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牛建一 张蕊 牛建霞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106-107,共2页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 (MI)患者近期内发生脑梗死 (CI)病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并探讨其与二者的关系。方法 应用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检测 11例 MI并发 CI患者的心功能及颈动脉血流的相应指标。结果  88.1% MI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 (MI)患者近期内发生脑梗死 (CI)病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并探讨其与二者的关系。方法 应用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检测 11例 MI并发 CI患者的心功能及颈动脉血流的相应指标。结果  88.1% MI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11例中 4例存在颈总动脉内膜粗糙 ,5例颈内动脉内膜粗糙 ,而对照组仅有 1例存在颈总动脉内膜粗糙 ,心功能指标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 MI患者应及时了解颈动脉病变情况 ,预防 MI后继发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超声 脑梗塞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牛建一 张蕊 《齐鲁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151-152,共2页
近几年来,各国的神经病学家非常重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随着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治疗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不同作用机制的治疗脑缺血药物,正在动物模型上证实能限制脑梗死的范围。本文就近年来缺血性脑卒... 近几年来,各国的神经病学家非常重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研究,随着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治疗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不同作用机制的治疗脑缺血药物,正在动物模型上证实能限制脑梗死的范围。本文就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中风 治疗原则 脑灌注恢复 神经保护剂
下载PDF
普拉克索治疗不宁腿综合征22例疗效观察
3
作者 牛建一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7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不宁腿综合征 普拉克索 疗效观察 治疗 疗效满意
下载PDF
脑血管病后正常颅内压脑积水21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牛建一 张法明 陈淑萍 《康复与疗养杂志》 1996年第1期31-32,共2页
脑血管病后正常颅内压脑积水21例临床分析牛建一,张法明,陈淑萍正常颅内压脑积水(NPH)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发生于脑血管病后的NPH常因起病隐袭,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显著改善NPH病人的... 脑血管病后正常颅内压脑积水21例临床分析牛建一,张法明,陈淑萍正常颅内压脑积水(NPH)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发生于脑血管病后的NPH常因起病隐袭,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显著改善NPH病人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现将21例脑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颅内压 脑积水 临床分析
下载PDF
通窍活血汤联合高压氧和依达拉奉对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孙锡波 于国庆 +4 位作者 潘海英 赵成花 高茜 李炳选 牛建一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7-428,共2页
目的 观察通窍活血汤联合高压氧、依达拉奉对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认知功能、日常一活能力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住院的40例DEACM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 观察通窍活血汤联合高压氧、依达拉奉对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认知功能、日常一活能力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住院的40例DEACM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静滴)胞二磷胆碱加高乐氧等常规治疗,疗程30d;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白拟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大枣21g,老葱1棵,生姜12g,麝香0.5g),每日1剂,疗程30d;同时静滴依达拉奉30mg,每日2次,连用30d。治疗前后采用简明智力姑表(MMSE)及Barthel指数(BI)评分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观察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MMSE评分(分):26.1±3.6比22.4±2.9,BI评分(分):60.3±13.5比53.1±12.7,全m高切黏度(mPa·s):3.34±0.96比4.39±0.89,全血低切黏度(mPa·s):8.14±1.89比9.93±2.15,血浆黏度(mPa·s):1.26±0.49比1.47±0.41,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依达托奉、高压氧治疗DEACMP,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活血汤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血黏度
下载PDF
通窍活血汤联合依达拉奉和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孙锡波 陈传磊 +5 位作者 潘海英 赵成花 李真 刘明德 牛建一 李炳选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联合依达拉奉和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46例DEACMP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联合依达拉奉和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46例DEACMP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在高压氧、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赤芍15 g,川芎15 g,桃仁15 g,红花15 g,生姜3片,大枣2个,麝香0.5 g,老葱1棵;每日1剂,水煎服或鼻饲),疗程1个月;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每次3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静滴),连用14 d。对照组给予高压氧等常规治疗,疗程30 d。