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崇希教授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学术研究贡献 被引量:1
1
作者 焦赳赳 万军伟 +1 位作者 王旭升 胡立堂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共14页
陈崇希教授长期坚持在水文地质领域从事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对陈崇希教授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学术研究贡献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评述,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开展了地下水动力学的理论创新研究,纠正了历史上... 陈崇希教授长期坚持在水文地质领域从事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对陈崇希教授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学术研究贡献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评述,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开展了地下水动力学的理论创新研究,纠正了历史上“影响半径稳定井流”模型的错误,提出了一系列特殊水文地质问题的解析模型,改进和拓展了经典井流模型;②持续探索水文地质模拟方法,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提高地下水模拟仿真水平的技术方法,包括滨海区地下水的等效排泄边界、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质地下水线性-非线性流模型、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模型等,研发了独具优势的地下水流模拟软件PGMS;③提出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的补排增量理论,完成我国多个典型区域的地下水模拟,为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起到示范作用。陈崇希教授的创新研究对我国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动力学 井流模型 水文地质模拟 可持续开采量 模拟要素仿真
下载PDF
非稳态地下水流系统响应降雨变化的数值模型研究
2
作者 张萧琅 焦赳赳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4-161,169,共9页
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受地质、气候和地形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的地下水流系统研究主要探讨了地质、地形和稳态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局部、中间和区域流动系统的组成特征,对非稳态的地下水流系统认识不足。聚焦于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对降... 区域地下水流系统的发育受地质、气候和地形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的地下水流系统研究主要探讨了地质、地形和稳态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局部、中间和区域流动系统的组成特征,对非稳态的地下水流系统认识不足。聚焦于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对降雨变化的动态响应规律,使用HydroGeoSphere构建了剖面二维地下水地表水耦合数值模型,模拟在降雨的周期性和随机性叠加动态驱动下非稳态渗流场形成的地下水流系统。模拟结果表明,各层级流动系统的空间范围都会随着降水波动而发生变化。局部地下水流系统在雨季并非都处于扩张状态,在旱季也并非都处于收缩状态。各个局部流动系统的同时刻穿透深度之间可能具有无关、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这取决于各个局部流动系统响应降雨变化的滞后性。中间流动系统在非稳态条件下非常活跃,其排泄出口、补给入口和循环路径随时间变化,并强烈影响局部流动系统。通过5种不同含水层参数和降雨情景的模拟对比,发现地下水流系统的滞后性和穿透深度的相关性对含水层各向异性特征较为敏感。下一步,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地下水流系统在季节尺度、多年乃至跨世纪时间尺度气候波动过程中的非稳态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流系统 局部流动系统 循环深度 降雨
下载PDF
陈崇希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成就综述 被引量:5
3
作者 焦赳赳 王旭升 +1 位作者 成建梅 裴顺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1-482,共12页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方面,陈崇希教授分析了"平均布井法"不符合质量守衡原理的实质,纠正了以"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可持续开采量"的错误,提出了基于"质量守衡"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强调分析"补给的增... 在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方面,陈崇希教授分析了"平均布井法"不符合质量守衡原理的实质,纠正了以"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可持续开采量"的错误,提出了基于"质量守衡"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强调分析"补给的增加量与排泄的减少量"在评价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时的重要意义.在地下水动力学领域,陈崇希教授纠正了稳定井流"影响半径"模型的错误,恢复了Dupuit"圆岛模型"的原貌,拓展了Theis公式和Hantush公式的应用条件,改进了地下水非稳定井流理论,完善了其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在水文地质模拟仿真技术方面,陈崇希教授提出确定滨海承压含水层海底边界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地下水混合井流的模型和模拟方法,解决了混合抽水试验确定分层水文地质参数的难题;提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三重介质的地下水线性-非线性流动的模型;建立了考虑井管水流雷诺数对滤管入流量分布的水平井-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流模型;完成了"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的砂槽物理模拟,并用数值方法仿真了地下水流的规律;最近向观测孔水位形成的传统观念———常规观测孔中的水头降深反映该孔滤水管中各点的平均降深———提出质疑.陈崇希教授建立的"渗流-管流耦合模型"使传统的基于线汇/线源的井孔-含水系统模型提高到新的水平.陈崇希教授积极倡导"防止模拟失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崇希 学术思想 地下水 资源评价 模型 数值模拟 井流问题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异常低压体系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47
4
