)mm、(0.350±0.636)mm、(-0.058±0.821)mm,PTV外扩间距分别为0.305 mm、1.320 mm、0.430 mm。位移量计算d=d_1-d_0误差分别为(-0.015±0.550)mm、(-0.061±0.645)mm、(0.003±0.657)mm,PTV外扩间距分别为0.338 mm、0.299 mm、0.467mm。3个线性方向、3个旋转角度的6个分组之间直线相关性分析L-R与DOWN-UP(r=0.023,P>0.05),Y轴与Z轴(r=0.513,P<0.05),8组两两直线正相关,7组负相关。三类线性数据中,Y轴变化较大,PTV外扩基本在1.6 mm之内。结论:利用射波刀6D-skull技术对患者头部肿瘤放射治疗过程中体位误差分析,能够较好的监测并修正头颈部肿瘤治疗前与治疗中的体位误差,实现对颅内肿瘤精确性放射治疗,同时也提供对临床颅内肿瘤PTV外放相应数据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颅骨追踪 头部肿瘤 图像引导 摆位误差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射波刀
下载PDF
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系统(“磁波刀”)在治疗特发性震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宗睿 何建风 +8 位作者 张德康 黄立超 李雪梅 余新光 凌至培 赵珺燕 马林 娄昕 潘隆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验证"磁波刀"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震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ET002J临床试验方案,筛选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受试者于2019年1月进行治疗。采用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价震颤症状。所有患者采取"磁波刀"... 目的验证"磁波刀"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震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ET002J临床试验方案,筛选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受试者于2019年1月进行治疗。采用临床震颤评定量表(CRST)评价震颤症状。所有患者采取"磁波刀"左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结果入选受试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66岁、76岁和66岁;病程均超过10年,均有家族史,确诊为难治性特发震颤。治疗后,429301号受试者CRST量表中Part A评分从术前20分改善到11分,429302号受试者从16分改善到6分,429303号受试者从16分改善到7分,平均改善超过50%。所有受试者书写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除1例出现短暂平衡障碍,其余受试者无不良反应。结论本中心完成的3例药物难治性特发震颤的"磁波刀"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初步验证了该设备对特发震颤治疗的适用性,为其下一步应用治疗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重大疾病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震颤 磁共振引导超声聚焦 消融 丘脑腹中间核 丘脑切开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垂体腺瘤卒中相关行为及生物学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世波 韩静 +2 位作者 潘隆盛 许百男 魏少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1期6936-6938,共3页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发生卒中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01/2004-01经门诊入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94例垂体腺瘤卒中临床资料,以同期入院治疗的434例垂体腺瘤未卒中病例为对照,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发生卒中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1999-01/2004-01经门诊入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94例垂体腺瘤卒中临床资料,以同期入院治疗的434例垂体腺瘤未卒中病例为对照,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与垂体瘤卒中相关的各因素。结果:垂体腺瘤大小、病程、早期视力视野变化以及无功能腺瘤依次影响垂体腺瘤卒中的发生。结论:大腺瘤、巨大腺瘤及无功能腺瘤易发生卒中,在患者早期出现视力、视野改变时加以防治,有益于患者的预后以及临床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垂体腺瘤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入院 相关行为 患者 危险因素 生物学 结论 大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