治疗30 d后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长谷川智能量表(HDS)检测患者智能水平的改变,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治疗前后时间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3%(21/23)比65.2%(15/23), P<0.01〕。观察组出现肌酐升高1例,丙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升高1例,治疗结束后均恢复正常;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治疗后30d H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分):13.4±2.8比6.8±2.3;观察组(分):20.8±3.4比6.6±2.5,均P<0.05〕,P300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ms):355.7±25.7比385.5±27.8;观察组(ms):337.3±24.6比386.8±25.4,均P<0.05〕,且以观察组的变化更显著〔HDS评分(分):20.8±3.4比13.4±2.8,P300潜伏期(ms):337.3±24.6比355.7±25.7,均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依达拉奉、高压氧治疗DEACMP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活血汤 依达拉奉 高压氧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下载PDF
藻蓝蛋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环氧合酶-2及环氧合酶-2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红兵 郭云良 +3 位作者 牛建一 孙圣刚 童萼塘 金丽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藻蓝蛋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及COX-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MCAO),分别对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藻蓝蛋白组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应用... 目的探讨藻蓝蛋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及COX-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MCAO),分别对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藻蓝蛋白组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COX-2及COX-2 mRNA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非缺血侧脑组织可见到少量COX-2阳性细胞。模型对照组COX-2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而缺血中心区仅有少量阳性细胞出现,缺血再灌注后6h COX-2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至再灌注24 h达高峰,2 d后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14 d时仍有表达,略高于假手术组。藻蓝蛋白组COX-2阳性细胞也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阳性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其变化规律与模型对照组相似,同一时间点相比较,藻蓝蛋白组周围区COX-2阳性细胞数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2)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非缺血侧脑组织可见到少量COX-2 mRNA的表达。模型对照组COX-2 mR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缺血周围区,而缺血中心区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6 h后COX-2 mRNA阳性细胞数逐渐增加,至再灌注12 h达高峰,持续24 h^3 d,然后开始下降,至14 d时仍有表达,略高于假手术组;藻蓝蛋白组COX-2 mRNA阳性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其变化规律与模型对照组相似,与模型对照组同一时间点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周围区的神经元内COX-2及COX-2 mRNA均高表达,其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藻蓝蛋白可能通过选择性抑制COX-2及COX-2 mRNA的表达来抵抗脑缺血损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环氧合酶-2 环氧合酶-2 MRNA
下载PDF
Neurexin蛋白在帕金森病并发便秘模型大鼠肠神经系统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潘靖年 牟亚汝 牛建一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2期248-250,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运动和非运动综合征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除了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之外,由自主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的消化道蠕动障碍引起的顽固性便秘也非常普遍。因此,笔者为探讨PD并发便秘的原因,挑选...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运动和非运动综合征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除了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之外,由自主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的消化道蠕动障碍引起的顽固性便秘也非常普遍。因此,笔者为探讨PD并发便秘的原因,挑选伴有便秘的PD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化学的方法研究neurexin蛋白是否在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表达及表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NEUREXIN 肠神经系统 大鼠 蠕动障碍 便秘模型 神经退行性病变 运动迟缓 顽固性便秘 自主神经系统
下载PDF
原发性PD患者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马艳 宋娜 +1 位作者 牛建一 丁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79-81,I0004,共4页