作者 解习农 焦赳赳 熊海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6,共6页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发育异常低压体系 ,实测的地层压力梯度介于 0 .0 0 5~ 0 .0 0 8MPa/m .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既与地温梯度的降低有关 ,又与新生代该区的地层抬升和剥蚀有关 .此外 ,天然气扩散作用对局部异常低...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发育异常低压体系 ,实测的地层压力梯度介于 0 .0 0 5~ 0 .0 0 8MPa/m .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既与地温梯度的降低有关 ,又与新生代该区的地层抬升和剥蚀有关 .此外 ,天然气扩散作用对局部异常低压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区地层压力系统演化经历了从异常高压向异常低压演化过程 ,这一过程决定了盆地不同演化时期的水流系统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从而使得十屋断陷具有石油成藏早且主要分布于断陷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制 异常低压体系 十屋断陷 松辽盆地 地温梯度 天然气 扩散作用
下载PDF
膨胀土渠坡兼有排水功能的双层结构防护方案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家发 刘晓明 焦赳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7-41,共5页
渠坡防护对于南水北调膨胀土渠坡变形控制和稳定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工程背景和膨胀土特性的分析,认为膨胀土渠坡防护的目标是控制膨胀土的含水量变化,从而抑制膨胀土的裂隙性;指出仅考虑防渗功能的防护方案存在局限性。基于饱和非饱和... 渠坡防护对于南水北调膨胀土渠坡变形控制和稳定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工程背景和膨胀土特性的分析,认为膨胀土渠坡防护的目标是控制膨胀土的含水量变化,从而抑制膨胀土的裂隙性;指出仅考虑防渗功能的防护方案存在局限性。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提出了兼有排水功能的双层结构防护方案;并充分利用非饱和粗、细粒土之间渗透性对比关系随着吸力的变化可以转变的规律,从多种途径实现控制膨胀土边坡含水量变化的目标,从而保证防护方案的长期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膨胀土 裂隙 含水量 防护方案
下载PDF
粘性土层井孔抽水试验的参数识别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利超 王旭升 +2 位作者 焦赳赳 王亚 匡星星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35,41,共5页
粘性土层属于弱透水层,其水流、溶质运移和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抽水试验来获取粘性土原位水力学参数是对粘性土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手段,但由于其渗透性很小,不能采用和常规含水层一样的... 粘性土层属于弱透水层,其水流、溶质运移和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抽水试验来获取粘性土原位水力学参数是对粘性土水文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手段,但由于其渗透性很小,不能采用和常规含水层一样的方法求参。粘性土中的单孔抽水试验与一般含水层中的微水试验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借用微水试验的计算公式求参。本文以珠江三角洲淤泥质粘土井孔抽水试验为例,采用微水试验分析中的影响半径法和精确解法两种方法进行参数识别,获得了粘性土渗透系数和贮水率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土 抽水试验 微水试验 渗透系数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承压含水层井流-盖层弯曲效应的解析理论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旭升 陈崇希 焦赳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5-550,共6页
指出承压含水层盖层的弯曲变形与开采井周围的径向地下水运动存在相互作用,而这一效应在传统的井流理论中没有被认识到.通过引入弹性薄板理论,建立了无越流的承压含水层井流-顶板弯曲效应的解析模型,同时考虑了含水层和水的压缩性,结果... 指出承压含水层盖层的弯曲变形与开采井周围的径向地下水运动存在相互作用,而这一效应在传统的井流理论中没有被认识到.通过引入弹性薄板理论,建立了无越流的承压含水层井流-顶板弯曲效应的解析模型,同时考虑了含水层和水的压缩性,结果表明Theis井流方程给出的抽水降深偏小.在此基础上推导了有越流承压含水层井流-盖层弯曲效应的偏微分方程,求出了解析解,并与传统理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Hantush Jacob公式计算的降深也是偏小的.在抽水井附近和抽水初期,传统理论可能导致显著的相对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流 弯曲 承压含水层 越流 解析解
下载PDF
颗粒形状对多孔介质孔隙特征和渗流规律影响研究的探讨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家发 焦赳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44,共6页
讨论了颗粒形状对于多孔介质孔隙系统及其渗流规律的可能影响及其研究意义;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颗粒形状的测量评定方法、颗粒形态和填筑的模拟方法、孔隙系统的可视化研究方法,以及渗流规律的试验对比研究方法;分析指出了颗... 讨论了颗粒形状对于多孔介质孔隙系统及其渗流规律的可能影响及其研究意义;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颗粒形状的测量评定方法、颗粒形态和填筑的模拟方法、孔隙系统的可视化研究方法,以及渗流规律的试验对比研究方法;分析指出了颗粒形状对渗流规律影响的研究在促进水处理滤料开发和碎石料作为大坝填料利用方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状 多孔介质 渗流 试验 模拟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各地层生成与存储天然铵能力的探讨与对比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亚 焦赳赳 陈建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09-1915,共7页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底部含水层当中的天异常高然铵,来自于第四纪沉积当中的有机质在厌氧条件下的矿化。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晚期的沉积序列,主要包括两层海相沉积层(M1和M2),以及两层陆相沉积层(T1和T2)。然而,截至目前,上述地层对天然铵的...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底部含水层当中的天异常高然铵,来自于第四纪沉积当中的有机质在厌氧条件下的矿化。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晚期的沉积序列,主要包括两层海相沉积层(M1和M2),以及两层陆相沉积层(T1和T2)。然而,截至目前,上述地层对天然铵的生成与存储作用,尚不明确。从三角洲的内陆到近岸,选取重点钻孔BJ8、SD1、SD14和MZ4,利用准确的定年数据,以及钻孔剖面各类铵以及总有机碳等数据,探讨与比较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各地层生成与储存天然铵的能力。结果表明:全新世时期的海相沉积层(M1),具有高达17.4 g·kg-1的沉积有机质质量分数。对SD14钻孔剖面上高精度的有机碳分析表明,M1、M2层平均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1.7和10.1 g·kg-1。因此,相对于晚更新世时期的海相沉积层(M2)来说,全新世海相沉积层M1具备生成更多铵的能力。对SD14钻孔剖面上各类铵的分析表明,M1和M2总铵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41和0.31 g·kg-1;M1、M2和T2各地层单位面积所储存铵的平均值分别为28.6、11.25和0.34 kg·m-2。而不同地层铵含量的差异,在该研究关注的其他钻孔BJ8,SD1和MZ4也非常明显。因此得出结论,全新世海相沉积层M1,是主要的储铵层,而M2则是次要的储铵层。两个陆相沉积层T1和T2,不论在生铵和储铵的功能上,远远小于两个海相沉积层。在M1层中,铵的量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原因在于铵不断生成累积,并通过扩散作用向下运移。而M2层中铵的含量呈现由上至下递减的趋势,说明M2层中的铵主要来自于上部M1层的扩散,其本身生成铵的量比M1少。M1层在珠江三角洲广泛发育,M2层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剥蚀,在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已缺失。珠江三角洲底部含水层中天然高铵的浓度,主要由M1层生成与存储的铵的总量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第四纪 沉积地层 天然高铵 沉积有机质
下载PDF
海潮引起的滨海地区包气带气压周期性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海龙 焦赳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5-510,共6页
滨海地区的地下水位由于海潮而上下波动,这早已是为人熟知的事实.但是,滨海地区包气带中气压也会随海潮的起伏而作周期性变化,这一点却很少为人注意.如果地表由渗透性差的材料如水泥或沥青路面覆盖(这种情况在香港高度城市化的近海地区... 滨海地区的地下水位由于海潮而上下波动,这早已是为人熟知的事实.但是,滨海地区包气带中气压也会随海潮的起伏而作周期性变化,这一点却很少为人注意.如果地表由渗透性差的材料如水泥或沥青路面覆盖(这种情况在香港高度城市化的近海地区很常见),海潮的起伏会产生幅度异常高的气压波动.在某些情形下,足够高的气压会引起如路面拱起等工程问题.因此,研究海潮引起的包气带气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对滨海地区土木工程有实际指导作用.以香港某滨海地区为例,建立了该地区一剖面上水气两相流的二维数学模型,并用TOUGH2程序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敏感度分析,探讨了影响沥青路面下气压的主要水文地质因素.在根据该地区实际水文地质情况选取了适当的模型边界条件和模型参数后,沥青路面下气压的数值模拟结果和观测数据吻合程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两相流 TOUGH2模拟程序 海潮 临海包气带 气压波动
下载PDF
深港西部通道填海区地下水铜、钒、铊、镉、钨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健敏 黄润秋 +1 位作者 焦赳赳 段海澎 《地下水》 2010年第6期16-20,共5页
填海工程使滨海地区的地下水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中重金属浓度升高。本文以深港西部通道填海区为例,采用实验室模拟填海条件的办法,初步探讨了影响填海区地下水重金属迁移的关键因素。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填海区地下水中钨... 填海工程使滨海地区的地下水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中重金属浓度升高。本文以深港西部通道填海区为例,采用实验室模拟填海条件的办法,初步探讨了影响填海区地下水重金属迁移的关键因素。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填海区地下水中钨元素含量升高与地下水淡化、淤泥氧化过程以及填料风化有关;铜元素含量升高则与淤泥氧化过程以及填料风化有关;钒元素含量升高与地下水淡化和淤泥氧化过程有关,而其他元素含量升高则主要与填料风化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海区 地下水 重金属 迁移
下载PDF
1966~2015年长江源冰川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以冬克玛底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何秋乐 匡星星 +2 位作者 梁四海 焦赳赳 冯雨晴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5,130,共10页
气候变暖改变了长江源的冰冻圈,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采用HydroGeoSphere(HGS)水文模型,对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冰川融水进行了模拟研究,以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融水径流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利用研究区周围4个气象站点的资料,采... 气候变暖改变了长江源的冰冻圈,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采用HydroGeoSphere(HGS)水文模型,对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冰川融水进行了模拟研究,以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融水径流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利用研究区周围4个气象站点的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和插值方法重建了1966~2015年气象数据,并采用2005~2006年的实测流量数据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模型有一定的可信度。结果显示:①过去50 a,冬克玛底河流域的平均物质平衡为-151 mm/a,冰川物质累积亏损为7.55 m,温度升高对冰川的影响超过降雨增加的影响;②物质平衡与降水呈现正相关,与正积温和冰川融水为负相关;③过去50 a,冬克玛底河流域总径流量、冰川区产流量、非冰川区产流量都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增加的总径流量的25%为降水增加所致,75%为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消融所致。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源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融水 冰川物质平衡 气候变暖 HGS水文模型 冬克玛底河流域 长江源
下载PDF
海岸带水文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海龙 万力 焦赳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85-694,共10页
对海岸带水文地质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做了综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海潮波动引起的滨海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波动的定量解析及其应用;②潮间带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定量模拟及其在海滩漏油污染治理中的... 对海岸带水文地质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做了综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海潮波动引起的滨海含水层系统地下水位波动的定量解析及其应用;②潮间带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定量模拟及其在海滩漏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③滨海近岸包气带中海潮波动引起的地下水气两相流及其生态和工程效应;④海底地下水排泄量的定量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水文地质学 海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海潮 海底地下水排泄 海滩漏油污染