目的探讨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突变与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103例(PD组)、体检健康者103例(对照组),按照SMPD1基因序列和相关文献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进行扩增,并将PCR产... 目的探讨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突变与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103例(PD组)、体检健康者103例(对照组),按照SMPD1基因序列和相关文献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MPD1基因3、4号外显子进行扩增,并将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序和突变分析。结果经对测序结果序列比对发现,两组SMPD1基因存在p.A402T位点突变,均为杂合突变,即基因型为GA型。其中,PD组SMPD1基因p.A402T位点突变概率为11.65%(12/103),对照组为0.97%(1/103),两组比较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溶酶体酶SMase稳定性降低。Mutation Taster和PolyPhen2软件检测结果显示,SMPD1基因存在p.A402T位点致病性突变。结论原发性PD患者SMPD1基因存在p.A402T位点突变,该位点突变可能增加PD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SMPD1基因 p.A402T突变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多发性脑脓肿1例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宝国 牛建一 王子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1070-1071,共2页
关键词 艾滋病 合并症 多发性脑脓肿 恶心 呕吐
下载PDF
绿茶多酚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建一 徐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绿茶多酚对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羟多巴胺(6-OHDA)组和绿茶多酚组各12只,后两组于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制作PD模型,绿茶多酚... 目的探讨绿茶多酚对偏侧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羟多巴胺(6-OHDA)组和绿茶多酚组各12只,后两组于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制作PD模型,绿茶多酚组在造模前5 d予绿茶多酚(400 mg/kg)灌胃,共2周。造模4周后免疫组化法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比色法观察中脑氧化应激水平。结果绿茶多酚组、6-OHDA组损毁侧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但绿茶多酚组显著高于6-OHDA组(P<0.01);6-OHDA组损毁侧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高于绿茶多酚组(P<0.01)。结论绿茶多酚对偏侧PD大鼠模型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多酚 神经保护 氧化应激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嗅觉功能变化在帕金森病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牛建一 刘彦博 +1 位作者 王建法 杨允东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35期75-76,共2页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嗅觉功能的差异,探讨嗅觉检查在鉴别PD和VP中的意义。方法 PD患者39例(PD组)、VP患者25例(VP组)、健康人群40例(对照组),采用"五味试嗅液测试法"检测各组嗅觉察觉阈和嗅觉...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和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嗅觉功能的差异,探讨嗅觉检查在鉴别PD和VP中的意义。方法 PD患者39例(PD组)、VP患者25例(VP组)、健康人群40例(对照组),采用"五味试嗅液测试法"检测各组嗅觉察觉阈和嗅觉识别阈,分析嗅觉功能检查对PD和VP鉴别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PD组嗅觉察觉阈、识别阈均明显高于VP组及对照组,P均<0.05;PD组未开始抗PD治疗者嗅觉察觉阈、识别阈与开始抗PD治疗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嗅觉功能检查鉴别PD、V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和94.3%。结论 PD患者嗅觉功能明显减退,嗅觉功能检查有助于PD和VD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嗅觉
下载PDF
丁基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磁共振波谱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牛建一 王丰红 王永会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471-472,475,共3页
目的观察丁基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磁共振波谱特征,探讨丁基苯酞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发病在72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基苯酞胶囊。两组... 目的观察丁基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磁共振波谱特征,探讨丁基苯酞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发病在72h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基苯酞胶囊。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治疗15和30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并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入院时(治疗前)、治疗30d后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和乳酸(Lac)含量。结果治疗组治疗15、30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4.82~4.38,P<0.01)。磁共振波谱分析显示,治疗后治疗组局部Lac含量低于对照组,NAA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45、4.62,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丁基苯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预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速梗死区Lac清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苯酞 脑梗死 治疗结果 磁共振波谱学
下载PDF
Von Hippel—Lindau病2例报告
14
作者 牛建一 孙锡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83-83,共1页
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较罕见,临床易误诊,本院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例1:男,30岁.因头晕、行走不稳3个月于2004年11月14日收入院.患者13年前出现左眼失明,11年前右眼出现视力下降,诊断为视网膜血管瘤,行右眼视网膜激光手... Von Hippel-Lindau病(VHL病)较罕见,临床易误诊,本院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例1:男,30岁.因头晕、行走不稳3个月于2004年11月14日收入院.患者13年前出现左眼失明,11年前右眼出现视力下降,诊断为视网膜血管瘤,行右眼视网膜激光手术治疗,术后视力有恢复.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畅,左眼无光感,右眼视力0.06,余颅神经无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Hippel—Lindau病 血管瘤 激光光凝 基因治疗