原文传递
Salinity variation of formation water and diagenesis reaction in abnormal pressure environments 被引量:2
14
作者 解习农 焦赳赳 +1 位作者 李思田 成建梅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3期269-284,共16页
An understanding to the chemistry of formation waters in sedimentary basins is important for many ge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fluid-rock interaction, the migrating paths of fluid and the entrapment mechanisms of... An understanding to the chemistry of formation waters in sedimentary basins is important for many ge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fluid-rock interaction, the migrating paths of fluid and the entrapment mechanisms of hydrocarbon.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alinity variation of formation water and diagenesis reaction in the abnormally pressured system. The Shiwu depression of the Songliao basin and the Yinggehai basin are selected for case studies. The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 difference in the chemistry of subsurface water between hydropressured and abnormally pressured systems. The Shiwu depression of the Songliao basin is composed of terrigeneous clastics in fluvial-lacustrine environments, which contain brackish water with salinity ranging from less than 1000 mg/L to 12000 mg/L. Water composition varies with depth and hydrochemical regions. In the underpressured strata deposited during the rifting period, the formation water is characterized by CaCl2 type water with high salinity. NaHCO3-dominanted water with lower salinity occurs at the hydropressured strata deposited during the post-rifting period. In this halite-free basin, brackish water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condensation of meteoric water and water-rock interaction. In the deeply buried underpressured water, a predominated diagenesis reaction resulting in enrichment of Ca and Cl and reduction of Na may be related to the albitization of plagioclase following the basinal fluid line (BFL). The Yinggehai basin constitutes clastic deposits in nearshore, neritic, shelf environments and contains brackish and saline water with salinity ranging from less than 15000 mg/L to 50000 mg/L. Pore water in these marine deposits must have originated from seawater. In the overpressured system, however, the formation water has much lower salinity and ion concentrations (except bicarbonate and carbonate) than normal seawater. The low salinity indicates that interstitial connate seawater is diluted by the water released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ectite to illite. High bicarbonate and carbonate concentrations may contribute to mineral dehydration and kerogen-cracking reactions. Furthermore, low salinity water also occurs near and above the top of the geopressured zone in the diapiric structures,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pore water with normal seawater salinity has been mixed by fresher saline water from deeper portions of the overpressured stratigraphic section.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hydrochemical environments and distinct diagenesis reactions within the abnormally pressured systems. Variation of salinity in different pressured systems may provide information of fluid flow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cent exploration has confirmed that the area near or above the top of abnormally pressured compartment was a fluid release zone, and also an availab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zone, where plenty of commercial hydrocarbon has been discov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normally pressured system formation water diagenesis reaction Shiwu depression Yinggehai h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