下载PDF
血清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对急性脑梗塞严重度的影响
15
作者 牛建一 张蕊 陈兆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6期35-35,共1页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清 脂蛋白 载脂蛋白
下载PDF
头痛、视物模糊、行走不稳
16
作者 牛建一 孙高令 宗佩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5-46,共2页
头痛、视物模糊、行走不稳益都中心医院(262500)牛建一,孙高令,宗佩君病历摘要患者男,31岁。因头痛4个月,视物模糊、行走不稳了个月,加重10天而入院。4个月前患者于发热后出现头痛,按感冒治疗后热退,头痛减轻,但... 头痛、视物模糊、行走不稳益都中心医院(262500)牛建一,孙高令,宗佩君病历摘要患者男,31岁。因头痛4个月,视物模糊、行走不稳了个月,加重10天而入院。4个月前患者于发热后出现头痛,按感冒治疗后热退,头痛减轻,但仍呈持续性胀痛;3个月前出现视物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头痛 视物模糊
下载PDF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34例临床分析
17
作者 牛建一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62-62,81,共2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多见于老年人,常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临床容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笔者近几年遇到的34例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多见于老年人,常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临床容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笔者近几年遇到的34例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9例,女5例,男女之比为5.8:1,年龄66~82岁,平均67.4岁,全部病例均经CT确诊,资料在近期内(14天~2月)可追忆有头部外伤史者28例,34例中有29例行腰穿检查,侧卧位脑压≥2.16kPa者24例、≤1.96ka者5例。脑脊液外观均无色清亮,蛋白高者6例;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大于正常者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硬膜下血肿 精神症状 老年人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研究年度进展2023
18
作者 查姗姗 何振锋 +3 位作者 关力理 牛建一 黄巧云 陈荣昌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1,共6页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临床治疗各类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手段,在急诊、普通病房及ICU等多个治疗场景均有应用。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期间NPPV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在NPPV治疗新冠肺炎相关急性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临床治疗各类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手段,在急诊、普通病房及ICU等多个治疗场景均有应用。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期间NPPV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在NPPV治疗新冠肺炎相关急性呼吸衰竭(ARF)方面,有研究指出地区经济对呼吸支持策略的选择存在较大影响;轻中度ARDS比重度ARDS患者更适合应用NPPV;NPPV在减低严重呼吸困难者的自发性肺损伤比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和普通氧疗获益更大。在非新冠肺炎相关ARF方面,有研究指出HFNC和NPPV治疗高碳酸性ARF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更新版的HACOR评分和ROX评分预测低氧性ARF患者NPPV治疗失败的准确性较高。在NPPV辅助撤机方面,提出了早期撤机序贯NPPV比传统撤机方法的患者病死率更低、NPPV联合主动湿化比HFNC显著提高撤机失败非常高危患者的撤机成功率、不同人群在撤机后应该选择不同的无创呼吸支持策略的观点。此外,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应用也在提高CO 2清除率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普通病房 高危患者 呼吸衰竭患者 撤机 呼吸支持 NPPV 氧疗
原文传递
脑缺血与COX-2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牛建一 陈红兵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09-211,共3页
脑缺血再灌流后损伤,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机制,炎症反应在缺血性继发性脑损伤与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环氧化酶-2(COX-2)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对脉管系统、血脑屏障和神经元本身的损伤,参与脑缺血再灌流后损伤的机制。本文就COX-2在脑缺... 脑缺血再灌流后损伤,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机制,炎症反应在缺血性继发性脑损伤与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环氧化酶-2(COX-2)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对脉管系统、血脑屏障和神经元本身的损伤,参与脑缺血再灌流后损伤的机制。本文就COX-2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X-2 脑缺血再灌流 继发性脑损伤 缺血性 研究进展 血脑屏障 炎症反应 代谢产物 神经元 保护
原文传递
高血压病人中风的预防和治疗 被引量:1
20
作者 牛建一 田宝国 陈红兵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2-204,共3页
中风是危害公共健康的一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2年有大约550万人死于中风,2002年中风是美国第三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每53秒就有1人发生中风,每3.1分钟就有一人死于中风。除死亡之外,中风带来的最大负担是长... 中风是危害公共健康的一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2年有大约550万人死于中风,2002年中风是美国第三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每53秒就有1人发生中风,每3.1分钟就有一人死于中风。除死亡之外,中风带来的最大负担是长期而严重的身体和精神残疾。尽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中风发生后有效的治疗仍十分有限,因此寻找诱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效地预防中风的发生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高血压 药物治疗 血管紧缩素Ⅱ-受体拮抗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